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製造方法
2023-05-27 15:57:26
專利名稱: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包括上蓋、託架、分離膜和恆溫加熱裝置,所述的託架設置在潤滑油循環通路中,且其內腔形成潤滑油通路,所述的上蓋為筒狀結構,其下端嵌入到託架的內腔中,所述的分離膜設置在託架和上蓋的連接端,而所述的恆溫加熱裝置則設置在託架的底部,且恆溫加熱裝置的電熱絲嵌入到託架的內腔中。本實用新型通過對含有揮發組分的潤滑油進行加熱,以及形成微負壓環境的方式,來實現潤滑油和揮發組分的分離,保證了脫除的效率,同時大大提高了揮發組分的脫出率,延長了潤滑油和設備的使用壽命。
【專利說明】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淨化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屬於淨化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朗肯循環(Rankine Cycle)也被稱為蘭金循環,是一種將熱能轉化為功的熱力學循環。有機朗肯循環特指使用有機溶液作為工作流體的朗肯循環,被廣泛運用在工業廢熱回收、太陽熱能發電、生物質能燃燒發電上。由於有機溶液的沸點較低,因此可以利用溫度較低的熱源運作。在有機溶液的選用上,通常會使用乾性溶液(dry fluid),目的是避免壓降過程發生兩相混合而損壞渦輪葉片。熱源溫度會影響其工作流體的選擇,適合的工作流體是各種冷媒(100-180°C )、碳氫化合物(180-250°C )、矽氧烷(250_400°C )。
[0003]有機朗肯循環中,工質主要為揮發性有機物,通常為化學相對不穩定物質(例如典型的氯氟烴R123等)。工質與潤滑油相容性高,而循環過程中潤滑油系統不可避免要與工質發生接觸,這將導致工質吸收溶解於潤滑油體系中,成為潤滑油體系中揮發組分的主要來源。吸收到潤滑油中的工質,一方面降低了潤滑油的潤滑性能,另一方面則跟隨潤滑油循環進入到機組系統各處。由於工質的化學不穩定特性,可能發生分解產生強腐蝕性酸(HF和HCl),對設備造成破壞,並進一步導致潤滑油壽命縮短。此外,工質多為氯氟烴,其對密封件的溶脹能力較大,使其結構發生破壞,因此,必須予以脫除。
[0004]雖然揮發性工質在潤滑油中的溶解問題對潤滑油和機組系統的壽命有較大影響,但是目前並無對其進行脫除的有效措施。在潤滑油通路中設立脫氣罐,進行常溫常壓脫除雖然有一定的脫除效果,但是因為工質與潤滑油相容性大,所以仍然有較多量參與。所以,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如何對揮發性組分進行相對徹底的脫除,同時又不能影響潤滑油本身的性能和油路循環。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脫除效率高的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
[0006]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7]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上蓋、託架、分離膜和恆溫加熱裝置,所述的託架設置在潤滑油循環通路中,且其內腔形成潤滑油通路,所述的上蓋為筒狀結構,其底端嵌入到託架的內腔中,所述的分離膜設置在託架和上蓋的連接端,而所述的恆溫加熱裝置則設置在託架的底部,且恆溫加熱裝置的電熱絲嵌入到託架的內腔中。
[0008]進一步,所述的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還包括揮發組分冷卻回收裝置,所述的揮發組分冷卻回收裝置與所述的上蓋的頂端連通,用於分離後的揮發組分的冷卻回收。
[0009]且所述的上蓋的橫截面由底端向上端逐漸變小,增大揮發組分與上蓋的接觸面積以利於揮發。
[0010]更進一步,還包括一用於產生負壓的射流吸氣裝置,且所述的射流吸氣裝置設置在上蓋和揮發組分冷卻回收裝置之間的管路上。其原理為伯努利射流現象:流體從管道經過,垂直流動方向壓力降低,產生負壓,進一步實現節能和增加便利性。
[0011]此外,所述的託架的內腔內還設置有沸石或多孔金屬,以增加揮發組分的汽化中心數量,促進揮發組分的汽化揮發,避免託架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容易發生暴沸。
[0012]而所述的分離膜為微孔分離膜,以消除揮發組分汽化時產生泡沫。且所述的微孔分離膜的材質為聚四氟乙烯(PTFE)、聚丙烯腈(PAN)、聚丙烯(PP)、聚偏氟乙烯(PVDF)、聚氯乙烯(PVC)、氧化鋁、陶瓷中的任一種。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通過對含有揮發組分的潤滑油進行加熱,以及形成微負壓環境的方式,來實現潤滑油和揮發組分的分離,保證了脫除的效率,同時大大提高了揮發組分的脫出率,延長了潤滑油和設備的使用壽命,且還具有節省能源、設備改造方便等優勢。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潤滑油循環通路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中主要附圖標記含義為:
[0017]1、上蓋 2、託架 3、分離膜 4、恆溫加熱裝置5、電熱絲
[0018]6、射流吸氣裝置7、揮發組分冷卻回收裝置8、泵。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如圖1所示: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包括上蓋1、託架2、分離膜3和恆溫加熱裝置4,所述的託架2設置在潤滑油循環通路中,且其內腔形成潤滑油通路,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促進揮發組分的汽化揮發,增加揮發組分的汽化中心數量,避免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容易發生暴沸,託架2的內腔內還設置有沸石,當然也可以為多孔金屬等材料。
[0022]所述的上蓋I為筒狀結構,其橫截面由底端向上端逐漸變小,且其底端嵌入到託架2的內腔中,而所述的分離膜3則為微孔分離膜,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微孔分離膜的材質為聚四氟乙烯(PTFE),當然,其也可以為聚丙烯腈(PAN)、聚丙烯(PP)、聚偏氟乙烯(PVDF)、聚氯乙烯(PVC)、氧化鋁、陶瓷中的任一種,且所述的分離膜3設置在託架2和上蓋I的連接端,而所述的恆溫加熱裝置4則設置在託架2的底部,且恆溫加熱裝置4的電熱絲5嵌入到託架2的內腔中。
[0023]為了便於揮發組分的回收,所述的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還包括揮發組分冷卻回收裝置7,所述的揮發組分冷卻回收裝置7與所述的上蓋I的頂端連通,用於分離後的揮發組分的冷卻回收。此外,還包括一用於產生負壓的射流吸氣裝置6,且所述的射流吸氣裝置6設置在上蓋I和揮發組分冷卻回收裝置7之間的管路上,其原理為伯努利射流現象:流體從管道經過,垂直流動方向壓力降低,產生負壓,進一步實現節能和增加便利性。
[0024]圖2為潤滑油循環通路的結構示意圖。
[0025]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為:潤滑油的循環由泵8驅動,本實施例中選取的初始潤滑油中,揮發組分的質量百分含量為1_5%,且揮發組分包括R123、R11等。將上述初始的潤滑油(混合物)在潤滑油循環系統控制的流速下進入到託架2的內腔中,此時,控制恆溫加熱裝置4,保證託架2的內腔的溫度保持在40-80°C,同時射流吸氣裝置6工作,託架2的內腔中產生負壓,其中吸氣壓差保持在10恥&~零壓差的範圍。在溫度和壓力的雙重作用下,揮發組分汽化,和潤滑油分離,經過分離膜3進入到上蓋I中,經過上蓋I進入揮發組分冷卻回收裝置7進行回收。而分離後的潤滑油則繼續向前流動進入潤滑油循環系統。
[0026]在本實施例中,分離膜3 —方面可以防止潤滑油因為壓力抽吸作用進入到氣相通路,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由於揮發組分的汽化而產生大量泡沫。
[0027]本實施例中揮發組分的脫出率為80°/『97%,經過5次循環,可將潤滑油中揮發組分降低99.8%以上。
[0028]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專利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專利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上蓋、託架、分離膜和恆溫加熱裝置,所述的託架設置在潤滑油循環通路中,且其內腔形成潤滑油通路,所述的上蓋為筒狀結構,其底端嵌入到託架的內腔中,所述的分離膜設置在託架和上蓋的連接端,而所述的恆溫加熱裝置則設置在託架的底部,且恆溫加熱裝置的電熱絲嵌入到託架的內腔中。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揮發組分冷卻回收裝置,所述的揮發組分冷卻回收裝置與所述的上蓋的頂端連通。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上蓋的橫截面由底端向上端逐漸變小。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一用於產生負壓的射流吸氣裝置,且所述的射流吸氣裝置設置在上蓋和揮發組分冷卻回收裝置之間的管路上。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託架的內腔內還設置有沸石或多孔金屬。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其特徵在於,分離膜為微孔分離膜。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潤滑油中揮發組分脫除淨化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微孔分離膜的材質為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腈、聚丙烯、聚偏氟乙烯、聚氯乙烯、氧化鋁、陶瓷中的任一種。
【文檔編號】C10M175-00GK204265722SQ201420668686
【發明者】魏振興, 代正偉, 楊國壽, 呂益來 [申請人]杭州中能汽輪動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