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7 05:33:36
專利名稱: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銷售點系統Point Of Sales, P0S,特別是有 關於一種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機構。
背景技術:
銷售點系統主要是針對商品的銷售,透過計算機進行登錄、統計與傳 送商品數據,用以提供正確快速的物流信息。
然而,銷售點系統的計算機通常需要一支撐機構設於計算機的屏幕 底部,使屏幕獲得支撐的效果。但是支撐機構的外殼一般都是利用螺絲鎖 固的方式固定於支撐機構的基框,若遇到要維修而需要將外殼從基框拆解 下來時,必須使用工具將螺絲一一旋下,待維修完畢後,再將螺絲個別鎖 上,這樣的拆裝方式實在過於麻煩,很容易造成維修與組裝上的不方 便。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機構, 其不用工具即可完成拆裝,用以增加日後維修與組裝的便利性。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 機構包含有一基框、 一外殼與一蓋板。該基框具有一內基板與二內側板,該二內側板的一側連接該內基板的兩相對側,各該內側板具有至 少一第一結合部與至少一第二結合部;該外殼罩蓋於該基框的外側面
且具有一外基板與二外側板,該外基板對應該基框的內基板,該二外 側板的一側連接該內基板的兩相對側而分別對應該基框的二內側板, 該二外側板分別具有至少一第三結合部,該第三結合部可拆卸地與該
基框的內側板的第一結合部結合;該蓋板的兩側分別具有至少一第四 結合部,該第四結合部可拆卸地與該基框的內側板的第二結合部結
合o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本實用新型,只要將該蓋板的第 四結合部從該基框的第一結合部拆離,並將該外殼的第三結合部從該 基框的第一結合部拆離,即可將該蓋板與該外殼分別從該基框上拆解 下來而不需要使用到任何工具,用以確實增加日後維修與組裝的便 利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立體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基框與底座的立體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外殼的立體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所提供的蓋板的立體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取下蓋板的正視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局部側視剖視圖7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局部正視剖視圖。
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支撐機構10 底座20內基板32
內側板34
第一結合部36
第五結合部37
第二結合部38
外殼40
外基板42
外側板44
第三結合部46
第六結合部48
蓋板50
凸耳52
第四結合部5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所提供的用於銷售點系統的 支撐機構10,支撐機構IO包含有一底座20、 一基框30、 一外殼40 與一蓋板50。
請配合參閱圖2,基框30可由金屬材質所製成,此基框30具有 一內基板32與二內側板34,其中內基板32與各內側板34分別固接 於底座20上。此二內側板34的一側邊分別連接內基板32的兩側邊, 且此二內側板34是彼此相對。內基板32具有二第五結合部37,而 各內側板34具有二第一結合部36與三第二結合部38。其中一內側 板34的第一結合部36及第二結合部38與另一內側板34的第一結合 部36及第二結合部38彼此相對。在本實施例中,內基板32的第五 結合部37與各內側板34的第一結合部36分別為一第一結合孔,各 內側板34的第二結合部38分別為一第二結合孔,各第一結合孔的孔 徑略大於各第二結合孔的孔徑。
請配合參閱圖3,外殼40可由塑料材質所製成,具有一外基板 42與二外側板44,其中二外側板44分別連接外基板42的兩側邊,使外殼40的形狀恰與基框30的形狀配合而使外基板42與各外側板 44分別對應基框30的內基板32與各內側板34。外基板42具有二第 六結合部48,各第六結合部48對應基框30的內基板32的第五結合 部37,而各外側板44具有二第三結合部46,各第三結合部46則對 應基框30的內側板34的第一結合部36。在本實施例中,各第六結 合部48與第三結合部46為一定位銷,各定位銷的頂端恰可插入基框 30的各第一結合部36與各第五結合部37第一結合孔中,如圖5與 圖6所示,用以將外殼40固定於基框30。
請配合參閱圖4,蓋板50可由塑料材質所製成,其兩側分別向 內延伸出三凸耳52,並於各凸耳52的內側面設有一第四結合部54。 在本實施例中,各第四結合部54為一凸塊,各凸塊可卡入基框30的 各第二結合部38第二結合孔中,如圖7所示,用以將蓋板50固定於 基框30的一側面,並使蓋板50的左右兩側邊接合外殼40的外側板 44的側邊。
經由上述結構可知,當使用者要組裝本實施例的用於銷售點系統 的支撐機構10時,可先利用塑料的彈性特性施力將外殼40的外側板 44稍微向外扳開,並將外殼40罩蓋於基框30的外惻面,使外殼40 的外基板42的第六結合部48與外側板44的第三結合部46定位銷頂 端分別插入基框30的內基板32的第五結合部37與內側板34的第一 結合部36第一結合孔中而將外殼40固定於基框30,如圖5與圖6 所示。接著將蓋板50兩側的凸耳52對準基框30的內側板34的第二 結合部38,再往前推入,使蓋板50兩側的第四結合部54凸塊卡入 基框30的內側板34的第二結合部38第二結合孔中,如圖7所示, 此時的蓋板50左右兩側系與外殼40的外側板44的前側邊接合,如 此一來,即完成本實施例的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機構10的組裝。
7相反地,當使用者要拆解本實施例的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機構
10時,可先施力向外扳開蓋板50的兩側邊,使蓋板50的第四結合 部54凸塊脫離基框30的內側板34的第二結合部38第二結合孔, 以便將蓋板50取下,接著同樣施力向外扳開外殼40的外側板44, 使外殼40的外側板44的第三結合部46定位銷脫離基框30的內側板 34的第一結合部36第一結合孔,再施力將外殼40的外基板42朝遠 離基框30的內基板32的方向拉開,使外殼40的外基板42的第六結 合部48定位銷脫離基框30的內基板32的第五結合部37第一結合孔, 如此一來,外殼40即從基框30取下而完成本實用新型的拆解。
值得一提的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亦可有多種變化,如基框的第 一結合部與第二結合部的數目不限於上述實施例所述,只要基框的各 內側板的第一結合部與外殼的第三結合部數目,以及基框的各內側板 的第一結合部與蓋板的第四結合部數目能夠彼此配合,即可達到本實 用新型的目的。
通過此,本實用新型不需要使用到任何工具即可快速地完成組裝 與拆裝,可確實增加日後維修與組裝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與圖示,凡 合於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範圍的精神與其類似變化的實施例,皆包含 於本實用新型的範疇中,任何熟悉該項技藝者在本實用新型的領域 內,可輕易思及的變化或修飾皆可涵蓋在以下本案的專利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機構,其特徵在於包含有一基框,具有一內基板與二內側板,該二內側板的一側邊連接該內基板的兩相對側邊,且該二內側板相對,各該內側板具有至少一第一結合部與至少一第二結合部;一外殼,罩蓋於該基框的外側面且具有一外基板與二外側板,該外基板對應該基框的內基板,該二外側板的一側邊連接該內基板的兩相對側邊而分別對應該基框的內側板,且該二外側板分別具有至少一第三結合部,該第三結合部可拆卸地與該基框的內側板的第一結合部結合;以及一蓋板,其兩側分別具有至少一第四結合部,該第四結合部可拆卸地與該基框的內側板的第二結合部結合,且該蓋板是與該內基板相對。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機構,其特徵在 於該基框的內側板的每一第一結合部為一結合孔,該外殼的外側板 的每一第三結合部為一定位銷,該定位銷插入該結合孔中。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機構,其特徵在 於該基框的內側板的每一第二結合部為一結合孔,該蓋板的兩側分 別具有至少一凸耳與一設於該凸耳的凸塊,每一第四結合部為該些凸 塊其中之一,且每一第四結合部卡入對應的該結合孔中。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機構,其特徵在 於該基框的內基板具有至少一第五結合部,該外殼的外基板具有至 少一第六結合部,該基框的內基板的第五結合部可拆卸地與該外殼的外基板的第六結合部結合。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機構,其特徵在於該基框的內基板的第五結合部為一結合孔,該外殼的外基板的第 六結合部為一定位銷,該定位銷插入該結合孔中。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機構,其特徵在於該基框的內基板的第一結合部與該外殼的外基板的第三結合部數 目皆為兩個。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機構,其特徵在 於該基框的各內側板的第一結合部與該外殼的各外側板的第三結合 部的數目皆為兩個。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機構,其特徵在 於該基框的各內側板的第二結合部與該蓋板兩側的第四結合部的數 目皆為三個。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機構,其特徵在 於還包含有一底座,該基框設於該底座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一種用於銷售點系統的支撐機構,包含一基框、一外殼與一蓋板,基框具有一內基板與二分別連接內基板的內側板,且此二內側板相對。各內側板具有至少一第一結合部與至少一第二結合部。外殼罩蓋於基框的外側面且具有一外基板與二分別外基板的外側板。各外側板具有至少一第三結合部,第三結合部可拆卸地與基框的內側板的第一結合部結合。蓋板的兩側分別具有至少一第四結合部,第四結合部可拆卸地與基框的內側板的第二結合部結合。本實用新型不需要用到任何工具即可完成拆裝,用以增加日後維修與組裝的便利性。
文檔編號G07F9/00GK201111224SQ20072012689
公開日2008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07年10月16日 優先權日2007年10月16日
發明者林建達 申請人:環隆電氣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