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動工具的雙開關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23:56:36 2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動工具的雙開關結構,屬於園林電動工具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對植被生態以及城市園林的意識與要求日益增強,園林工具被廣泛應用,比如修枝剪、電鏈鋸等等,主要用於切割各種灌木、綠籬。以修枝剪為例,修枝剪通常具有前手柄和後手柄,並且分別在前手柄和後手柄上設置開關觸發裝置。工作中,需要同時按動兩個開關觸發裝置,修枝剪才能工作,並且鬆開任意一個開關觸發裝置,修枝剪都能停止運轉以滿足安全使用的需求,這也是行業的標準,也稱為雙開關結構。
但是目前這種電動工具的雙動開關結構也存在一定問題,比如布線凌亂、零件較多,裝配麻煩,工藝成本較高,從而導致該雙動作開關結構成本無法下降,並使具有該雙動作開關結構的電動工具成本也無法下降。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電動工具的雙開關結構,零部件成本低,提高電動工具的市場競爭力。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電動工具的雙開關結構,電動工具包括機殼,所述雙開關結構安裝在所述機殼上,所述雙開關結構包括活動安裝在機殼內的第一操作杆、第二操作杆和啟動開關,所述第一操作杆和第二操作杆之間連接有連杆,所述雙開關結構在第一操作杆與連杆的連接處或第二操作杆與連杆的連接處設有滑槽,所述第一操作杆和第二操作杆其中之一被按動時,連杆通過所述滑槽與第一操作杆或第二操作杆發生相對移動,所述第一操作杆和第二操作杆同時被按動時,所述連杆被撥動至所述啟動開關。
採用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中,雙開關結構的聯動部分僅僅包括了第一操作杆、第二操作杆和連杆,第一操作杆和第二操作杆在被操作時,分別撥動連杆朝向啟動開關移動,第一操作杆撥動連杆時,只撥動連杆的一端,第二操作杆撥動連杆時,只撥動連杆的另一端,第一操作杆和第二操作杆只有一個被操作時,連杆相當於只有一端被撥動,此時的連杆不會觸發到啟動開關,只有在連杆的兩端均被撥動時,連杆才會觸發到啟動開關,這種結構方式零部件比較少,而且在裝配的時候工藝更簡單。
比較關鍵的一點,本發明中,所述雙開關結構在第一操作杆與連杆的連接處或第二操作杆與連杆的連接處設有滑槽,設置滑槽的優點在於可以提供一段空行程,可以實現第一操作杆和第二操作杆相互獨立不幹涉,以滑槽設在第二操作杆和連杆連接處為例,如果是不設置滑槽,第一操作杆撥動連杆端部的移動距離非常有限,第一操作杆想要撥動連杆靠近啟動開關,勢必要牽引到第二操作杆發生活動,使得兩個操作杆並不能很好的獨立運行,而設置滑槽後,第一操作杆撥動連杆後,連杆的另一端可通過滑槽與第二操作杆發生相對位移,從而從而使得第二操作杆自身不受牽引,同時利用滑槽後,連杆與第一操作杆連接的一端可以被撥動更遠的距離,這樣不僅實現了第一操作杆和第二操作杆兩者在被操作時相互之間不受幹涉、牽引作用,而且還能提高連杆被撥動的距離。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操作杆和第二操作杆均轉動安裝在所述機殼上。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操作杆和所述機殼之間設有第一復位件,所述第二操作杆與所述機殼之間設有第二復位件。
作為優選,所述啟動開關為微動開關,連杆上設有用於頂觸所述啟動開關的頂觸凸起。
作為優選,所述滑槽設在所述第一操作杆上或第二操作杆上,所述連杆設有轉軸,所述轉軸滑動配合在所述滑槽內。
作為優選,所述滑槽設在第二操作杆上時,所述第二操作杆上設有第二u形槽,所述第二u形槽的側壁設有所述滑槽,所述第二u形槽的側壁上設有方便所述轉軸卡入滑槽的第二導向斜面。
作為優選,所述滑槽設在所述連杆上,所述第一操作杆或第二操作杆上設有轉軸,所述轉軸滑動配合在所述滑槽內。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操作杆和第二操作杆均浮動安裝在所述機殼內,第一操作杆和第二操作杆浮動時帶動所述連杆靠近啟動開關或遠離啟動開關;或,所述第一操作杆轉動安裝在所述機殼內,所述第二操作杆浮動安裝在所述機殼內。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操作杆至少部分顯露在機殼外;和/或,所述第二操作杆至少部分顯露在機殼外。
作為優選,所述電動工具為修枝剪,所述機殼包括前手柄和後手柄,所述第一操作杆包括有顯露在所述前手柄外的按鈕,所述第二操作杆為設在所述後手柄上的扳機。
本發明的其他特點和優點將會在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附圖中詳細的揭露。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電動工具實施例一的整機示意圖;
圖2為電動工具實施例一中第一操作杆和第二操作杆均未被操作時的示意圖;
圖3為電動工具實施例一中第一操作杆被操作、第二操作杆未被操作時的示意圖;
圖4為電動工具實施例一中第一操作杆未被操作、第二操作杆被操作時的示意圖;
圖5為電動工具實施例一中第一操作杆、第二操作杆均被操作時的示意圖;
圖6為電動工具實施例一中的雙開關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電動工具實施例一中的雙開關結構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本發明實施例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解釋和說明,但下述實施例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並非全部。基於實施方式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在下文描述中,出現諸如術語「內」、「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關係的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方便描述實施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者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實施例1:
如圖1至圖7所示,本實施例為一種電動工具,具體是一種修枝剪,主要結構包括機殼1,機殼1內安裝有電機2,電機2傳動連接有刀片組件3,出於修枝剪的安規要求,通常修枝剪的機殼1包括前手柄11和後手柄12,通常在前手柄11上設置一個操作開關,在後手柄12上設置一個操作開關,只有在兩個操作開關同時按下時,才會觸發電機2啟動,但是目前這種雙開關結構也存在一定問題,比如布線凌亂、零件較多,裝配麻煩,工藝成本較高。
本實施例對雙開關結構進行改進,所述雙開關結構包括活動安裝在機殼1內的第一操作杆4、第二操作杆6、連杆5、啟動開關7,連杆5連接在第一操作杆4和第二操作杆6之間,啟動開關7位於連杆5的旁邊,以圖2至圖4為參照的話,啟動開關7位於連杆5的上方,本實施例中的啟動開關7為微動開關,與所述電機2相連。
本實施例中第一操作杆4是轉動安裝在機殼1內,且是轉動安裝在前手柄11中,且第一操作杆4的前端設有按鈕41,該按鈕41至少部分顯露在機殼1外,第一操作杆4的另一端,也就是圖2至4中第一操作杆4的後端,與連杆5的前端鉸接,第一操作杆4與機殼1的轉動點設在第一操作杆4的前端和第一操作杆4的後端中間,另外,第一操作杆4的前端與機殼1之間還設有第一復位件42,第一復位件42為壓簧,用於提供給第一操作杆4向上的回覆力。當第一操作杆4上的按鈕41被下壓時,第一操作杆4發生轉動,第一操作杆4的後端翹起,從而撥動連杆5的前端朝向啟動開關7移動。
本實施例中第二操作杆6也是轉動安裝在機殼1內,具體而言是轉動安裝在後手柄12內,第二操作杆6在本實施例中是一個扳機,其底部顯露在後手柄12的外部,第二操作杆6與機殼1轉動點設在靠近第二操作的後端處,另外第二操作杆6與機殼1之間設有第二復位件62,第二復位件62優選為壓簧,用於提供給第二操作杆6向下的回覆力。當第二操作杆6被施加向上的力時,第二操作杆6的前端會撥動連杆5的後端朝向啟動開關7移動。
換言之,第一操作杆4和第二操作杆6在被操作時,分別撥動連杆5朝向啟動開關7移動,第一操作杆4撥動連杆5時,只撥動連杆5的前端,第二操作杆6撥動連杆5時,只撥動連杆5的後端,第一操作杆4和第二操作杆6隻有一個被操作時,連杆5相當於只有一端被撥動,此時的連杆5不會觸發到啟動開關7,只有在連杆5的兩端均被撥動時,連杆5才會觸發到啟動開關7,這種結構方式零部件比較少,不需要其他的零部件,而且在裝配的時候工藝更簡單。
本發明中,所述第二操作杆6與連杆5的連接處設有滑槽61,具體而言,是在第二操作杆6的前端設置滑槽61,在連杆5的後端設置轉軸51,轉軸51滑動配合在滑槽61內,設置滑槽61的優點在於可以提供一段空行程,可以實現第一操作杆4和第二操作杆6相互獨立不幹涉,如果是不設置滑槽61,第一操作杆4撥動連杆5端部的移動距離非常有限,第一操作杆4想要撥動連杆5靠近啟動開關7,勢必要牽引到第二操作杆6發生活動,使得兩個操作杆並不能很好的獨立運行。
而設置滑槽61後,可以參見圖3中,第一操作杆4撥動連杆5後,連杆5的轉軸51會在滑槽61內往後移動,這段移動對於第二操作杆6來說是一段空行程,不會影響到第二操作杆6的移動,即設置滑槽61後,連杆5與第二操作杆6發生相對位移,從而從而使得第一操作杆4在被操作後,第二操作杆6自身完全不受牽引。
同樣,參見圖4中,第二操作杆6被操作時,撥動連杆5的後端,連杆5的轉軸51會在滑槽61內往前移動,即連杆5與第二操作杆6發生相對位移,從而使得第二操作杆6被操作後,第一操作杆4自身也不受牽引。
同時利用滑槽61後,連杆5與第一操作杆4連接的一端可以被撥動更遠的距離,也就是說設置滑槽61,不僅實現了第一操作杆4和第二操作杆6兩者在被操作時相互之間不受幹涉、牽引作用,而且還能提高連杆5被撥動的距離。
關於連杆5、第一操作杆4、第二操作杆6的其他具體結構,可參見圖6和圖7,本實施例中的連杆5,其頂部設有用於頂觸啟動開關7的頂觸凸起52,設置頂觸凸起52,方便連杆5接觸到啟動開關7,防止連杆5的其他部位誤觸碰到啟動開關7;
另外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中第二操作杆6上設有第二u形槽63,第二u形槽63的兩個側壁分別設有滑槽61,本實施例中滑槽61呈腰型槽,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滑槽61的形狀可以是矩形、弧形等等,連杆5的後端的兩側分別對應設置兩個轉軸51,第二u形槽63的側壁在滑槽61的上方設置有第二導向斜面64,在裝配時,連杆5的兩個轉軸51頂觸到第二導向斜面64上,從而使得第二u形槽63的兩個側壁外擴變形,從而使得兩個轉軸51卡入到滑槽61內。
同理,第一操作杆4上設有第一u形槽43,連杆5的前端鉸接在第一u形槽43的兩個側壁之間,第一u形槽43的兩個側壁上設有鉸接孔44,第一u形槽43的側壁在鉸接孔44的上方設置有第一導向斜面45,在裝配時,連杆5的後端上的鉸接軸通過第一導向斜面45卡入到鉸接孔44中。
實施例2
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本實施例中,滑槽設置在連杆上,具體而言是設置在連杆的後端,而在第二操作杆的前端設置轉軸,位置進行互換,同樣也能實現和實施例1中的技術效果。
實施例3
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本實施例中,滑槽設置在第一操作杆上,具體而言,是設置在第一操作杆的後端上,在第一操作杆和第二操作杆其中之一被操作時,是連杆與第一操作杆發生相對位移,這種實施方式同樣不僅實現了第一操作杆和第二操作杆兩者在被操作時相互之間不受幹涉、牽引作用,而且還能提高連杆被撥動的距離的效果。
實施例4
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本實施例中,滑槽設置在連杆上,具體而言是設置在連杆的前端,而在第一操作杆的前端設置轉軸,轉軸配合滑動在滑槽內,同樣也能實現和實施例1中的技術效果。
實施例5
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操作杆是浮動安裝在機殼內,浮動安裝是相對於轉動安裝而言的,實施例1中第一操作杆被操作時是產生轉動,而本實施例中第一操作杆被操作時,是產生上下浮動,按鈕可設置在第一操作杆的中間位置,從而同樣能實現撥動連杆的前端朝向啟動開關移動;
第二操作杆同樣也是浮動安裝在機殼內,即第二操作杆在被操作時也同樣是上下浮動。即第一操作杆和第二操作杆浮動時帶動所述連杆靠近啟動開關或遠離啟動開關,其整體原理是近似,僅僅是將第一操作杆和第二操作杆的運動方式進行變化。
實施例6
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操作杆是浮動安裝在機殼內,第二操作杆是轉動安裝在機殼內;或者第一操作杆是轉動安裝在機殼內,第二操作杆是浮動安裝在機殼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熟悉該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本發明包括但不限於附圖和上面具體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內容。任何不偏離本發明的功能和結構原理的修改都將包括在權利要求書的範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