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管對齊上料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7 08:51:41 1
專利名稱:醫用管對齊上料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用管對齊上料裝置,屬於機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中國專利號為200910215463. 9的專利文件公開了一種醫用管自動上料裝置,該裝置能夠使醫用管的上料過程實現自動化,提高生產效率,而且使醫用管的潔淨度更容易控制。但由於該裝置包括備料機構、對齊機構和出料機構等多個機構,結構複雜、機器佔用空間大;且該裝置通過備料機構先將其上的醫用管進行預整理,再通過備料機構中的移料結構將醫用管輸送至對齊機構進行兩端對齊,整個過程工序繁瑣、複雜,造成上料周期非常長,因此工作效率低下。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上料周期短、工作效率高的醫用管對齊上料裝置。為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醫用管對齊上料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設有用於放置醫用管的置料架,所述置料架上方設有對齊上料機構。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所述對齊上料機構包括升降氣缸,所述升降氣缸的活塞杆端部安裝有託板,所述託板兩側邊沿的上表面分別安裝左、右對齊驅動氣缸,所述左、右對齊驅動氣缸的活塞杆端部分別安裝有用於對醫用管兩端部進行對齊的左、右對齊擋板,所述託板的下表面安裝有機械手支架,所述機械手支架的兩端分別安裝有用於抓取醫用管的左、右機械手。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所述機械手支架的兩側均安裝有用於防止醫用管發生振動的限位板,當左、右機械手抓取醫用管時,所述限位板的底端與所述醫用管相接觸。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所述限位板包括內、外限位板,所述內限位板設置在所述左、右機械手的內側,所述外限位板設置在所述左、右機械手的外側。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所述升降氣缸與可沿導軸左右滑動的軸承固定。本發明將現有技術醫用管自動上料裝置中的備料機構、對齊機構和出料機構等多個機構進行集成,明顯簡化了整個裝置的結構、縮小了體積;而且本發明將醫用管放置在置料架上後並不需要對醫用管進行預整理,在機械手即將抓取醫用管時先對位於機械手卡口內的醫用管進行對齊操作,與現有技術的預整理一取料一移料一對齊四個步驟相比,工序明顯簡化,因此縮短了上料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做進一步說明。
圖I是本發明一種較佳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所示,一種醫用管對齊上料裝置,包括支架2,所述支架2上設有用於放置醫用管16的置料架1,所述置料架I上方設有對齊上料機構。所述對齊上料機構包括升降氣缸5,所述升降氣缸5的活塞杆端部安裝有託板8,所述託板8兩側邊沿的上表面分別安裝左、右對齊驅動氣缸7、6,所述左、右對齊驅動氣缸7、6的活塞杆端部分別安裝有用於對醫用管16兩端部進行對齊的左、右對齊擋板4、3,所述託板8的下表面安裝有機械手支架9,所述機械手支架9的兩端分別安裝有用於抓取醫用管的左、右機械手10、11。上述技術方案將現有技術醫用管自動上料裝置中的備料機構和對齊機構進行集成,該技術方案省掉了備料機構中的移料結構、震動器等等,因此明顯簡化了裝置的結構,縮小了體積;而且該技術方案無需對放置在置料架上的醫用管進行預整理,在機械手即將抓取醫用管時先對位於機械手卡口內的醫用管進行對齊操作,與現有技術的預整理一取料一移料一對齊四個步驟相比,本技術方案只有取料和對齊兩個動作,而且對齊動作在取 料過程中進行,因此該技術方案工序明顯簡化,上料周期大幅縮短,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所述機械手支架9的兩側均安裝有用於防止醫用管發生振動的限位板,當左、右機械手10、11抓取醫用管時,所述限位板的底端與所述醫用管16相接觸。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所述限位板包括內、外限位板15、14,所述內限位板15設置在所述左、右機械手10、11的內側,所述外限位板14設置在所述左、右機械手10、11的外側。由於醫用管材料質地較軟,長條狀的醫用管16兩端被左、右機械手10、11抓住在移動過程中容易發生振動,本技術方案設置了限位板,由原來對醫用管的兩個定位點變成四個、甚至六個(限位板包括內、外限位板時),大幅減小了醫用管16在移動過程中發生振動的幅度。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所述升降氣缸5與可沿導軸13左右滑動的軸承12固定。上述機構相當於現有技術中的出料機構,但又明顯比現有技術中的出料機構結構簡單。對應的技術方案相當於將備料機構、對齊機構和出料機構進行集成,整個方案結構更簡單。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將醫用管16放置在置料架I的卡槽內;上料時升降氣缸5的活塞杆伸出,直至左、右機械手10、11接觸到醫用管16 ;左、右機械手10、11打開,將醫用管16置於機械手的卡口內;左、右對齊驅動氣缸7、6的活塞杆收縮,使左、右對齊擋板4、3對醫用管16的兩端進行對齊操作;完成對齊動作後左、右機械手10、11閉合,夾住醫用管16 ;然後升降氣缸5的活塞杆收縮,提升醫用管16 ;最後在驅動機構(圖中未畫出)帶動下,與升降氣缸5固定的整個機構通過軸承12沿著導軸13水平移動,直至將醫用管16移至輸送機構上。由此可以看出,本技術方案省略了現有技術中的置料架內預整理工序、將醫用管由置料架移至對齊機構的移料工序、出料機構將對齊機構上的醫用管取出工序等多個步驟,大幅縮短了上料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整個過程醫用管均由機械手抓取,相比現有技術的吸、夾更牢固、穩定。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發明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發明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落入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
1.醫用管對齊上料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支架(2),所述支架(2)上設有用於放置醫用管(16 )的置料架(I),所述置料架(I)上方設有對齊上料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醫用管對齊上料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對齊上料機構包括升降氣缸(5),所述升降氣缸(5)的活塞杆端部安裝有託板(8),所述託板(8)兩側邊沿的上表面分別安裝左、右對齊驅動氣缸(7、6 ),所述左、右對齊驅動氣缸(7、6 )的活塞杆端部分別安裝有用於對醫用管(16)兩端部進行對齊的左、右對齊擋板(4、3),所述託板(8)的下表面安裝有機械手支架(9),所述機械手支架(9)的兩端分別安裝有用於抓取醫用管的左、右機械手(10、11)。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醫用管對齊上料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機械手支架(9)的兩側均安裝有用於防止醫用管發生振動的限位板,當左、右機械手(10、11)抓取醫用管時,所述限位板的底端與所述醫用管相接觸。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醫用管對齊上料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限位板包括內、外限位板(15、14),所述內限位板(15)設置在所述左、右機械手(10、11)的內側,所述外限位板(14)設置在所述左、右機械手(10、11)的外側。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醫用管對齊上料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升降氣缸(5)與可沿導軸(13 )左右滑動的軸承(12 )固定。
全文摘要
醫用管對齊上料裝置,包括支架,支架上設有置料架,置料架上方設有升降氣缸,升降氣缸的活塞杆端部安裝有託板,託板兩側邊沿的上表面分別安裝左、右對齊驅動氣缸,左、右對齊驅動氣缸的活塞杆端部分別安裝有用於對醫用管兩端部進行對齊的左、右對齊擋板,託板的下表面安裝有機械手支架,機械手支架的兩端分別安裝有用於抓取醫用管的左、右機械手。本發明將現有技術上料裝置中的備料機構、對齊機構和出料機構等多個機構進行集成,縮小了整個裝置的體積;而且本發明將醫用管放置在置料架上後並不需要對醫用管進行預整理,在機械手即將抓取醫用管時先對位於機械手卡口內的醫用管進行對齊操作,工序明顯簡化,因此縮短了上料周期。
文檔編號B65G47/14GK102815519SQ20121028418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2日
發明者梁啟明 申請人:梁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