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裝置製造方法
2023-05-27 03:42:51 2
充電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充電裝置(2)包括:筐體(2C);收納安裝電力變換部所具有的多個電氣零件中的一部分電氣零件且具有多個散熱片(83F)的散熱器(83)的散熱部件收納室(2CH);收納電力變換部的其他電氣零件及控制部的電氣零件收納室(2CE);將氣體導入散熱部件收納室(2CH)的第1吸氣口(81)及將被導入的氣體排出的第1排氣口;將氣體導入電氣零件收納室(2CE)的第2吸氣口(82)及將被導入的氣體排出的第2排氣口;將氣體導入散熱部件收納室(2CH)的第1風扇及將氣體導入電氣零件收納室(2CE)的第2風扇;覆蓋第1吸氣口(81)及第2吸氣口(82)的吸氣側防水蓋體;和覆蓋第1排氣口及第2排氣口的排氣側防水蓋體。
【專利說明】
充電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用於對被搭載於蓄電池式的作業車輛中的蓄電池進行充電的充電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例如,有搭載被利用在行駛中的電動機並從蓄電池向該電動機供給電力、以使其行駛的作業車輛。這種作業車輛若蓄電池所蓄積的電力被消耗,則需要充電裝置進行充電。例如,專利文獻I中記載了將對被搭載於作業車輛的二次電池進行充電的蓄電池充電器與作業車輛分開設置的二次電池充電系統。
[0003]在先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JP特開2011-211773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6]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7]可是,如果將用於對被搭載於作業車輛的蓄電池進行充電的充電裝置和作業車輛分開準備,則有水等液體或灰塵等進入充電裝置的內部的可能性。另外,在對蓄電池進行快速充電的情況下,向蓄電池提供的電流增大,結果導致充電裝置的發熱量增大,因此也需要對其進行冷卻。
[0008]本發明的目的在於,確保設置於蓄電池式作業車輛的外部且對被搭載於該作業車輛中的蓄電池進行充電的充電裝置的防塵及防水性能和冷卻性能。
[0009]用於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案
[0010]本發明是一種充電裝置,是用於對蓄電池進行充電的裝置,包括:筐體,其具有底部、與所述底部對置的上部及對所述底部與所述上部進行連接的側部,且收納將交流電力變換為用於向所述蓄電池供給的直流電力的電力變換部及控制所述電力變換部的控制部;散熱部件收納室,其安裝所述電力變換部所具有的多個電氣零件中的一部分電氣零件,且收納具有多個散熱片的散熱部件;電氣零件收納室,其收納所述電力變換部的其他電氣零件及所述控制部;第I吸氣口及第I排氣口,設置於所述筐體,且所述第I吸氣口將氣體導入所述散熱部件收納室,所述第I排氣口將被導入的氣體排出;第2吸氣口及第2排氣口,設置於所述筐體,且所述第2吸氣口將氣體導入所述電氣零件收納室,所述第2排氣口將被導入的氣體排出;以及將氣體導入所述散熱部件收納室的第I風扇及將氣體導入所述電氣零件收納室的第2風扇,所述第I吸氣口、所述第2吸氣口、所述第I排氣口及所述第2排氣口在所述側部開口,所述第2吸氣口與所述第I吸氣口相比在所述上部側開口,所述第2排氣口與所述第I排氣口相比在所述上部側開口。
[0011]優選具有設置在所述第2吸氣口且可裝卸的吸氣側過濾器和設置在所述第2排氣口且可裝卸的排氣側過濾器。
[0012]優選所述散熱部件所具有的所述多個散熱片向所述氣體流動的方向延展,該充電裝置還具有:入口側網,其設置在所述第I吸氣口的入口側,具有尺寸比相鄰的所述散熱片彼此的間隔小的開口 ;吸氣側區分部件,其設置在吸氣側防水蓋體與所述筐體之間,對所述第I吸氣口與所述第2吸氣口進行劃分,且將通過所述第I網後的氣體引導至所述第I吸氣口,其中所述吸氣側防水蓋體覆蓋所述第I吸氣口及所述第2吸氣口 ;出口側網,其設置在所述第I排氣口的出口側,具有尺寸比相鄰的所述散熱片彼此的間隔小的開口 ;和排氣側區分部件,其設置在排氣側防水蓋體與所述筐體之間,對所述第I排氣口與所述第2排氣口進行劃分,且將從所述第2排氣口排出的氣體引導至所述第2網,其中所述排氣側防水蓋體覆蓋所述第I排氣口及所述第2排氣口。
[0013]優選所述散熱部件所具有的所述多個散熱片的端部和所述底部對置,安裝所述一部分電氣零件的位置比所述散熱片的端部更靠所述上部側。
[0014]優選所述其他電氣零件與所述底部之間設置規定間隔地配置於電氣零件收納室的內部。
[0015]優選所述筐體具有將電氣零件收納室劃分為所述上部側與所述下部側的筐體內區分部件,所述第2吸氣口及所述第2排氣口隔著所述筐體內區分部件而在電氣零件收納室的所述上部側與所述下部側雙方開口。
[0016]優選所述第2風扇將氣體導入所述電氣零件收納室的所述上部側與所述下部側雙方。
[0017]優選所述第I風扇設置於所述第I排氣口且從所述散熱部件收納室吸引氣體,所述第2風扇設置於所述第2排氣口且從所述電氣零件收納室吸引氣體。
[0018]本發明可以確保設置於蓄電池式作業車輛外部且對被搭載於作業車輛的蓄電池進行充電的充電裝置的防塵及防水性能和冷卻性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作業車輛用充電系統的圖。
[0020]圖2是表示出從左側看到了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蓄電池式叉車的狀態的側視圖。
[0021]圖3是表示出從左後方斜上側看到了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蓄電池式叉車的狀態的立體圖。
[0022]圖4是本實施方式涉及的充電裝置的立體圖。
[0023]圖5是表示取下了防水蓋體的狀態的充電裝置的主視圖。
[0024]圖6是表示過濾器的圖。
[0025]圖7是表示取下了防水蓋體的狀態的充電裝置的後視圖。
[0026]圖8是表示過濾器的圖。
[0027]圖9是從筐體的下部側看到了充電裝置的圖。
[0028]圖10是網的放大圖。
[0029]圖11是散熱器(heat sink)的放大圖。
[0030]圖12是表示筐體的內部的主視圖。
[0031]圖13是表示下部收納室的內部的俯視圖。
[0032]圖14是表示上部收納室的內部的俯視圖。
[0033]圖15是表示筐體內區分部件具有的切口的圖。
[0034]圖16是表示筐體內區分部件具有的切口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5]參照附圖詳細地說明用於實施本發明的方式(實施方式)。
[0036]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作業車輛用充電系統的圖。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作業車輛,雖然以蓄電池式叉車I為例進行說明,但作業車輛未被限於此。例如,作業車輛也可以是利用來自蓄電池的電力或從被引擎等驅動的發電機而得到的電力來驅動的輪式裝載機或油壓掘土機等。
[0037]作業車輛用充電系統100包括蓄電池式叉車I和充電裝置2。蓄電池式叉車I是具備作為作業車輛用蓄電池的蓄電池30及利用從該蓄電池30供給的電力來驅動的至少I個電動機的、蓄電池式作業車輛。至少I個電動機例如是用於使蓄電池式叉車I行駛的電動機。充電裝置2是設置於建築物HT內或建築物HT的屋簷下等的固定式裝置。從建築物HT內的配電盤3向充電裝置2供給3相交流。充電裝置2可以對蓄電池式叉車I的蓄電池30進行快速充電。例如從架杆式變壓器4向配電盤3供給交流電力。經由電力線5而從變電所向架杆式變壓器4供給交流電力。蓄電池式叉車I例如在休息時間等將充電裝置2的充電裝置側連接器24連接至充電用連接器23,蓄電池30被充電。在利用休息時間的情況下蓄電池30被快速充電。
[0038]圖2是表示出從左側看到了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蓄電池式叉車的狀態的側視圖。圖3是表示從左後方斜上側看到了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蓄電池式叉車的狀態的立體圖。以下,對於蓄電池式叉車I而言,設置有貨叉(fork) 13的一側為前方,設置有配重20的一側為後方。在作業車輛不是蓄電池式叉車的情況下,從駕駛座34朝向作為操作裝置的方向盤36的一側為前方,從方向盤36朝向駕駛座34的一側為後方。作為操作裝置,除了利用於作業車輛的掌舵的方向盤36以外,在油壓掘土機或輪式裝載機等中還包含用於操作作業機械的操作杆。
[0039]本實施方式中,左右指的是相對於前方的左右。左右方向是作為作業車輛的主體的車身10的寬度方向。上方是和與前輪11及後輪12中的至少3個接觸的平面(接地平面)正交且從接地平面朝向前輪11或後輪12的旋轉中心軸的一側。下方是從前輪11或後輪12的旋轉中心軸朝向接地平面的一側。將朝向車身10的前後方向、且通過車身10的寬度方向中心的軸稱為前後軸,將與前後軸正交、與設置平面平行且朝向車身10的左右方向的軸稱為左右軸。將朝向車身10的上下方向的軸稱為上下軸。上下軸和前後軸與左右軸雙方正交。以下,俯視指的是從上方看到的狀態。
[0040]
[0041]蓄電池式叉車I在車身10前方的角落部分別具備前輪11,在車身10後方的角落部分別具備後輪12。通過利用設置在前輪11後方的行駛用的電動機(行駛用電動機)50來驅動前輪11,從而蓄電池式叉車I行駛。更具體的是,行駛用電動機50的輸出經由具有減速功能的動力傳遞裝置51而被傳遞至雙方的前輪11、11,以驅動這些前輪。
[0042]本實施方式中,行駛用電動機50例如可以利用PM (Permanent Magnet,永磁)型、即轉子具有永磁鐵的形式的電動機。在PM型的電動機被用作行駛用電動機50的情況下,既可以是SPM(Surface Permanent Magnet,表面式永磁)型,也可以是IPM(Inter1rPermanent Magnet,內置式永磁)型。
[0043]在車身10的前方設置有用於進行貨物的裝卸或移動的貨叉13。貨叉13被沿著上下方向設置的桅杆(mast) 14支撐著。貨叉13通過在與桅杆14之間設置的桅杆油缸15的驅動而沿著桅杆14升降。圖中雖然並未明示,但桅杆14以在其下端部能繞著左右軸旋轉的方式被安裝於車身10。再有,桅杆14與車身10之間具備未圖示的傾斜油缸。桅杆14通過傾斜油缸的驅動而能夠相對於車身10採取前傾姿勢或後傾姿勢。
[0044]車身10的後端部設置有配重20。這樣,蓄電池式叉車I雖然是平衡(counterbalance)型的叉車,但並未被限於此。配重20是貨叉13支撐了貨物的情況下用於獲得平衡的平衡塊(weight)。配重20例如可利用金屬,但未被限於此。配重20配設在車身10中從成為後輪12的上方的部位遍及至後端的部位。
[0045]蓄電池式叉車I具備油門踏板37、剎車踏板38及前進方向切換杆39。油門踏板37是控制行駛用電動機50的輸出及旋轉方向的操作用部件。剎車踏板38是用於使蓄電池式叉車I停止的操作用部件。前進方向切換杆39是用於將蓄電池式叉車I的前進方向切換成前方或後方的任一方的操作用部件。蓄電池式叉車I具備充電用連接器23。充電用連接器23在對蓄電池30進行充電之際,連接圖1所示的充電裝置2的充電裝置側連接器24。充電用連接器23在未連接充電裝置側連接器24時,被安裝用於防水的蓋。
[0046]如圖3所示,蓄電池式叉車I在方向盤36的前方具備作為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52。顯示面板52具有:用於對蓄電池式叉車I進行各種設定的輸入部;和顯示與蓄電池式叉車I的狀態等相關的信息的顯示部。蓄電池式叉車I的操作人員經由顯示面板52而對蓄電池式叉車I進行各種設定。作為顯示面板52的顯示部所顯示的與蓄電池式叉車I的狀態等相關的信息,例如是蓄電池30的狀態或向桅杆油缸15等供給的液壓油的油壓等。從由後述的貨物裝卸用電動機55驅動的油壓泵56供給液壓油。車載控制裝置60對行駛用電動機50及貨物裝卸用電動機55進行控制。
[0047]〈充電裝置2的構造〉
[0048]圖4是本實施方式涉及的充電裝置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取下了防水蓋體的狀態的充電裝置的主視圖。圖6是表示過濾器的圖。圖7是表示取下了防水蓋體的狀態的充電裝置的後視圖。圖8是表示過濾器的圖。如圖5所示,充電裝置2在筐體2C內收納控制部70、充電裝置用電源71、啟動信號生成部72及電力變換部73。
[0049]控制部70對電力變換部73進行控制。充電裝置用電源71對從圖2所示的蓄電池式叉車I搭載的蓄電池30供給的電力進行變壓(在本實施方式中為降壓),然後向控制部70供給。啟動信號生成部72生成用於使圖2所示的車載控制裝置60啟動的信號並發送給蓄電池式叉車I的電源裝置。
[0050]電力變換部73為了向蓄電池30供給而將交流電力變換為直流電力。電力變換部73包括二極體73D、開關元件73SW、整流部73T。二極體73D對來自交流電源的三相交流進行整流。通過由控制部70在規定的定時將開關元件73SW接通/斷開(0N/0FF),從而以充電裝置2輸出恆定值的電流的方式進行恆流控制。整流部73T具備變壓器,將開關元件73SW輸出的電流變壓(本實施方式中為降壓)後輸出。筐體2C具有底部2CB、與底部2CB對置的上部2CT及對底部2CB與上部2CT進行連接的側部2CS。
[0051]筐體2C的形狀為立方體形狀。即,底部2CB及上部2CT在俯視時為長方形(包括正方形),連接兩者的4個側部2CS在俯視時也是長方形(包括正方形)。本實施方式中,底部2CB、上部2CT及4個側部2CS均為平板的部件。在筐體2C的底部2CB安裝著多個腳部LG。筐體2C在4個側部2CS中的I個設置有緊急停止開關75、燈75L、狀態顯示燈75IG。狀態顯示燈75IG例如表示蓄電池30的充電的進展狀況。
[0052]設置緊急停止開關75、燈75L及狀態顯示燈75IG的側部2CS朝向對充電裝置進行操作的作業者配置。為了方便,將設置緊急停止開關75、燈75L及狀態顯示燈75IG的側部2CSF也稱為前側部2CSF。再有,為了方便將與前側部2CSF對置的側部2CSR也稱為後側部2CSR。在筐體2C的外側、更具體的是在前側部2CSF設置防水蓋體2FC並在後側部2CSR設置防水蓋體2RC。
[0053]如圖5所示,筐體2C的內部被分為散熱部件收納室2CH和電氣零件收納室2CE。本實施方式中,電氣零件收納室2CE被筐體內區分部件85劃分成筐體2C的上部2CT側與下部2CB側。筐體內區分部件85是板狀的部件。將筐體內區分部件85劃分出的筐體2C的上部2CT側稱為上部收納室2⑶、將下部2CB側稱為下部收納室2⑶。另外,也可以不具有筐體內區分部件85且未將電氣零件收納室2CE劃分成2個。再有,也可以將電氣零件收納室2CE劃分成3個以上。
[0054]散熱部件收納室2CH是被設置在筐體2C內部的管道84包圍起來的空間。散熱部件收納室2CH收納作為散熱部件的散熱器83。散熱器83安裝有電力變換部73所具有的多個電氣零件中的一部分電氣零件。本實施方式中,安裝二極體73D及開關元件73SW。散熱器83具有在一個方向上延展的多個散熱片83F、和安裝多個散熱片83F的基部83B。本實施方式中,各個散熱片83F在從前側部2CSF朝向後側部2CSR的方向上延展。多個散熱片83F的基部83B相反側的端部83FT和底部2CB對置。
[0055]電氣零件收納室2CE收納電力變換部具有的多個電氣零件中的其他電氣零件、BP除了被安裝在散熱器83的電氣零件以外的電氣零件、和控制部70。作為除了被安裝在散熱器83的電氣零件以外的電氣零件,有整流部73T所具有的變壓器等。除此以外,電氣零件收納室2CE收納充電裝置用電源71及啟動信號生成部72。上部收納室2CU中收納了控制部70、充電裝置用電源71及啟動信號生成部72。下部收納室2⑶中收納了整流部73T。
[0056]如圖5所示,在筐體2C的一部分、即前側部2CSF設置有第I吸氣口 81和第2吸氣口 82。這樣,本實施方式中,第I吸氣口 81及第2吸氣口 82被設置於筐體2C的同一側部、即前側部2CSF。本實施方式中,第I吸氣口 81及第2吸氣口 82均為I個。這些部件在筐體2C的寬度方向上錯開而上下配置。寬度方向是和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通過這樣配置第I吸氣口 81及第2吸氣口 82,從而在筐體2C內,能容易地向欲使氣體通過的場所導入氣體。另外,第I吸氣口 81及第2吸氣口 82的數量及配置並未被限定。
[0057]第I吸氣口 81是向散熱部件收納室2CH導入氣體的開口。第I吸氣口 81將氣體導入散熱器83所具有的多個散熱片83F之間。第2吸氣口 82設置在前側部2CSF且是向電氣零件收納室2CE導入氣體的開口。第2吸氣口 82將氣體導入上部收納室2CU及下部收納室2CD雙方中。為此,跨越筐體內區分部件85,在筐體內區分部件85的一個面側與另一面側雙方開口。根據這種構造,第2吸氣口 82可以將機身導入被筐體內區分部件85區分開的兩個電氣零件收納室2CE中。圖4所示的防水蓋體2FC覆蓋第I吸氣口 81及第2吸氣口 82。將防水蓋體2FC適當地稱為吸氣側防水蓋體2FC。吸氣側防水蓋體2FC抑制雨或雪等從第I吸氣口 81或第2吸氣口 82浸入筐體2C的內部。
[0058]如圖6所示,在第2吸氣口 82設置吸氣側過濾器FLi。吸氣側過濾器FLi抑制灰塵等從第2吸氣口 82進入筐體2C的內部。吸氣側過濾器FLi例如通過螺栓BL而被安裝到筐體2C的一部分、即前側部2CSF。通過將螺栓BL安裝或卸下,從而可以在第2吸氣口82裝卸吸氣側過濾器FLi。通過在第2吸氣口 82可裝卸吸氣側過濾器FLi,從而可以將吸氣側過濾器FLi堵塞,或者根據使用環境變更吸氣側過濾器FLi的規格、例如網眼的粗細程度。
[0059]如圖5所示,在筐體2C的一部分、即前側部2CSF設置對第I吸氣口 81與第2吸氣口 82進行劃分的吸氣側區分部件86。若將圖4所示的吸氣側防水蓋體2FC安裝到前側部2CSF,則吸氣側區分部件86被設置於吸氣側防水蓋體2FC和筐體2C之間,對第I吸氣口81與第2吸氣口 82進行劃分。吸氣側區分部件86在筐體2C的底部2CB側開口。如後所述,在該開口的部分安裝網。吸氣側區分部件86將通過了前述的網的氣體引導至第I吸氣P 81ο
[0060]如圖7所示,在筐體2C的一部分、即後側部2CSR設置有第I排氣口 87Η和第2排氣口 88Η。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第I排氣口 87Η及第2吸氣口 88Η被設置於筐體2C的同一側部、即後側部2CSR。本實施方式中,第I排氣口 87Η及第2排氣口 88Η均為I個。這些部件在筐體2C的寬度方向上錯開而上下配置。通過這樣配置第I排氣口 87Η及第2排氣口 88Η,從而可以容易地使從第I吸氣口 81及第2吸氣口 82導入筐體2C內的氣體排出。其中,第I排氣口 87Η及第2排氣口 88Η的數量及配置並未被限定。
[0061]第I吸氣口 81與第I排氣口 87Η配置在相互對置的位置上。根據這種構造,可將從第I吸氣口 81被導入散熱器83中的氣體自第I排氣口 87Η高效地排出。
[0062]第I排氣口 87Η是從散熱部件收納室2CH排出氣體的開口。第I排氣口 87Η從散熱器83所具有的多個散熱片83F之間排出氣體。第2排氣口 88Η是被設置在後側部2CSR且從電氣零件收納室2CE排出氣體的開口。第2排氣口 88Η從上部收納室2⑶及下部收納室2⑶雙方排出氣體。圖4所示的防水蓋體2RC覆蓋第I排氣口 87Η及第2排氣口 88Η。將防水蓋體2RC適當地稱為排氣側防水蓋體2RC。排氣側防水蓋體2RC抑制雨或雪等從第I排氣口 87Η或第2排氣口 88Η浸入筐體2C的內部。
[0063]如圖7所示,在第2排氣口 88Η設置排氣側過濾器FLe。排氣側過濾器FLe抑制灰塵等從第2排氣口 88Η進入筐體2C的內部。排氣側過濾器FLe例如通過螺栓BL而被安裝在筐體2C的一部分、即後側部2CSR。通過將螺栓BL安裝或卸下,從而可以在第2排氣口88Η裝卸排氣側過濾器FLe。通過在第2排氣口 88Η可裝卸排氣側過濾器FLe,從而可以堵塞排氣側過濾器FLe,或者根據使用環境來變更排氣側過濾器FLe的規格、例如網眼的粗細程度。
[0064]在第I排氣口 87H設置第I風扇87。在第2排氣口 88H設置第2風扇88。第I風扇87將氣體導入散熱部件收納室2CH中。第2風扇88將氣體導入電氣零件收納室2CE中。具體的是,第I風扇87通過從散熱部件收納室2CH吸引氣體,從而將氣體從第I吸氣口 81導入散熱部件收納室2CH中並從第I排氣口 87H排出。第2風扇88通過從電氣零件收納室2CE吸引氣體,從而將氣體從第2吸氣口 82導入電氣零件收納室2CE中並從第2排氣口 88H排出。其中,第I風扇87與第2風扇88也可以分別將氣體送入散熱部件收納室2CH與電氣零件收納室2CE中。
[0065]由第I風扇87從第I吸氣口 81吸引的機身向第I排氣口 87H流動。如前所述,在散熱部件收納室2CH內收納有圖5所示的散熱器83。散熱器83所具備的多個散熱片83F從第I吸氣口 81向第I排氣口 87H延展。即,多個散熱片83F向氣體在散熱部件收納室2CH內流動的方向延展。根據這種構造,若第I風扇87吸引氣體,則氣體在相鄰的散熱片83F之間流動,因此可以有效地冷卻散熱器83。
[0066]充電裝置2具有散熱部件收納室2CH及電氣零件收納室2CE,進而具有將氣體導入散熱部件收納室2CH中的第I吸氣口 81、第I風扇87及將被導入的氣體排出的第I排氣口 87H、將氣體導入電氣零件收納室2CE中的第2吸氣口 82、第2風扇88及將被導入的氣體排出的第2排氣口 88H。根據這種構造,第I風扇87可集中冷卻散熱器83,第2風扇88可以集中冷卻被配置在電氣零件收納室2CE內的電氣零件。結果,安裝於散熱器83的電氣零件及電氣零件收納室2CE內的電氣零件均高效地被冷卻。
[0067]如圖7、圖8所示,在筐體2C的一部分、即後側部2CSR設置對第I排氣口 87H與第2排氣口 88H進行劃分的排氣側區分部件89。若圖4所示的排氣側防水蓋體2RC被安裝在後側部2CSR,則排氣側區分部件89設置在排氣側防水蓋體2RC與筐體2C之間且對第I排氣口 87H與第2排氣口 88H進行劃分。排氣側區分部件89在筐體2C的底部2CB側開口。如後所述,在該開口的部分安裝網。排氣側區分部件89將從第I排氣口 87H被排出的氣體自前述的網向排氣側防水蓋體2RC的外部排出。
[0068]氣體從第I風扇87及第2風扇88雙方被排出至後側部2CSR。為此,從兩者被排出的氣體相互幹涉,存在從散熱部件收納室2CH及電氣零件收納室2CE排出氣體的效率(排出效率)降低的可能性。排氣側區分部件89在排氣側防水蓋體2RC與後側部2CSR之間對第I風扇87存在的空間和第2風扇88存在的空間進行劃分。根據這種構造,由於可抑制從第I風扇87被排出的氣體和從第2風扇88被排出的氣體的幹涉,因此可以抑制排出效率的降低。結果,可以有效地冷卻散熱部件收納室2CH的內部及電氣零件收納室2CE的內部。尤其是,由於在快速充電時電力變換部73等的發熱量增多,故是有效的。
[0069]在對圖2所示的蓄電池式叉車I所具備的蓄電池30進行快速充電時,充電裝置2的電力變換部73、尤其是二極體73D及開關元件73SW開關時的發熱量增大。以電力變換部73為首,本實施方式的充電裝置2可有效地冷卻控制部70及充電裝置用電源71等被收納在筐體2C的內部中的設備類,因此在對蓄電池30進行快速充電之際尤其是優選的。
[0070]圖9是從筐體的下部側看到了充電裝置的圖。圖10是網的放大圖。圖11是散熱器的放大圖。在底部2CB具有4根腳部LG。腳部LG和充電裝置2的設置對象相接觸。吸氣側防水蓋體2FC及排氣側防水蓋體2RC在筐體2C的底部2CB側開口。吸氣側防水蓋體2FC側的開口被吸氣側防水蓋體2FC的外側的、設置在吸氣側防水蓋體2FC與前側部2CSF之間的吸氣側區分部件86劃分成2個。在圖5所示的第I吸氣口 81側的開口設置網(以下稱為吸氣側網)MSi。不是第I吸氣口 81側的開口(以下稱為過濾器側開口)2FCH和設置有吸氣側過濾器FLi的空間相連。過濾器側開口 2FCH使筐體2C外部的氣體通過後引導至吸氣側過濾器FLi。
[0071]吸氣側區分部件86將吸氣側防水蓋體2FC側的開口區分成2個且如圖5所示對第I吸氣口 81與第2吸氣口 82進行劃分。根據這種構造,可抑制被導入第I吸氣口 81和安裝有吸氣側過濾器FLi的第2吸氣口 82中的氣體的幹涉。結果,吸氣側區分部件86可抑制氣體的幹涉所引起的第I吸氣口 81及第2吸氣口 82的吸入效率的降低,因此可以高效地冷卻安裝於散熱器83的電氣零件及電氣零件收納室2CE內的電氣零件。
[0072]排氣側防水蓋體2RC側的開口被設置於排氣側防水蓋體2RC與後側部2CSR之間的排氣側區分部件89劃分成2個。在圖7所示的第I排氣口 87H側的開口設置網(以下稱為排氣側網)MSe。不是第I排氣口 87H側的開口(以下稱為過濾器側開口)2RCH和設置有排氣側過濾器FLe的空間相連。過濾器側開口 2RCH使從排氣側過濾器FLe被排出的氣體通過後放出到筐體2C的外部。
[0073]吸氣側網MSi及排氣側網MSe抑制灰塵等從第I吸氣口 81或第I排氣口 87H進入散熱部件收納室2CH內。若灰塵等進入散熱部件收納室2CH內,則有在散熱器83所具備的多個散熱片83F之間被捕捉的可能性。於是,存在散熱片83F間的橫截面積(與散熱片83F延展的方向正交的剖面的面積)減小的可能性。作為結果,進入散熱部件收納室2CH內的灰塵等成為在散熱片83F間流動的氣體的阻力,存在使氣體對散熱器83的冷卻效率降低的可能性。
[0074]吸氣側網MSi及排氣側網MSe,例如如圖10所示是將金屬或樹脂等線材WR編織而成的網狀的部件。被相鄰的線材WR彼此包圍的部分是吸氣側網MSi及排氣側網MSe的開口 MH。吸氣側網MSi及排氣側網MSe具有多個開口 MH。本實施方式中,使吸氣側網MSi及排氣側網MSe的開口 MH的尺寸比圖11所示的散熱器83的相鄰的散熱片83F彼此的間隔Ph更小。吸氣側網MSi及排氣側網MSe的開口 MH的尺寸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為相鄰的線材WR的間隔Pm。散熱片83F彼此的間隔Ph是相鄰的散熱片83F間的距離的最小值。
[0075]通過將作為吸氣側網MSi及排氣側網MSe的開口 MH的尺寸的間隔Pm和相鄰的散熱片83F彼此的間隔Ph的關係設為Pm〈Ph,從而比相鄰的散熱片83F彼此的間隔Ph更小的灰塵會被吸氣側網MSi及排氣側網MSe捕捉到。結果,吸氣側網MSi及排氣側網MSe可抑制灰塵進入散熱器83所具備的多個散熱片83F之間,因此可抑制氣體對散熱器83的冷卻效率的降低。
[0076](關於風扇的控制)
[0077]圖1所示的車載控制裝置60經由充電裝置2的控制部70來控制第I風扇87及第2風扇88。例如,若驅動第2風扇88的電流增加,則可判斷為吸氣側過濾器FLi及排氣側過濾器FLe的至少一方的堵塞正在加劇。車載控制裝置60在驅動第2風扇88的電流變為規定的閾值以上的情況下,作為到了更換吸氣側過濾器FLi及排氣側過濾器FLe的時期,例如也可以使圖3所示的顯示面板52顯示到了過濾器的更換時期。如此,蓄電池式叉車I的操作人員等可以容易地把握吸氣側過濾器FLi及排氣側過濾器FLe的更換時期。
[0078]再有,若驅動第I風扇87的電流增加,則可判斷吸氣側網MSi及排氣側網MSe的開口 MH的至少一方的堵塞正在加劇。圖2所示的車載控制裝置60在驅動第I風扇87的電流變為規定的閾值以上的情況下,作為到了清掃吸氣側網MSi及排氣側網MSe的開口 MH的時期,例如也可以使圖5所示的顯示面板52顯示到了網的清掃時期。如此,蓄電池式叉車I的操作人員等可以容易地把握吸氣側網MSi及排氣側網MSe的開口 MH的清掃時期。
[0079](筐體2C內部的構造的細節)
[0080]圖12是表示筐體內部的主視圖。圖13是表示下部收納室的內部的俯視圖。圖14是表示上部收納室的內部的俯視圖。如圖12所示,散熱器83所具有的多個散熱片83F的端部83FT和底部2CB對置。被安裝於散熱器83的電氣零件、S卩圖13所示的電力變換部73所具備的二極體73D及開關元件73SW被安裝的位置要比散熱片83F的端部更靠上部2CT側。根據這種構造,即便在假設水等存留於底部2CB的情況下,也可以減低水等與二極體73D及開關元件73SW接觸的可能性。
[0081]在電力變換部73所具備的其他電氣零件、即本實施方式中的整流部73T與底部2CB之間設置規定間隔,並配置在電氣零件收納室2CE的下部收納室2CD內。在本實施方式中,將設置臺90設置在底部2CB,將整流部73T的下表面73TB安裝於設置臺90的上表面90T。從底部2CB到設置臺90的上表面90T為止的距離ht成為前述的規定間隔的大小。根據這種構造,即便在假設水等存留於底部2CB的情況下,也可以減低水等接觸整流部73T的可能性。
[0082]如圖13所示,管道84在一部分具有切口 84C。切口 84C設置於圖12所示的筐體2C的上部2CT側。切口 84C的部分露出散熱器83。二極體73D及開關元件73SW被安裝在通過切口 84C而露出的散熱器83。如圖13所示,管道84被連接至前側部2CSF與後側部2CSR。根據這種構造,可以抑制從圖12所示的第I吸氣口 81導入的氣體的漏洩,可以使氣體在散熱器83的散熱片83F之間可靠地流動。例如也可以用密封劑等來密封切口 84C與散熱器83之間。如此,由於可更可靠地抑制來自管道84的氣體的漏洩,故可以使氣體更可靠地在散熱器83的散熱片83F之間流動。
[0083]如圖12所示,第2吸氣口 82及第2排氣口 88H隔著筐體內區分部件85而在電氣零件收納室2CE的上部收納室2CU與下部收納室2CD雙方開口。再有,如圖12所示,第2吸氣口 82與第I吸氣口 81相比在更靠上部2CT側開口。第2排氣口 88H與第I排氣口 87H相比在更靠上部2CT側開口。由於筐體內區分部件85被配置在筐體2C內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故通過如前所述地採取第2吸氣口 82及第2排氣口 88H的配置,從而可以容易地使這些部件在上部收納室2CU與下部收納室2CD雙方開口。筐體2C內的高度方向是從筐體2C的底部2CB朝向上部2CT的方向。
[0084]第2風扇88將氣體導入電氣零件收納室2CE的上部收納室2⑶和下部收納室2⑶雙方。本實施方式中,第2風扇88被安裝於第2排氣口 88H,並從電氣零件收納室2CE的上部收納室2CU與下部收納室2⑶雙方吸引氣體。由此,可從第2吸氣口 82將氣體導入上部收納室2CU與下部收納室2⑶雙方。再有,由於可利用I個第2風扇88將氣體導入上部收納室2CU與下部收納室2⑶雙方,故可減低第2風扇88的數量。
[0085]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4所示,充電裝置用電源71與控制部70及啟動信號生成部72排列配置在筐體2的寬度方向上。如圖14所示,第2風扇88設置在充電裝置用電源71側並與其對置。第2風扇88被安裝於第2排氣口 88H,因此第2排氣口 88H也設置在充電裝置用電源71側並與其對置。一般來說,充電裝置用電源71和控制部70及啟動信號生成部72相比,發熱量較大。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2所示,在從筐體2C的同一前側部2CSF側或後側部2CSR側觀察的情況下,第2吸氣口 82和第2風扇88在筐體2的寬度方向上錯開,並且,第2風扇88及第2排氣口 88H設置於充電裝置用電源71側。根據這種構造,可以使從第2吸氣口 82被導入筐體2C內的氣體向發熱量更大的電氣零件側流動。結果,配置於筐體2C內的多個電氣零件之中發熱量相對較大的電氣零件的冷卻效率提高。
[0086]通過調整第2排氣口 88H在上部收納室2⑶開口的大小和在下部收納室2⑶開口的大小,從而可以調整被導入上部收納室2CU中的氣體的流量和被導入下部收納室2CD中的氣體的流量。調整第2吸氣口 82在上部收納室2CU開口的大小和在下部收納室2CD開口的大小,也能調整被導入上部收納室2CU中的氣體的流量和被導入下部收納室2CD中的氣體的流量。
[0087]圖15及圖16是表示筐體內區分部件所具有的切口的圖。如圖14所示,筐體內區分部件85搭載控制部70、充電裝置用電源71和啟動信號生成部72。筐體內區分部件85在前側部2CSF側與後側部2CSR側分別具有切口 85CF與切口 85CR。如圖15所示,前側部2CSF側的切口 85CF被設置在與第2吸氣口 82對置的位置上。如圖16所示,後側部2CSR側的切口 85CR被設置為可容納第2風扇88。由於第2風扇88被安裝在第2排氣口 88H,故後側部2CSR側的切口 85CR設置在與第2排氣口 88H對置的位置上。
[0088]假設在水等從圖4所示的吸氣側防水蓋體2FC或排氣側防水蓋體2RC與筐體2C的間隙進入的情況下,該水與前側部2CSF或後側部2CSR的外側接觸。與前側部2CSF或後側部2CSR的外側接觸的水沿著這些部位而向充電裝置2的底部2CB流動,並向充電裝置2的設置面滴下。假設從前述的間隙進入的水是從第2吸氣口 82或第2排氣口 88H進入到筐體2C的內部的。該水通過前側部2CSF側的切口 85CF或後側部2CSR側的切口 85CR而與前側部2CSF或後側部2CSR的內側接觸。與前側部2CSF或後側部2CSR的外側接觸的水沿著這些部位而向充電裝置2的底部2CB流動之後,從底部2CB與前側部2CSF、後側部2CSR或其他側部2CS之間向充電裝置2的設置面滴下。從前側部2CSF或後側部2CSR與其他側部2CS之間進入到筐體2C內的水也在與這些部位的內側接觸之後向底部2CB流動,從底部2CB與前側部2CSF、後側部2CSR或其他側部2CS之間向充電裝置2的設置面滴下。
[0089]這樣,即便水等進入筐體2C內,充電裝置2也能將該水等排出到外部,因此可抑制被收納在筐體2C內部的電氣零件的耐久性降低。另外,為了高效地將進入筐體2C內的水等排出到外部,也可以在底部2CB設置開口。如此,可容易地將向底部2CB的內側移動的水等從前述的開口排出至筐體2C的外部。
[0090]充電裝置2利用吸氣側防水蓋體2FC或排氣側防水蓋體2RC、吸氣側過濾器FLi及排氣側過濾器FLe、和吸氣側網MSi及排氣側網MSe,可以確保防塵性能及防水性能。再有,第I風扇87冷卻散熱器83,第2風扇88強制性地冷卻配置於電氣零件收納室2CE內的電氣零件,因此充電裝置2也可確保這些部件的冷卻。
[0091]以上雖然對本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並不能利用上述內容來限定本實施方式。再有,上述的構成要素包含有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容易想到的要素、實質上相同的要素、所謂均等的範圍的要素。還有,上述的成要素能夠適當地組合。進而,在不脫離本實施方式的主旨的範圍內可以進行構成要素的各種省略、置換或變更。
[0092]符號說明
[0093]I蓄電池式叉車
[0094]2FCH、2RCH 過濾器側開口
[0095]2充電裝置
[0096]2C 筐體
[0097]2CB底部
[0098]2⑶下部收納室
[0099]2CH散熱部件收納室
[0100]2CSR側部(後側部)
[0101]2CT上部
[0102]2CU上部收納室
[0103]2CSF側部(前側部)
[0104]2CS側部
[0105]2FC防水蓋體(吸氣側防水蓋體)
[0106]2RC防水蓋體(排氣側防水蓋體)
[0107]2CE電氣零件收納室
[0108]6交流電源
[0109]10車身
[0110]13貨叉
[0111]23充電用連接器
[0112]24充電裝置側連接器
[0113]30蓄電池
[0114]31蓄電池殼體
[0115]34駕駛座
[0116]81第 I 吸氣口
[0117]82第 2 吸氣口
[0118]83散熱器
[0119]83F散熱片
[0120]83FT 端部
[0121]84管道
[0122]85筐體內區分部件
[0123]86吸氣側區分部件
[0124]87第I風扇
[0125]87H第 I 排氣口
[0126]88第2風扇
[0127]88H第 2 排氣口
[0128]89排氣側區分部件
[0129]100作業車輛用充電系統
[0130]FLe排氣側過濾器
[0131]FLi吸氣側過濾器
[0132]MSe排氣側網
[0133]MSi吸氣側網
【權利要求】
1.一種充電裝置,是用於對蓄電池進行充電的裝置,包括: 筐體,其具有底部、與所述底部對置的上部及對所述底部與所述上部進行連接的側部,且收納將交流電力變換為用於向所述蓄電池供給的直流電力的電力變換部及控制所述電力變換部的控制部; 散熱部件收納室,其安裝所述電力變換部所具有的多個電氣零件中的一部分電氣零件,且收納具有多個散熱片的散熱部件; 電氣零件收納室,其收納所述電力變換部的其他電氣零件及所述控制部; 第1吸氣口及第1排氣口,設置於所述筐體,且所述第1吸氣口將氣體導入所述散熱部件收納室,所述第1排氣口將被導入的氣體排出; 第2吸氣口及第2排氣口,設置於所述筐體,且所述第2吸氣口將氣體導入所述電氣零件收納室,所述第2排氣口將被導入的氣體排出;以及 將氣體導入所述散熱部件收納室的第1風扇及將氣體導入所述電氣零件收納室的第2風扇, 所述第1吸氣口、所述第2吸氣口、所述第1排氣口及所述第2排氣口在所述側部開口,所述第2吸氣口與所述第1吸氣口相比在所述上部側開口,所述第2排氣口與所述第1排氣口相比在所述上部側開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電裝置,其中, 還具有: 設置於所述第2吸氣口且可裝卸的吸氣側過濾器;和 設置於所述第2排氣口且可裝卸的排氣側過濾器。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電裝置,其中, 所述散熱部件所具有的所述多個散熱片向所述氣體流動的方向延展, 該充電裝置還具有: 入口側網,其設置在所述第1吸氣口的入口側,具有尺寸比相鄰的所述散熱片彼此的間隔小的開口; 吸氣側區分部件,其設置在吸氣側防水蓋體與所述筐體之間,對所述第1吸氣口與所述第2吸氣口進行劃分,且將通過所述第1網後的氣體引導至所述第1吸氣口,其中所述吸氣側防水蓋體覆蓋所述第1吸氣口及所述第2吸氣口; 出口側網,其設置在所述第1排氣口的出口側,具有尺寸比相鄰的所述散熱片彼此的間隔小的開口 ;和 排氣側區分部件,其設置在排氣側防水蓋體與所述筐體之間,對所述第1排氣口與所述第2排氣口進行劃分,且將從所述第2排氣口排出的氣體引導至所述第2網,其中所述排氣側防水蓋體覆蓋所述第1排氣口及所述第2排氣口。
4.根據權利要求1?權利要求3中任一項所述的充電裝置,其中, 所述散熱部件所具有的所述多個散熱片的端部和所述底部對置,安裝所述一部分電氣零件的位置比所述散熱片的端部更靠所述上部側。
5.根據權利要求1?權利要求4中任一項所述的充電裝置,其中, 所述其他電氣零件與所述底部之間設置規定間隔地配置於電氣零件收納室的內部。
6.根據權利要求1?權利要求5中任一項所述的充電裝置,其中, 所述筐體具有將電氣零件收納室劃分為所述上部側與所述下部側的筐體內區分部件,所述第2吸氣口及所述第2排氣口隔著所述筐體內區分部件而在電氣零件收納室的所述上部側與所述下部側雙方開口。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充電裝置,其中, 所述第2風扇將氣體導入所述電氣零件收納室的所述上部側與所述下部側雙方。
8.根據權利要求1?權利要求7中任一項所述的充電裝置,其中, 所述第1風扇設置於所述第1排氣口且從所述散熱部件收納室吸引氣體, 所述第2風扇設置於所述第2排氣口且從所述電氣零件收納室吸引氣體。
【文檔編號】H05K7/20GK104508962SQ201380001781
【公開日】2015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15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日
【發明者】品田陽平 申請人:株式會社小松製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