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發射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10 05:20:26 1

本實用新型有關一種無線充電發射裝置,尤指一種應用磁共振的原理充電的無線充電發射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終端為了便攜性通常使用電池。電池充電方法能夠被分類成有線充電和無線充電,並且有線充電被廣泛地使用。然而,近年來,對無線充電技術越來越感興趣。無線充電方法能夠被分類成使用電磁感應現象的電磁感應型和用於將相同頻率的電力發射到發射端和接收端的磁共振型。而磁共振充電方式通常需提供一發射端外置於終端的發射端及設置於終端內的接收端。發射端的產品形式可以為內置於外部平臺內,或者獨立形成發射裝置,於需要使用時,發射裝置放置於平臺,終端置於發射裝置上。而通常發射裝置平穩的置於平臺上,此种放置方式不利於發射裝置的散熱,且會佔用較多平臺空間。
因此,確有必要對無線充電發射裝置進行改良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支撐結構的無線充電發射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無線充電發射裝置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無線充電發射裝置,用於置於一外部平臺並為一外部終端提供無線的電力信號,所述無線充電發射裝置包括提供電力信號的發射組件及包覆所述發射組件的殼體,所述發射組件包括內置線圈的線圈模組、電性連接所述線圈模組並控制所述線圈模組發射電力信號的控制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無線充電發射裝置還包括組設於所述殼體頂側的片狀的保持部及組裝於所述殼體底側的片狀的支撐件,所述殼體於上側凹設用於收容所述保持件的上凹陷部,所述殼體於下側凹設用於收容所述支撐件的下凹陷部,所述保持件的底側可翻轉地組裝於所述上凹陷部的底側,所述支撐件的頂側樞接地組裝於所述第三凹陷部的頂側,所述保持件可相對殼體向底側翻轉並保持一定夾角,所述支撐件可相對殼體向頂側翻轉並保持一定夾角。
進一步,所述保持件的底側間隔突設若干定位片,所述上凹陷部的底側對應所述定位片開設第一定位孔,所述每一定位片固收容於所述對應的第一定位孔,向下翻轉所述保持件的頂側,直至所述定位片的末端擋止於所述殼體內側。
進一步,所述支撐件的頂側突設若干卡位片,所述下凹陷部的頂側對應所述卡位片開設若干第二定位孔,所述每一卡位片卡固收容於所述對應的第二定位孔,向上翻轉所述支撐件的底側,直至所述卡位片的末端擋止於所述殼體的內側。
進一步,所述支撐件的頂側的左右兩側分別向外延伸形成一樞轉軸,所述下凹陷部的頂側的左右兩側分別對應所述樞轉軸開設樞接孔,所述樞轉軸對應樞轉地收容於所述樞接孔。
進一步,所述支撐件包括主體部、分別自主體部的底側左右兩側向下延伸形成的兩支撐腳及自所述主體部向上延伸形成的若干連接部,所述每一卡位片分別形成於對應的連接部的頂側,所述兩樞轉軸分別形成於靠外側的兩連接部的外側.
進一步,所述殼體包括於上下方向上卡扣配合以包覆所述發射組件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所述第一殼體包括頂側和底側均以圓弧狀向下延伸的頂面板及連接於頂面板兩側的側面板,所述上凹陷部形成於所述頂面板,所述第二殼體包括頂側和底側均以圓弧狀向上延伸的底面板,所述下凹陷部形成於所述底面板,所述頂面板和底面板的頂側及底側分別對應扣合,所述側面板的底側與所述底面板的側邊沿扣合。
進一步,所述無線充電發射裝置還包括一防滑墊,所述頂面板於所述上凹陷部的頂側凹設用以粘貼收容所述防滑墊的頂凹陷部。
進一步,所述底面板於靠近所述發射組件的控制模組處開設具有一定開口率的散熱部,所述散熱部的內側固定隔離網。
進一步,所述發射組件還包括電性設置於所述控制模組的指示光管,用於指示所述發射組件的工作狀態。
進一步,所述發射組件還包括設置於所述控制模組上側的石墨散熱片。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無線充電發射裝置具有片狀的可分別收容於殼體上側和下側的保持件和支撐件,所述保持件的底側樞接地組裝於殼體,可使外部終端保持於其頂側。所述支撐件的的頂側樞接地組裝於殼體的下側,可使無線充電發射裝置支撐離開外部平臺。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無線充電發射裝置的立體組裝圖。
圖2是圖1所示無線充電發射裝置的另一視角的立體組裝圖。
圖3是圖1所示無線充電發射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圖4是圖3所示無線充電發射裝置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
圖5至圖7分別是圖1所示無線充電發射裝置在使用狀態時於三個視角的立體組裝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無線充電發射裝置利用磁共振無線充電原理用於為具有接收端的外部終端(未顯示)發射提供一定頻率電力信號。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無線充電發射裝置的較佳實施包括殼體20、內置於殼體20內的發射組件10及組裝於所述殼體20的保持組件30和支撐件40。
所述發射組件10包括設置有發射線圈的線圈模組101、設置於線圈模組101底側的用於控制所述線圈模組101發射電力信號的控制模組102及電性設置於所述控制模組102的指示光管103和充電連接器104.所述發射組件10還設有覆蓋所述控制模組102的上側的用於散熱的石墨散熱片105。
所述保持組件30包括一防滑墊31及一矩形片狀的保持件32.所 述保持件32的底側間隔突設若干定位片321.
所述殼體20包括於上下方向上相互扣合以包覆發射模組10的第一殼體21及第二殼體22.所述第一殼體21包括頂面板212及連接所述頂面板212左右兩側的側面板213。所述頂面板212的頂側及底側分別沿圓弧型向下延伸。所述第二殼體22包括底面板222,所述底面板222的頂側及底側分別沿圓弧型向上延伸。所述所述第一殼體21的頂面板212於靠近所述兩側面板213處設置若干卡槽211,所述第二殼體22的底面板兩側邊沿對應所述卡槽211設置若干卡扣221,所述卡扣211對應卡入所述卡槽211內以將所述第一殼體21卡扣於所述第二殼體22,此時,所述第一殼體21的側面板213的底側抵靠於所述底面板222的側邊沿,所述頂面板212的頂側及底側分別抵靠於所述底面板222的頂側及底側。
所述頂面板212的底側形成柱狀的止擋部2120,所述止擋部2120的底部抵靠於發射組件10的線圈模組101的上側面,以防止所述發射模組10於殼體20內晃動。所述頂面板212成型有覆蓋線圈模組101的放置部2121、覆蓋發射模組10的控制模組102的包覆部2122及連接於所述放置部2121及包覆部2122之間的過度部2123,所述包覆部2122所屬在平面高於所述放置部2121所在平面.所述包覆部2122對應所述指示光管103和充電連接器104開設第一通孔2124和第二通孔2125,所述指示光管103及充電連接器104透過所述第一通孔2124和第二通孔2125暴漏於殼體20之外。所述放置部2121向下凹設用以粘貼所述防滑墊31的第一凹陷2126及用於收容所述保持件32的第二凹陷部2127.所述第二凹陷部2127靠近所述過渡部2123的底面邊緣開設用以允許所述定位片321卡固收容的第一穿孔2128.所述保持件32可通過所述定位片321樞接地固定於所述第二凹陷部2127的底側。當向底側翻轉所述保持件32的頂側時,所述保持件32帶動所述定位片321於所述穿孔2128內翻轉,直至所述定位片321的末端擋止於所述頂面板212,所述保持件32停止翻轉並於所述頂面板212呈一定夾角。
所述第二殼體22的底面板222的四角處分別設有螺孔223,所述發射組件10的線圈模組101的四角對應所述螺孔223開設固定孔 1011,使用固定件(未顯示)如螺釘或螺絲穿過螺孔223將所述線圈模組101固定於所述第二殼體。所述底面板222的於靠近發射組件10的控制模組102處開設具有一定開口率的散熱部224.所述散熱部224的內側固定一隔離網225,用於將所述殼體20的內部於散熱部224處與外部隔離。所述底面板222的底部向上凹設一用以收容所述支撐件40的第三凹陷部226。所述第三凹陷部226的頂側開設第二穿孔227,所述第三凹陷部226的頂側左右兩側分別開設一樞接孔228。所述第三凹陷部226的側沿輪廓符合所述支撐件40的外輪廓。當所述支撐件40收容於所述第三凹陷部226內時,所述底面板222可緊貼一外部平面(未顯示)。
所述支撐件40整體概呈片狀,所述支撐件40包括主體部41、自所述主體部41的左右兩側分別向底側平行延伸形成的兩支撐腳42及自所述主體部41向頂側平行延伸形成的若干連接部43.所述靠外側的兩連接部43分別自側邊向外延伸形成一樞轉軸431。所述每一連接部43的頂側突設一卡位片432.所述每一卡位片432分別插入對應的第二穿孔227內。所述樞接軸431分別樞轉地插入所述樞接孔228,以將所述支撐件40樞接地組裝於所述第三凹陷部226的頂側。所述支撐件40可於所述樞接孔228內翻轉地轉動。當所述支撐件40的底側向頂側翻轉動到一定角度時,如圖5至圖7所示,所述卡位片432的末端抵靠於所述底面板222,所述支撐件40停止翻轉。
如圖5至圖7所示,當所述保持件32的頂端翻轉至最底位置處時,使用者可將外部終端置於所述防滑墊31上。所述防滑墊31和所述保持件32將所述外部終端保持於上殼體21的上側面212.當所述支撐件40的底端的支撐腳42翻轉至最頂位置處時,所述殼體20可通過所述支撐件40與其之間的夾角被支撐離開所述外部平面。此時,發射模組10因運行所產生熱量可通過所述散熱部224散出殼體20,進而提高無線充電發射裝置100的散熱效率。
所述第二殼體22的底面板222的底側的四角處設有支撐墊229,用以保護所述無線充電發射裝置100不被外部平面劃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