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換箱接料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27 23:33:4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件的接料裝置,特別涉及一種自動換箱接料裝置。
背景技術:
工業化生產中,自動化程度是衡量生產效率的一個重要標準。各種全自動數控加工中心取代了手動或者半自動加工,提高生產效率。一般工件在數控加工中心完成後,工件會通過人為或者專門設計的出料機構送入到接料框中,當接料框裝滿後需要人為將裝滿的接料框拿走,再更換一個空的接料框來繼續接料,而此過程需要人為不斷的重複上述的操作,導致在勞動強度大幅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動換箱接料裝置,能輕便的實現換空框的過程,降低人為勞動的強度。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自動換箱接料裝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一側設置有用於堆放接料框的碼放架以及部分伸至於碼放架底部的輸送平臺,所述碼放架的底部具有一輸送口;其中支架上還設置有處於輸送平臺下方的第一直線推動機構,所述第一直線推動機構連接有推動板,所述推動板位於碼放架輸送口的相對一側,並可在第一直線推動機構的帶動下靠向於輸送口的一側運動。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需要進行接料時,第一直線推動機構動作帶動推動板將處於碼放架內的接料框從輸送口中推出進行接料,待推動板復位後再將空的接料框放置到碼放架內作為備用,當前一個接料框裝滿工件後,再次啟動第一直線推動機構將處於碼放架內的接料框推出,並推動擠開前一個裝滿工件的接料框,直到裝滿工件的接料框在支架上排布滿後,人為一次性將這些裝滿工件的接料框從支架上取下,這樣就避免了接料框裝滿一次人為換一次的重複工作,降低了勞動強度。
作為優選地,所述第一直線推動機構包括第一氣缸,所述第一氣缸連接推動板。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氣缸的伸縮能較為快速帶動推動板的滑動,進而使得空的接料框能快速的進行更換過程。
作為優選地,所述碼放架處於輸送口的一側以及相對於輸送口的一側分別設置有限位板,兩限位板之間設置有兩根第一導向杆,兩第一導向杆分別處於第一氣缸的氣缸軸兩側,所述推動板位於兩限位板之間,且兩根第一導向杆貫穿於推動板。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推動板在第一氣缸帶動下於兩限位板之間進行滑動,兩限位板除了限位推動板的行程外,還利用設置兩限位板之間的兩根第一導向杆,提高推動板在滑動時的導向性以及穩定性,減少由於氣缸的執行動作過快而導致推動板發生振動的情況。
作為優選地,所述碼放架的兩側設置有提升機構,所述提升機構包括第二直線推動機構以及與第二直線推動機構旋轉連接的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一側向碼放架內延伸且支撐板與水平面相平行;所述支架上還固定有第二氣缸,所述第二氣缸處於支撐板的下方,所述支撐板可在第二直線推動機構的帶動下朝向第而氣缸的一側運動,所述第二氣缸可推動支撐板使其延伸於碼放架內的一側向上翻轉。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碼放架兩側設置的提升機構使得能夠在碼放架內放置多個空的接料框作為備用,當處於碼放架底部的接料框被推送出去後,處於上方的接料框可以在支撐板的作用下不會放下來,使得推動板能順利的實現復位過程,當需要放下接料框時,通過第二直線推動機構將堆放在一起的接料框緩慢向下運動,直到支撐板接觸到下方的第二氣缸處,第二氣缸動作使得氣缸軸伸出,頂動支撐板使得支撐板向上翻轉,直到與接料框脫開,此時接料框被放下;當第二直線推動機構復位時,支撐板與第二氣缸分離,支撐板在重力的作用下再次翻轉下來直到處於水平狀態,並支撐在起處於碼放架底部的第二個接料框邊緣處,實現了一次性在碼放架上可以堆放多個接料框,更進一步的減少勞動強度。
作為優選地,所述提升機構還包括與第二直線推動機構連接的安裝塊,所述安裝塊朝向於碼放架的一拐角處設置有導弧面,所述支撐板設置於安裝塊的底面處,並可繞導弧面進行向上翻轉。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安裝塊的導弧面設置實現了支撐板可在第二氣缸的頂動下進行翻轉過程,並且支撐板抵接在安裝板的底面處,使得支撐板無法向下進行翻轉動作,保證了在正常狀態下支撐板處於水平狀態,避免在提升接料框時向下發生翻轉。
作為優選地,所述安裝塊的兩端面設置有向外延伸的轉軸,所述支撐板的端面上固定有兩個連接塊,所述連接塊開設有供轉軸穿設的鉸接孔。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支撐板在被第二氣缸頂動時,以安裝塊上的轉軸作為旋轉點進行轉動,並利用導弧面進行導向作用限位了支撐板的最大翻轉角度。
作為優選地,所述第二直線推動機構包括第三氣缸,所述第三氣缸連接於安裝塊。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三氣缸的伸縮能較為快速帶動安裝塊的升降,進而使得空的接料框能快速的下落到碼放架的底部處。
作為優選地,所述碼放架的側壁上設置有安裝板,所述第三氣缸固定在安裝板上,所述安裝板上還設置有兩根處於第三氣缸兩側的第二導向杆,所述第二導向杆穿過安裝板與安裝塊連接。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二導向杆的設置能提高安裝塊的在升降時的穩定性,減少安裝塊在第三氣缸快速帶動下而發生振動。
作為優選地,所述支架上設置有接料區以及儲料區,所述接料區相鄰於碼放架,所述儲料區相鄰於接料區且遠離於碼放架,所述輸送平臺包括兩條一部分伸至於碼放架內且另一部分置於接料區的滑軌以及與滑軌另一端相銜接且處於儲料區內的多個相鄰的輸送輪。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接料框在推動板的推動下從碼放架的底部被推出進入到接料區內進行接料,待裝滿工件後下一個接料框從碼放架中又被推出,並推動裝滿工件後的接料框進入到儲料區內,由於接料框在未裝載工件時質量較輕可以在滑軌上較為容易的進行滑動,而接料框裝滿工件後由於質量較重,利用在儲料區內的輸送輥使得原先的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減少摩擦力,使得後一個接料框能更為容易推動前一個接料框,而輸送平臺一段為滑軌一段為輸送輪結合實際工作狀況,減少成本。
作為優選地,所述接料區與儲料區的外部設置有防塵罩,處於接料區上的防塵罩的上端面處開設有進料口,其中在儲料區上設置有與防塵罩鉸接的翻轉板。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工件從接料區上方的防塵罩的進料口進入,並落入到接料框內,防塵罩的設置能減少外部灰塵或者雜質進入正在接料的接料框以及處於儲料區內裝滿工件的接料框中,當需要將儲料區內的接料框取下時,只需要打開翻轉板即可取出,保證工件表面的清潔度。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接料框在接料前通過碼放架進行堆放備用,利用第一直線推動機構帶動推動板將空的接料框推出進行接料,同時利用提升機構上的支撐板撐住了碼放架底部第二個以上的接料框,使得接料框被推出時更為順利,並利用第二直線推動機構將接料框放下待被推出,取代人工換框過程,並能一次性的將裝滿工件的接料框取下,降低了勞動強度;
2、第一直線推動機構與第二直線推動機構均採用氣缸作為執行件,提高被執行件的動作速度,並利用第一導向杆與第二導向杆作為導向作用提高被執行件動作時的穩定性;
3、採用滑軌與輸送輪拼接時的作為輸送平臺,提高換框時的流暢性,減少接料框與支架之間的摩擦磨損。
附圖說明
圖1為自動換箱接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接料箱在自動換箱接料裝置內放置的示意圖;
圖3為碼放架在支架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第一直線推動機構在支架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提升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接料框與提升機構的配合示意圖;
圖7為接料框在提升機構作用下準備下降時的狀態示意圖;
圖8為接料框下降到位後的狀態示意圖;
圖9為接料框落下時的第二氣缸與支撐板之間的聯動示意圖;
圖10為提升機構復位後的狀態示意圖。
圖中:1、碼放架;11、豎板;12、橫板;13、輸送口;2、接料區;3、儲料區;4、支架;5、提升機構;51、第三氣缸;52、安裝塊;521、轉軸;522、導弧面;53、第二導向杆;54、連接塊;541、鉸接孔;55、支撐板;551、抵接板;56、第二氣缸;561、頂杆;57、安裝板;6、接料框;61、凸緣;7、防塵罩;71、進料口;72、翻轉板;8、輸送平臺;81、滑軌;82輸送輪;9、第一氣缸;91、推動板;92、限位板;93、第一氣缸軸;94、第一導向杆。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見圖1與圖2,一種自動換箱接料裝置,包括支架4,支架4上設置有用於堆積接料框6的碼放架1,與碼放架1相鄰設置有接料區2以及儲料區3,其中儲料區3處於遠離碼放架1的一側。在接料區2與儲料區3的上均設置有封閉兩個區的防塵罩7,處於接料區2上的防塵罩7上開設有接料口,在儲料區3上設置有與防塵罩7鉸接的翻轉板72,翻轉板72的轉動可以打開儲料區3,將置於儲料區3內的接料框6取出。另外在碼放架1的兩側還設置有提升機構5,提升機構5通過與碼放架1固定的安裝板57實現限位固定。
參見圖3,碼放架1包括四根互相豎直固定在支架4上豎板11,四個豎板11擺放呈一個框狀,其中在兩豎板11下部區域之間還固定有橫板12,橫板12沿支架4的寬度方向擺置。在橫板12與支架4之間具有間距形成一個輸出口。
參見圖4,沿支架4的長度方向上還設置有一輸送平臺8,輸送平臺8包括兩根置於支架4兩側的滑軌81以及與滑軌81相銜接的多個間隔設置的輸送輪82。
在輸送平臺8的下方還設置有第一直線推動機構,第一直線推動機構包括固定在支架4上的第一氣缸9以及與第一氣缸9軸連接的推動板91,推動板91的前後兩側還分別設置有一塊固定在支架4上的限位板92,兩限位板92之間的間距構成推動板91的行程,其次在兩限位板92之間還連接有兩根第一導向杆94,兩根第一導向杆94分別貫穿於推動板91且置於第一氣缸9軸的兩側。
結合圖3與圖4,推動板91在正常情況處於碼放架1相對輸送口13的一側,並且推動板91可以在第一氣缸9的帶動下從碼放架1的一側至輸送口13一側穿過。
結合圖1、圖2與圖4,輸送平臺8上的部分滑軌81置於碼放架1的下方,另一部分的滑軌81置於接料區2中,另外多個輸送輪82均設置在儲料區3內。
結合圖1與圖5,提升機構5包括固定在安裝板57上的第三氣缸51以及位於第三氣缸51兩側的第二導向杆53,第三氣缸51與兩根第二導向杆53均豎直設置並在端部設置有長條形的安裝塊52;安裝塊52的下方固定有支撐板55,支撐板55通過緊固件連接有兩塊的連接塊54,其中安裝塊52的兩端面上向外延伸設置有轉軸521,連接塊54上開設有供轉軸521穿設的鉸接孔541,通過連接塊54與轉軸521的連接使得支撐塊55限位在安裝塊52的下方。
結合圖3與圖5,支撐塊55的一側向碼放架1內延伸設置有抵接板551,安裝塊52下端面朝向於碼放架1的一拐角處設置有導弧面522。
結合圖6與圖7,處於碼放架1內堆放的多個接料框6中處於底部的接料框6抵接在滑軌81上,而處於底部接料框6上面的其他接料框6通過兩個提升機構5支撐,並且與底部接料框6之間存在間距H。接料框6在上端面處設置向外延伸的凸緣61,支撐板55上的抵接板551置於凸緣61的下方並利用抵接板551來支撐住多個接料框6。
處於提升機構5的正下方還設置有第二氣缸56,第二氣缸56的氣缸軸連接有一根頂杆561,頂杆561正對於支撐板55的下方。
具體工作過程為:首先參見圖1與圖7,將空的接料框6依次從碼放架1的頂部放入備用。由於抵接板551的存在使得多個碼放的接料框6會在抵接板551的作用下支撐住,此時提升機構5動作,支撐板55在第三氣缸51的作用下向下運動。
結合圖7與圖9,支撐板55下降到與第二氣缸56上的頂杆561相抵接停止下降。當支撐板55與頂杆561相接觸後,第二氣缸56動作頂杆561上升,並推動支撐板55以安裝塊52上轉軸521為旋轉中心繞導弧面522向上翻轉,抵接板551逐漸與接料框6的凸緣61脫開直到完全脫開,接料框6落下。結合圖4,緊接著第一氣缸9動作帶動推動板91滑動,並將落在滑軌81上的接料框6從碼放架1的輸出口推出。
結合圖9與圖10,在底部的接料框6被推出的同時,第三氣缸51動作向上復位,支撐板55與頂杆561分離並在重力的作用下繞轉軸521向下翻轉回來直到與水平面相平行,而在支撐板55翻轉回來的過程中抵接板551伸至於接料框6的凸緣61下方,並在支撐板55提升下將處於底部以上的接料框6提升一段距離與底部的接料框6保持間距,方便底部接料框6的推出。
被推出的接料框6送至接料區2,工件從設備的下料通道中出來並從接料區2上的進料口71中進入到接料框6中。而在接料框6不斷的重複上述推出過程中,處於被推出的接料框6會被後續推出的接料框6推動進入到儲料區3中,通過多個輸送輪82進行滑動,當儲料區3內的接料框6儲存到一定數量後,打開翻轉板72一次性的將裝滿工件的接料框6取下,降低了人工強度。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並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後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