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打卡18個景點(重走長徵路15個打卡景點)
2023-06-28 05:50:39 4
最近有些單位計劃組織「重走長徵路」,問我這位旅遊達人有哪些打卡景點。我總結出18個打卡地點,供他們參考。
1、中央紅軍長徵第一渡紀念碑園(江西於都)中央紅軍長徵第一渡紀念碑園:位於江西省于都縣城東門外東門渡口。在第五次反「圍剿」期間,由於黨內「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領導和國民黨反動軍隊的重兵「圍剿」及經濟封鎖,中央紅軍在根據地內英勇苦戰一年,仍然沒有打破敵人的「圍剿」,根據地日益縮小,紅軍被迫轉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已經全部集中在江西南部於都附近時,長徵的命令才發下來。根據中革軍委的命令,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革軍委、紅軍總司令部和中央政府所屬機關和紅一、三、五、八、九軍團8.6萬人分別從於都梓山的山峰壩、花橋、縣城的東門、南門、西門、羅坳孟口、鯉魚、中埠和靖石漁翁埠等渡口渡過於都河,踏上漫漫的長徵路。中革軍委、紅軍總部、中央直屬機關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聞天、博古就是從縣城東門渡口渡過於都河開始長徵的。
2、禾塘決策舊址(湖南道縣)禾塘決策舊址位於湖南道縣營江街道新屋村有一座不太起眼的明代宗祠,大約三百平方米。繞過牆體斑駁的影壁、穿過舊式牌樓,祠堂正廳就可一覽無餘。兩旁堆放著一些木頭桌椅,中間靠牆擺放著儺舞面具和一些白瓷碗——當地百姓會在這裡舉行一些傳統祭祀活動。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徵。11月22日,紅軍大部進入湖南道縣境內。這時,蔣介石已令16個師77個團約30萬兵力圍堵,企圖在湘江以東地域全殲紅軍。情況萬分危急。11月25日清晨,中央機關、中革軍委縱隊進駐道縣禾塘(今營江街道新屋村)一帶。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在此召開會議,提出從廣西渡過湘江的意見。毛澤東等人再次力陳西渡湘江的危險性,但博古、李德沒有採納。根據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著的《紅軍長徵史》記載,11月25日,中革軍委正式決定突破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道縣黨史研究專家周鏡忠說:「中革軍委在禾塘會議作出的決策,事實上拉開了湘江戰役的序幕。」
3、老山界(廣西興安)老山界在地圖上名為越城嶺,在廣西興安華江瑤族鄉,又稱瑤山,是五嶺之一,越城嶺的中段分支,呈西南—東北走向,長21公裡,寬6公裡,方圓126平方公裡。其主峰貓兒山,海拔2141.5米,是越城嶺的最高峰,也是五嶺的最高峰。向上看,聳立於雲端之中;向下望,簡直是絕壁懸崖。1934年,紅軍長徵途經這裡,翻越的第一座高山就是老山界,由此而舉世聞名。1934年12月初,紅軍長徵突破湘江後,根據蔣介石又在紅軍去路上布設口袋形陣勢的實際情況,在毛澤東的倡議下,紅軍改變了沿紅六軍團路線去湘西的計劃,取消休整,一路西進,但必須翻越橫亙在前面的老山界。紅軍分三路翻越了老山界。一路是從興安同仁村沿龍塘江過雷公巖上百步陡從主峰貓兒山的西南面翻越老山界,主要有中央一、二縱隊和紅五軍團,還有紅八軍團的一部分;一路是從興安高寨村委青殿村沿烏龜江經潘家寨過漓源瀑布上梯子嶺從貓兒山的東北面翻越老山界,主要是紅八軍團;一路是從興安水埠塘到高寨,往李家田沿杉木江上老山界進資源塘垌跟上主力紅軍,主要是紅五軍團十三師一部。1934年12月4日,軍委第一縱隊經興安馬嶺移至塘坊邊、六垌地區,下午開始翻越老山界。12月8日,扼守老山界的紅三十七團、紅八軍團一部分及保衛團奉令撤往資源塘垌和龍勝江底。至此,紅軍全部離開了興安縣境。為保證中央縱隊順利翻越老山界,紅三、五軍團等在興安華江瑤族鄉境內與桂軍和地方民團進行了黃隘阻擊戰、老草嶺阻擊戰、龍塘江阻擊戰、千家寺突圍等多場戰鬥。
4、黎平會議舊址(貴州黎平)黎平會議會址坐落在貴州省黎平縣城德鳳鎮二郎坡52號,是一座清代的古代建築物。佔地面積近1000 平方米,外有高約20米的封火牆圍繞,森嚴幽靜。它是晚清修建的民居建築,兩端有高大的封火牆,房屋面寬五間。正中有一座門樓,兩邊為鋪面,當年是胡榮順商號。走進門樓,裡面是一個大院,有9個大小不同的天井,建築面積近800平方米。1934年底,中央紅軍由湖南通道進入貴州,佔領黎平後,總司令部就設在這裡。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會議,史稱「黎平會議」。這是紅軍離開江西後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在緊要關頭改變紅軍的戰略方針,變被動為主動,並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思想和組織基礎。這所普通的民房,因「黎平會議」而成為重要革命文物,1982年被列為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遵義會議會址(貴州遵義)貴州遵義會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老城紅旗路(原子尹路)80號,老地名叫琵琶橋。會址原系國民黨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邸。1935年1月初,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到達遵義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司部與一局(負責作點)即駐在這幢樓房裡。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就在主樓樓上原房主的小客廳舉行。這次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建於20世紀30年代初,建築為磚木結構,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遵義會議會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層樓房,為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建築。上蓋小灰瓦,歇山式屋頂上開一「老虎 窗」,有抱廈。整個建築分主樓、跨院兩部分。主樓樓屋四周有迴廊,樓房的簷下柱間有十個券拱支撐,東西兩端各有一轉角樓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柵欄。主樓和跨院之間伸出一船形的樓房。會址大門臨街,門兩側原是八間鋪面,是柏輝章家的商店。鋪面居中有一小牌樓(會址大門臨街)。廳後是一座磚徹牌坊,前為「慰廬」,後為「慎篤」。牌坊後是天井,天井南側有小門通柏家的內四合院。遵義會議會議室在二樓(一樓作戰室的樓上),是一間長方形的房間,面積27平方米。跨院是黔北民居四合院風格建築,坐東向西,由東屋、北屋、南屋、西屋四部分組成,建築面積334平方米。東屋是跨院的主屋,面闊五間,深四間遵義會議期間,總司令部機要科辦公室和科長毛庭芳住室在這裡。北屋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二屋,小明間與主樓(會址)天井相通。南屋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二屋。遵義會議期間,機要科工作人員住此屋。
6、婁山關(遵義市匯川區)婁山關亦稱太平關,原名婁珊關、婁關,後稱太平關。位於匯川區與桐梓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關名的來歷,源於古代對婁山山脈的稱謂。它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拔1576米,南距遵義市50公裡,在匯川區與桐梓縣的交界處,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咽喉,兵家必爭之地。古稱天險。關上千峰萬仞,重巒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川黔公路盤旋而過。據《明史紀事本末》載,萬曆年間,總兵劉與播州土司楊應龍曾激戰於此。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1935年(乙亥年)2月25日至2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與黔軍大戰婁山關前,經過反覆爭奪,殲滅黔軍兩個團。揭開了遵義戰役的序幕。兩次婁山關戰役保證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是我國重要的「紅色」基地。往南40公裡是著名的遵義董酒廠。作為黔北第一要塞,婁山關景色秀麗,峭壁絕立,是眾多遊客的常去之地。毛澤東填有《憶秦娥·婁山關》詞一首,描寫紅軍指戰員英勇鏖戰的壯烈情景。現以行草手書體放大鐫於高14米,寬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關聲色。
7、皎平渡(雲南祿勸)雲南昆明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皎西鄉的皎平渡,位於昆明市區200多公裡的金沙江渡口,在會理市 的東南方47公裡處,1935年的5月1日至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在皎平渡36名船工7條船9天9夜奮力的拼搏下,3萬名紅軍勝利甩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真正地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自此皎平渡寫入了中國革命的歷史。皎平渡位於彝族苗族自治縣境北部皎西鄉皎平村,兩岸崇山峻岭,懸崖峭壁,是雲南與四川之間的主要渡口之一。中國紅軍一方面軍長徵經過雲南時,3萬多人靠7條船,在36位船工7天7夜的奮力擺渡下,勝利甩掉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真正地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毛主席渡江後曾經住了三天三夜。1935年5月3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軍委領導人渡過金沙江後,沒有立即離開金沙江北上,他們就在那些巖洞內辦公住宿,指揮紅軍渡江。為了紀念紅軍巧渡金沙江,後來就把這塊「龍頭石」改名「將軍石」。
8、瀘定橋(四川瀘定)瀘定橋又名大渡橋,是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境內的一座跨大渡河鐵索橋,為瀘定橋風景區的主要景觀文物。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康熙皇帝為了國家統一和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的梗阻,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橋梁。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大渡河上的首座橋梁建成,康熙皇帝取「瀘水」(即大渡河舊稱「沫水」,而康熙錯以為「瀘水」)、「平定」(平定西藏準噶爾之亂)之意,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並將字體立御碑於橋頭,碑文正文為「瀘定橋」,橫批為「一統山河」。瀘定橋開始成為連接藏漢交通的紐帶,瀘定縣因此而得名。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途經瀘定橋,以22位勇士為先導的突擊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鐵索橋上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守衛。「飛奪瀘定橋」戰鬥打開了紅軍長徵北上抗日通道,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和世界軍史上「驚、險、奇、絕」的戰爭奇蹟,瀘定橋從此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
9、懋功縣城(四川小金)四川省懋功縣,古稱金川,清代乾隆兩徵金川後,設懋功屯務廳;民國3年改設懋功縣,隸屬於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解放後,1953年改懋功縣為小金縣。小金縣人口只有77000多人,主要為藏族聚居之地。紅4方面軍的西進部隊於1935年6月8日攻克懋功。接著,以一部前出至懋功東南的達維鎮。6月12日,紅1方面軍先頭部隊在北進達維途中,同紅4方面軍一部勝利會師。18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紅1方面軍主力到達懋功,21日晚,紅1方面軍和紅4方面軍的部隊舉行聯歡會,慶祝會師。兩河旅遊區位於小金縣北部,距縣城70公裡,由瑪嘉溝、霸王溝、虹橋溝和兩河口政治局會議會址「三溝一址」組成,總面積480平方公裡,最高海拔霸王山5551米。峽谷溪流、雪山、海子、森林、沙棘林、野生動植物、高山草甸、牧場等自然景觀豐富多彩,嘉絨藏族民俗和紅軍長徵等人文景觀質樸、神秘,自然與人文景觀組合完美,是體驗嘉絨藏族風情與高山峽谷自然生態觀光旅遊的絕好去處。其中虹橋溝位於兩河旅遊區東部,其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牧場、大片沙棘林海、良好的植被、河灘草甸、蛇曲河、雪山、峽谷、海子、野生動物等旅遊觀光價值極高。霸王溝位於兩河旅遊區的東南部,美麗的雪山、晶瑩的冰川、原始森林密布、幽深的峽谷,適宜於徒步登山探險,是追求激情的好去處。瑪嘉溝,在這裡嘉絨藏族民俗文化氛圍濃,民族歌舞鮮明,自然景觀豐富,民居建築獨特,是你體驗草原休閒騎策鞭快馬、沙棘走廊攬勝、高山湖泊、生態觀光、民俗與自然景觀攝影、春廠棚牧區生活的絕佳之地。兩河口政治局會議舊址,是中國工農紅軍「兩河口會議」會址,原是供奉「漢壽亭侯」關羽的關帝廟,在紅軍長徵史上具有僅次於遵義會議的重要歷史意義,史稱「兩河口會議」。
10、六盤山(寧夏隆德)六盤山,是中國最年輕的山脈之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六盤山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南部、甘肅省東部。南段稱隴山,南延至陝西省西端寶雞以北。橫貫陝甘寧三省區,既是關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嶺,黃河水系的涇河、清水河、葫蘆河均發源於此。狹義的六盤山為六盤山脈的第二高峰,位於固原原州區境內,海拔2928米。六盤山是近南北走向的狹長山地。山脊海拔超過2500米,最高峰米缸山達2942米。其北側另一高峰亦稱六盤山,達2928米,由平涼至靜寧的公路312國道經此。山路曲折險狹,須經六重盤道才能到達頂峰,因此得名。山地東坡陡峭,西坡和緩。六盤山山腰地帶降雨較多,氣候較為溼潤,宜於林木生長,有較繁茂的天然次生闊葉林,使六盤山成為黃土高原上一個「綠色島嶼」。六盤山是1935年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時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毛澤東一首《清平樂·六盤山》,使之名揚海內外;將臺堡記錄了中國工農紅軍一、二方面軍勝利會師的場面,標誌著萬裡長徵的勝利結束;單家集作為毛主席率領紅軍駐紮和在回族地區開展革命工作及組織成立第一個回族紅色政權「單家集回民自治政府」的地方。
11、臘子口(甘肅迭部縣)臘子口國家森林公園地處長江流域 嘉陵江水系白龍江北岸的臘子河源頭地區,青藏高原東緣,岷山山系北支,迭山山脈,屬西秦嶺構造帶南部隴南山地。臘子口地處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內原始森林高山峽谷地帶,是紅軍長徵臘子口戰役發生地。沉積著豐厚的綠色森林生態、自然山水文化、長徵紅色文化、地域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旅遊資源。臘子口國家森林公園規劃6個景區,88個景點,其中自然景觀60個,佔68.2%;人文景觀28個,佔31.8%;Ⅰ、Ⅱ級景點72處。1935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到達臘子口,甘肅國民黨守軍沿朱李溝口、臘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帶分點布設了數道防線。尤以臘子口為其防守重點,在橋頭和兩側山腰均構築了碉堡,並在山坡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和軍需倉庫,敵人妄圖憑藉天險把紅軍扼阻在臘子口以南峽谷中。是時,紅軍左側有卓尼揚土司的上萬騎兵,右側有胡宗南主力,如不能很快突破臘子口,就會面臨被敵人三面合圍的危險。毛主席毅然決定立即奪取臘子口,打通紅軍北上通道。紅軍將士通過正面強攻與攀登懸崖峭壁迂迴包剿的戰術,經過兩天的激烈的浴血戰鬥,英勇善戰的紅軍出奇制勝,於9月17日凌晨終於全面攻克臘子口天險。這一仗紅軍打出了軍威,打開了進軍甘肅的大門,為後續部隊開闢了道路。英雄的紅四團以自己英勇頑強的戰鬥,在臘子口樹立了與日月同輝的歷史豐碑。
12、吳起鎮(甘肅吳起)吳起鎮是舊鎮名,現改名為吳起街道。地處吳起縣中部,為全縣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屬於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吳起鎮相傳為戰國時魏國大將吳起(約前400年)屯兵駐守而得名。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徵,到達陝北吳旗(當時稱吳起)鎮,進入西北蘇區,從而勝利地結束了中央紅軍的長徵。毛澤東到達吳起鎮後,即於當天致電彭德懷:「吳起鎮已是蘇區邊境,此地以東即有紅色政權,保安城聞有紅色部隊,但吳起鎮、金湯鎮之間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裝百餘守堡,擬派隊消滅之。」電報還要彭德懷於次日到吳起鎮商討行動方針,第二、第三縱隊交葉劍英、鄧發指揮。1935年10月20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聽取了陝北紅二十六軍騎兵團政委龔逢春等同志的匯報,了解到西北蘇區錯誤肅反的嚴重形勢,指示「刀下留人,停止捕人」。1935年11月下旬,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吳旗鎮革命舊址包括毛澤東舊居、張聞天舊居等。舊居位於吳旗鎮硯窪山麓,分為南北兩院。南院為毛澤東舊居,5孔土窯洞列成一排。9孔接石口土窯洞和1排4孔石窯洞,共13孔。兩院之間,有石砌過洞相連。為紀念吳旗鎮「切尾巴」戰鬥的勝利,平臺山改稱勝利山。山之東麓建有革命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塔各1座。
13、會寧會師會寧紅軍會師舊址位於會寧縣會師鎮會師路,舊址東西寬110米。南北長400.6米,總佔地面積約44718平方米。是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而擴建的革命遺址。會師舊址的主要建築有:紅軍會師樓及古城牆、紅軍會師聯歡會會址(文廟大成殿)、三軍會師紀念塔、會寧紅軍會師革命文物陳列館、紅軍長徵將帥碑林等組成。會寧紅軍會師舊址,也稱為會師園。是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而擴建的革命遺址。舊址東西寬110米。南北長400.6米,總佔地面積約44718平方米。主要建築由:紅軍會師樓及古城牆、紅軍會師聯歡會會址(文廟大成殿)、三軍會師紀念塔(會師塔)、會寧紅軍會師革命文物陳列館、紅軍長徵將帥碑林等部分組成。另外後復建的會師期間朱德總司令的住址--紅軍總政治部舊址(邢家臺子)、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紅二、四方面軍會師舊址(青江驛)、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師舊址(老君坡)、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侯家川)、紅軍演講臺舊址、紅軍大學舊址以及大墩梁、慢牛坡、張家堡等多處戰鬥遺蹟。
14、保安縣(陝西志丹)志丹縣,隸屬於陝西省延安市,位於陝西北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東部和安塞區相接,西北部與吳起縣、靖邊縣相連,東南部和甘泉、富縣毗鄰,西南部與甘肅省合水縣、華池縣交界。志丹縣原名保安縣,1936年6月,為紀念「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劉志丹將軍而更名為志丹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7月,中華蘇維埃中央人民政府奠都志丹,黨中央、毛主席在此戰鬥生活了6個多月,被譽為中國革命的「紅都」。現存龍山文化、秦直道等遺蹟760餘處,保安革命舊址、劉志丹烈士陵園、紅大舊址是中國延安幹部學院的現場教學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九吾山道教泥人真身坐化像被譽為「陝西無雙、全國罕見」。這裡還是由丁玲發起經中央批准「中國文藝協會」的成立地。
15、延安延安市,簡稱「延」,陝西省地級市,位於陝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遊,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省會西安以北371千米。北連榆林,南接關中鹹陽、銅川、渭南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西鄰甘肅慶陽。總面積37037平方千米,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延安古稱膚施、延州,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人文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陵寢:黃帝陵所在地,是民族聖地、中國革命聖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順利到達吳起鎮,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是全國革命根據地城市中舊址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的城市 。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是「雙擁運動」發祥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著「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的美譽。境內有各類文物遺址點8545處,其中革命遺址445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