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大特產地址(廣州十大特產)
2023-06-27 14:09:45 5
1、「增城掛綠」荔枝
增城掛綠是荔枝中的珍稀品種。早在公元十二世紀有栽培。清代為宮廷貢品供皇帝品嘗。明末清初屈大均《荔枝詩》詠到:「端陽是處子離離,火齊如山入市時。一樹增城名掛綠,冰融雪沃少人知。」清詩人李鳳修詠到:「南州荔枝無處無,增城掛綠貴如珠。兼金欲購不易得,五月尚未登盤盂。」清代文學家朱彝尊慕名入粵觀賞,贊之:"南粵荔枝,向無定論,以予論之,粵中所產掛綠,斯其最矣。"足見其珍貴程度,被稱為「荔枝之王」。
現存活在增城荔城鎮掛綠園的那株掛綠樹是掛綠荔枝品種的老祖宗,有400多年樹齡,高5米多,已由它成功培育了好幾代的掛綠子孫樹種,共100多株,在增城幾個鄉種植。
增城掛綠以文獻正式記載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乾隆年間縣誌記載原產於增城新塘四望崗,後至嘉慶年間因官吏勒擾,百姓不堪負重而砍光掛綠荔枝,萬幸只存縣城西郊西園寺(現荔城掛綠廣場)一棵至今,「西園掛綠」彌為珍貴。
2001年在掛綠廣場舉行的掛綠珍果拍賣會上,一顆「西園掛綠」荔枝拍出了5.5萬元的高價,成為全球最昂貴的水果,一舉打破了世界吉爾斯記錄;2002年的拍賣會上,增城市的10顆「西園掛綠」荔枝經過25位買家異常激烈的競拍,最後以131.5萬元的總成交額被十位買家競拍摘走。其中,重量只有18.8克的第一號「西園掛綠」賣出了55.5萬元的天價,不僅刷新了去年創下的「一顆荔枝5.5萬元」的金氏世界紀錄,「掛綠」在一年內猛漲十倍的身價也成為當天最大的亮點,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據增城有關方面透露,這次拍賣所得除了用於掛綠母樹的養護外,其餘的將用於發展增城的教育事業。
2、遲菜心增城遲菜心,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增城傳統的農家品種,種植歷史悠久,素有「菜心之王」的美譽。增城遲菜心為冬天種植和收成的蔬菜,經過90~120天才能收割,因其時至深冬才上市,比一般菜心要遲,所以稱為遲菜心。俗話說:「冬至到,菜心甜。「品質特性:葉片綠色或淺綠色,葉面皺或稍皺,背部葉脈明顯;葉柄白色或淡綠色;葉片、葉柄、菜薹披蠟質白色粉狀物;菜薹有溝紋,主薹長35釐米—45釐米、直徑2—3.3釐米,重約250克,綠色或淡綠色,花蕾多,清甜少渣,清香爽脆。含總糖≥1.1%,每1000克含Ca≥450毫克,95.0%≥含水量≥91.0%。營養十分豐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鈣,鋅等多種營養成份。具有稀釋清除腸道毒素,醫療便秘,預防腸癌,美容保健,改善身體免疫力,增強免疫力的功效。
增城菜心菜譜
編輯
【生炒菜心】:
用料:菜心300克,姜兩片。
調味:上湯或小半杯水,油半湯匙,鹽1/6茶匙,麻油少許。
做法:先將鍋燒熱,將半燙匙油放入鍋中燒沸,將洗淨的菜
心放下炒至菜心軟身即可起鍋。
【鹽水菜心】:
用料:菜心350克,姜4小片。
調味:油半湯匙,鹽1/6茶匙
做法:1、洗淨菜心。
2、將菜心放入沸水中浸泡,然後撈起放入碟內。
3、將清水燒開,加油、鹽、薑片,淋在菜心上。
材料:菜心,植物油少許,蒜末,生抽,溫開水
【蒜蓉菜心】:
(1)菜心洗淨按一個方向碼齊。燒沸水焯菜心,不要太長時間,變色即可,也不用等水再度沸騰。都則時間久了味道色相口感都會變差了。也不要攪動菜心,使其保持整齊等一下撈起並整齊裝盤。
(2)生抽勾兌溫開水,加少量雞精溶解後,均勻地淋在菜心上。(我是完全用生抽調味的,沒放鹽,而加水勾兌的目的避免全部用生抽而味道太鹹;如果你不想放太多生抽,可以加點鹽。)[2]
(3)將算蓉灑在菜心上,燒熱少許植物油(實在是少許,只為了後面將蒜的香味滋出來)到7-8成熱,倒在菜心上的蒜蓉上。只聽滋滋的響聲,蒜的香味飄了出來。
這道青菜就完成了。實在簡單。也很健康美味。
【香菇菜心】:
原 料:
青菜心12棵,水發香菇125克,精製油50克,醬油10克,香麻油5克,溼澱粉5克,味精少許,白糖少許,精鹽少許。
製法:
(1)將香菇洗淨盛放碗內,加入醬油、白糖、味精和少量清水,上籠蒸至熟而入味,取出待用。
(2)將炒鍋置於旺火加熱,倒入適量清水和精製油,加入精鹽,待沸後菜心入鍋,稍待片刻,菜心翻身再煮,加入味精,見菜斷生就可撈起,菜頭朝外,菜心朝裡碼放成圓形裝在盤內。
(3)將炒鍋置於中火加熱,倒入已蒸熟的香菇,待沸即下溼澱粉勾芡,芡汁稠濃就可將香菇盛放在菜心上,用筷適當整理,淋上香麻油即可上席。
特點:
此菜為廣東風味,色澤悅目,雙色雙味,清淡素淨,美味可口
3、老火靚湯
老火湯又稱廣府湯,即廣府人傳承數千年的食補養生秘方,慢火煲煮的中華老火靚湯,火候足,時間長,既取藥補之效,又取入口之甘甜。煲幾個小時就足夠。她是廣府女人用萬般溫情煲煮的美食靚湯,是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的養生湯,更是輔助治療恢復身體的藥膳湯。廣府,即為廣府民系,廣義上包括全廣東、香港、澳門及海外所有地區的八千萬粵語族群(世代以粵語為母語的族群)。 廣府人喝老火湯-的歷史由來已久,這與廣州溼熱的氣候密切相關,而且廣州湯的種類會隨季節轉換而改變,長年以來,煲湯就成了廣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與廣州涼茶一道當仁不讓地成了廣州飲食文化的標誌。俗語說:「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更有人編了句「不會吃的吃肉,會吃的喝湯」的說法。先上湯,後上菜,幾乎成為廣州宴席的既定格局。在這炎熱的夏季,每天繁忙工作之後,喝一碗清心下火的老火湯,箇中味道,實在讓大家愜意不已
增城絲苗稻最初是由增城野生稻衍化來的高杆品種。增城野生稻已有9000多年歷史,原產自廣州市蘿崗區鎮龍鎮洋田河流域,洋田河自鎮龍經中新、朱村匯入西福河。直到20世紀80年代,從洋田河到西福河30多公裡長的河邊沼澤地都自然生長著茂盛的野生稻。增城普通野生稻的主要形態特徵與高腳絲苗相似,高稈、葉窄長、葉色青翠、穀粒細長、穀殼麻黃色,稃(fū,穀殼)端有關刀尾等,且兩者都屬強感光性稻種。但絲苗稻比野生稻穗長、粒多、飽滿,絲苗千粒重17.5至18克,野生稻千粒重14.4克。高腳絲苗屬晚稻品種,抽穗期與增城野生稻中早熟類型吻合,都是10月1日左右。高腳絲苗11月5日成熟,平均畝產386斤。因野生稻緊靠水稻田,可能野生稻與栽培稻自然串粉產生變異,或是野生稻產生基因突變,當地農民發現優質稻穗後摘回播種,形成了最早的絲苗稻。
高腳絲苗稈高易倒、產量不高,但米質特優,一直沿用到1973年。科技人員從1972年開始培育新一代優質、高產、高效益的絲苗米良種。1978年育成著名的特優品種絲苗選6號,平均比高腳絲苗增產20%左右。1985年培育成矮稈抗倒、米質特優、比高腳絲苗增產80%的新一代矮稈絲苗品種雙絲苗2號。另外,利用增城野生稻與國內外栽培稻優異種質進行多元配組雜交遺傳育種,培育成野澳絲苗、桂野絲苗、增野絲苗、紅野絲苗6號、黑野絲苗、五香絲苗、巴野絲苗等30多個適應性廣、各具特色的優質絲苗米品種
炭步檳榔香芋是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的特產。炭步檳榔香芋個頭大,呈欖核形,澱粉質多,有粉而香之優點,用來做菜,香氣四溢。炭步檳榔香芋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廣州市炭步鎮檳榔香芋種植創業基地成立於2009年10月14日,種植後的文岡香芋主要銷往廣州、香港和澳門等地。入水能浮的文岡香芋是芋頭中的精品,口感粉而香,深受市場各界人們的喜愛和歡迎,現在成為花都的特色農產品,成為當地農民發財致富的一大特色產業。 文岡村種植的文岡香芋屬檳榔芋,剖開芋頭,可見芋肉布滿細小紅筋,類似檳榔花紋,栽培學稱之為檳榔芋。檳榔芋為多年生單子葉宿性草本植物,其養份含量極為豐富,蛋白質含量為14%左右,澱粉含量為43.9%,脂肪含量為2.4%,可作蔬菜,也可作主食,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是嬰兒和老年人的營養珍品。檳榔芋也以其獨特的肉質粉、味香、產量高、商品價值高且銷路好而受到廣大商家和市民的喜愛
新墾蓮藕品質優良,風味獨特:夏季採收的蓮藕嫩白爽脆,味道甘甜清香;秋冬季節所收穫的蓮藕肥大豐滿,味道松粉、藕香濃鬱。新墾蓮藕獲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澱粉豐富,藕莖大,身圓而短粗。生食爽甜,可治腹瀉後虛弱、食欲不振,解酒開胃;熟食滋補五臟。譽滿港澳及東南亞,遠銷日本、歐美等地,素有「藕王」之稱。流行的烹飪方法有蓮藕綠豆湯、火腩燜蓮藕、煎藕餅及蒸藕粉等萬頃沙鎮新墾地區位於珠江入海口圍墾區,泥層肥厚,水源豐富,環境淨潔,氣候適宜,十分適合蓮藕種植。該地區已有上百年蓮藕種植歷史,目前種植面積達15000畝。「新墾蓮藕」品質優良,風味獨特:夏季採收的蓮藕嫩白爽脆,味道甘甜清香;秋冬季節所收穫的蓮藕肥大豐滿,味道松粉、藕香濃鬱。「新墾蓮藕」,已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並通過國家地理產品保護專家審定,聞名海內外,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香港、澳門等地。
廣州姜撞奶源於珠江三角洲一帶民間傳統美食。味道香醇爽滑,甜中微辣、風味獨特且有暖胃表熱作用。姜,素以藥食俱佳見稱,研究發現,生薑中含有一種特殊的與水楊酸相似的物質,經稀釋作為血液稀釋劑,對降血脂、血壓,防止血栓形成及心肌梗塞等,有特殊的療效作用,經常食用能保健強身,養生益壽之效果深受各界人士喜愛。關於姜撞奶,曾有傳說。從前,在廣東番禺沙灣鎮,一個年邁的老婆婆犯了咳嗽病,後知道薑汁可治咳嗽,但薑汁太辣,老婆婆無法喝下去,媳婦於是將水牛奶加糖煮熱,倒入裝薑汁的碗裡,奇怪的是過了一陣子牛奶凝結了,婆婆喝了後頓覺滿口清香。第2天病就好了。因此姜撞奶就在沙灣鎮流傳開了,沙灣人把「凝結」叫「埋」於是「姜撞奶」在沙灣也叫「姜埋奶」。製作「姜撞奶」的原理姜撞奶主要是依靠薑汁和牛奶在一定溫度範圍(40度─100度)內發生化學作用,使牛奶凝固製作而成。
相傳在明朝,廣州西關有一個叫倫文敘的小男孩,由於家裡貧困,七歲便出來賣菜。他從小就喜歡吟詩作對,在菜市裡還不時有人纏著他吟詩。
有一天,他挑著半擔菜路過叢桂路一間粥鋪時,餓得肚子咕咕直叫,但又沒錢買。店主認出他是詩童倫文敘,便對他說:「你為什麼不去讀書呢?在菜市場賣菜太可惜了。」倫文敘說:「我家窮,沒有錢。」店主說:「這樣吧,以後你每天都把菜挑來我這裡,我買一部分,然後還每天給你一碗粥吃,等湊夠了錢你就去念書吧!」
自從以後,倫文敘天天都吃到不同的粥,有時有肉丸粥,有時是豬粉腸粥,有時又是豬肝粥,有時則三樣都有。幾年後,倫文敘高中狀元,他不忘當年店主的恩情,回鄉省親第二天便去看老店主,並請老店主煮一碗粥。老店主命人煮了一碗肉丸、粉腸、豬肝齊下的粥,獻給倫狀元。倫文敘便給此粥取名「狀元及第粥」。
現在,多為討個吉利,有不少父母買「及第粥」拿回家中給子女吃。
人們為什麼把豬肉、豬肝、豬粉腸滾制的粥稱為及第粥?其中有段古:話說清代末期,廣州有個肉販上街叫賣,天天經過一間私塾,塾師是他的老主顧。肉販是個文盲,但為了方便記帳,請塾師教他認識了"豬肉、豬肝、豬粉腸"幾個字。有一年科場開考,好事者慫恿肉販去應試,說功名全靠0積德。肉販信以為真,在卷上只寫了"豬肉、豬肝、豬粉腸"七個字。豈料主考正是當年的塾師,塾師有意讓肉販歡喜一場,自已另寫一篇替代。結果肉帳高中。塾師主考完畢,恐肉販下次再來混帳,便交代同僚如下科發現卷上有寫"豬肉、豬肝、豬粉腸"的,應把卷取消。豈料第二科開考,肉販又來應試,寫了七字後便即交卷。主考看後啼笑皆非,但想到前科主考早有交代,莫不是暗示要多多關照,不若做個人情,代寫一篇讓肉販再高中。京度期近,肉販想藉此瀏覽沒途風光,於是又整好行裝,上京赴考。不料到京時;已停止進場,肉販呆立門外,形如木雞。剛巧王爺經過,遺下燈籠一個,肉販撿起燈籠,進入場院內,並把燈架在座位旁邊,卷上寫了七個字後便交卷。主考見卷。目瞠口呆,但一想到那燈籠是王府之物,事出有故,只得代寫一篇,又讓肉販高中。後來,有人問,你三次及第靠什麼?肉販說:"豬肉、豬肝、豬粉腸"。
做法:配料:豬肝,小豬肉丸,海米做法:1.將豬肝去血水,然後切成小薄片。2.把小豬肉丸用鹽調好味,再把海米切碎。3.當米粥開鍋後,先放入海米,九成熟的時候再放小豬肉丸,最後加豬肝薄片,調好鹹淡就成功啦。
從化的泥焗走地雞起源於「乞丐雞」(粵語「乞衣雞」)的故事。
話說從前有個乞丐,在路上見到一隻狐狸咬著一隻雞,乞丐一棍打跑了狐狸,撿起只大雞,雞頸被狐狸咬傷了。乞丐抱著雞往前走,看見一條小山村,於是入村見人就問:「雞是誰的?」,見無人認領,乞丐於是在路邊煮雞吃。時值冬天,割了稻子,稻田曬得乾裂,表面一層泥好像一片片瓦。乞丐把一片片泥瓦砌成一個爐子,爐裡堆起柴火,把爐子燒得通紅。乞丐把雞連毛糊上爛泥巴,就近摘了芋頭葉,把泥雞包好,放入紅爐中,將爐子上部的泥片壓碎,全雞封好。爐子漸漸涼了,乞丐把雞掏出,芋頭葉焦了,爛泥巴幹硬了。乞丐把泥一剝,泥粘著雞毛成片拔下,雞肉奇香無比,一陣香風吹入小村,村民一見,有人盛飯,有人拿米,跑出來同乞丐換塊雞肉吃。從此,泥焗雞的做法就傳開了。
從化的農家雞又叫走地雞,俗稱土雞,自小在果園裡覓食長大,雞味特別濃,特別香滑,且有韌性,飼料雞、大種雞無法相比。從化溫泉一帶含有多種礦物質,就連從化的河沙、泥土都很特別,所以從化的泥焗走地雞特別好吃。隨著時代的發展,泥焗走地雞的做法也大大改進,既科學,又衛生,味道也越來越好了。昔日「乞丐雞」,今朝席上「啼」。
喚君攜我走,
敬奉母和妻!
廣式燒臘
燒臘一般指燒烤、滷漬、臘制的肉類食品。廠式燒臘歷史悠久,外形美觀,風味獨特。據傳唐朝以前,便在京都腊味基礎上。創製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腊味。唐宋時期,阿拉伯人、印度人又將灌腸食品傳入廣州,廣州廚師們進一步將灌腸製作方法與本地醃製肉食的方法相融合,創作出「中外結合」的廣式腊味,名揚海內外。生產燒味的著名廠家店鋪,清末時有孔旺記,其脆皮燒乳豬當時已聞名廣州;生產腊味的著名廠家在民國時則有皇上皇、八百載、滄州等,這幾家名牌店鋪一直保存至今天。
廣式燒臘一般分為燒味類、滷味類、腊味類三種:燒味類有燒乳豬、燒鵝、燒鴨、燒乳鴿、燒枚叉、燒排骨、燒雞翅等20多個品種;滷味類有白切雞、白雲豬手、滷水鵝、滷水鴨、滷水腸等近30個品種;腊味類有各種臘腸、臘肉、臘鴨等50多個品種。廣式腊味,三味(醬香味、臘香味、酒香味)俱全,條子均勻,腸衣脆薄,色澤鮮豔,鹹甜適中,美味可口,營養豐富,因而深受國內外食客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