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時期(每周一問為什麼說)
2023-06-27 17:28:20 1
把工農武裝割據與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二者等同起來是不妥當的。
(1)從二者所包含的內容及含義看,它們是既有密切聯繫又有區別的兩個不同概念。所謂「工農武裝割據」,就是指毛澤東關於「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思想。概括地講,就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土地革命、武裝鬥爭和根據地建設三者(本書編者按:根據上引毛澤東同志的話,顯然應加上「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內容)的有機結合,它著重解決了如何在農村逐步鍛鍊、積累、發展革命力量的問題。而所謂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指:中國革命在城市被強大的敵人擊敗,短期內無法在城市取得勝利的條件下,「將黨的工作重點從城市轉入農村,在農村開展遊擊戰爭,深入土地革命,打碎當地的白色政權,建立紅色政權,把落後的農村變為先進的革命根據地;依託這樣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去反對依靠城市進攻農村的兇惡的敵人,並進而以農村包圍城市,以便在長期戰鬥中逐步鍛鍊、積累、發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敵人的力量;直到敵大我小、敵強我弱變成我大敵小、我強敵弱時,再攻佔中心城市,奪取全國政權和全國革命的勝利」。它比「割據」的思想進一步回答了兩個問題:一是黨的工作重點應放在哪裡?是放在農村還是放在城市;二是對農村根據地在奪取全國政權中的作用如何認識?是把它視為決定的因素,還是僅僅當作輔助因素。
(2)從「割據」局面的開闢及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形成的實踐看,把二者混同為一,不符合歷史事實。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受挫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建立了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找到了大革命失敗後保存革命力量的落腳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1928年4月至7月進入迅速發展的全盛時期。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中明確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這說明,1928年底之前,毛澤東不但已從實踐上開闢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而且還比較系統地總結了經驗。而「到給林彪的信中才明確指出——要以鄉村為中心」。
(3)從當時「左」傾錯誤領導人的有關言行及中共中央的一些指示看,把「割據」與農村包圍城市道路混同也說不通。「左」傾錯誤的領導人,當他們攻打城市遭到失敗的情況下,當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已經在曲折的鬥爭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時候,他們也並不反對,甚至還一直把它作為攻打大城市的「資本」。但他們卻始終反對把黨的工作重點放在農村,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韓廣富 曹希嶺 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