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改善充氧均度的汙水處理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6-27 17:27:3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汙水處理領域,尤其是一種可改善充氧均度的汙水處理設備。
背景技術:
汙水處理過程中,為使得汙水與空氣充分接觸,以使得其內部微生物得以充分反應,常常會採用曝氣設備在汙水處理工藝中對汙水進行充氧處理,而上述充氧的均度則直接影響汙水處理的效果。現有的曝氣設備在進行曝氣充氧處理過程中,其往往直接將空氣壓縮機產生的氣流注入至汙水處理環境內,其一方面使得氣流進入至汙水處理環境內僅能定向運動,致使其在曝氣對象內部汙物較多時難以得到均勻擴散處理;另一方面,上述氣流直接注入至汙水之中時易於受到汙物的堵塞等影響停留在曝氣對象底部,進而造成其充氧均度受到進一步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汙水處理設備,其可在汙水處理工序進行曝氣處理過程中,使得氣流在曝氣對象內的分布均度得以顯著改善。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改善充氧均度的汙水處理設備,其包括有曝氣主體,曝氣主體內部包括有分別設置在其上端與下端的第一擴散板與第二擴散板,第一擴散板與第二擴散板之上分別設置有第一擴散孔與第二擴散孔,第二擴散板連接有設置在曝氣主體外部的空氣壓縮機;所述曝氣主體之中,第一擴散板與第二擴散板之間設置有氣流切割裝置,其包括有設置在曝氣主體軸線位置的切割軸,切割軸通過設置在曝氣主體外部的電機進行驅動,切割軸之上設置有多個切割葉片,每一個切割葉片均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延伸;每一個切割葉片的兩側均設置有多個沿水平方向進行延伸的輔助切割葉片。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第一擴散孔以及第二擴散孔均包括有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第一孔段、第二孔段以及第三孔段,其中,第一孔段的直徑由上至下逐漸減小,第三孔段的直徑由上至下逐漸增加,第一孔段的長度大於第三孔段的長度。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使得第一擴散孔以及第二擴散孔在其第一孔段對應位置相對於第三孔段對應位置形成負壓效應,進而通過上述負壓效應使得第三孔段相對於第一孔段形成氣流吸附效果,以使得氣流在通過第一擴散孔以及第三擴散孔時的流動效率得以進一步的改善。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每一個切割葉片之上均設置有多個第一導流孔,其在切割葉片的側端面之間進行延伸;每一個輔助切割葉片之上均設置有在其上端面與下端面之間延伸的第二導流孔。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第一導流孔的設置以使得液體與氣體可在流過切割葉片時,在沿切割葉片的側端面進行運動的同時可藉由第一導流孔使其直接通過切割葉片,以在改善氣體與液體的流動效率的同時,使得其在通過第一導流孔時可產生渦流,並通過上述渦流作用以使得氣流與液流的混合更為均勻;與此同時,輔助切割葉片之上的第二導流孔可在氣流切割裝置內部形成向上的氣流通道,以使得氣流的向上運動效率得以保障。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所述輔助切割葉片之中,每一個第二導流孔的對應位置均設置有導流端板,導流端板採用弧形結構,且其弧長為第二導流孔周長的1/3至1/2,每一個導流端板均由其與輔助切割葉片的連接位置朝向第二導流孔軸線方向傾斜向上進行延伸。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第二導流孔對應的導流端板的設置以使得液體與氣體通過第二導流孔時,在導流端板的作用下得以沿導流端板進行擴散處理,進而使得氣流的擾流攪拌處理以及均布作用得到最佳。
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的可改善充氧均度的汙水處理設備,其在進行曝氣處理過程中,可在曝氣主體內部可充入一定量的液體,以使得氣體經由第二擴散板通入至曝氣主體內部後,可通過氣流切割裝置對於氣流以及液流進行軸向切割處理,從而一方面直接通過切割裝置使得氣流分散更為均勻的同時,另一方面通過液流切割而形成的旋轉液流以對於氣流進行輔助衝擊處理,致使氣流在曝氣主體內的分布更為均勻,進而另氣流通過第一擴散板輸出時可使其相對於曝氣對象的充氣均度得以顯著改善。
上述可改善充氧均度的汙水處理設備,其可通過氣流在進入曝氣對象進行曝氣處理前使其與液體進行預混合處理,並在氣流與液體的預混合處理的過程中使得氣流的分布均度得以顯著改善,以使其進入至曝氣對象後可通過其均布處理改善曝氣與充氧均度,進而顯著提升整體的汙水處理效果,同時亦可有效避免氣流直接注入而可能受汙水內汙物影響而無法有效擴散。此外,上述可改善充氧均度的汙水處理設備中的氣流切割裝置可在曝氣主體內部對於氣流與液流進行切割處理,致使其產生擾流,以改善氣流的分布均度;氣流切割裝置中採用傾斜結構的切割葉片可在對於氣流/液流進行軸向擾動處理的同時,使得氣流得以向上的推力,進而致使其在曝氣主體內的傳輸效率得以進一步的改善;而切割葉片之上的輔助切割葉片可對於氣流/液流形成切割處理,以使其均度得到最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一擴散孔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二擴散孔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切割葉片側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導流端板俯視圖;
附圖標記列表:
1—曝氣主體、2—第一擴散板、3—第二擴散板、4—第一擴散孔、5—第二擴散孔、6—空氣壓縮機、7—切割軸、8—電機、9—切割葉片、10—輔助切割葉片、11—第一孔段、12—第二孔段、13—第三孔段、14—第一導流孔、15—第二導流孔、16—導流端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後」、「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的一種可改善充氧均度的汙水處理設備,其包括有曝氣主體1,曝氣主體1內部包括有分別設置在其上端與下端的第一擴散板2與第二擴散板3,第一擴散板2與第二擴散板3之上分別設置有第一擴散孔4與第二擴散孔5,第二擴散板3連接有設置在曝氣主體1外部的空氣壓縮機6;所述曝氣主體1之中,第一擴散板2與第二擴散板3之間設置有氣流切割裝置,其包括有設置在曝氣主體1軸線位置的切割軸7,切割軸7通過設置在曝氣主體1外部的電機進8行驅動,切割軸7之上設置有多個切割葉片9,每一個切割葉片9均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延伸;每一個切割葉片9的兩側均設置有多個沿水平方向進行延伸的輔助切割葉片10。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如圖2與圖3所示,所述第一擴散孔4以及第二擴散孔5均包括有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第一孔段11、第二孔段12以及第三孔段13,其中,第一孔段11的直徑由上至下逐漸減小,第三孔段13的直徑由上至下逐漸增加,第一孔段11的長度大於第三孔段13的長度。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使得第一擴散孔以及第二擴散孔在其第一孔段對應位置相對於第三孔段對應位置形成負壓效應,進而通過上述負壓效應使得第三孔段相對於第一孔段形成氣流吸附效果,以使得氣流在通過第一擴散孔以及第三擴散孔時的流動效率得以進一步的改善。
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的可改善充氧均度的汙水處理設備,其在進行曝氣處理過程中,可在曝氣主體內部可充入一定量的液體,以使得氣體經由第二擴散板通入至曝氣主體內部後,可通過氣流切割裝置對於氣流以及液流進行軸向切割處理,從而一方面直接通過切割裝置使得氣流分散更為均勻的同時,另一方面通過液流切割而形成的旋轉液流以對於氣流進行輔助衝擊處理,致使氣流在曝氣主體內的分布更為均勻,進而另氣流通過第一擴散板輸出時可使其相對於曝氣對象的充氣均度得以顯著改善。
上述可改善充氧均度的汙水處理設備,其可通過氣流在進入曝氣對象進行曝氣處理前使其與液體進行預混合處理,並在氣流與液體的預混合處理的過程中使得氣流的分布均度得以顯著改善,以使其進入至曝氣對象後可通過其均布處理改善曝氣與充氧均度,進而顯著提升整體的汙水處理效果,同時亦可有效避免氣流直接注入而可能受汙水內汙物影響而無法有效擴散。此外,上述可改善充氧均度的汙水處理設備中的氣流切割裝置可在曝氣主體內部對於氣流與液流進行切割處理,致使其產生擾流,以改善氣流的分布均度;氣流切割裝置中採用傾斜結構的切割葉片可在對於氣流/液流進行軸向擾動處理的同時,使得氣流得以向上的推力,進而致使其在曝氣主體內的傳輸效率得以進一步的改善;而切割葉片之上的輔助切割葉片可對於氣流/液流形成切割處理,以使其均度得到最佳。
實施例2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如圖4所示,每一個切割葉片9之上均設置有多個第一導流孔14,其在切割葉片9的側端面之間進行延伸;每一個輔助切割葉片10之上均設置有在其上端面與下端面之間延伸的第二導流孔15。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第一導流孔的設置以使得液體與氣體可在流過切割葉片時,在沿切割葉片的側端面進行運動的同時可藉由第一導流孔使其直接通過切割葉片,以在改善氣體與液體的流動效率的同時,使得其在通過第一導流孔時可產生渦流,並通過上述渦流作用以使得氣流與液流的混合更為均勻;與此同時,輔助切割葉片之上的第二導流孔可在氣流切割裝置內部形成向上的氣流通道,以使得氣流的向上運動效率得以保障。
本實施例其餘特徵與優點均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3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如圖4與圖5所示,所述輔助切割葉片10之中,每一個第二導流孔15的對應位置均設置有導流端板16,導流端板16採用弧形結構,且其弧長為第二導流孔15周長的1/3至1/2,每一個導流端板16均由其與輔助切割葉片10的連接位置朝向第二導流孔15軸線方向傾斜向上進行延伸。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其可通過第二導流孔對應的導流端板的設置以使得液體與氣體通過第二導流孔時,在導流端板的作用下得以沿導流端板進行擴散處理,進而使得氣流的擾流攪拌處理以及均布作用得到最佳。
本實施例其餘特徵與優點均與實施例2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