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28 00:46:01

本實用新型涉及防水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國防事業的發展和水下資源的不斷開發,島礁水下防禦和海洋開發被國家制定為發展重點,各類水下設備在水下安全防護和資源開發中使用的場景也越來越多。在水下完成任務時,需要有一些線纜穿過設備殼體進入設備內部進行電路供電或通過相關線纜將設備採集的數據上傳回岸邊接收器,而做好線纜進入設備艙的水密工作對於整套設備的正常工作使用就至關重要。
對於水下設備而言,整套設備需有較好的水密性,尤其是對於需要通過線纜連接設備艙內外部的水下設備,線纜進入設備艙時較易漏水的地方,更應做好水密工作,確保設備萬無一失。現有的水下設備應對該類問題時,往往採用通過直接在線纜進入設備艙接口的地方灌封密封膠或採用線纜防水接頭的方式解決。其兩種方式存在如下缺陷:當密封膠和線纜或設備殼體的粘接度降低時,設備很容易出現設備漏水的問題;採用線纜防水接頭只能適用於幾米深的淺水區域,不能適應較深水深的環境。以上解決方式只適用於淺水作業,且長期使用可靠性不高,不具有普適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可用於深水作業,結構簡單、可靠性高的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該防水結構包括:
外殼,其上設置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內設置過線孔;
防水堵頭,其上設置與所述過線孔相配合的穿線孔,並相互比配的安裝於所述第一凹槽內;和
鎖緊件,其置於所述防水堵頭上,並與所述外殼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一種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所述鎖緊件上設置供線纜穿過的通孔,所述穿線孔、所述過線孔和所述通孔相配合。
進一步的,所述的一種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所述防水堵頭包括主體,和沿所述主體底面周邊向外延伸並向其中心線靠攏的第一過度部。
進一步的,所述的一種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所述防水堵頭還包括沿所述主體頂面周邊向外延伸並向其中心線靠攏的第二過度部。
進一步的,所述的一種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所述防水堵頭還包括沿所述第二過度部頂面向外延伸的保護部,所述保護部具有伸出所述第一凹槽的部分。
進一步的,所述的一種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所述鎖緊件設置與所述第二過度部配合鎖緊的第二凹槽。
進一步的,所述的一種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防水堵頭為柔性材料製成。
進一步的,所述的一種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所述防水堵頭為矽膠、橡膠或氟膠製成。
進一步的,所述的一種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所述外殼設置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設置於所述第三凹槽內,所述鎖緊件安裝於所述第三凹槽內。
進一步的,所述的一種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所述鎖緊件的頂面與所述外殼的頂面在同一平面內。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與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包括外殼、防水堵頭和鎖緊件,其結構簡單,且水密可靠性高,操作簡易,容易實現,對於水下設備的線纜進艙水密具有普適性。
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的防水堵頭包括第一過度部和主體,方便安裝,且密封性好。
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的防水堵頭包括第二過度部,其提高了鎖緊件的可靠性和安裝效率。
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的防水堵頭包括保護部,其避免線纜與外殼等硬部件接觸,具有保護和引導作用。
附圖說明
圖1示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中外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3示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中防水堵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4示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中鎖緊件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外殼、2-防水堵頭、3-鎖緊件、4-線纜、5-沉頭螺釘、6-過線孔、7-螺紋孔、8-第一過度部、9-第二過度部、10-主體、11-保護部、12-穿線孔、13-第一凹槽、14-通孔、15-第二凹槽、16-沉頭孔、17-第三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更加詳細的描述。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前」、「後」、「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限制。
圖1示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的結構示意圖。該防水結構包括外殼1、防水堵頭2和鎖緊件3。外殼1上設置第一凹槽13,第一凹槽13內設置供線纜穿過的過線孔6。防水堵頭2相互比配地安裝於第一凹槽13內,即防水堵頭2的形狀與第一凹槽13相比配,防水堵頭2安裝於第一凹槽13內時,其底部和四周與第一凹槽13的底部和四周緊密貼合,防止水從其二者之間進入外殼1內。防水堵頭2上設置供線纜穿過的穿線孔12,穿線孔12與過線孔6相互配合呈一條直線,線纜從外部依次通過穿線孔12和過線孔6進入外殼1內。具體的是,穿線孔12的直徑略小於需要穿過的線纜的直徑,線纜穿過穿線孔12時,線纜與防水堵頭2緊密貼合,防止水從其二者之間進入外殼1內。鎖緊件3置於防水堵頭2上,緊貼防水堵頭2頂面,並與外殼1連接,用於鎖緊防水堵頭2。具體的是,鎖緊件3上設置供線纜穿過的通孔14,穿線孔12、過線孔6和通孔14相配合呈一直線,線纜從外部依次通過通孔14、穿線孔12和過線孔6進入外殼1內。外殼1上亦可設置第三凹槽17,第一凹槽13設置於第三凹槽17內,鎖緊件3比配安裝於第三凹槽17內。鎖緊件3的頂面與外殼1的頂面在同一平面內。外殼1上設置螺紋孔7,鎖緊件3上設置沉頭孔16,通過沉頭螺釘5旋入沉頭孔16和螺紋孔7將外殼1與鎖緊件3連接。
具體的,圖3示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中防水堵頭的結構示意圖。防水堵頭2包括主體10,和沿主體10的底面周邊向外延伸並向其中心線靠攏的第一過度部8。防水堵頭2也可包括沿主體10的頂面周邊向外延伸並向其中心線靠攏的第二過度部9。防水堵頭2還可包括沿第二過度部9的頂面向外延伸的保護部11,保護部11具有伸出第一凹槽13的部分。穿線孔12貫穿防水堵頭2的第一過度部8、主體10、第二過度部9和保護部11。相應的,圖2示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中外殼的結構示意圖。外殼1的第一凹槽13與防水堵頭2的主體10和第一過度部8配合,其形成與防水堵頭2的主體10和第一過度部8可緊密貼合的形狀。防水堵頭2的第二過度部9和保護部11可具有伸出第一凹槽13的部分。圖4示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下設備線纜進艙的防水結構中鎖緊件的結構示意圖。鎖緊件3設置與第二過度部9配合鎖緊的第二凹槽15,防止滑動,通孔14設置於第二凹槽15內。
防水堵頭2的橫截面可為圓形、方形或其他可達到方便裝夾擠壓、密封目的的形狀,相應的,第一凹槽13與防水堵頭2相比配。優選的為圓形,具體的是,主體10為圓柱體,第一過度部8為沿主體10底面向外延伸的圓臺,第二過度部9為沿主體10頂面向外延伸的圓臺,保護部11為圓柱體。防水堵頭2為柔性材料製成,例如:矽膠、橡膠或氟膠製成。
穿線孔12、過線孔6和通孔14的橫截面一致,可為圓形、方形、矩形或其他形狀,以便適應不同截面形狀的線纜。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並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範圍。但凡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所做的等效變化及修飾,皆應認為落入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