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三傑指的是哪三位將領(一人被授銜元帥)
2023-06-27 19:56:43 1
南昌起義的賀龍在辛亥革命中,腐朽無能的清政府被革命者推翻,中國進入到了新的歷史階段。然而,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為了實現自己的獨裁野心,公然違反了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期望,密謀向共產黨人舉起屠刀。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震驚全國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竊取了革命的勝利果實,同時對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進行了大屠殺。此時,中國共產黨意識到了國民黨反動勢力的黑暗,決心用自己的力量完成中國革命,於是便有了著名的三大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而這三大起義總指揮的最終結局也並不相同,其中一人被授銜元帥,其餘二人則讓人唏噓。
第一個起義總指揮便是賀龍,他親身參加了南昌起義,並取得了勝利。賀龍本身並不是共產黨人,而是出身於舊式軍隊。只不過,他並沒有被身邊腐朽黑暗的環境所汙染,而是獨立自主地尋找拯救中國的路線。國民大革命失敗後,他意識到國民黨是靠不住的,於是便站在了共產黨的陣營。
當時的賀龍身為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師長,在軍隊裡很有號召力,在他的帶領下,眾人決定在南昌就地起義,反抗國民黨。而起義前夕,周恩來、張國燾、李立三等中共領導也與賀龍進行了深入交流,見賀龍的革命態度極其堅決,而且也是在場的人裡最擅長軍事的人,大家一致同意由賀龍擔任八一南昌起義的總指揮。
7月31日的深夜,賀龍的第20軍第2師率先行動,將睡夢中的國民黨軍俘獲。隨後,起義軍打開監獄,放出了被關押的100多名黨員同志,並殲滅了3000餘名趕來的國民黨軍。這場被載入史冊的偉大起義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的標誌。建國後,賀龍被授予共和國元帥軍銜。
廣州起義的葉挺葉挺是我黨在革命初期最重要的軍事人才,他出身於廣州的一個貧農家庭,從小就經歷了被地主欺辱的日子,這段經歷也為他日後投身革命埋下了伏筆。
後來,葉挺開始尋找救國救民的良方,並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1925年,葉挺憑藉自己多年來在軍隊裡打出的名聲,成為了國民革命軍第十軍參謀長,後來又成為獨立團團長,參加了北伐戰爭。
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葉挺意識到,中國共產黨必須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才能真正實現中國革命。於是他密謀策劃了廣州起義,決定武裝反抗國民黨的黑暗統治,而南昌起義的勝利也給了葉挺充足的信心。1927年12月11日,葉挺帶領組建的第4軍教導團在廣州宣布起義,開始攻佔廣州市區的各個要地。
葉挺深知,要想革命成功,就必須要依靠群眾的偉大力量,於是他動員了許多廣州的工人,組成了赤衛隊,一起和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這些工人平日裡受盡了資本家和腐敗官僚的壓迫,在受到葉挺的號召後,他們紛紛拿起鐵鍬、扳手、木棍等簡易武器,和國民黨軍殊死血戰。
在廣大工人同志的共同奮鬥下,廣州起義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不到兩天的時間就佔據了大部分市區,而在葉挺的主導下,革命軍宣布成立廣州蘇維埃政權,頒布《廣州蘇維埃宣言》,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正式走上了獨立武裝革命的偉大道路。
國民黨反動派對新生的廣州蘇維埃政權極為仇視,不惜花費血本購買英美的先進武器,向革命軍發動圍攻。由於寡不敵眾,廣州革命軍最終一個個倒在了血泊中,葉挺也被迫流亡海外近10年,直到抗日戰爭爆發,他才回到國內。
為了拯救中華民族,葉挺擔任了新四軍軍長,負責在華中、華東一帶開展抗日活動。新四軍的壯大讓國民黨十分不安,他們為此策劃了「皖南事變」,扣押了葉挺。雖然5年後葉挺被釋放,但就在他準備乘機飛回延安時,遭遇了空難,最終不幸離世。葉挺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秋收起義的盧德銘提及秋收起義,很多人都會聯想到毛主席,不過論秋收起義的總指揮,還有一個名字可能讓很多人都感到陌生,那就是盧德銘。盧德銘是黃埔軍校第2期的優秀畢業生,他曾經在葉挺的獨立團擔任連長,本身已經接受了共產黨的紅色思想。在國民大革命中,盧德銘跟隨葉挺一路北上,攻佔了長沙、武昌等地,威名遠揚。
在國民黨發動反革命政變後,共產黨人便開始了武裝反抗的進程。1927年9月,盧德銘在毛主席的授意下,成為了江西秋收起義的總指揮。他帶領部隊很快打下了預定的目標——朱喜廠和平江縣龍門廠。
原本按照起義的規劃,接下來的目標是攻佔長沙等大城市,建立紅色政權。但此時起義部隊遭遇了國民黨軍的重兵圍剿,損失慘重,攻打長沙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這危難關頭,毛主席力排眾議,決定放棄攻打長沙,轉而進入國民黨力量薄弱的農村,繼續革命鬥爭。盧德銘聽後認為這是起義部隊的最好路線,他便按照毛主席的路線帶領部隊向井岡山一帶進軍。
9月23日,秋收起義的部隊按照預定計劃前進,但由於後續部隊遭到敵軍的包圍,一時間眾人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地步。此時盧德銘冷靜地作了安排,他讓其餘同志繼續前進,自己回頭營救後續部隊。在盧德銘的指揮下,後續部隊很快就衝破了敵人的包圍圈。
但此戰中,盧德銘不幸中了敵人的子彈,生命危在旦夕。雖然隨行的軍醫努力拯救他的生命,但這位優秀的紅色指揮者還是離開了人世,時年22歲,他是三大起義中唯一犧牲的總指揮。雖然秋收起義沒有完成攻佔長沙的目標,但這次起義為中國革命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道路,為後續的革命事業奠定了基礎。因此,盧德銘對革命的貢獻依然是不可磨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