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熱交換器用傳熱管的製作方法
2023-05-28 17:08:36 1
專利名稱:高效熱交換器用傳熱管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到一種熱交換器用傳熱管。
現有的熱交換器用傳熱管一般都是用金屬作成,外面有許多傳熱翅片,以增加傳熱面積,為了加強傳熱效果,提高傳熱效率,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增加傳熱管長度或增大傳熱管直徑或且把翅片加工成波紋狀,鋸齒狀或其它型狀,以加大傳熱面積,這個方法雖會提高傳熱效率但會造成設備苯重,浪費許多原材料,效果還是不夠理想,另外一種方法是改變傳熱介質,達到加快傳熱速度,提高傳熱效率目的,但這種方法不易用在如高溫高壓鍋爐這個方面領域和如空調器,快速熱水器和汽車冷卻器等這些小直徑管道方面。」中國專利10年成就展」這本書第251頁和其他頁就介紹了強化傳熱元件的各種設計以及利用超導熱材料作成的高效熱交換器,而」中國專利報」96年8月21日第四版介紹了利用改變介質的方法來提高傳熱速度和效率的方法,但這些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而利用本專利就可克服了上述不足之處,如中國專利ZL95202122.6和中國專利ZL95201816.0如果利用本發明不僅可以提高熱交換效率,使淋浴器體積減小,而且可使吹風器,烘乾器等出口的熱風溫度也會大大提高。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效熱交換器用的傳熱管,它不僅熱傳導效率高,體積小,而且可以用在各種熱交換器場合。
本發明是這樣來實現的在公知的傳熱管中間增加了支撐管和內傳熱翅片,內傳熱翅片可根據廠家的設備條件加工成各種形狀,而外傳熱翅片可以加工成公知的波紋狀,鋸齒狀或凹凸面狀等各種形狀以加大傳熱面積,如果生產廠家掌握了外傳熱翅片和傳熱管一體化生產技術,必定會降低外傳熱管和外傳熱翅片之間的熱阻,如果生產廠家還未掌握這種技術,也可用傳統的生產工藝生產,但是熱阻要大一些,要達到設計傳熱要求翅片就要多一些。支撐管和內傳熱翅片由於是在傳熱管內,承受相對壓力不大,因此而可以用容易壓延的材料如鋁材料來製作,便內支撐管和內傳熱翅片一體化,以減少熱阻,提高熱傳導效率,當然也可分別生產然後擠壓成一體,雖然熱阻會大一些,但也不妨礙使用,而這一後種方法材料選擇面大一些。最理想的方法是把外傳熱翅片,傳熱管,內傳熱翅片,支撐管一次製作,一次成形以求達到最佳傳熱效果。
本發明因為只是在原來熱交換器管裡面增加了內傳熱翅片,支撐管,因此結構簡單,極易投入生產。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和左視圖。
下面根據
圖1詳細說明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細節及工作情況。
圖中1.外傳熱翅片2.傳熱管3.內傳熱翅片4.支撐管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來實現的設傳熱管(2)外面從左向右流動的是液體而且是載熱體,裡面從右向左流動的是氣體,那麼當液體從左向右流動時,液體本身攜帶的熱量通過外傳熱翅片(1)和傳熱管(2)的外側傳到傳熱管(2)的內側,又由於內傳熱翅片(3)和傳熱管(2)壓的很緊,傳熱管(2)的熱量就傳到內傳熱翅片(3)並傳到支撐管(4)上,此時氣體由右向左流動,在流動過程中,氣體吸收了內傳熱翅片(3)和支撐管(4)的熱量後溫度上升,達到熱交換的目的,由於內傳熱翅片(3)的片數可以做的很多而且是雙面吸熱,因此有內傳熱翅片(3)和沒有內傳熱翅片(3)傳熱效果就大不一樣,如按圖例並按1比1尺寸計算,有內傳熱翅片(3)和沒有內傳熱翅片(3)其吸熱面積就相差5倍,因此利用本實用新型其效果就非常明顯。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如果在支撐管裡面再加工成傳熱翅片那又可進一步提高傳熱面積,或且乾脆不用支撐管而是把內傳熱翅片直接加工成互相交錯的並且表面是各種形狀的的整體那麼效率就更高。
權利要求1.一個由公知的強化型傳熱管(2),外傳熱翅片(1),內傳熱翅片(3)和支撐管(4)組成的高效熱交換器傳熱管,其特徵在於在公知的傳熱管(2)的裡面有內傳熱翅片(3)和支撐管(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是內傳熱翅片(3)既可以和支撐管(4)相連,也可以不要支撐管,而由內傳熱翅片(3)之間互相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是傳熱管(2)和內傳熱翅片(3)之間可以做成一體也可以由通過外力把傳熱管(2)緊緊壓在內傳熱翅片(3)上,以減少熱阻力。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裝置,其特徵是內傳熱翅片的形狀可以是平面形,波紋形,鋸齒形等各種形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高效熱交換器用傳熱管,它是由外傳熱翅片,傳熱管,內傳熱翅片,支撐管組成,和其它型式傳熱管相比,在相同橫截面積的情況下,利用本發明作成的傳熱管吸熱面積(或散熱面積)可成倍增加,因此利用本傳熱管作成的熱交換器不僅傳熱效率高而且體積小,本技術可廣泛用在化工,電力,機械,和家用電器如快速熱水器,空調器等各個方面。
文檔編號F28F1/10GK2287289SQ9622173
公開日1998年8月5日 申請日期1996年9月1日 優先權日1996年9月1日
發明者程天榮 申請人:程天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