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內窺鏡裝置及拍攝模塊以及拍攝透鏡模製方法
2023-05-29 01:56:51 2
電子內窺鏡裝置及拍攝模塊以及拍攝透鏡模製方法
【專利摘要】防止拍攝模塊的物鏡光學系統的結露,且使組裝變得輕鬆。拍攝模塊的物鏡光學系統具備:前端透鏡(50a),其與入射光所入射的前端面相反的一側的背面形成為平面,且在該背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對所述入射光進行聚光的凹部(S);平面板(50b),其設置於前端透鏡(50a)的背面側,並堵塞凹部(S);鏡筒(51a),其向前端透鏡(50a)側加壓平面板(50b)來保持平面板(50b)與前端透鏡(50a)的背面之間的整個接合面直接密合的狀態,在該狀態下以樹脂一體模製來形成前端透鏡(50a)及平面板(50b)整個外周圍面。
【專利說明】電子內窺鏡裝置及拍攝模塊以及拍攝透鏡模製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電子內窺鏡裝置及拍攝模塊以及拍攝透鏡模製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在電子內窺鏡裝置的內窺鏡觀測器前端部內置有具備拍攝元件及物鏡光學系統的拍攝模塊,通過物鏡光學系統入射的來自被觀察部位的像光成像於拍攝元件的受光面。
[0003]例如如下述專利文獻1、2中記載,物鏡光學系統由多個光學元件的組合構成。圖6中示出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物鏡光學系統。
[0004]構成前端透鏡的第I光學元件Gl中,在其背部側形成有對第I光學元件Gl賦予透鏡光學能力的球面形狀的凹部S,並且安裝有由板狀部件構成的第2光學元件G2,以便堵塞該凹部S。若未保持基於該凹部S的間隙的密封狀態,則在凹部S內產生結露,使拍攝圖像的質量劣化。
[0005]因此,以往在第I光學元件Gl與第2光學元件G2的接合面設置粘結材料層M來緊密貼合兩者之間,從而保持為密封狀態。但是,即使以粘結材料層M密合第I光學元件Gl與第2光學元件G2之間,若經過長時間,則仍有可能導致溼氣(水分)浸入間隙S內。至粘結材料層M的間隙S為止的長度越變短該可能性就越變大。
[0006]當前的內窺鏡觀測器的外徑為9_左右,謀求進一步細徑化。在內窺鏡觀測器前端部內,除了物鏡光學系統之外,還設置有插通照明光的光導器或鉗子管道及送氣、送水管道。因此,物鏡光學系統的直徑(圖6的直徑D)為3?4_左右,用於塗抹粘結材料而留出的部分即上述粘結材料層M的長度變成1_以下。
[0007]而且,很難在這樣狹窄的部位均勻地塗抹粘結材料,還存在導致拍攝模塊的組裝成本增大的問題。若粘結材料的塗抹不均勻,則溼氣從該不均勻部分浸入間隙S的可能性變高。若為了避免該情況而額外地塗抹粘結材料,則剩餘的粘結材料向光軸方向滲出,導致拍攝模塊變成不良品。
[0008]因此,拍攝模塊的物鏡光學系統越變小,越應該解決前端透鏡的凹部S的密封性問題,而且還需要使物鏡光學系統的組裝變得輕鬆。
[0009]以往技術文獻
[0010]專利文獻
[0011]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2617號公報
[0012]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9-105871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13]發明要解決的技術課題
[0014]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防止結露且製造容易的電子內窺鏡裝置及拍攝模塊以及拍攝透鏡模製方法。
[0015]用於解決技術課題的手段
[0016]本發明的拍攝模塊是具備物鏡光學系統及接受通過該物鏡光學系統入射的入射光的拍攝元件的拍攝模塊,其特徵在於,
[0017]物鏡光學系統具備:
[0018]前端透鏡,其與入射光所入射的前端面相反的一側的背面形成為平面,且在該背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對入射光進行聚光的凹部;
[0019]平面板,其設置於該前端透鏡的背面側,並堵塞凹部;
[0020]鏡筒,其向前端透鏡側加壓該平面板來保持該平面板與前端透鏡的背面之間的整個接合面直接密合的狀態,在該狀態下以樹脂一體模製來形成前端透鏡及平面板的整個外周圍面。
[0021]本發明的電子內窺鏡裝置的特徵在於,在內窺鏡觀測器前端部內置有上述拍攝模塊。
[0022]本發明的拍攝透鏡模製方法是如下鏡筒的拍攝透鏡模製方法,所述鏡筒容納有:前端透鏡,其與入射光所入射的前端面相反的一側的背面形成為平面,且在該背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對入射光進行聚光的凹部;平面板,其設置於該前端透鏡的背面側,並堵塞凹部,所述拍攝透鏡模製方法的特徵在於,向前端透鏡側加壓平面板來保持該平面板與前端透鏡的背面之間的整個接合面直接密合的狀態,在該狀態下以樹脂一體模製前端透鏡及平面板的整個外周圍面。
[0023]發明效果
[0024]根據本發明,並未在平面板與前端透鏡背面之間設置粘結材料層,而是使其直接且整面密合,因此能夠大幅抑制溼氣向形成於前端透鏡的凹部空間S內的浸入,並且能夠較高地保持拍攝圖像的質量。
[0025]在平面板與前端透鏡背面之間設置粘結材料層時,在平面板與粘結劑層之間形成界面,在粘結材料層與前端透鏡背面之間也形成界面。雖然以粘結材料粘結平面板與前端透鏡之間,但是從水分分子水平的大小觀察該2個界面時,並未成為整個界面密合的狀態,而是形成有水分分子通過的間隙。
[0026]本發明中未設置粘結材料層,因此界面數即水分分子的浸入路徑減少,能夠阻止溼氣向凹部空間S內的浸入。拍攝模塊越小型,該效果越大。
[0027]並且,本發明為不需要粘結材料的結構,因此拍攝模塊的組裝變得容易,能夠實現低成本化。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8]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電子內窺鏡裝置的系統結構圖。
[0029]圖2是圖1所示的內窺鏡觀測器前端部的立體圖。
[0030]圖3是圖2所示的II1-1II線剖面示意圖。
[0031]圖4是說明圖3所示的前段鏡筒的製造方法的圖。
[0032]圖5是以圖4中說明的方法製造的前段鏡筒及前端透鏡的剖視圖。
[0033]圖6是內置於以往的內窺鏡觀測器前端部的物鏡光學系統的縱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以下,參考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35]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電子內窺鏡裝置的系統結構圖。本實施方式的電子內窺鏡裝置(內窺鏡系統)10由內窺鏡觀測器12及構成主體裝置的處理裝置14和光源裝置16構成。內窺鏡觀測器12具備:撓性插入部20,其插入到患者(被檢體)的體腔內;操作部22,連設於插入部20的基端部分;及通用軟線24,連接於處理裝置14及光源裝置16。
[0036]插入部20的前端連設有前端部26,前端部26內內置有構成體腔內拍攝用拍攝模塊的拍攝晶片54(參考圖3)。在前端部26的後側設置有連結多個彎曲件的彎曲部28。當設置於操作部22的彎角鈕30被操作時,插設於插入部20內的金屬絲被按壓/拉動,由此彎曲部28向上下左右方向彎曲動作。由此,前端部26在體腔內朝向所希望的方向。
[0037]通用軟線24的基端上設置有連接器36。連接器36為複合類型,除了連接於處理裝置14之外,還連接於光源裝置16。
[0038]處理裝置14經由插通於通用軟線24內的電纜68 (參考圖3)向內窺鏡觀測器12進行供電,控制拍攝晶片54的驅動的同時接收從拍攝晶片54經由電纜68傳送的拍攝信號,對所接收的拍攝信號實施各種信號處理來轉換為圖像數據。
[0039]被處理裝置14轉換的圖像數據作為內窺鏡拍攝圖像(觀察圖像)而顯示於與處理裝置14進行了電纜連接的監視器38上。並且,處理裝置14經由連接器36還與光源裝置16電連接,總括控制包括光源裝置16在內的電子內窺鏡系統10的動作。
[0040]圖2為內窺鏡觀測器12的前端部26的立體圖。如圖2所示,前端部26的前端面26a上設置有觀察窗40、照明窗42、鉗子出口 44及送氣、送水用噴嘴46。
[0041]觀察窗40在前端面26a的中央且向一側偏心而配置。照明窗42在以觀察窗40為中心而對稱的位置配設有2個,對體腔內的被觀察部位照射來自光源裝置16的照明光。
[0042]鉗子出口 44與配設在插入部20內的鉗子管道44a(參考圖3)連接,並與設置於操作部22的鉗子入口 34(參考圖1)連通。在鉗子入口 34上插通有前端配設有注射針或高頻手術刀等的各種處理器具,各種處理器具的前端從鉗子出口 44向體腔內伸出。
[0043]送氣、送水用噴嘴46根據設置於操作部22的送氣、送水按鈕32 (參考圖1)的操作,朝向觀察窗40或體腔內噴射從內置於光源裝置16的送氣、送水裝置供給的衝洗水或空氣。
[0044]圖3是圖2的II1-1II線剖面示意圖,是例示內置於內窺鏡觀測器12的前端部26的拍攝模塊的縱剖面的圖。如圖3所示,觀察窗40的深處配設有鏡筒51,其保持用於讀入體腔內的被觀察部位的像光的物鏡光學系統50。
[0045]物鏡光學系統50構成為從前端側具備前端透鏡50a、圓板狀透明平行平面板(以下,簡稱為平面板)50b、固定透鏡50c、移動透鏡50d、50e及固定透鏡50f。其中,前端側是指內窺鏡觀測器12的前端部26側。
[0046]物鏡光學系統50的光軸設置成與插入部20的中心軸平行。在鏡筒51的後端配設有稜鏡56,其將經由物鏡光學系統50的被觀察部位的像光彎曲成大致直角並朝向拍攝晶片54進行導光。
[0047]拍攝晶片54由單片半導體構成,該單片半導體中一體形成有CCD型或CMOS型等固體拍攝元件58及進行該固體拍攝元件58的驅動及信號的輸入輸出的外圍電路。拍攝晶片54及外圍電路安裝於支承基板62上。固體拍攝元件58的拍攝面(受光面)配置成與稜鏡56的出射面對置。
[0048]圖示的例子的物鏡光學系統50構成變焦透鏡,使移動透鏡50d、50e的位置沿光軸移動來改變相互間的距離和距固定透鏡50c、50f的距離,由此使得固體拍攝元件58能夠拍攝到以所希望的倍率放大被觀察部位的圖像。
[0049]為此,在各個移動透鏡50d、50e上安裝有圓筒狀凸輪部件52a、52b。圓筒狀凸輪部件52a、52b各自的中心孔的內周面上設置有突起52c、52d,並且在中心孔內插通有凸輪軸53。在凸輪軸53的周面刻設有分別與突起52c、52d滑動自如地嵌合的凸輪槽53a、53b。
[0050]通過該凸輪軸53繞軸被驅動而旋轉,圓筒狀凸輪部件52a、52b沿軸向移動,由此移動透鏡50d、50e沿著物鏡光學系統50的光軸移動。根據凸輪軸53的旋轉位置,調整物鏡光學系統50的放大率即物鏡光學系統50的焦點距離。
[0051]在凸輪軸53的基端部安裝有動力傳遞用金屬絲48。該動力傳遞用金屬絲48插通至圖1的操作部22,並通過設置於操作部22的省略圖示的馬達驅動而旋轉。內窺鏡操作員通過操作設置於操作部22的馬達的放大、縮小指示開關來發出拍攝圖像的放大、縮小指
/Jn ο
[0052]在朝向插入部20的後端延設的支承基板62的後端部,沿支承基板62的表面部排列設置有多個輸入輸出端子,在該輸入輸出端子上接合有信號線66,其用於經由圖1的通用軟線24對與處理裝置14的各種信號的交換進行媒介。
[0053]多個信號線66集中插通於撓性管狀電纜68內。電纜68插通插入部20、操作部22及通用軟線24的各內部,並連接於連接器36。
[0054]在圖2、圖3中雖然省略圖示,但是在照明窗42的深處配設有引導來自光源裝置16的照明光的光導器的射出端。綑紮多個光纖而構成的光導器與電纜68同樣地插通插入部20、操作部22及通用軟線24的各內部,並且入射端連接於連接器36。
[0055]本實施方式的鏡筒51為2段結構,由具有同一光軸的前段鏡筒51a及後段鏡筒51b構成,在前段鏡筒51a的後部連設後段鏡筒51b。
[0056]前段鏡筒51a內容納有前端透鏡50a、平面板50b及固定透鏡50c。後段鏡筒51b內容納有移動透鏡50d、50e及固定透鏡50f。
[0057]前端透鏡50a的前端面為平面,在背面側形成有凹部S,由此成為聚光透鏡。成為利用平面板50b堵塞該凹部S的結構。前端透鏡50a與平面板50b的組合結構類似於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物鏡光學系統。
[0058]但是,本實施方式中,並未在前端透鏡50a的背面與平面板50b之間設置粘結材料層,而是設為在前端透鏡50a的背面直接密合平面板50b,由此在兩者之間的接合面上完全不會形成間隙的結構。針對該製造方法,將在後述的圖4中進行說明。
[0059]通過前端透鏡50a的背面與平面板50b密合,防止溼氣通過接合面進入前端透鏡50a的背部空間S內的現象。即,即使從圖2的噴嘴46噴射清洗液而前端透鏡50a的溫度下降,也可防止前端透鏡50a中在凹部空間S內產生結露而模糊的現象。
[0060]圖4是說明如下製造方法的剖視圖,即在前段鏡筒51a上一體模製玻璃制前端透鏡50a及玻璃制平面板50b,在前端透鏡50a的背面直接密合平面板50b,從而設為在兩者之間的接合面完全不會形成間隙的結構。
[0061]在平板圓柱狀的前端透鏡50a的背面形成有以光軸為中心的大致半球狀的凹部S,凹部S以外的背面71研磨成平面。背面71的平坦度越高越好,設為凹凸差(高低差)為零的完全平面較為理想,但是優選至少在研磨麵中研磨粗糙度為#400以上。
[0062]平面板50b中堵塞前端透鏡50a的凹部S的面72也同樣地,其平坦度越高越好,但是優選研磨成具有10條以上的牛頓環的性能的平面。
[0063]前端透鏡50a和平面板50b的外徑為3mm左右,因此很容易將背面71和表面72的平坦度研磨成上述那樣。另外,圖示的例子中,將平面板50b的外徑設為小於前端透鏡50a的外徑的直徑。
[0064]第I模具80呈圓盤形狀,在中心位置穿設有供前端透鏡50a的平面前端面側進入的有底孔80a。該孔80a的內徑形成為前端透鏡50a能夠插入且在前端透鏡50a的外周面與孔80a的內周面之間不會出現間隙的大小。該孔80a的中心軸設置成當前端透鏡50a捅入到孔80a內時與前端透鏡50a的光軸一致。
[0065]在第I模具80的外周邊突設有與孔80a同心的圓環狀環80b。圓筒狀第2模具82嵌合而載置於第I模具80,以便與該圓環狀環80b的內周面接觸。當第2模具82嵌合於第I模具80時,第2模具82成為與第I模具80的前端透鏡用孔80a同心。
[0066]第2模具82的內徑形成為大於前端透鏡50a的外徑的直徑,且以隨著遠離孔80a而逐漸變窄的方式縮徑。由此,在第2模具82與前端透鏡50a之間形成填充樹脂用的空間90。並且,在第2模具82的周壁上穿設有半徑方向的貫穿孔82a、82b。
[0067]當將該第2模具82嵌合固定於第I模具80時,第2模具82的高度位置82c成為比將平面板50b載置於插入到孔80a內的前端透鏡50a時的高度位置82d更靠上側的位置的高度。
[0068]載置於第2模具82上的第3模具84形成為具有與第2模具82的內徑平滑地連續的內徑的圓筒形狀。第2模具82上突設有對位用凸部82e,第3模具84中在與該凸部82e匹配的位置形成有凹部84a。S卩,當將凹部84a嵌合於凸部82c來將第3模具84載置於第2模具82上時,第3模具84與第2模具82以同心排列。
[0069]第3模具84中與第I模具80相反的一側的圓筒開口面被端壁部84b堵塞,並且在端壁部84b的中心位置穿設有與孔80a同軸的圓筒狀貫穿孔84c。該貫穿孔84c的直徑形成為大於前端透鏡50a的凹部S的直徑且小於平面板50b的外徑。
[0070]插入到第3模具84的貫穿孔84c的第4模具86呈圓柱形狀,在第I模具80、第2模具82、第3模具84內向前端透鏡50a側按壓平面板50b的前端面86a形成為平面。第4模具86的外徑形成為與貫穿孔84c的內徑大致相同,兩者之間不會產生間隙。並且,第4模具86的前端部形成為圓柱形狀的角被倒稜加工的傾斜部86b,隨著靠近前端面而逐漸縮徑。前端面86a的外徑縮小為小於前端透鏡50a的凹部S的直徑的直徑。
[0071]如已在圖4中進行說明,在第I模具80的孔80a設置前端透鏡50a,並且在前端透鏡50a上載置平面板50b。並且,以成為同心的方式將第2模具82載置於第I模具80上,在其上以成為同心的方式載置第3模具84,最後插入第4模具86。
[0072]平面板50b不具有聚光作用,因此不存在光軸。因此,即使平面板50b的中心軸相對於光軸稍微偏離也沒有問題。並且,按壓第4模具86,將平面板50b按壓到前端透鏡50a的背面,從而機械性地保持兩者之間的密合狀態,在該狀態下從第2模具82的側壁開口82a、82b向模具內部的空間90填充模製用樹脂。
[0073]在該模製用樹脂固化之後,除去第I?第4模具80、82、84、86,並除去樹脂毛刺及開口 82a、82b內的樹脂。由此,完成第I鏡筒51a及前段透鏡50a、平面板50b的一體結構品。圖5中示出該一體結構品的縱剖視圖。
[0074]圖5中,固化成圓筒形狀的模製用樹脂91構成圖3的前段鏡筒51a。樹脂91的前端部覆蓋前端透鏡51a的外周面中基端側的2/3左右。由於使液狀樹脂91流入空間90 (參考圖4)內並使其固化,因此樹脂91和前端透鏡50a的周壁面與以粘結材料粘結時同樣地密合且成為粘著狀態。
[0075]樹脂91覆蓋平面板50b的整個外周面並且密合且粘著,覆蓋平面板50b的背面側周圍的大部分,且密合(粘著)。沿覆蓋平面板50b的背面側的樹脂91的內周方向突設的法蘭部91a為由圖4的第4模具86的倒稜部86b形成的部分。
[0076]由於第4模具86的圓形前端面的直徑小於前端透鏡50a的背面凹部S的直徑,因此樹脂(法蘭部)91成為覆蓋前端透鏡50a的背面71與平面板50b的表面72之間的整個接合面的形狀。
[0077]製造前段鏡筒51a時,向平面板50b以規定壓力以上按壓圖4的第4模具86並保持該狀態,在該狀態下使樹脂91流入空間90內並使其固化。
[0078]若不以規定壓力以上按壓模具86,而是僅抑制成平面板50不會從前端透鏡50a偏離的程度來使樹脂91流入並使其固化,則在背面71與表面72之間的接合面產生間隙。這是因為,即使背面71與表面72之間未流入樹脂91,若各個平面71、72的凹凸差存在I μ m左右,就會產生Ιμπι左右的間隙。該間隙雖小,但是足以使溼氣(水分)浸入到凹部S內。
[0079]因此,本實施方式中採用如下方法,即向平面板50以規定壓力以上按壓模具86,使樹脂91流入模具內並使其固化。關於以何種程度的壓力按壓,取決於平面板50的材質和厚度、接合面中的各面71、72的平坦度。若平坦度較高,則能夠以較小的壓力使平面板50稍微撓曲,以使接合面中的各面71、72整面密合,並能夠完全不形成間隙。在保持該狀態的狀態下,使樹脂91流入模具內並使其固化。
[0080]樹脂91以如下狀態固化,即樹脂91的法蘭91a覆蓋前端透鏡50a的背面71與平面板50的表面72重合的接合面的整面,且向前端透鏡50a側按壓平面板50b。由此,即使從模具卸下前段鏡筒51a,也可保持平面板50b與前端透鏡50a之間的接合面的密合性。
[0081]另外,前段鏡筒51a中在卸下模具86的空間91b內安裝圖3的固定透鏡50c。並且,以成為同一光軸的方式連結前端鏡筒51a與後段鏡筒51b,物鏡光學系統50得以完成。並且,通過在物鏡光學系統50上連接稜鏡56、拍攝晶片54 (及基板62),內窺鏡用拍攝模塊得以完成。
[0082]如上所述,根據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拍攝模塊,能夠防止溼氣浸入到形成於前端透鏡的凹部空間S內,並能夠較高地保持拍攝圖像的質量。並且,由於未在前端透鏡50a與平面板50b之間設置粘結材料層,因此能夠防止該粘結材料層的物理性、化學性劣化引起的不良情況。而且,由於是不需要粘結材料層的結構,因此拍攝模塊的組裝變得容易,能夠實現低成本化。
[0083]另外,在圖5所示的實施方式中,構成為樹脂91的前端延伸至前端透鏡50a的周壁中途,但是也可例如圖6所示的以往技術那樣,構成為延伸至前端透鏡的前端面,並在前端部形成鉤部分來夾入前端透鏡50a。
[0084]並且,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內窺鏡用拍攝模塊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例如內置於帶攝像頭的手機等的拍攝模塊那樣,還可同樣適用於物鏡光學系統的直徑較小的拍攝模塊中。
[0085]如以上所述,實施方式的拍攝模塊為具備有物鏡光學系統及接收通過該物鏡光學系統入射的入射光的拍攝元件的拍攝模塊,其中,所述物鏡光學系統具備:前端透鏡,其與入射光所入射的前端面相反的一側的背面形成為平面,且在該背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對所述入射光進行聚光的凹部;平面板,其設置於該前端透鏡的背面側,並堵塞所述凹部;及鏡筒,其向所述前端透鏡側加壓該平面板來保持該平面板與所述前端透鏡的背面之間的整個接合面直接密合的狀態,在該狀態下以樹脂一體模製來形成所述前端透鏡及所述平面板的整個外周圍面。
[0086]並且,實施方式的拍攝模塊的特徵在於,所述平面板的外徑為小於所述前端透鏡的外徑。
[0087]並且,實施方式的拍攝模塊的特徵在於,以樹脂一體模製所述前端透鏡及所述平面板的整個外周圍面以及該平面板的背面中成為所述入射光的非通路的周邊區域。
[0088]並且,實施方式的拍攝模塊的特徵在於,所述周邊區域成為覆蓋整個所述接合面的區域。
[0089]並且,實施方式的電子內窺鏡裝置的特徵在於,在內窺鏡觀測器前端部內置有所述拍攝模塊。
[0090]並且,實施方式的拍攝透鏡模製方法為如下鏡筒的拍攝透鏡模製方法,所述鏡筒容納有:前端透鏡,其與入射光所入射的前端面相反的一側的背面形成為平面,且在該背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對所述入射光進行聚光的凹部;及平面板,其設置於該前端透鏡的背面側,並堵塞所述凹部,其中,向所述前端透鏡側加壓所述平面板來保持該平面板與所述前端透鏡的背面之間的整個接合面直接密合的狀態,在該狀態下以樹脂一體模製所述前端透鏡及所述平面板的整個外周圍面。
[0091]根據以上所述的實施方式,由於未使用粘結材料,而是機械性地密合前端透鏡背面與平面之間的整個接合面,因此能夠拍攝耐溼氣且高質量的圖像。並且,由於不使用粘結材料,因此組裝變得容易。
[0092]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0093]本發明所涉及的拍攝模塊的前端透鏡部分耐溼氣,因此內置於在溼度較大的環境下使用的拍攝裝置時有用,尤其在內置於內窺鏡觀測器前端部時有用。
[0094]符號說明
[0095]10-內窺鏡系統(電子內窺鏡裝置),12-內窺鏡觀測器,14-處理裝置,16-光源裝置,26-前端部,40-觀察窗,44-鉗子出口,50-物鏡光學系統,50a-前端透鏡,50b-圓板狀透明平行平面板,50d、50e-移動透鏡,51-鏡筒,51a-前段鏡筒,51b-後段鏡筒,54-拍攝晶片,56-稜鏡,68-信號線電纜,71-平面板表面,72-前端透鏡背面,80-第I模具,82-第2模具,84-第3模具,86-第4模具,91-模製樹脂,91a_法蘭部,S-前端透鏡背面凹部空間。
【權利要求】
1.一種拍攝模塊,其具備物鏡光學系統及接受通過該物鏡光學系統入射的入射光的拍攝元件,其中, 所述物鏡光學系統具備: 前端透鏡,其與入射光所入射的前端面相反的一側的背面形成為平面,且在該背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對所述入射光進行聚光的凹部; 平面板,其設置於該前端透鏡的背面側,並堵塞所述凹部; 鏡筒,其向所述前端透鏡側加壓該平面板來保持該平面板與所述前端透鏡的背面之間的整個接合面直接密合的狀態,在該狀態下以樹脂一體模製來形成所述前端透鏡及所述平面板的整個外周圍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拍攝模塊,其中, 所述平面板的外徑小於所述前端透鏡的外徑。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拍攝模塊,其中, 以樹脂一體模製所述前端透鏡及所述平面板的整個外周圍面以及該平面板的背面中成為所述入射光的非通路的周邊區域。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拍攝模塊,其中, 所述周邊區域成為覆蓋整個所述接合面的區域。
5.—種電子內窺鏡裝置,其中, 在內窺鏡觀測器前端部內置有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拍攝模塊。
6.一種拍攝透鏡模製方法,其是鏡筒的拍攝透鏡模製方法,所述鏡筒容納有:前端透鏡,其與入射光所入射的前端面相反的一側的背面形成為平面,且在該背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對所述入射光進行聚光的凹部;平面板,其設置於該前端透鏡的背面側,並堵塞所述凹部,所述拍攝透鏡模製方法中, 向所述前端透鏡側加壓該平面板來保持該平面板與所述前端透鏡的背面之間的整個接合面直接密合的狀態,在該狀態下以樹脂一體模製所述前端透鏡及所述平面板的整個外周圍面。
【文檔編號】A61B1/04GK104363814SQ201380026664
【公開日】2015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8日
【發明者】山本恆喜 申請人:富士膠片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