噸袋的製作方法
2023-05-28 19:21:0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噸袋,特別涉及具有出料管的噸袋。
背景技術:
噸袋也稱集裝袋、太空包、柔性貨櫃、噸包等等,是一種柔性運輸包裝容器,具有防潮、防塵、防輻射、牢固安全的優點。由於噸袋裝卸、搬運都極其方便,提高了裝卸效率,近年來發展很快。噸袋一般多用於聚丙烯、聚乙烯等聚酯纖維紡織而成,廣泛應用於化工、建材、塑料、礦產品等各類粉狀、粒狀、塊狀物品的包裝,是倉儲、運輸等行業的理想用品。但現在的噸袋大多為簡單的袋裝結構,將物料從噸袋中取出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方式為人工從進料口將物料取出,這種方式效率低下,人工成本較高,費時費力;第二種方式為將噸袋使用行車吊起,之後將噸袋傾斜,物料從進料口導入設備中,這種方式會造成物料的大量浪費,同時這種方式操作較為複雜;第三種方式為在噸袋底部割開一個口子作為出料口,物料從這個出料口倒出進入設備中,這種方式使噸袋無法回收利用,同時必須將噸袋中物料全部倒出,無法分批卸料。
中國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公告號為CN204237021U的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噸袋,所述噸袋包括噸袋本體,所述噸袋本體包括進料口及出料口,所述進料口設於所述噸袋本體的一端,所述出料口設於所述噸袋另一端,所述出料口為開合式結構。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噸袋解決了噸袋內物料難以取出的問題,在不破壞噸袋本體的前提下提高了取料效率。但這種噸袋的出料口設於噸袋本體的一端,在出料時,往往會造成物料灑在設備外的現象,會造成物料的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噸袋,所述噸袋設有防止物料灑出設備的結構。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噸袋,包括噸袋本體,所述噸袋本體包括進料口,所述噸袋本體側壁底端設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為柔性材料,所述出料管一端和噸袋本體相通,所述出料管另一端設有開合裝置。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噸袋本體側壁底端設置出料管,在需要將物料取出時,打開出料管一端你的開和裝置,並且將出料管放置在設備進料口上方,則可以將物料加入設備中。這種方式提高了出料效率,並且因為設置了出料管,出料口和設備的進料口距離減短,加料時,不會將物料撒到設備外。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出料管和噸袋本體連接處設置夾具,所述夾具一端固定在噸袋本體側壁,所述夾具另一端為夾持端。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噸袋進料時,在出料管和噸袋本體連接處用夾具將出料管夾住,使物料不會進入出料管中,是運輸過程中噸袋的形狀不會太大,方便運輸。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開合裝置為在出料管一端設置端蓋,所述端蓋與出料管側壁通過第一拉鏈連接。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採用拉鏈結構將出料管和端蓋相固定,拉鏈結構簡單,並且很容易縫合到柔性出料管上,生產方便。同時,在噸袋卸料時,拉鏈結構更容易操作。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開合裝置在出料管遠離噸袋的一端連接剛性連接管,所述剛性連接管側壁設置外螺紋,所述連接管還設有剛性端蓋,所述剛性端蓋內側壁設置與外螺紋相適配的內螺紋。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採用螺紋結構剛性端蓋和出料管一端密封連接,螺紋連接的連接強度高,密封性好。同時,帶有外螺紋的出料管可以和其他構件進行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出料管側壁軸向均勻設置啪鈕的公扣,在所述噸袋本體設有出料管的側壁設置與公扣相對應的母口。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可以將出料管固定在噸袋側壁上,在噸袋運輸過程中,出料管的位置固定方便噸袋的運輸。同時在噸袋卸料時,出料管方便取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出料管和噸袋本體連接處設置以噸袋本體側壁為底面的容納箱,所述容納箱設置與之配合的容納箱蓋。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將出料管圈起來可以放置在容納箱內,這種設置方便了噸袋的運輸,同時也在運輸過程中防止了出料管的磨損。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容納箱和容納箱蓋通過第二拉鏈連接。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拉鏈結構的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同時,拉鏈結構可以很容易地縫在噸袋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出料管遠離噸袋本體的一端設置固定夾,所述固定夾和出料管通過彈性繩連接。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出料管一端設置固定夾,固定夾和出料管之間採用彈性繩連接,使用固定夾夾住設備進料口的側壁,將噸袋出料管固定在設備進料口的上端,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噸袋外表面均勻設置網狀加強帶。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網狀加強帶縫製在噸袋的外表面上,加強了噸袋的承重能力,提高了噸袋的結構強度。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噸袋為長方體噸袋,所述噸袋在4個側面均設置吊帶。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長方體噸袋能容納更多的物料,同時設置4根吊帶,提高了噸袋的承重能力,並且在吊裝時保證了穩定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噸袋側壁底端設置出料管,出料管一端使用彈性繩連接固定夾,是噸袋卸料更加方便,噸袋卸下的料不會撒到設備的進料口外;
2、出料管和噸袋連接處設置夾具,出料管通過啪鈕固定在噸袋側壁上,出料管圈起來放置在容納箱內,方便了噸袋的運輸,減小了噸袋的運輸體積;
3、出料管的一端通過第一拉鏈和端蓋連接,容納箱通過第二拉鏈和容納箱蓋連接,拉鏈結構安裝方便,操作簡單;
4、出料管的一端通過螺紋結構和端蓋連接,螺紋連接連接強度高,密封性好;
5、在噸袋外表面設置網狀加強帶,設置4根吊帶,上述設置提高了噸袋的承重能力。
附圖說明
圖1為噸袋的第一種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2為圖1的A處放大圖;
圖3為圖1的B處放大圖;
圖4為噸袋的第二種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5為圖4的C處放大圖;
圖6為噸袋的第二種實施例的運輸時的狀態圖;
圖7為噸袋的第一種實施例的加料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的D處放大圖。
圖中:1、噸袋本體;11、進料口;12、加強帶;13、吊帶;2、出料管;21、出料口;3、開合裝置;31、端蓋;32、第一拉鏈;33、剛性連接管;331、外螺紋;34、剛性端蓋;341、內螺紋;4、夾具;41、夾持端;42、固定端;5、啪鈕;51、公扣;52、母扣;6、容納箱;61、容納箱蓋;62、第二拉鏈;7、固定夾;8、彈性繩。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的噸袋包括噸袋本體1和出料管2,其中噸袋本體1為頂部開口的長方體袋子,噸袋本體1由聚酯纖維紡織而成,當然噸袋本體1也可以由其他材料製成,也可以是由多種材料組合而成的多層袋體結構。在噸袋本體1的4個側面的上端均設有吊帶13,吊帶13是通過縫紉固定在噸袋本體1上,行車、叉車可以通過吊帶13將噸袋提起、運輸。同時,在噸袋本體1外表面設有網狀加強帶12,用來提高噸袋的承重能力。加強帶12是通過縫紉固定在噸袋本體1外表面。其中出料管2安裝在噸袋本體1側壁底端,出料管2的材料和噸袋相同,均為柔性材料,擁有良好的抗壓抗拉能力。出料管2的一端和噸袋本體1相通,物料可以通過噸袋本體1的底部的通孔進入到進料管2中。進料管2的另一端和剛性連接管33連接,其中剛性連接管33外側壁設有外螺紋331,同時還設有剛性端蓋34,剛性端蓋341內側面設置和外螺紋331相適配的內螺紋341,剛性端蓋341可以通過螺紋連接結構和剛性連接管33連接密封,防止物料從出料管2中洩漏。在出料管2遠離噸袋本體1的一端端頭設置彈性繩8,彈性繩8一端設置固定夾7。在本實施例中,採用了3個固定夾7和3根彈性繩8。由於噸袋在進行加料時,物料的排出會使噸袋發生抖動,當需要出料管2出料時,可以通過固定夾7和設備的進料口側壁夾緊,使出料管2的出料口21位於設備進料口的正上方,防止進料時出料口2發生抖動,使物料不會撒到設備進料口的外邊。在出料管2和噸袋本體1的上方還設有一個夾具4,在本實施例中,採用的是比較大的夾子。夾子的固定端42和噸袋本體1的側面相連接固定,夾子的夾持端41可以打開和關閉。當不需要出料時,將出料管2中的料放空,用夾具4將進料管2夾緊,防止物料再次進入出料管2中。這種設置主要方便了噸袋的運輸,沒有物料的出料管2體積小更好運輸。同時,在出料管2側壁上設置啪鈕5的公扣51,在噸袋本體1設置出料管2的側面上設置和公扣51相對應的母扣52。這種設計可以在運輸時,將出料管2整體緊貼在噸袋本體1側壁上,方便運輸。其中啪鈕5的個數可以估計噸袋的體積來確定。
如圖4、圖5和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除了出料管2出料口21的開合裝置3以及運輸時出料管2的固定方式和第一個實施例不同,其他結構均和第一個實施例相同。在本實施例中,出料管2遠離噸袋本體1的一端設置端蓋31,端蓋31和出料管2通過第一拉鏈32連接。出料管2和拉鏈32、拉鏈32和端蓋31均採用縫紉連接固定。在出料管2和噸袋本體1連接部位上設置一個以噸袋本體1側壁為底的容納箱6,容納箱6的一端設置容納箱蓋61,容納箱6和容納箱61蓋通過第二拉鏈62連接固定。當需要運輸噸袋時,將沒有物料的出料管2捲起,放置在容納箱6中,再將容納箱蓋61固定在容納箱6上。
如圖7和圖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實施例在加料時的狀態示意圖,加料時,將物料通過噸袋本體1的加料口11加入噸袋中,此時夾具4通過將夾持端41從固定端42上打開,將出料管2通過固定端42和夾持端41中的間隙,之後將夾持端41緊貼在出料管2上並固定,此時出料管2被夾緊,防止物料進入出料管2中。
出料時,取出出料管2,則先將夾具4打開,之後將出料管2埠的固定夾7固定在設備進料口的側壁上,出料口2正對設備進料口,此時在打開出料管2一端的開合裝置3,使物料通過出料管2進入設備中,而且保證物料不會撒到設備外。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並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後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