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非遺遇上旅遊(當景區遇上廣州非遺)
2023-06-13 23:47:49 1
寶墨園番禺水色
廣州塔廣彩木雕
在雕著西番蓮的紅木桌椅上,用繪著家族紋章的瓷器品一杯紅茶;輕搖鑲嵌著玳瑁片的髹漆摺扇,把名片裝進象牙雕刻而成的名片夾;身側的壁紙裡,遙遠東方的城市中人來人往……這充溢著「中國風」的場景,在兩三百年前,曾經是歐美許多家庭生活的日常。精工細作的中國器物,大多是漂洋過海,從一個叫「廣州」的城市運來的。
時光荏苒,曾經風靡世界的廣州傳統手工藝品——廣彩、牙雕、紅木家具……依然在廣州的城鄉中滋蔓生長。這些現在被統稱為「非遺」的東西,已不再蝸居於工匠的作坊,而是走入了景區、社區、學校;與之伴生的傳統風俗、儀式儀規,也在更大的範圍內悄然復甦。身著漢服的年輕人耳機裡放著國風歌曲,在廣州塔、陳家祠、白雲山……欣賞它們的卓然風姿。專注的目光穿越時空,將古老的傳統與時尚的當下結成一體。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王維宣
永慶坊裡的工作坊
讓遊客和大師零距離
趙家獅第五代傳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偉斌的工作坊,就在永慶坊非遺街區街口。他告訴記者,工作坊的醒獅體驗課,預約已經排到了2021年,今年國慶期間,一天內湧入工作坊的遊客就達萬人,「我們的那些小文創,都賣瘋了!」
西關永慶坊旅遊區包含了逢源大街—荔灣湖、昌華大街、恩寧路、多寶路、寶源路歷史文化街區。是老廣州文化風貌最典型的區域,面積約76公頃。把非遺工作坊引入這裡,正如廣彩國家級傳承人譚廣輝所說,無論遊客、愛好者,還是專業人士,「大家都方便了」。
荔枝灣畔的大戲臺
成了票友的打卡地
非遺街區一牆之隔的粵劇藝術博物館,是全面講述粵劇發展史和廣州粵劇故事的文化殿堂。而沿著博物館前彎彎曲曲的水道,或者縱橫交織的小巷,很快就能找到荔枝灣大戲臺。從2010年10月23日在荔枝灣大戲臺演出第一場折子戲,荔枝灣藝術團在這裡「日日免費演,場場做大戲」,把這處由原荔灣湖公園檢票口改造而來的「吉地(空地)」,變成了粵劇愛好者打卡的好地方。「當我五年前來到荔枝灣大戲臺看表演,我就想我也要登上這個戲臺」,66歲的杜亞依說。
類似這樣由「票友」組織起來的場地,分布在廣州大大小小的公園、街巷、景區中。據統計,目前廣州粵劇粵曲私夥局超過1300個,還有各種形式的演出、比賽。政府搭臺、唱家登臺、觀眾拼臺,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的粵劇,就是廣州的城市之音。
從廣州塔到正佳
讓非遺對話「當代」
今年8月8日晚,「嶺南之窗」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正式啟動。廣州的1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廣州木雕、潮州木雕精品作為第一批非遺精品,搬進城市地標廣州塔,與遊客和市民見面;粵劇粵曲名家以城市中軸線為大舞臺,每個周六晚與觀眾「零距離」接觸;由年輕人打造給年輕人的「潮墟」,在廣州國際媒體港上演非遺與文創的最新玩法……「沒有想到廣州會把非遺項目搬進廣州塔!」中山大學國家文化遺產與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程煥文說,「讓年輕人喜歡,非遺才有生命力。」
沿著廣州塔朝北畫一條線,是廣州另一片最時尚、最新潮的區域——天河城-正佳片區。如今,正佳廣場內建起了國內第一個購物中心裡的非遺工作站——「廣正街」。這裡不僅還原了廣州「十三行」時期的特色建築與生活氣息,還匯聚了廣東各地傳統飲食文化。走進廣正街,穿過十三行官船、西關大屋……一派濃濃的非遺景象在此展開。我們能看到用最現代的技術演繹傳統文化的場景,比如,實物與VR的疊加、微縮造景、「穿越式」互動。正佳集團相關負責人指出,非遺和潮流文化的嫁接是喚醒非遺在年輕一代中再現、傳承的嘗試,也是非遺與大型商業綜合體融合中「活化」、注入新商業價值的探索。
71歲的越秀山歌墟
都市「新民俗」的樣本
「山中山谷起山坡,山前山後樹山多。山間山田蔭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廣州越秀山上的客家山歌墟,已經有71個年頭了,是全國歷史最悠久的民間自發文化活動點之一。每個月的12日,山歌愛好者們就齊聚於此放聲歌唱。曾在人民大會堂登臺演唱的廣州客家山歌非遺傳承人徐秋菊,也是這裡的常客。她有時候來當歌賽的評委,有時來指導愛好者們練歌,有時自己用山歌最地道的方式,即興填詞,放歌一曲。
至遲從秦漢時期開始, 「以船為家,以河海為依託」的生活環境中,誕生了木魚歌、嘆情、鹹水歌、山歌等具有濃鬱鄉土氣息的民歌。近年來在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民歌的原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在廣州的園林景區中,榕樹下,河湧邊,歌聲仍在流淌,故事代代傳承。
來源: 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