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說情節歸納(高三語文一輪複習之小說情節)
2023-06-14 06:56:48 4
高三語文一輪複習之小說情節
一、 (2021·名師改編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芭茅巷
廢 名
連小林一起共是八個學生,有一個比小林大的名叫老四,一切事都以他兩人為領袖。小林同老四已經讀到《左傳》了,還要作文,還要聽講《綱鑑》,其餘的或讀「國文」,或讀四書,只有王毛兒是讀三字經。
一天,先生被一個老頭子邀出去了,這個老頭子他們真是歡迎,一進門各人都關在心裡笑。先生剛跨出門檻,他們的面孔不知不覺地碰在一塊,然而還不敢笑出聲,老四探起頭來向窗外一望,等到他像戲臺上的花臉一般的連跳連嚷,小嘍囉才喜得發癢,你搓我,我搓你。趁先生還沒有回來,小林提議到「家家墳」摘芭茅做喇叭。
家家墳在南城腳下,由祠堂去,走城上,上東城下南城出去,不過一裡。據說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殺盡了全城的居民,事後聚葬在一塊,辨不出誰屬誰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墳。墳頭立一大石碑,便題著那三個大字。兩旁許許多多的小字,是建墳者留名。
墳地是一個圓形,周圍環植芭茅,芭茅與城牆之間,可以通過一乘車子的一條小徑,石頭鋪的——這一直接到縣境內唯一的驛道,我記得我從外方回鄉的時候,坐在車上,遠遠望城牆,雖然總是日暮,太陽就要落下了,心頭的歡喜,什麼清早也比不上。等到進了芭茅巷,車輪滾著石地,有如敲鼓,城牆聳立,我舉頭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著我的衣袖,又好像說我忘記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裡會忘記它呢,自從有芭茅以來,遠溯上去,凡曾經在這兒做過孩子的,誰不拿它來卷喇叭?
這一群孩子走進芭茅巷,雖然人多,心頭倒有點冷然,不過沒有說出口,只各人笑鬧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因為他們的說話,笑,以及跑跳的聲音,仿佛有誰替他們限定著,留在巷子裡盡有餘音,正同頭上的一道青天一樣,深深地牽引人的心靈。芭茅也真綠,城牆上長的苔,叢叢的不知名的紫紅花,也都在那裡啞著不動——我寫了這麼多的字,他們是一瞬間的事,立在那石碑底下蹲著找名字了。
他們每逢到了家家墳,首先是找名字。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記認這名字,這名字儼然就是一個活人,非常親稔,要說是自己的祖父才好。姓程的碰巧有好幾個,所以小林格外得意,家家墳裡他家有好幾個了。
嘍囉們字也未見得都認識,甚者還沒有人解釋他聽,「家家墳」是什麼一個意義也同「前街」「后街」一樣,這麼聽慣了的也就這麼說。至於這麼蹲在它面前,是見了他們的兩位領袖那麼蹲,好玩。
老四同小林恰得其反,非常的頹唐,找遍了也找不出與他同姓的!那麼家家墳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誇獎小林還失體面。以前也頹唐過幾回,然而說到家家墳總是歡喜的,也總還是要找。
「啊,看哪個的喇叭做得響!」許許多多的腦殼當中,老四突然抽出他的來,擠得一兩個竟跌坐下去了。暫時間又好像沒有孩子在這裡,各人都不言不語的低頭卷自己的喇叭了。
小林坐在墳頭,他最喜歡上到墳頭,比背著母親登城還覺得好玩。一面卷,一面用嘴來蘸,不時又偷著眼睛看地下的草,草是那麼吞著陽光綠,疑心它在那裡慢慢的閃跳,或者數也數不清的唧咕,仔細一看,這地方是多麼圓,而且相信它是深的哩。越看越深,同平素看姐姐眼睛裡的瞳仁一樣,他簡直以為這是一口塘了,——草本是那麼平平的,密密的,可以做成深淵的水面,兩邊一轉,芭茅森森的立住,好像許多寶劍,青青的天,就在尖頭。仰起頭來,又有更高的遮不住的城垛。
「小林哥,墳頭上坐不得的,我燒我媽媽香,跑到我媽媽墳頭上玩,爸爸喝我下來。」毛兒的話出乎小林的意外,他是跪在那裡望小林,貓一般的縮成了一團,小林望他,他笑,笑得更叫人可憐他,太陽照著墨汙了的臉發汗。
「你媽媽在哪裡呢?」
「在好遠。」
「你記得你媽媽嗎?」
毛兒沒有答出來,一驚,接著哈哈大笑——老四的喇叭首先響了。
他們從家家墳轉頭,先生還沒有回。有幾個說回家去吃飯,老四不準,「人家煙囪裡不看見出煙哩。」先生臨走囑咐過他,「吃飯的時候,我如果沒有回,可以放學。」
大家氣喘喘的坐在門檻上乘涼。小林披著短褂,兩個膀子露了出來,順口一句:「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老四暗地裡又失悔,這一句好文章被小林用了去了,本於《古文觀止》上的《黃州快哉亭記》,曾經一路讀過的。
(節選自《橋》,有刪改)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以「等到他像戲臺上的花臉一般的連跳連嚷,小嘍囉才喜得發癢」來描寫孩子們的喜悅,並照應上文「一切事都以他兩人為領袖」。
B.文章善用細節描寫,「雖然人多,心頭倒有點冷然」「只各人笑鬧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寫出了孩子們走進芭茅巷的微妙心理。
C.文章寫毛兒笑著說「小林哥,墳頭上坐不得的」,意在表現毛兒並不理解墳頭上為什麼坐不得,甚至也不懂得媽的墳頭意味著什麼。
D.文章引用「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是借小林之口形容孩子們的乘涼感受,同時也表現出小林的博聞強識與遠大志向。
解析 D項,「同時也表現出小林的博聞強識與遠大志向」於文無據,過度解讀小林的人物形象。
答案 D
2.小說使用了第一人稱、第三人稱雙重敘述視角,請結合文本分析其好處。(6分)
解析 文章用第三人稱敘述,可以深入人物內心,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告訴讀者,比如文中對小林看草時候的心理描寫。又如「那麼家家墳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誇獎小林還失體面。以前也頹唐過幾回,然而說到家家墳總是歡喜的,也總還是要找」。又如「小林坐在墳頭,他最喜歡上到墳頭,比背著母親登城還覺得好玩」。文章同時還使用了第一人稱敘述,使小說顯得真實親切,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同時便於抒發感情,比如文中「我」對芭茅巷的主觀感受。「等到進了芭茅巷,車輪滾著石地,有如敲鼓,城牆聳立,我舉頭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著我的衣袖,又好像說我忘記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裡會忘記它呢,自從有芭茅以來,遠溯上去,凡曾經在這兒做過孩子的,誰不拿它來卷喇叭?」雙重敘述視角自然切換,打破了慣常的敘述方式,使讀者的審美距離不斷變換,既可以透視人物的心理活動,又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讓人感到真實親切,從而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
答案 ①第一人稱:使小說顯得真實親切,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同時便於抒發感情,比如文中「我」對芭茅巷的主觀感受。②第三人稱:可以深入人物內心,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告訴讀者,比如文中對小林看草時候的心理描寫。③雙重敘述視角打破了慣常的敘述方式,使讀者的審美距離不斷變換,從而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
3.小說交代了家家墳的悲慘來歷,有什麼作用?請結合文本分析。(6分)
解析 選文第三段敘述了家家墳的來歷,「據說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殺盡了全城的居民,事後聚葬在一塊,辨不出誰屬誰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墳」。這段悲慘的經歷,增加了墳地的陰森恐怖,與現實中的家家墳蓬勃的自然環境形成反差,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受。情節發展上,這一來歷,為下文孩子們到家家墳找名字作了鋪墊。比如「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記認這名字,這名字儼然就是一個活人,非常親稔,要說是自己的祖父才好」。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孩子們並不知曉家家墳這一悲慘之地的來歷,如「小林坐在墳頭,他最喜歡上到墳頭,比背著母親登城還覺得好玩」,他們若無其事地在墳地玩耍,反襯出孩子們的單純、不諳世事。在主旨表達上,從孩子們對墳地的態度與墳地的悲慘來歷的對比之中,引起讀者對死與生的感悟,從而深化了主題。
答案 ①環境上,墳地的陰冷與蓬勃的自然環境形成反差;②情節上,為下文孩子們找名字作鋪墊;③人物上,反襯出孩子們的單純、不諳世事;④主旨上,引起對於死與生的感悟。
二、(2021·湖北襄陽五校期中聯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當 表
董益新
這是江南一個春雨淅瀝的夜晚,小鎮狹長的弄堂裡兩個黑衣人一閃而過,在一處高宅大門前停了下來,黑夜裡響起輕輕的叩門聲。大門「吱呀」一聲,打開了一條小縫,吳掌柜提著風燈,半張麻臉從門縫裡露了出來:「你們找……」話未說完,風燈已「啪」地掉到地上,大門隨即關了個嚴實。
滿臉大鬍子的黑衣人舉手便要擂門,另一名清瘦的黑衣人趕緊按住他的手,壓低聲音說:「你忘了,我們是來幹什麼的?」大鬍子應了一聲,便蹲了下去,不再說話。
吳老爺正在書房裡看著《朱子家訓》,剛沏的明前茶冒著氤氳的香氣,書房的正牆上掛著一幅吳老爺自己臨摹的大字:難得糊塗。吳老爺見吳掌柜跌跌撞撞闖進來,便皺皺眉頭,問:「什麼事?」
吳掌柜結結巴巴地說道:「又來了,老爺,又來了……」
「誰?」
「昨天來過的那個大鬍子又來了。」吳掌柜說完,趕緊用衣袖揩了揩額上的汗珠。
吳老爺「哦」了一聲,旋即問道:「來了多少人?」
吳掌柜說:「兩個人。」
吳老爺站起來,在書房踱起步來。
昨天也是個陰雨天,酉時未至,天已落黑。當鋪剛要打烊。一個穿黑衣的大鬍子卻像風一樣閃了進來。大鬍子熊腰虎背,鼓鼓的腰間扎著條腰帶,一進當鋪,就掏出一塊鎏金懷表。吳掌柜一見,頓時眼睛一亮,循例問道:「您貴幹?」大鬍子伸出拇指和食指,在吳掌柜面前一亮。吳掌柜吃了一驚,趕緊問道:「當多少?」大鬍子還是不說話,伸出一隻手晃了一晃。吳掌柜說:「這個數目,得老爺做主,先生裡間請。」吳老爺看看大鬍子,又看看鎏金懷表,轉身對吳掌柜點了點頭。須臾,吳掌柜端來一個託盤,託盤裡碼著五疊大洋,一疊十塊,正好五十塊。吳老爺又把鎏金懷表往盤裡一放,一起推到大鬍子跟前。大鬍子正要開口,吳老爺卻擺擺手,說:「這錢是我捐的。天黑路遠,壯士快走吧。」大鬍子呆了片刻,彎下腰去,向吳老爺鞠了一躬,轉身消失在夜雨中。吳老爺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語道:
「守分安命,順時聽天……」忽然,吳老爺停了下來,對吳掌柜說道:「請!」
俄頃,兩個黑衣人跟著吳掌柜魚貫而入。吳老爺連忙起身讓座,問:「兩位壯士夜深而來,必有要事,還望直言相告。」清瘦的黑衣人欠欠身,說道:「吳老爺,我們是專程向您道歉來的。」說罷,從懷裡掏出一塊懷表,把它放到吳老爺跟前。
吳老爺一看,正是昨天那塊鎏金懷表。吳老爺微微一笑,把懷表推還給清瘦的黑衣人。吳老爺指指大鬍子,說:「昨天,我已說過,那點大洋是老朽自捐的。」
清瘦的黑衣人說:「昨天,我是讓他來當表,沒叫他來募捐。這表是我去國外留學時買的,跟我十多年了,還好使。」清瘦的黑衣人說罷,又把懷表推到吳老爺跟前。
吳老爺連忙說道:「壯士誤會了。老朽開當鋪三十多年,多少長了點見識,這是法蘭西共和國的名表,少說也值一百多個大洋。你們打日本兵除漢奸,老朽早有耳聞,只恨認捐無門。」
清瘦的黑衣人見吳老爺依然不收,便說道:「國有國法,村有村規,部隊有部隊的規矩,如果您不收,我豈不帶頭壞了規矩?望您成全。」
清瘦的黑衣人說罷,長身而起,又是長長的一揖。吳老爺問:「壯士是……」
清瘦的黑衣人欠身答道:「在下姓何,單名一個衝字。」
吳老爺一聽,趕緊站起來:「原來閣下就是讓日本兵聞風喪膽的何大隊長,老朽有眼不識泰山啊。如此說來,這懷表我更不應該收了,你打日本兵用得著。」吳老爺說完,又把懷表推到何大隊長跟前。
何大隊長見吳老爺決意不收,便站了起來:「吳老爺美意,在下心領了,失禮之處,還望多多海涵。我們後會有期。」何大隊長伸手抓起懷表,往吳老爺手裡一塞,轉身與大鬍子飄然而出,瞬間消失在茫茫黑夜中。
轉眼到了秋天。這天哨兵忽然給何大隊長送來一個包裹,說是一個滿臉麻子的人送來的。何大隊長拆開一看,包裡都是部隊急需的藥品,其間還夾雜著那塊鎏金懷表和一封信。信上寫道:何大隊長臺鑑:日本兵佔我河山,殺我同胞,毀我村舍,老朽之當鋪也被擄掠一空矣!我七尺男兒必手刃之而後快,然老朽老矣,空負報國之心。明日,有一隊日本兵要來鎮上運糧,鎮南塘西橋乃糧隊必經之地,望何大隊長務必奔襲之。此表暫作定金,日後老朽另當重謝!
何大隊長看罷來信,在桌上重重地擂了一拳,大聲地叫道:「好!」
(摘編自《短小說》)
【文本助讀】
小說注重從小事中反映大時代,全文以極其簡省的筆墨講述了一個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犧牲小我,抵抗外侮的感人故事。作者深諳中國傳統小說的創作藝術,以何衝派人當表切入,設置懸念,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以江南小鎮春雨淅瀝的「茫茫黑夜」為背景,狹長的弄堂、緊閉的深宅、行蹤飄忽的黑衣人……營造了緊張的氛圍,同時暗示了抗戰局勢的嚴峻。
4、小說的線索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情感。本文的線索是什麼?請結合線索簡要概括小說的主要情節。
解析 小說的線索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情感。本文的線索是物——鎏金懷表。與之相關的主要情節有:貫穿全文的主要情節是寫兩個黑衣人雨夜送懷表的過程。中間部分「昨天也是個陰雨天,酉時未至,天已落黑。當鋪剛要打烊。一個穿黑衣的大鬍子卻像風一樣閃了進來。……大鬍子呆了片刻,彎下腰去,向吳老爺鞠了一躬,轉身消失在夜雨中」,插敘大鬍子雨夜當懷表這一事件。結尾處「轉眼到了秋天。這天哨兵忽然給何大隊長送來一個包裹,說是一個滿臉麻子的人送來的。……此表暫作定金,日後老朽另當重謝」,寫吳老爺秋天再送懷表。
答案 文章以「鎏金懷表」為線索。主要情節:①兩個黑衣人雨夜送懷表。②大鬍子雨夜當懷表。③吳老爺秋天再送懷表。
(2021·江蘇五校期中聯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左二老爺
青 銅
橋鎮是水陸碼頭,商鋪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賣狗皮膏藥的、打把式賣藝的、撂地兒說書的、打竹板唱蓮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說的唱的,樣樣俱全。
這正是熱鬧的時辰、熱鬧的場合,平地裡忽然鑽出一個細小的聲音:「左二老爺來了!」你再看,書不說了,戲不唱了,做買賣的也不討價還價了,齊刷刷地閃到街邊。打人縫開處,走來一個矮小精瘦的老者,病怏怏的一副氣色,倒比不上他身後跟著的那兩桿快槍來得氣派。
左二老爺似一陣小風吹過長街,兩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麥浪,齊刷刷地鞠躬致意。左二老爺只微微頷首,眼皮也不抬地走過去。直到那老邁佝僂的身影走出很遠,人們才醒過神來,該幹啥的還幹啥。左二老爺何許人也?非耕非讀、不官不商,手上卻有丁當譁啦花不完的銀錢,眼前有跑前跑後使不完的跟班,外頭有甩得開叫得響的威風和臉面,用橋鎮人的話說:「手不捉筆,腳不踩地,頭不戴紗,不耽誤吃香喝辣。」他憑什麼!
這三教九流之地、魚龍雜處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騙錢昧貨傷人打臉,鬧得風波洶湧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爺,就風平浪靜雲住雨歇。也因此,不管是江浙大賈,還是滄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鋪,街頭擺攤炸果子、賣菜的小販,只要踩著橋鎮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爺一些日用錢,橋鎮人管它叫「地皮稅」。
這一日,左二老爺照例轉完了街,正在富春樓喝茶,突然來了個推獨輪車的少年人,一頭拜倒在左二老爺身前。原來,這是個打北鄉過來賣饃的,頭一回來橋鎮,剛交了「地皮稅」,車子還沒扎穩,饃就被哄搶一空。這滿街的人,問誰要錢去?左二老爺細細地抿著茶,眼皮也不抬。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頓,說:「去吧,少不了你饃錢。」少年人前腳走,管家後腳上街,提一面響銅鑼往十字街口一站,「咣咣咣」三聲響過,說:「誰吃了人家的饃,把錢送到富春樓柜上。一個饃,一個銅板。」一個饃,一個銅板?忒貴了些吧!可左二老爺說了,天底下沒有白吃的饃!
富春樓一時擠破了腦袋。這邊,賣饃的少年人抹著眼淚一路走,忽聽身後馬蹄聲疾雨般攆上來,馬上人抬手扔過個手巾包兒,說:「左二老爺說了,您一個外鄉人來俺橋鎮做買賣,照顧多有不周。這多出的饃錢,就當跟您賠不是了。」
日子快如馬蹄,轉眼五年過去。縣裡忽然來了個年輕的新縣長,新官上任三把火,剿土匪、懲惡霸、治青皮,砍砍殺殺。橋鎮卻依然故我。
這一日,左二老爺悶得慌,就去了戲園子裡。唱的是豫劇《包文正二下陳州》。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來的名角兒賽金鑼,一條嗓子蓋過了銅鑼傢伙:
私訪走上陳州道/不戴烏紗不穿袍/不騎快馬不坐轎……/水影裡莊稼佬/有誰知喬裝改扮的開封府尹黑老包……
聽到要緊處,左二老爺忍不住喊聲「好」!這時候,鄰座來了個長袍客,二十上下年紀,卻吸著一桿兩尺半長的旱菸袋,一個勁兒噴雲吐霧。那長袍客落座時,卻坐歪了條凳,身一斜,通紅的菸袋鍋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爺臉上,「滋」的一道白煙過後,空氣中頓時瀰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兒。
左二老爺疼得渾身一哆嗦,差點沒蹦起來。身後的跟班還沒撩起衣襟,左二老爺的手早已伸過來,摁住了。
長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問:「這位老爺,沒燙著您吧?」左二老爺笑笑,順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說:「不礙事兒,聽戲,聽戲。」戲臺上,鑼鼓一緊,賽金鑼抖開一條鐵打的嗓子唱:
小衙內楊金吾火上澆油真可惱/俺倒要細查細訪細盤細問細推敲/查明了真贓實據定斬不饒……
長袍客起身走了。管家說:「咦,這不……」
「你那眼色!五年前推車賣饃娃,今日個坐衙縣大人。」左二老爺抿口茶,幽幽地道:「包文正下陳州,是要血濺狗頭鍘的……」
次日,左二老爺將槍械、錢糧封了,差管家送往縣裡,自己卻關了宅門,去了鎮外一處小院,閉門謝客。數日後,打縣城快馬遞來一封素箋,沒有稱呼和落款:
識時務方為俊傑,知深淺才是達人。你贈我饃錢一吊,我還你性命一條。
【文本助讀】
小說開頭簡練而形象地描寫了集市熱鬧喧譁的場景,交代橋鎮的社會背景,為第二段主要人物「左二老爺」的出場作鋪墊。左二老爺其貌不揚,卻八面威風,在橋鎮能擺平一切事務,人人對他尊敬畏懼。他為少年討饃錢的情節,表現了他雖橫行霸道,但也能扶危濟弱的性格。他機敏聰明,他巧妙地辨識出縣長的身份,主動金盆洗手,保全了自己。
5.小說的情節處理精妙得當,請結合文本,談談這篇小說在情節處理上的藝術特色。
解析 分析此類題,應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內容,著眼於全篇,聯繫小說常見的寫作手法及技巧,結合具體內容分析作答,本題可分別從欲揚先抑、設置懸念、伏筆和照應、意外與巧合等幾個方面分析概括。
答案 示例:①欲揚先抑,跌宕起伏;先寫左二老爺其貌不揚,病秧秧的,為「抑」,再寫他在橋鎮叱吒風雲,欺行霸市,為「揚」。②設置懸念,引人入勝。聽戲時面對長袍客的失手傷害,左二老爺卻隱忍不發,這異常的表現引起了讀者的興趣。③伏筆和照應,環環相扣。五年前左二老爺對少年的仗義相助為伏筆,五年後縣長放他一馬是照應;縣長鐵腕懲治惡霸,橋鎮卻依然如故是伏筆,結尾的信箋是照應。④意外與巧合,波瀾起伏。五年前軟弱無依的賣饃少年,如今居然為一縣之長,為意外;恰好管轄橋鎮,專治左二老爺這樣的惡霸,為巧合,正是這樣的安排,才使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