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調整座椅的製作方法
2023-06-14 05:55:46

本發明涉及一種座椅,尤其是指一種可調整高度和角度等狀態的可調整座椅。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多數椅子都具有可調整狀態的功能,如座椅的旋轉,調整座椅的高度或者是調整座椅靠背的角度等等,以適應用戶的實際需求和舒適度。同時,現有座椅的控制把手(控制椅身升降/傾仰的開關)安裝在座椅座墊底部的左、右兩側,當人身體坐在椅子上操作把手時需側身及彎腰才能完成,椅背越向後傾仰時操作越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操作困難的技術問題,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可調整座椅,該可調整座椅包括座墊、靠背和扶手,還包括調整座椅狀態的活動機構和對應的控制機構,活動機構設置於座墊的下方,控制機構設置於扶手上,控制機構與活動機構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控制機構包括操作部分,操作部分設置於所述扶手的內側。
進一步的,所述可調整座椅還包括拉線、套於拉線之外的線管,所述控制機構包括轉動手柄,拉線一端與轉動手柄相連,拉線另一端與所述活動機構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轉動手柄包括連接部和可操作的轉動部,所述控制機構還包括固定盒,所述轉動手柄的連接部樞接於固定盒內,所述轉動手柄的轉動部露於固定盒之外,所述線管的一端與固定盒相連,線管的另一端與所述活動機構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扶手上設有容置腔,容置腔朝扶手的內側面設有開口,所述固定盒位於該容置腔內,所述轉動手柄的轉動部從所述開口露出容置腔。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盒外連有面板,面板同時位於扶手的內側,面板上開設有貫穿腰形槽,所述轉動手柄的轉動部穿過腰形槽並向扶手的內側延伸。
進一步的,所述轉動手柄的連接部設有圓柱孔,所述拉線的一端設有圓柱頭,圓柱頭與拉線垂直,圓柱頭插入圓柱孔中。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盒的邊緣設有側壁,側壁開設有貫穿槽,線管一端包括一段中空螺杆和與螺杆配合的螺母,該段中空螺杆通過兩個螺母固定於該貫穿槽處。
進一步的,所述控制機構包括升降控制機構,所述活動機構對應包括用於座椅升降的氣壓杆,氣壓杆豎直設置,氣壓杆一端與所述座墊相連,氣壓杆的另一端與所述可調整座椅的支撐腳/支撐輪相連,氣壓杆的開關與所述拉線的另一端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控制機構包括用於座椅傾仰的傾仰控制機構,所述活動機構包括對應的傾仰活動機構,傾仰活動機構包括一可旋轉的後託盤、鎖定該後託盤旋轉的鎖片,後託盤位於所述靠背之下並與所述靠背相連,後託盤還連接有檔位齒,鎖片的一端與檔位齒相配合,鎖片的另一端與所述拉線的另一端相連。
本技術方案中,創設性地將控制機構設置在扶手上,當人身體坐在座椅上,人手便可輕易操作扶手上的控制機構,然後調整座椅的狀態,如座椅的高度或者是傾仰角度。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詳述本發明的具體結構
圖1為一種可調整座椅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種可調整座椅的結構分解圖;
圖3為一種可調整座椅扶手處的局部分解圖;
圖4為一種可調整座椅底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一種可調整座椅的控制機構的結構分解圖;
圖6為一種可調整座椅的控制機構的控制原理示意圖;
圖7為一種可調整座椅的升降控制原理示意圖;
圖8為一種可調整座椅的傾仰活動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9為一種可調整座椅的傾仰活動機構鎖合狀態原理圖;
圖10為一種可調整座椅的傾仰活動機構活動狀態原理圖。
圖中,1-座墊、2-扶手、21-扶手面板、22-容置腔、3-控制機構、31-轉動手柄、311-轉動部、312-連接部、3121-樞接孔、3122-圓柱孔、32-固定盒、321-貫穿孔、322-樞接軸、323-貫穿u型槽、33-面板、331-貫穿腰形槽、4-靠背、5-支撐輪、6-活動機構、61-氣壓杆、611-開關、612-固定座、62-傾仰活動機構、621-後託盤、622-上託盤、623-下底盒、6231-限位槽、624-大彈簧、625-固定件、626-小彈簧、627-鎖片、628-檔位齒、629-旋轉軸。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徵、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並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如圖1和圖4所示,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可調整座椅,該可調整座椅包括座墊1、靠背4和扶手2,還包括調整座椅狀態的活動機構6和對應的控制機構3,活動機構6設置於座墊1的下方,控制機構3設置於扶手2上,控制機構3與活動機構6相連。本方案的關鍵點在於,將調整座椅的控制機構3設置在扶手2上,這樣相對於現有技術中將控制機構設置在坐墊下的左側或者右側的設計,本方案使得用戶在調整操作時,無需彎腰或者轉身,直接操作扶手2上的控制機構3即可調整座椅的狀態,操作簡單便捷、增強用戶體驗。
再結合圖1,所述控制機構3包括操作部分,操作部分優選設置於所述扶手2的內側。可以是左邊扶手的內側,也可以是右邊扶手的內側。這種設計,使得用戶需調整座椅時,可將手臂直接搭在扶手上,然後利用手指撥動或者是轉動控制機構3的操作部分,從而輕鬆地調整座椅的狀態。
結合圖2-圖6,所述可調整座椅還包括拉線7、套於拉線7之外的線管8,拉線7與線管8相配合,且拉線7可沿著線管8活動。所述控制機構3包括轉動手柄31,拉線7一端與轉動手柄31相連,拉線7另一端與所述活動機構6相連。即,用戶需調整座椅時,直接轉動控制機構3的轉動手柄31,此時的轉動手柄31可構成控制機構3的操作部分,即供用戶直接操作的部分,因轉動手柄31與拉線7一端相連,活動機構6與拉線的另一端相連,故轉動手柄31轉動時,直接帶動拉線7一端的運動,進而帶動拉線7另一端的運動,最終帶動活動機構6的運動,實現控制機構3與活動機構6之間的一個控制傳動過程。
再結合圖5和圖6,所述轉動手柄31包括連接部312和可操作的轉動部311,此時,轉動部311直接構成了控制機構3的操作部分,所述控制機構3還包括固定盒32,所述轉動手柄31的連接部312樞接於固定盒32內,所述轉動手柄31的轉動部311露於固定盒32之外,所述線管8的一端與固定盒32相連,線管8的另一端與所述活動機構6相連。作為限制拉線7運動的線管8,其兩端都需要固定,即線管8的一端固定在固定盒32上,線管8的另一端固定在活動機構6上,從而為拉線7提供一段特定的運行軌跡。用戶操作扶手2上的轉動部311時,整個轉動手柄31沿樞接點轉動,並同步帶動拉線7的運動,並進一步帶動活動機構6的運動。
再結合圖2和圖3,所述扶手2上設有容置腔22,容置腔22朝扶手2的內側面設有開口,所述固定盒32位於該容置腔22內,所述轉動手柄31的轉動部311從所述開口露出容置腔22。製作中,可先在扶手2內部形成一空腔,同時在扶手的內側設開口,以便直接用手操作的轉動部311可從該開口處露出,便於用戶直接用手操作。然後再將固定盒32放入該空腔中,最後再將扶手面板21蓋上。整體安裝簡單快捷,同時整體外觀簡潔、穩定性好。
再結合圖3和圖5,所述固定盒32外連有面板33,面板33同時位於扶手2的內側,面板33上開設有貫穿腰形槽331,所述轉動手柄31的轉動部311穿過腰形槽並向扶手2的內側延伸。轉動手柄31繞著樞接點轉動,同時其轉動部311沿著弧形軌跡轉動,面板33上開設有供轉動部311穿過的貫穿腰形槽331,該貫穿腰形槽331同時有著限位的作用,使得轉動部311僅可在貫穿腰形槽331內轉動。雖然轉動手柄31的轉動部311向扶手2的內側延伸,但優選為其延伸的範圍不可超過扶手2內側面所在的平面,轉動部311靠近內側的一端部可以是與扶手2內側面齊平,也可以是未突出該內側面,否則,用戶在使用該座椅時,用戶的身體容易碰到該轉動部311,降低用戶體驗。
再結合圖5和圖6,所述轉動手柄31的連接部312設有圓柱孔3122,所述拉線7的一端設有圓柱頭71,圓柱頭71與拉線7垂直,圓柱頭71插入圓柱孔3122中,同時圓柱孔3122的側壁上設開槽,可供拉線7側向穿過該圓柱孔3122。該方案為拉線7與轉動手柄31之間的一種具體連接方式,當然,也可採用其它的連接方式,直接將拉線7與轉動手柄31相連,如螺紋連接或者直接的焊接或其它的卡接方式等等。
繼續結合圖5和圖6,所述固定盒32的邊緣設有側壁,側壁開設有貫穿u型槽323,線管8一端包括一段中空螺杆81和與螺杆配合的螺母82,該段中空螺杆81通過兩個螺母82固定於該貫穿u型槽323處。這一設計是,可將管線8的一端固定在固定盒32上,進而控制拉線的運行軌跡。同時,固定盒32底部還開設有貫穿孔321,所述轉動手柄31的轉動部311穿過該貫穿孔321並向座椅扶手2的內側面延伸。固定盒32底部還設有一樞接軸323,該樞接軸323可與轉動手柄31上連接部312的樞接孔3121相配合,並形成一樞接機結構,使得轉動手柄31可相對於固定盒32在一定範圍內轉動。
再結合圖7,所述控制機構3包括升降控制機構,該升降控制機構可以設置在左邊扶手2的內側,也可以設置在右邊扶手2的內側。所述活動機構6對應包括用於座椅升降的氣壓杆61,氣壓杆61豎直設置,氣壓杆61一端與所述座墊1相連,氣壓杆61的另一端與所述可調整座椅的支撐輪5相連,即此處的氣壓杆61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支撐座墊1的作用。同時,氣壓杆61的開關611與所述拉線7的另一端相連,同時氣壓杆61之上設有一固定座612,所述線管8的一端與固定座612固定相連。即,線管8的兩端,一端固定與固定盒32上,另一端固定於氣壓杆61的固定座612上。當用戶轉動控制機構3中的轉動部311時,同時拉動拉線7,拉線7再拉動氣壓杆61上的開關611,此時氣壓杆61處於打開狀態,氣壓杆61可自由升降,此時,用戶再根據需要,對座墊施加一定的力,將氣壓杆61下壓來降低氣壓杆61的高度,或者是撤去外力,讓氣壓杆61自由上升一定的高度,使得氣壓杆61整體在一定程度上升高,進而達到控制座椅升降並調整座椅高度的目的。
再結合圖8至圖10,所述控制機構3包括用於座椅傾仰的傾仰控制機構,該傾仰控制機構可以設置在左邊扶手2的內側,也可以設置在右邊扶手2的內側。所述活動機構6包括對應的傾仰活動機構62,傾仰活動機構62包括一可旋轉的後託盤621、鎖定該後託盤621旋轉的鎖片627,後託盤621位於所述靠背4之下並與所述靠背4相連,後託盤621還連接有檔位齒628,鎖片627的一端與檔位齒628相配合,鎖片627的另一端與所述拉線7的另一端相連。此外,所述傾仰活動機構62還具體包括上託盤622、下底盒623,且上託盤622、後託盤621和下底盒623三者兩兩相連,上託盤622之上固定座椅的坐墊1,後託盤621與靠背4相連,故需要通過後託盤621的自身的旋轉來進一步帶動靠背4的旋轉。後託盤621與一旋轉軸629相連並可繞該旋轉軸629旋轉,同時該旋轉軸629處連接有檔位齒628,檔位齒628與鎖片627配合併可將檔位齒628及旋轉軸629及後託盤621的轉動鎖合。當鎖片627插入檔位齒628時,後託盤621同時被鎖合,無法轉動。當用戶轉動傾仰控制機構的轉動手柄31的轉動部311時,轉動手柄31同時帶動拉線7的一端運動,拉線7的另一端同步拉動鎖片627,並將鎖片627拉出檔位齒628,使兩者分離,後託盤621此時則處於可轉動狀態,則用戶可根據需要,進一步調整靠背4的傾仰角度。為了配合拉線7的運動,設置有一固定件625,用於固定線管8的另一端。為了在用戶去除外力,不再操作轉動手柄31時,鎖片627能自動與檔位齒629結合併將後託盤621鎖合,還在鎖片627遠離檔位齒629的一端設置一小彈簧626,拉動拉線7時,小彈簧626處於壓縮狀態,撤去外力,小彈簧626自動回復,同時推動鎖片627向檔位齒運動並與之配合,進而自動將後託盤621鎖合。此外,下底盒623還設有限位槽6231,用於引導和限制後託盤621的運行軌跡。同時,還包括一大彈簧624,大彈簧一端與下底盒623相連,另一端與後託盤621相連,撤去外力之後,大彈簧624的回覆力可推動後託盤反向轉動或者是復位。
本技術方案為一可調整座椅,一方面通過升降控制機構來控制氣壓杆的升降,從而調整座椅的高度。另一方面,通過傾仰控制機構來控制傾仰活動機構的鎖合結構,從而調整座椅的傾仰角度。本技術方案創設性地將兩控制機構設置在扶手上,具體為扶手的內側,可將兩控制機構同時設置在左扶手或右扶手的內側,或者設置在同一側。當人身體坐在座椅上,人手便可輕易操作扶手上的控制機構,然後調整座椅的狀態,如座椅的高度或者是傾仰角度。進而解決裡現有技術中,因控制機構設置在坐墊之下的左側或者右側,使得用戶在調整座椅狀態時,常需彎腰或者是側身才能用手夠著控制機構並進行座椅高度或者是傾仰角度調整的不便之處。
此處,上、下、左、右、前、後只代表其相對位置而不表示其絕對位置。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並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範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