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到底瞞著我們拍過多少電影(票房僅40萬上映7天遭下架)
2023-06-14 11:24:06 5
在1982年,《少林寺》在國內上映,以1毛錢的票價,創下了1.6億的票房。
同年,該片還在國外,斬獲了不俗的票房成績。
作為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武俠片,《少林寺》讓觀眾欣賞到了真正的中國功夫。
影片上映後,不僅成就了一代武俠經典,還捧紅了一代功夫巨星李連杰。
然而《少林寺》之後,導演張鑫炎的事業卻難再攀高峰。
相比之下,李連杰卻受到了徐克的邀請,出演了《黃飛鴻》系列,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巔峰。
於是在思考再三後,張鑫炎打算也拍一部《黃飛鴻》,複製一下李連杰的成功。
原本,打算讓李連杰來演男主角,但是對方正在拍戲,實在脫不開身。
只好找到了李連杰的大師兄王群,以及反派專業戶計春華,如法炮製了這部武俠片。
整部電影看下來,《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有著明顯模仿徐克的痕跡,而且還出現了不少《少林寺》裡的鏡頭。
從運鏡到故事框架,與李連杰版《黃飛鴻》如出一轍。
甚至,連一些細節鋪墊都大同小異,簡直就是一部《黃飛鴻2.0》。
其實,在當時,並不止《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一部跟風之作。
有的打著「黃飛鴻」的旗號,有的是掛著羊頭賣狗肉,有的純粹是想圈一波票房。
比如袁和平導演的《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李力持執導的《黃飛鴻對黃飛鴻》,午馬拍攝的《黃飛鴻之鬼腳七》。
由於故事都缺乏新意,甚至有些連故事都沒換,所以票房慘敗也在情理之中。
而輸得最慘的一部,無疑是張鑫炎導演的《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
在我看來,儘管王群在氣質和形象這塊不輸李連杰,但是在徐克的調教下,實在太過經典,導致觀眾很難在接受其他形象。
票房僅40萬,上映7天遭下架,事實證明,李連杰的成功難以複製。
不過,換個角度,《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失敗,盲目跟風無疑是是一大誘因。
雖說導演張鑫炎沿用徐克版《黃飛鴻》的故事框架,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整個故事卻顯得有些粗製濫造。
而且在角色設計方面,依然保持黃飛鴻、梁寬、齙牙蘇、十三姨的陣容搭配,缺乏新意。
所以整個故事看下來,《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給人的感覺,僅僅只是在原版的基礎上,進行一些修修補補。
於是所呈現出來的故事,只是演員換了一批,其他則是換湯不換藥。
最終,導致整個故事不倫不類。
相比之下,導演王晶就很會發揮自己的「拿來風」。
當年,李連杰離開徐克後,王晶瞅準了機會,與李連杰合作拍攝了《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
片中,除了保留了黃飛鴻的「憂國憂民、少年老成」表演風格外,從故事到角色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
雖說影片走得是詼諧搞笑的路線,但是在武打設計方面也異常精彩。
使得該片富有娛樂性的同時,還創造了一場極具觀賞性的「黃飛鴻」大戲。
正因為如此,影片上映後收穫了不俗的票房成績。
時隔多年,在影迷的心中,李連杰最經典的電影排行榜中,《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排在了榜單的第6。
另一方面,《黃飛鴻之男兒當報國》票房失敗,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好萊塢大片的「入侵」,讓港片在市場上徹底失守。
要知道,影片於1993年上映,同時期的武俠題材的電影多達33部。
因此,這一年也被稱為香港電影「武俠年」。
儘管在這一時期,周星馳憑藉著《唐伯虎點秋香》,斬獲了4000萬票房,成為了當年年度票房冠軍。
但是,了解過的觀眾應該知道,當年史匹柏帶著他的力作《侏羅紀公園》,豪奪6190萬港幣的票房。
也就是說,《侏羅紀公園》才是1993年真正的票房冠軍。
總而言之,縱觀1993年前後誕生的「黃飛鴻」系列的跟風之作,它們的失敗原因都大致相同。
由此可見,觀眾變得喜新厭舊的「罪魁禍首」,就是港片長期的盲目跟風、粗製濫造、缺乏新意的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