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書法繪畫的老電影(繪畫書法設計)
2023-06-14 03:10:38 2
ART
藝術
年中購書指南
繪畫、書法、設計、電影……
總有一本適合你!
01 讀圖觀史
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
賀西林
漢唐美術開創格局,成就風範,在諸多領域開後世之先河,啟未來之風氣,樹時代之楷模,其以特有的視覺方式建構了帝國形象,描繪了現實生活,營造了死後世界。近半個世紀以來,考古發掘迅速推進,視覺材料大量湧現,為漢唐美術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動力。
本書收錄了作者歷年來發表的十篇有關漢唐視覺文化研究的論文,並對其做了補充修訂,依據主題和內容分為三編,即圖像表徵與思想意涵、圖像考辨與知識檢討、圖像傳承與文化交融。作者旨在透過可視的圖像和固態的物質遺存,揭示其內在邏輯理路和創造動機,進而實現重構歷史體驗的目標。本書集中展現了作者多年來就漢唐視覺文化相關問題的思考和心得,所收錄論文深化了多項研究議題,拓展了美術史研究的視域和格局,也為思想史、社會史、政治史、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學術支持。
02 跨文化的藝術史
圖像及其重影
李軍
一部視野極為開闊的歐亞大陸藝術與文化親密接觸史,也是一部有著驚人發現的絲綢之路文藝復興史。作者集十年之功,跨越東西,縱橫數萬裡,穿越美術、工藝、思想與文學等不同領域,以豐富的案例和細膩的圖像分析, 集中探討歐亞大陸兩端中國與波斯、義大利諸國之間的藝術與文化交流,以及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媒介競爭和跨媒介生成現象,具體演示了跨文化藝術史研究的新路徑和新方法。
03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與內心世界
陳葆真
身為皇帝,乾隆如何平衡國事和家事?如何處理喜怒哀樂?又如何形塑自身的聖主明君形象?作者從藝術作品圖像出發,輔以相關的詩文和史料,深入探析隆皇帝與其父親、母親、后妃、子孫等核心家庭成員的互動情形,及其對所藏藝術品的態度,藉此呈現出乾隆皇帝內心的隱秘世界。
04 書內書外
沈鵬書法十九講
沈鵬
中國書法界泰鬥沈鵬體系完整的書法講演集。2020年度中國好書!從「書學」的概念講起,講想像力,講自我的發現和肯定,講詩歌與書法,講書法相對文字內容而獨立存在,講「美」與「醜」,談古今、論中西,詞鋒雄健,汪洋恣肆。
05 考宅惟型
美術史視野下的戰國中山王墓
莫陽
本書以戰國中山國國王的墓葬為研究對象,從美術史的視角切入,將墓葬視為一件「作品」,圍繞出土器物的製作、墓葬的設計以及整個陵園的營建展開討論。國君的墓葬不僅能反映特定的時代、地域特點和政治、文化傳統,更重要的是這件「作品」在從無到有的過程中的多方參與。作者從一座墓葬出發,捕捉擁有者、設計者和製作者之間的互動關係,或許能為我們透視古人留下珍貴的「切片」。
06 藝術史導論
【德】漢斯 · 貝爾廷 等
賀詢 譯
這是一本藝術史學科導論性質的著作,也是一本藝術史學習經典指南。此書對學科內最重要的基礎知識進行了清晰而不流於表面的概述,其所關注的不是包含諸多藝術家姓名和風格的藝術史,而是藝術史本身,即研究對象、媒介材料、理論方法、發展趨勢等,講述準確、精妙。
作為一門學科,藝術史最早於19 世紀在德語國家興起,因此向來有「藝術史的母語是德語」的說法。這本經久不衰的著作由藝術史各個分支領域的頂級德國學者分別撰寫,暢銷德國30餘年,也是德國藝術史院系中流傳廣泛的專業讀物。最新的德文第7版(中文首版)包含關於神經學、圖像媒介,以及後現代和國際化的新藝術史等章節,關於性別研究等部分也做了較大修訂。可以說,此書迎合了德語區藝術史學科巨大的改革熱望,也經受住了改革的考驗。因此,它理所當然地出現在諸多權威的藝術史推薦書單。
07 古典藝術
義大利文藝復興導論
【瑞士】海因裡希 · 沃爾夫林 著
潘耀昌、陳平 譯
海因裡希·沃爾夫林(Heinrich Wölfflin,1864—1945),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學生和繼承者,瑞士巴塞爾大學藝術史教授,一位開拓性的藝術批評家。他採用了一種新穎而嚴密的科學研究方法,通過形式分析來欣賞藝術作品。他教我們怎樣去看一幅畫,並創造了一套將我們所見記錄下來的語彙。
《古典藝術》首版於1899年,是沃爾夫林最早運用這種方法的著作之一,也被貢布裡希評價為他最好的藝術史著作。本書討論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大師——萊奧納爾多、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巴爾託洛梅奧修士、安德烈亞·德爾·薩爾託的作品,並對盛期文藝復興藝術若干主導性原則進行了闡釋。作為這一時期藝術的鑑賞手冊,《古典藝術》是不可超越的,因為它將嚴謹的方法與對那些不易分析的品質的敏銳感覺力結合了起來。
08 茶味英倫
視覺藝術中的飲茶文化與社會生活
【英】塔妮婭 · M. 布克瑞 · 珀斯 著
張弛、李天琪 譯
從來沒有這樣一本書,將視線聚焦在西方與茶相關的各個藝術領域。本書通過300多張精美的圖片,探尋茶在英國傳播的歷史,尤其關注飲茶的流行如何促進了陶瓷、家具、銀器等的設計製作和裝飾藝術的發展。同時,本書還討論了茶的消費和茶本身的社會意義,以及這些是如何激發茶具設計靈感的。在英國,對各個社會階層而言,茶都富有特殊的價值,這使得茶成為純藝術創作的主題。從航海主題繪畫到肖像畫和靜物畫,藝術家們捕獲那些有關茶的浪漫瞬間,創作出了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它們使讀者得以更深入地了解英國茶文化的形成和傳播過程、中英兩國的茶貿易歷史,以及不同時期英國的社會生活狀況等豐富有趣的內容。
09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法】史蒂芬 · 德洛姆 著
王田 譯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電影小子」一代中最年長的一位,他與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史匹柏等人,於1970年代為好萊塢注入新活力,帶來新氣象,引領新時代。科波拉以傳奇般的《教父》「三部曲」(1972—1990)重振了片廠時代的輝煌,用《現代啟示錄》(1979)探索了越戰中迷失的美國靈魂,並指導了美國電影史上十分傑出的一些演員,包括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他早已不再是聽命於好萊塢大片廠的導演,而成為一位獨立電影製片人。
本書以創作折射人生,以人生透視創作,全面探討了科波拉的電影成長之路——初創期、巔峰期、成熟期、平穩期與逆生長期,以線性敘述手法為我們展現了一代導演宗師波瀾壯闊的一生,以及那些經典之作背後發生的精彩故事。由此,我們不僅能更深入地了解這位電影大師的藝術世界,也能更深刻地理解電影本身。
10 科恩兄弟
【英】伊恩·內森
王田 譯
喬爾·科恩和伊桑·科恩是富有創造力的當代美國導演,其風格獨一無二。從處女作《血迷宮》開始,科恩兄弟始終聯合編劇、導演和製片。之後,他們拍攝了一系列傑作,比如《冰血暴》《老無所依》《大人物勒布斯基》《嚴肅的男人》等。無論涉足哪種類型,美國的種族、宗教、猶太主義、兄弟情誼和家庭紐帶等主題都在他們的電影裡循環往復,令人印象深刻。他們獲獎無數,比如《巴頓·芬克》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老無所依》獲得最佳影片等四項奧斯卡大獎。
本書全面展示了科恩兄弟不同尋常的電影成長之路,深入探析了在媒體面前惜字如金的兄弟倆豐富複雜的電影世界,以及「科恩兄弟式」標籤的真正含義,揭示出媒體筆下「冷漠的後現代主義者」的真正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