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側置井口設備新型移動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14 07:08:31 2
專利名稱:起重側置井口設備新型移動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石油鑽採i爻備領域,亦涉及起重i殳備,特別是是一種井口 設備移動裝置。
技術背景目前用於石油鑽機的井口設備移動系統,由於受鑽機鑽臺高度限制和井 口設備(如防噴器)自身安裝高度佔用空間的要求,在鑽臺下部能提供給安 裝防噴器移動系統的高度空間很小,因而,採用常規的起重鋼絲繩葫蘆和環 鏈葫蘆由於其佔用高度空間較大,在進行防噴器組的起吊和移動時,往往由 於起升空間不夠而無法完成作業。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起重側置井口設備新型移動系統,以 避免現有技術方案中需要佔用較大操作空間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起重側置井口設備移動系統,結構為 一種井口設備新型移 動系統,包括纏繩巻筒(1 )、起升繩系(2 )、移動小車(3 )、起重動滑輪組 (4)和移動道軌(5 );移動小車(3 )安裝在移動道軌(5 )上並能在其上移 動;其特徵是起重動滑輪組(4)位於纏繞巻筒的側方;纏繞巻筒(1 )位 於移動道軌(5 )下方。起重繩系(2 )纏繞端是單巻筒雙繩纏繞;巻筒旋轉軸線與移動系統在道 軌上的移動方向相互垂直。起重繩系是兩根鋼絲繩,當為壹根鋼絲繩時,起升繩系固定端掛繩結構是圓、弧繩槽。起升繩系纏繞過位於移動道軌兩側而安裝在移動小車上的兩個靜滑輪後 纏到巻簡上。巻筒旋轉軸線與移動系統在移動道軌上的移動方向相同,起重動滑輪組旋轉軸線與巻筒旋轉軸線相互垂直或平行;起升繩系固定端固定在移動小車 上而位於移動道軌側方或下方。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是採用巻筒、滑輪和鋼絲繩的不同結構組合,縮短了起重滑輪和道軌車之間的距離,使得整套系統具有低矮的空間尺寸、結構簡單、工作可靠等優點。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側面視圖。圖4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的側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1-5給出的本實用新型設計方案是井口設備新型移動系統,由纏 繩巻筒l、起升繩系2、移動小車3、起重動滑輪組4等組成。利用纏繩巻筒 纏繞起升繩系,通過起重滑輪組來實,現起升井口設備。移動小車安裝在移動 道軌5上,並能在其上移動。起重動滑輪組在纏繞巻筒的側方,纏繞巻筒位 於移動道軌下方。實施例1 (圖2、 3 )是,起升繩系纏繞端是單巻筒雙繩纏 繞;巻簡旋轉軸線方向與井口設備移動系統在道軌上的移動方向相互垂直。 起升繩系是壹根鋼絲繩時,起升繩系固定端掛繩結構是圓弧繩槽;起升繩系是兩根鋼絲繩時,起升繩系固定端固定於移動小車上。實施例2 (圖1)是, 起升繩系纏繞過位於移動道軌兩側而安裝在移動小車上的兩個靜滑輪7後纏 到巻筒上。實施例3 (圖4、 5 )是,巻筒旋轉軸線方向與移動系統在移動道 軌上的移動方向相同,起重動滑輪組的旋轉軸線與巻筒旋轉軸線相互垂直或 平行;起升繩系固定端固定在移動小車上而位於移動道軌側方或下方。
權利要求1、一種起重側置井口設備新型移動系統,包括纏繩捲筒(1)、起升繩系(2)、移動小車(3)、起重動滑輪組(4)和移動道軌(5);移動小車(3)安裝在移動道軌(5)上並能在其上移動;其特徵是起重動滑輪組(4)位於纏繞捲筒的側方;纏繞捲筒(1)位於移動道軌(5)下方。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側置井口設備新型移動系統,其特徵是 起升繩系(2)纏繞端是單巻筒雙繩纏繞;巻筒旋轉軸線與移動系統在道軌上 的移動方向相互垂直。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側置井口設備新型移動系統,其特徵是 起升繩系是兩根鋼絲繩,起升繩系纏繞過位於移動道軌兩側而安裝在移動小 車上的兩個靜滑輪後纏到巻筒上。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側置井口設備新型移動系統,其特徵是 起升繩系是壹根鋼絲繩,起升繩系固定端掛繩結構是圓弧繩槽;起重動滑輪 組(4)位於纏繞巻筒的側方;纏繞巻筒(1)位於移動道軌(5 )下方。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側置井口設備新型移動系統,其特徵是 巻筒旋轉軸線與移動系統在移動道軌上的移動方向相同,起重動滑輪組旋轉 軸線與巻筒旋轉軸線相互垂直或平行;起升繩系固定端固定在移動小車上而 位於移動道軌側方或下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於石油鑽機起重設備中一種起重側置井口設備新型移動系統。由纏繩捲筒1、起升繩系2、移動小車3、起重動滑輪組4等組成。利用纏繩捲筒纏繞起升繩系,通過起重滑輪組來實現起升井口設備。移動小車安裝在移動道軌5上,並能在其上移動。起重動滑輪組在纏繞捲筒的側方,纏繞捲筒位於移動道軌下方。採用捲筒、滑輪和鋼絲繩的不同結構組合,縮短了起重滑輪和道軌車之間的距離,使得整套系統具有低矮的空間尺寸、結構簡單、工作可靠等優點。
文檔編號E21B19/00GK201165854SQ200720141848
公開日2008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9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9日
發明者劉玉傑, 濤 康 申請人:劉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