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管進洞洞口防水止漿裝置及其施工方法
2023-06-17 16:36:16 1
專利名稱:頂管進洞洞口防水止漿裝置及其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市政防水施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頂管工程中的洞口防水止漿裝置,
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市政工程的迅速發展,頂管工程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國內地下市政
工程的施工方法主要有明挖、暗挖、蓋挖、盾構及頂管等幾種方式。與其他幾種工法相比較,
頂管法施工有著明顯的優越性,其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泛。頂管注漿作為頂管法的一項關鍵
技術,對於降低頂管壓力,確保頂管施工和周邊環境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市政工程及地下工程領域,特別是頂管法工程中,頂管先導管外徑較後續
管外徑大,頂管過程中管外存在空隙,在滲水地層中進行頂管施工時,地下水從空隙向井圈
口滲漏,在管外形成過水通道,可能造成塌方等事故。頂管過程中為了減小管壁外摩擦阻力
和充填管壁外空隙,常向管壁外注入膨潤土漿液,而膨潤土漿液易從頂管外側流出,不利於
止水止槳和減阻。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頂管進洞洞口防水止漿裝置及其施工方法,要解決頂管
施工過程中井圈口止水、止槳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這種頂管進洞洞口防水止漿裝置,與井圈固定連接,其特徵在於所述井圈上固定 有刷架,刷架內側固定有井圈刷和注油管;井圈刷環向設置於頂管與刷架之間,井圈刷是 由裡外兩層薄鐵片和內部的彈性鋼絲組成的圈形夾層結構,井圈刷的刷體位於井口處,刷 體向頂管彎曲、刷頭貼緊頂管的外壁,並堵住頂管與圍巖之間的空隙,刷架上還固定有注油 管,注油管的出口伸至井圈刷的夾層內,頂管的管內壁至管外壁穿有注漿管,注漿管的出口 伸至空隙內。 所述刷架可由螺栓固定井圈刷。 所述刷架可以是環繞於頂管外周設置的圈形整體結構鋼板或各段之間採用焊接 或螺栓連接。 所述刷架可以是分段設置的鋼板或鋼支架。 所述井圈刷的刷頭為斜頭,它與頂管的外壁斜向貼緊,傾斜角度小於90。並大於 (T 。 —種頂管進洞洞口防水止漿裝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施工步驟如下。 步驟一,在井圈上焊接刷架,將井圈刷和注油管與刷架固定,井圈刷環向設置於頂
管與刷架之間,井圈刷是由裡外兩層薄鐵片和內部的彈性鋼絲組成的圈形夾層結構,井圈
3刷的刷體位於井口處,刷體向頂管彎曲、刷頭貼緊頂管的外壁,並堵住頂管與圍巖之間的空 隙。 步驟二,注油管的出口伸至井圈刷的夾層內,用注油管向井圈刷內注入油脂。 步驟三,頂管的管內壁至管外壁穿有注漿管,注漿管的出口伸至空隙內,用注漿管
向空隙內注入膠狀漿液。 所述膠狀漿液可以是膨潤土漿液。 本發明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 本發明在頂管過程中在井圈口安裝了井圈刷洞口密封裝置,並通過注漿口向井圈 刷內注入膠狀物質,在頂管進入井圈後,在頂管內通過注漿管向空隙同步注入減阻劑,壓迫 井圈刷,使井圈刷緊貼於頂管外表面,從而達到洞口防水止漿的目的。該裝置具有以下幾點 優點。 (1)、採用該裝置可以阻止水從空隙中滲出,避免地面沉降,降低地面塌陷的風險。
(2)、在長距離頂管過程中,向管外注入膨潤土漿液時,採用該裝置可以阻止漿液 從空隙中漏出,提高注漿減阻效果。 ( 3 )、安裝該裝置後,無需人工操作,省時省力,大大加快施工進程。
(4)、對於大密度頂管來說,該裝置可以重複利用,成本低,經濟環保。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立面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剖面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井圈刷、1. 1 一薄鐵片、1. 2 —彈性鋼絲、2 —刷架、3 —螺栓、4-井圈、 5 —頂管、6 —注油管、7 —注漿管、8 —空隙、9 一圍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參見圖l-2所示,這種頂管進洞洞口防水止漿裝置,與井圈4固定連接,其 特徵在於所述井圈4上固定有刷架2,刷架2內側由螺栓3固定有井圈刷1和注油管6 ;井 圈刷1環向設置於頂管5與刷架2之間,井圈刷1是由裡外兩層薄鐵片1. 1和內部的彈性 鋼絲1.2組成的圈形夾層結構,井圈刷1的刷體位於井口處,刷體向頂管彎曲、刷頭貼緊頂 管5的外壁,並堵住頂管5與圍巖9之間的空隙8,刷架2上還固定有注油管6,注油管的出 口伸至井圈刷的夾層內,頂管5的管內壁至管外壁穿有注漿管7,注漿管7的出口伸至空隙 8內。 所述刷架2可以是環繞於頂管5外周設置的圈形整體結構鋼板或各段之間採用焊 接或螺栓連接。刷架2也可以是分段設置的鋼板或鋼支架。 所述井圈刷1的刷頭為斜頭,它與頂管5的外壁斜向貼緊,傾斜角度20。 60° 。
—種應用頂管進洞洞口防水止漿裝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施工步驟如下
步驟一,在井圈4上焊接刷架2,將井圈刷1和注油管6與刷架2固定,井圈刷1環向設 置於頂管5與刷架2之間,井圈刷1是由裡外兩層薄鐵片1. 1和內部的彈性鋼絲1. 2組成 的圈形夾層結構,井圈刷1的刷體位於井口處,刷體向頂管彎曲、刷頭貼緊頂管5的外壁,並 堵住頂管5與圍巖9之間的空隙8 ;步驟二,注油管的出口伸至井圈刷的夾層內,用注油管6向井圈刷1內注入油脂; 步驟三,頂管5的管內壁至管外壁穿有注漿管7,注槳管7的出口伸至空隙8內,用注漿 管7向空隙8內注入膠狀漿液,所述膠狀漿液是濃膨潤土漿液。
權利要求
一種頂管進洞洞口防水止漿裝置,與井圈(4)固定連接,其特徵在於所述井圈(4)上固定有刷架(2),刷架(2)內側固定有井圈刷(1)和注油管(6);井圈刷(1)環向設置於頂管(5)與刷架(2)之間,井圈刷(1)是由裡外兩層薄鐵片(1.1)和內部的彈性鋼絲(1.2)組成的圈形夾層結構,井圈刷(1)的刷體位於井口處,刷體向頂管彎曲、刷頭貼緊頂管(5)的外壁,並堵住頂管(5)與圍巖(9)之間的空隙(8),刷架(2)上還固定有注油管(6),注油管的出口伸至井圈刷的夾層內,頂管(5)的管內壁至管外壁穿有注漿管(7),注漿管(7)的出口伸至空隙(8)內。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頂管進洞洞口防水止漿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刷架(2)由螺 栓(3)固定井圈刷(l)。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頂管進洞洞口防水止漿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刷架(2)是環 繞於頂管(5)外周設置的圈形整體結構鋼板或各段之間採用焊接或螺栓連接。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頂管進洞洞口防水止漿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刷架(2)是分 段設置的鋼板或鋼支架。
5.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頂管進洞洞口防水止漿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井圈刷(l)的 刷頭為斜頭,它與頂管(5)的外壁斜向貼緊,傾斜角度小於90。並大於O。。
6. —種應用權利要求l-5任意一項所述的頂管進洞洞口防水止漿裝置的施工方法,其 特徵在於施工步驟如下步驟一,在井圈(4)上焊接刷架(2),將井圈刷(1)和注油管(6)與刷架(2)固定,井圈 刷(1)環向設置於頂管(5)與刷架(2)之間,井圈刷(1)是由裡外兩層薄鐵片(1. l)和內部 的彈性鋼絲(1.2)組成的圈形夾層結構,井圈刷(1)的刷體位於井口處,刷體向頂管彎曲、 刷頭貼緊頂管(5)的外壁,並堵住頂管(5)與圍巖(9)之間的空隙(8);步驟二,注油管的出口伸至井圈刷的夾層內,用注油管(6)向井圈刷(l)內注入油脂; 步驟三,頂管(5)的管內壁至管外壁穿有注漿管(7),注漿管(7)的出口伸至空隙(8) 內,用注漿管(7)向空隙(8)內注入膠狀漿液。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頂管進洞洞口防水止漿裝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 膠狀槳液是膨潤土槳液。
全文摘要
一種頂管進洞洞口防水止漿裝置及其施工方法,與井圈固定連接,所述井圈上固定有刷架,刷架內側固定有井圈刷和注油管;井圈刷環向設置於頂管與刷架之間,井圈刷是由裡外兩層薄鐵片和內部的彈性鋼絲組成的圈形夾層結構,井圈刷的刷體位於井口處,刷體向頂管彎曲、刷頭貼緊頂管的外壁,並堵住頂管與圍巖之間的空隙,刷架上還固定有注油管,注油管的出口伸至井圈刷的夾層內,頂管的管內壁至管外壁穿有注漿管,注漿管的出口伸至空隙內。其優點是止水止漿效果好,解決了頂管施工過程中的塌陷、沉降問題,降低頂管壓力效果明顯,無需人工操作,省時省力。
文檔編號F16L1/028GK101776181SQ20101015289
公開日2010年7月14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22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22日
發明者丁海明, 張可能, 彭環雲, 朱軍軍, 李鍾 , 楊仙, 油新華, 羅澤華, 許慶偉, 鄧美龍, 郝本峰, 錢洪福, 黃常波, 黎永索 申請人:中建市政建設有限公司;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