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遠故事(記錄天圓地方微言之義)
2023-06-17 20:02:19 2
《鏡花緣·第十二回》:「話說吳之和道:『……況善風水之人,豈無父母?若有好地,何不留為自用?如果一得美地,即能發達,那通曉地理的,發達曾有幾人?今以父母未曾入土之骸骨,稽遲歲月,求我將來毫無影響之富貴,為人子者,於心不安,亦且不忍。』」能聽一番至論,豈止勝讀十年書,直頭要拜服了。 6月29日 17:00
《鏡花緣·第十二回》:「……此由氣數使然呢,陰地所致呢?卜筮既有先兆,可見陰地好醜,又有何用。總之,天下事非大善不能轉禍為福,非大惡亦不能轉福為禍。《易經》『餘慶餘殃』之言,即是明證。今以陰地,意欲挽回造化,別有希冀,豈非『緣木求魚』?」既信宿命,又祈望風水改運,人之矛盾若此。 6月29日 17:00
《鏡花緣·第十二回》:「唐、多二人正要回答,只見吳之祥道:『……吾聞「上天有好生之德」。今上天既賜子女與人,而人不知仰體好生之意,反因子女宰殺許多生靈。是上天賜一生靈,反傷無數生靈,天又何必再以子女與人?』」此論實為正理,無奈世間多執迷不悟的人,他只當這些系無稽之談。 6月29日 17:01
《鏡花緣·第十六回》:「林之洋道:『他書上儘是圈子,大約前盤古所做的事總不能跳出這個圈子,所以篇篇都是這樣。這叫作:「惟有圈中人,才知圈中意。」俺們怎能猜這啞謎!』」有時真的是旁觀者未必清,譬如有兩人捉棋,旁觀者指手畫腳,總以為自己手段比人家高明,誰知到他臨場發揮,卻是相當屎棋。 6月30日 16:30
《鏡花緣·第十六回》:「多九公道:『……他們雖知死後還能重生,素於名利心腸倒是雪淡。……因此他們國中凡有人死了叫作「睡覺」,那活在世上的叫作「做夢」。他把生死看的透徹,名利之心也就談了。至於強求妄為,更是未有之事。』」此國之人因重生而淡泊名利,若不能超脫輪迴,依舊還是醉生夢死。 6月30日 16:35
《鏡花緣·第十八回》:「只見紫衣女子又接著說道:『……學問從實地上用功,議論自然確有根據;若浮光掠影,中無成見,自然隨波逐流,無所適從。大賢恰受此病。並且強不知以為知,一味大言欺人,未免把人看的過於不知文了!』」雖然這女子得理不饒人的態度頗令人難堪,但是句句切中時弊,問你怕未? 6月30日 16:37
《鏡花緣·第十八回》:「唐敖道:『小弟約九公上來,原想看他國人生的怎樣醜陋。誰知只顧談文,他們面上好醜,我們還未看明,今倒被他們先把我們腹中醜處看去了!』」縱然相貌有妍媸之別,也不能說明什麼。比如有人面目不美,只要他肯充實自己內涵,反而其境界會高於貌美者許多。 6月30日 16:39
《鏡花緣·第二十二回》:「只聽林之洋又接著說道:『……他知是知的,自從得了功名,就把書籍撇在九霄雲外,幼年讀的《左傳》右傳、《公羊》母羊,還有平日做的打油詩放屁詩,零零碎碎,一總都就了飯吃了。……俺求你老人家把這美館賞俺晚生罷。』」此情節十足搞笑片中一段好對白,不是誰都識欣賞。 6月30日 16:40
《鏡花緣·第二十二回》:「先生道:『你明是通家,還要推辭?』林之洋道:『俺如騙你,情願發誓:教俺來生變個老秀才,從十歲進學,不離書本,一直活到九十歲,這才壽終。』」看到這裡,令我笑到出聲。以前只覺得林之洋比較俗氣,現在反認為他是真性情,我還聯想到豬八戒,事關老豬也是這般滑稽。 6月30日 16:43
《鏡花緣·第二十六回》:「林之洋道:『厭火離元股甚遠,難道這魚還是春天放的那魚麼?』多九公道:『新舊固不可知。……人放他生,他既知感,人傷他生,豈不知恨?所以世人每因口腹無故殺生,不獨違了上天好生之德,亦犯物之所忌。』」善哉!作者再次借書中人物對話,規諷世人莫為口腹而濫殺生靈。 6月30日 16:43
《鏡花緣·第三十六回》:「原來林之洋那日同國王成親,上了牙床,忽然想起:『當日在黑齒國,妹夫同俺頑笑,說俺被女兒國留下。今日果然應了。這事竟有預兆。』」林之洋被封為貴妃,與《西遊記》中女兒國國王要招唐僧為老公的情形略似,其不同者,是林之洋受盡磨難才得解脫,可見真係「同人唔同命」。 6月30日 16:48
《鏡花緣·第四十回》:「唐敖道:『我們前在東口遊玩,小弟以為天下之山,無出其右:那知此山處處都是仙境。……到處松實柏子,啖之滿口清香,都是仙人所服之物。如此美地,豈無真仙?原來這個風暴,卻為小弟而設。』」唐敖等人遭受的風暴,其玄機在此。凡人遇逆境,亦有不可測之玄機,難下定論。 7月3日 16:59
《鏡花緣·第四十四回》:「因問道:『仙姑此時從何處至此?』道姑道:『我從不忍山煩惱洞輪迴道上而來。』小山暗暗點頭道:『因其不能容忍,所以要生煩惱;既生煩惱,自然要墮輪迴了。……他這言談,句句含著禪機,倒也有些意味。』」縱有高人指點,無奈人有業障,雖聞回頭是岸,卻不識怎樣才叫回頭。 7月3日 16:59
《鏡花緣·第四十九回》:「若花道:『你知,固好;我不知,也未嘗不妙。總而言之:大家「無常」一到,不獨我不知的化為飛灰,依然無用;就是你知的也不過同我一樣,安能又有甚麼長生妙術!』」若花這一番見解,系反駁之前小山認為知勝過不知,真是除非有長生久視的境界,否則終是智愚同一收場。 7月3日 17:14
《鏡花緣·第五十一回》:「閨臣道:『我們四人可與仙姑有緣?』道姑道:『今日相逢,豈是無緣;不但有緣,而且都有宿緣;因有宿緣,所以來結良緣;因結良緣,不免又續舊緣;因續舊緣,以致普結眾緣;結了眾緣,然後才了塵緣。』」阿彌陀佛!一個緣字講來講去,兜個大圈,畢竟仍是以了卻塵緣為結局。 7月3日 17:17
過去看《鏡花緣》至七十三回便放下了,已好幾年沒有理會。因為前邊的內容漸漸淡忘,所以5月份起索性從頭閱讀,到今日卒之睇完。此書唯有唐敖等人遊歷海外各國的情節最為吸引,其餘就不評論它了,總之耐性差的人是無法看下去的。我喜歡這個書名,鏡似真如自性,花可代表人事,鏡花之緣,緣起性空而已。 7月3日 22:09
第二十九次夢見念佛的經歷:以往都是有些原因才會在夢裡念佛,比如遇到恐怖景象,又或者某件事引起的。但今次並無特別情況,就是拿著平時做功課用的一串佛珠,很自然地連續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路行上山坡,好像是去見一位故人。儘管醒來之後記不清大部分夢境,卻未忘掉念佛這一片段。 7月5日 21:59
有位斯文的女士,一手推嬰兒車,一手扶個盲眼乞丐過馬路;有位後生,正要把錢放進乞討老婦人的碗裡,可是老婦人卻望住剛剛施捨過她的人的背影,後生拿著錢等了一陣,見她仍不轉頭看,只好放下錢走了。以上兩種情況都是我曾經目睹的。著相布施乃是人性,而「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則接近「仁聖」。 7月13日 22:52
你與其話未試過又點知道結果係好係壞,不如索性話未試過就始終都耿耿於懷。 7月13日 22:53
午飯前,媽媽像平時一般叫:「阿伯。」無非是叫爸爸先食藥,若爸爸聽不見,她就會講那句話了,好在爸爸答應得快。我說:「今次爸爸又應得幾快喎,唔係你又話佢借咗邊個只耳啦!」媽媽果然說:「借咗聾耳陳只耳麼?」我說:「有得借咖麼。」爸爸說:「如果借聾耳陳只耳就冇是非囉。」這卻是妙語。 7月13日 22:54
註:以上皆系我微博(2020年6月29日-7月13日)的內容,這些文字是我的經歷和思想記錄,不等於是至論。(2020年9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