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舵機控制的脫鉤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17 21:14:46 1
專利名稱:一種舵機控制的脫鉤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可用於降落傘、航模等需要自動控制的輕型脫鉤器,尤其涉及一種舵機控制的脫鉤器。
背景技術:
本發明涉及一種能夠廣泛用於降落傘、航模等需要自動控制的輕型脫鉤器,此裝置的特殊功能在於:在舵機的控制下,可實現負載條件下的脫鉤功能。傳統的脫鉤器目前可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需人工操作的脫鉤器,此類脫鉤器需要人工掛鈎摘鉤,增加人力,降低工作效率。另一類是應用液壓控制的脫鉤器,此類脫鉤器應用液壓系統控制掛鈎脫鉤,起吊的重量越大,則所需的油缸越大,體積質量越大,且成本越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而提供一種舵機控制的脫鉤器,具有能夠實現自動脫鉤,脫鉤迅速的優點,而且體積小、安裝使用方便、控制信號簡單、脫鉤可靠的優點。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構思是:在舵機輸出端安裝一個舵輪。在起吊貨物前,通過舵機控制舵輪逆時針轉動使其到達遠休止位置,這時舵輪擠壓控制芯軸,控制芯軸向下運動,彈簧被壓縮,並將本在空芯軸的六個滾珠擠壓到空心軸下方的六個孔中。滾珠的一半卡在孔中,另外一半通過吊環上端的圓弧卡住吊環。當需要脫鉤釋放負載重物的吊環時,只需給予舵機信號,使舵機上的舵輪順時針轉動到近休止位置,在此過程中,在彈簧彈性力作用下,彈簧逐漸伸展並推動芯軸向上運動直至不再接觸滾珠,滾珠由於外部受力而向空心軸的孔中運動,當滾珠回到空心軸孔中時,沒有任何物體支撐的吊環就會自動鬆脫。根據上述發明構思,本發明採用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舵機控制的脫鉤器,包括一個吊環和一個脫鉤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脫鉤機構為滾珠聯扣式脫鉤機構;有一個舵機的輸出軸上固定安裝一個舵輪,所述舵輪的輪轂型面牴觸驅動滾珠聯扣式脫鉤機構中的一根控制芯軸,實現對吊環的鎖扣和脫鉤。所述滾珠聯扣式脫鉤機構包括:一個空心軸、2 6個滾珠、一個彈簧、一個控制芯軸和一個半空心柱,所述的吊環與空心軸共軸安裝,滾珠活動在空心軸下方周向均布的孔中,彈簧與控制芯軸共軸,且長度的一半伸入控制芯軸下部的內孔中,且控制芯軸與空心軸共軸,空心軸與半空心柱通過三個六角頭螺釘相連接;空心軸與半空心柱的連接端有凸臺,在此凸臺上,通過半圓頭螺釘與舵機相連,舵機的軸線與控制芯軸軸線垂直,且舵輪的輪轂型面牴觸控制芯軸的頂面。所述舵輪的輪轂型面是以輪轂半徑按下述變化形成:在弧度為δ O時,舵輪半徑最小且不變,為近休止位置;弧度δ I為工作段,當舵輪逆時針轉動時,其半徑由小變大,為壓縮程;相反,當舵輪順時針轉動時,其半徑由大變小,為回程;在弧度5 2時,舵輪半徑最大且不變,為遠休止位置;其中δ O、δ 2分別為15 20弧度,δ I為60 75弧度。所述的吊環上的圓柱部分為空心,且在開口的一端設有與滾珠配合定位的圓弧。所述的控制芯軸三分之二為空心,其餘為實心,彈簧的三分之二可伸入到控制芯軸的空心中。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突出實質性特點和顯著優點:本發明不僅解決了安全吊升與順利釋放的功能要求,運用舵機控制脫鉤器,機電結合,減少人力輔助,省時省力。而且體積小、安裝使用方便、控制信號簡單、脫鉤可靠。
圖1為本發明提供的舵機控制的脫鉤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右視圖
圖3為圖1中舵輪的輪轂型面示意圖 圖4為圖3中輪轂型面的展開圖 圖5為脫鉤器脫鉤釋放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詳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實施例一:
參見圖1,本舵機控制的脫鉤器,包括一個吊環(I)和一個脫鉤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脫鉤機構為滾珠聯扣式脫鉤機構;有一個舵機(8)的輸出軸上固定安裝一個舵輪(7),所述舵輪(7)的輪轂型面牴觸驅動滾珠聯扣式脫鉤機構中的一根控制芯軸(3),實現對吊環(I)的鎖扣和脫鉤。實施例二:
參見圖1 圖5,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特例之處如下:
所述滾珠聯扣式脫鉤機構包括:一個空心軸(4)、2 6個滾珠(2)、一個彈簧(10)、一個控制芯軸(3)和一個半空心柱(6),所述的吊環(I)與空心軸(4)共軸安裝,滾珠(2)活動在空心軸(4)下方周向均布的孔中,彈簧(10)與控制芯軸(3)共軸,且長度的一半伸入控制芯軸(3 )下部的內孔中,且控制芯軸(3 )與空心軸(4)共軸,空心軸(4)與半空心柱(6 )通過三個六角頭螺釘(5)相連接;空心軸(4)與半空心柱(6)的連接端有凸臺,在此凸臺上,通過半圓頭螺釘(9)與舵機(8)相連,舵機(8)的軸線與控制芯軸(3)軸線垂直,且舵輪(7)的輪轂型面牴觸控制芯軸(7)的頂面。所述舵輪(7)的輪轂型面是以輪轂半徑按下述變化形成:在弧度為δ0時,舵輪
(7)半徑最小且不變,為近休止位置;弧度δ I為工作段,當舵輪(7)逆時針轉動時,其半徑由小變大,為壓縮程;相反,當舵輪(7)順時針轉動時,其半徑由大變小,為回程;在弧度δ 2時,舵輪(7)半徑最大且不變,為遠休止位置;其中δ0、δ2分別為15 20弧度,δ 為60 75弧度。所述的吊環(I)上的圓柱部分為空心,且在開口的一端設有與滾珠(2)配合定位的圓弧。
所述的控制芯軸(3)三分之二為空心,其餘為實心,彈簧(10)的三分之二可伸入到控制芯軸(3)的空心中。實施例三:
如圖1、圖2所示,本舵機控制的脫鉤器由吊環(I)、空心軸(4)、滾珠(2)、彈簧(10)、控制芯軸(3)、半空心柱(6)、舵機(8)和舵輪(7)構成,吊環(I)上端通過滾珠(2)與空心軸
(4)連接,滾珠(2)的一半卡在空心軸(4)中,另一半通過吊環(I)上端的圓弧與吊環(I)相連接。空心軸(4)與半空心柱(6)通過三個六角頭螺釘(5)相連接,空心軸(4)與半空心柱
(6)的同一端採用凸臺,在此凸臺上,通過半圓頭螺釘(9)與舵機(8)相連,彈簧(10)的三分之二放入控制芯軸(3)中,彈簧(10)的頭部與空心軸(4)空心的底部接觸,控制芯軸(3)外部的實心部分與舵機(8)上的舵輪(7)相接觸。如圖3、圖4所示,舵輪(7)輪轂型面是以輪轂半徑按下述變化形成的:在弧度為SO時,舵輪(7)半徑最小且不變,為近休止位置;弧度δ I為工作段,當舵輪(7)逆時針轉動時,其半徑由小變大,為壓縮程;相反,當舵輪(7)順時針轉動時,其半徑由大變小,為回程;在弧度S 2時,舵輪(7)半徑最大且不變,為遠休止位置;其中δ O、δ 2分別為15 20弧度,δ I為60 75弧度。如圖1所示,在起吊貨物前,通過舵機(8)控制舵輪(7)使其到達遠休止位置,這時舵輪(7)擠壓中芯(3),彈簧(10)收縮,中芯(3)向下運動,將本在空心軸(4)的六個滾珠(2)擠壓到空心軸(4)下方的六個孔中。滾珠(2)的的一半卡在孔中,另外一半通過吊環
(I)上端的圓弧卡住吊環(I)。如圖5所示,當需要脫鉤,釋放負載重物的吊環(I)時,只需給予舵機(8)信號,使舵機(8)上的舵輪(7)運動到近休止位置,在此過程中,在彈簧(10)的彈性力作用下,彈簧逐漸伸展並推動推動中芯(3)向上運動直至不再接觸滾珠(2),滾珠(2)由於外部受力而向空心軸(4)的孔中運動,當滾珠(2)回到空心軸(4)孔中時,沒有任何物體支撐的吊環(I)就會自動鬆脫。
權利要求
1.一種舵機控制的脫鉤器,包括一個吊環(I)和一個脫鉤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脫鉤機構為滾珠聯扣式脫鉤機構;有一個舵機(8)的輸出軸上固定安裝一個舵輪(7),所述舵輪(7)的輪轂型面牴觸驅動滾珠聯扣式脫鉤機構中的一根控制芯軸(3),實現對吊環(I)的鎖扣和脫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舵機控制的脫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滾珠聯扣式脫鉤機構包括:一個空心軸(4)、2 6個滾珠(2 )、一個彈簧(10 )、一個控制芯軸(3 )和一個半空心柱(6),所述的吊環(I)與空心軸(4)共軸安裝,滾珠(2)活動在空心軸(4)下方周向均布的孔中,彈簧(10)與控制芯軸(3)共軸,且長度的一半伸入控制芯軸(3)下部的內孔中,且控制芯軸(3 )與空心軸(4)共軸,空心軸(4)與半空心柱(6 )通過三個六角頭螺釘(5 )相連接;空心軸(4)與半空心柱(6)的連接端有凸臺,在此凸臺上,通過半圓頭螺釘(9)與舵機(8)相連,舵機(8)的軸線與控制芯軸(3)軸線垂直,且舵輪(7)的輪轂型面牴觸控制芯軸(7)的頂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舵機控制的脫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舵輪(7)的輪轂型面是以輪轂半徑按下述變化形成:在弧度SO時,舵輪(7)半徑最小且不變,為近休止位置;弧度δ I為工作段,當舵輪(7)逆時針轉動時,其半徑由小變大,為壓縮程;相反,當舵輪(7)順時針轉動時,其半徑由大變小,為回程;在弧度δ 2時,舵輪(7)半徑最大且不變,為遠休止位置;其中δ O、δ 2分別為15 20弧度,δ I為60 75弧度。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舵機控制的脫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吊環(I)上的圓柱部分為空心,且在開口的一端設有與滾珠(2)配合定位的圓弧。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舵機控制的脫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控制芯軸(3)三分之二為空心,其餘為實心,彈簧(10)的三分之二可伸入到控制芯軸(3)的空心中。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舵機控制的脫鉤器。它包括一個吊環和一個脫鉤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脫鉤機構為滾珠聯扣式脫鉤機構;有一個舵機的輸出軸上固定安裝一個舵輪,所述舵輪的輪轂型面牴觸驅動滾珠聯扣式脫鉤機構中的一根控制芯軸,實現對吊環的鎖扣和脫鉤。本發明不僅解決了安全吊升與順利釋放的功能要求,運用舵機控制脫鉤器,機電結合,減少人力輔助,省時省力。而且體積小、安裝使用方便、控制信號簡單、脫鉤可靠。
文檔編號B64D17/22GK103144772SQ201310064629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日
發明者饒進軍, 劉甜, 張嘉毅 申請人:上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