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內注塑金屬與塑膠平面對接的澆注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05 21:00:41 1
專利名稱:模內注塑金屬與塑膠平面對接的澆注系統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模內注塑金屬與塑膠平面對接的澆注系統,其結構包括形成模腔的模板,模腔內置有金屬件,模板在靠近待澆注塑膠的模腔處設置有進膠口,模板設有內澆道,模腔通過進膠口連通內澆道。注塑時,塑膠熔液通過內澆道、進膠口進入模腔,塑膠熔液流進金屬件的端平面的微孔內,冷卻開模後,塑膠件與金屬件形成平面對平面的平面對接結構,該澆注系統能夠確保產品尺寸穩定、實現批量化生產,並且進膠口貫穿模板的上、下面,保證塑膠熔液進入模腔時具有較好的流動性,使塑膠熔液儘可能多的填充到金屬件的微孔內,以增強平面對接結構的牢固性,另外,排氣通道用於排除模腔內的氣體,避免塑膠件中產生氣泡,也避免模腔內產生負壓。
【專利說明】模內注塑金屬與塑膠平面對接的澆注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創造涉及模具澆注系統【技術領域】,具體的涉及一種模內注塑金屬與塑膠平面對接的澆注系統。
【背景技術】
[0002]模內注塑金屬屬於模內注塑鑲件的一種,即是將金屬件(例如金屬支架)放置於注塑模的模腔內,然後澆注塑膠使塑膠與金屬件粘結在一起,從而使金屬件嵌入到塑膠產品中,以提高塑膠產品的強度、硬度及耐磨損性,模內注塑金屬是注塑行業最常用的一種注塑工藝。
[0003]由於金屬與塑膠的物理性能差別很大,為使塑膠與金屬件能夠牢固地結合在一起,目前,最常用的結合方式是將金屬件完全鑲嵌到塑膠產品中的鑲嵌結構,但對於小而精密的塑膠產品,很難設計出鑲嵌結構,因此,人們經過研製開始採用平面對平面的平面對接結構將金屬件與塑膠結合在一起,平面對接結構是首先對金屬件與塑膠件對接的對接平面進行納米級微孔處理後再注塑塑膠,以使塑膠鑲嵌入金屬件的對接平面,增加金屬件與塑膠的接觸面積,進而保證金屬件與塑膠件的良好結合性,同時為實現平面對接結構和提高平面對接的牢固性必須設計相應的模具澆注系統,以確保塑膠熔液在模腔內的流速均勻、流動性好,亦同時保證產品尺寸的穩定性和實現批量化生產。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創造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確保產品尺寸穩定、實現批量化生產、保證模腔內塑膠流動性好的模內注塑金屬與塑膠平面對接的澆注系統。
[0005]本發明創造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6]提供一種模內注塑金屬與塑膠平面對接的澆注系統,包括中部具有模腔的模板,所述模腔內置有金屬件,所述模板在靠近待澆注塑膠的模腔處設置有進膠口,所述模板設有內澆道,所述模腔通過所述進膠口連通所述內澆道,所述進膠口貫穿所述模板的上、下面,所述模板在遠離所述進膠口處設有連通所述模腔的排氣通道。
[0007]其中,所述內澆道包括主流道和與主流道垂直連接的分流道,所述分流道連通所述進膠口。
[0008]其中,所述金屬件內置於所述模腔的中部,所述金屬件的兩端平面均對接於通過進膠口澆注塑膠形成塑膠件的端平面。
[0009]其中,所述模板的一端設有第一進膠口,所述模板的另一端設有第二進膠口,所述第一進膠口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進膠口連接的第一內澆道,所述第二進膠口上設有與所述第二進膠口連接的第二內澆道,所述模板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排氣通道、第二排氣通道。
[0010]其中,所述第二進膠口設有兩個,所述兩個第二進膠口均與所述第二內澆道的分流道連通,且所述兩個第二進膠口分別位於所述第二內澆道的主流道的兩側。
[0011]本發明創造的有益效果:
[0012]本發明創造的模內注塑金屬與塑膠平面對接的澆注系統,首先將金屬件內置於模腔內,然後塑膠熔液通過內澆道到達進膠口,再通過進膠口進入模腔內,塑膠熔液與金屬件的端部的端平面接觸,由於金屬件的端平面經過納米級微孔處理,進而塑膠熔液可流進金屬件的端平面的微孔內,冷卻開模後,塑膠件與金屬件形成平面對平面的平面對接結構,該澆注系統能夠確保產品尺寸穩定、實現批量化生產,並且進膠口貫穿模板的上、下面,保證了塑膠熔液進入模腔時具有較好的流動性,使塑膠熔液儘可能多的填充到金屬件的端平面的微孔內,以增強平面對接結構的牢固性,另外,排氣通道用於排除模腔內的氣體,避免塑膠件中產生氣泡,保證產品質量,也避免模腔內產生負壓,進而降低塑膠熔液的流動速度。
【附圖說明】
[0013]利用附圖對本發明創造作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實施例不構成對本發明創造的任何限制,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以下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0014]圖1為本發明創造的模內注塑金屬與塑膠平面對接的澆注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本發明創造的隱去內澆道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1和圖2中包括有:
[0017]模板1、模腔2、進膠口 3、內澆道4、主流道41、分流道42、排氣通道5、金屬件6、塑膠件7、平面對接結構8。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發明創造作進一步描述。
[0019]本發明創造的一種模內注塑金屬與塑膠平面對接的澆注系統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中部具有模腔2的模板1,所述模腔2內置有金屬件6,進一步的,金屬件6為金屬鋁支架,且位於模腔2的中部,所述模板I的兩端均設置有進膠口 3,所述進膠口 3上設有內澆道4,所述模腔2通過所述進膠口 3連通所述內澆道4,所述進膠口 3貫穿所述模板I的上、下面,所述模板I在遠離所述進膠口 3處設有連通所述模腔2的排氣通道5。
[0020]注塑時,首先將金屬鋁支架放置於模腔2內,然後塑膠熔液通過內澆道4到達進膠口 3,再通過進膠口 3進入模腔2內,塑膠熔液與金屬鋁支架的端部的端平面接觸,由於金屬鋁支架的端平面經過納米級微孔處理,進而塑膠熔液可流進金屬鋁支架的端平面的微孔內,冷卻開模後,塑膠件7與金屬鋁支架形成平面對平面的平面對接結構8,該澆注系統能夠確保產品尺寸穩定、實現批量化生產,並且進膠口 3貫穿模板I的上、下面,保證了模腔2內塑膠熔液具有較好的流動性,使塑膠熔液儘可能多的填充到金屬鋁支架的端平面的微孔內,以增強平面對接結構8的牢固性,另外,排氣通道5用於排除模腔2內的氣體,避免塑膠件7中產生氣泡,保證產品質量,也避免模腔2內產生負壓,進而降低塑膠熔液的流動速度。
[0021]具體的,所述內澆道4包括主流道41和與主流道41垂直連接的分流道42,所述分流道42連通所述進膠口 3,分流道42使流入進膠口 3的塑膠熔液流速均勻。
[0022]金屬鋁支架位於模腔2的中部,金屬鋁支架的兩端的端平面均與塑膠件7形成平面對接結構8,因而在所述模板I的一端設有第一進膠口,在所述模板I的另一端設有第二進膠口,所述第一進膠口上設有與第一進膠口連接的第一內澆道,所述第二進膠口上設有與第二進膠口連接的第二內澆道。注塑時,塑膠熔液同時通過第一內澆道和第一進膠口、第二內澆道和第二進膠口分別到達模腔2的兩端完成塑膠件7與金屬鋁支架的兩端平面的平面對接,提高注塑效率,並且所述模板I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排氣通道、第二排氣通道,可同時將模腔2兩端的氣體排出,避免模腔2內產生負壓而降低塑膠熔液流動性,也防止塑膠件7中產生氣泡而降低產品質量。
[0023]為進一步提高塑膠熔液的流動性,所述第二進膠口設有兩個,所述兩個第二進膠口均與所述第二內澆道的分流道連通,且所述兩個第二進膠口分別位於所述第二內澆道的主流道的兩側,達到快速將塑膠熔液送入型腔的目的。
[0024]最後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創造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發明創造保護範圍的限制,儘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創造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創造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技術方案的實質和範圍。
【權利要求】
1.模內注塑金屬與塑膠平面對接的澆注系統,包括中部具有模腔的模板,所述模腔內置有金屬件,其特徵在於:所述模板在靠近待澆注塑膠的所述模腔處設置有進膠口,所述模板設有內澆道,所述模腔通過所述進膠口連通所述內澆道,所述進膠口貫穿所述模板的上、下面,所述模板在遠離所述進膠口處設有連通所述模腔的排氣通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內注塑金屬與塑膠平面對接的澆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內澆道包括主流道和與主流道垂直連接的分流道,所述分流道連通所述進膠口。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內注塑金屬與塑膠平面對接的澆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金屬件內置於所述模腔的中部,所述金屬件的兩端平面均對接於通過進膠口澆注塑膠形成塑膠件的端平面。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模內注塑金屬與塑膠平面對接的澆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模板的一端設有第一進膠口,所述模板的另一端設有第二進膠口,所述第一進膠口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進膠口連接的第一內澆道,所述第二進膠口上設有與所述第二進膠口連接的第二內澆道,所述模板的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排氣通道、第二排氣通道。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模內注塑金屬與塑膠平面對接的澆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進膠口設有兩個,所述兩個第二進膠口均與所述第二內澆道的分流道連通,且所述兩個第二進膠口分別位於所述第二內澆道的主流道的兩側。
【文檔編號】B29C45-27GK204278404SQ201420781540
【發明者】許舒恭 [申請人]興科電子(東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