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靠哪部電影翻身的(李安詳解新片比利)
2023-06-06 07:51:30 2
今日下午臺北時間14:00,李安導演的新片《比利 · 林恩的中場戰事》(原名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於臺北召開了全球首場記者會,臺灣正式定於11月11日美國退伍軍人節在全球上映,傳大陸也將同步引進該片。
發布會中,李安侃侃而談新片中萬眾矚目的新技術:120幀、3D、4K,以及他在技術和藝術上相應的調整。全場氣氛熱烈,幾番被他的誠懇爆發大笑。導演也承諾上映前會再回臺灣,講講電影的內容。
發布會中,李安強調了數字攝製(digital capture)的轉型是「120幀」、「3D版」這些技術的基礎。但有趣的是,他屢次使用了大陸通用的「數碼」一詞,經主持人提醒,才改口為臺灣常用的「數位」。
(以下是根據直播所做的筆錄,可能與實際發言有出入)
這部電影的24幀版也會比一般的24幀要清晰
問:影片都會有那些版本上映呢?
李安:影片將以各種版本的拷貝發行,在美國多數上映的是 120 幀、2D 的版本。
我在後期製作花了幾倍的時間,重新調整了所有版本的光線。
即便是24幀版本的這部電影,也會比一般24幀的電影要清晰,因為它是從120幀攝製的原版轉錄而來的。
全球有5個地方專門改建後可以以120幀、4K、3D的規格放映:
紐約電影節期間上城的一家戲院會放,電影節之後那裡會繼續正常上映;
還有洛杉磯、北京、臺北,特別是我的家鄉——上海。
希望大家每個版本都去看一下,比較一下不同版本間的差異。
120幀看的不是故事中的人的事,是你自己的事了
問:從24幀到120幀,觀眾的感受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李安:120幀的電影的信息量相當於普通電影的40倍。
第一反應應該是鮮活、真實。
感覺不是故事中的人的事,是自己的事了。
事實上,我們在現場的monitor(監視器)上也只能用2K、60幀的規格來回放的。
素顏拍的話,選的演員本身要漂亮。
問:120幀演員不化妝真的沒問題嗎?據說演員在片場經常跟不上,無所適從?
李安:不能化妝,3D攝製器材又很龐大,可能會使演員沒有安全感。
但電影本來就是假的。
電影裡殺了人,不用真的去殺人。
不能因為女明星害怕素顏示人就不拍了。
所以選的演員本身要漂亮。(大家笑)
有聲片出來的時候,從黑白片到彩色片的轉變,都證明了觀眾需要新的刺激。
而選擇寫實主義、看起來更真實的話,實際上是一種保險。
我認為電影本來就是一個寫實的藝術,只是從其中講述抽象的故事,但影像本身是真實的。
數位放映允許讓影像能夠呈現出模擬真正眼睛看到的影像。
而對於講一個故事來說,影像能夠清楚是最安全的。
其實我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你可不可以用更清晰的方式去做夢,
因為軍人的感受是一般人沒有辦法感受的。
要怎麼呈現他們的感受,就要用更清晰的影像來讓觀眾好像身歷其境一樣。
以後可以嘗試更虛幻的東西,比如用更清晰的方式去做夢、歌舞片等等。
"不拼命做電影沒什麼意思,但不做電影更沒意思。"
問:您在《推手》的拍攝時壓力很大,捶牆捶到後腦勺疼。現在是怎麼用了一年就把這個片子做出來的呢?
李安:拍這個片子的時候,我每天會想3次放棄。
把心裏面的東西挖出來給觀眾,這個壓力很大。
但如果你一直在一成不變地做,那就會像辦公室一樣。
我希望可以再挑戰全新的東西。
不拼命的話,做電影沒什麼意思,
不做電影就更沒意思了。
所以還是要拍到沒有人要看為止。
這次是新的東西,也是一個自然規律,才剛剛開始。可能到退休也看不到它的效果。
我做的時候先不想結果,先不想為什麼。累歸累,可是很過癮。
希望大家一起來研究如何做這個事。
這個技術可能要20年才能比較完善。不可能靠我自己就能研究出來。
當然20年只是個比方,不是定數。
我不大懂電腦、不大懂技術,我就是一直要求、逼人家去做。
其實很多事情在我要求之後沒辦法做到,因為從來沒有人這麼做。
雖然我的要求都很難,但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反而更努力的達成我的要求。
有一個夢想,設定一個目標是很重要的。
一直做下去的話,不知道怎麼樣,就會把問題解決了。
就是這樣一個欲望。
我運氣很好,碰到的團隊都很堅持,天天都聽到「不可以」、「不可以」。
但堅持100天以後,慢慢「不可以」就變成「可以」了。
最大的困難其實是跟片場打交道。
為了拍這個片子,
片場所有工作流程都得調整
老闆說,我們可不可以不要拍?
我們就說,good news(好消息)是我們不拍60幀了。
bad news(壞消息)是我們要拍120幀的。
(全場爆笑)
我遇到一個很棒的技術師,叫作本 熱維斯(Ben Gervais,擔任本片的製作系統統籌Production Systems Supervisor)。
怎麼把各種技術串起來是很大的問題,
甚至需要專門做新的電腦才可以。
我們只好騙電腦說我們做的是24幀的。
(主持人:騙電腦?)對,因為電腦做不了120幀的嘛。
不要把別人說的不可以當成一個定論,那就做不出來了,只能等20年以後別人做出來了。
幾千人的公司、這麼大的投資,你不去挑戰它(指片廠)的話,這個改變是很慢的。
我就是一直試一直試,有時候靈光一現。
技術不是最難的,難的是怎麼用這個技術去運用藝術,來改變觀眾的觀影習慣。
有了更多的景幀、解析度以後,就像取下了面紗一樣,身臨其境
問:「未來3D」會是怎樣一種體驗?
李安:未來3D其實不是我的提法,而且現在3D其實不是未來,已經是現實了,
數字電影對我來說就應該是3D,只是只是我們的腦子還停留在過去。
影像超過60幀就沒有閃動了。
有了更多的景幀、解析度以後,就像取下了面紗一樣,身臨其境的感覺。
24幀其實是一個最低標準,並不理想。
而電影是一個show business,是要show的。
電影畫面裡看到的不如人眼。
我們眼睛那種清晰可能到800、900幀,等於8K、9K甚至10K。
希望兩個版本大家可以從高往底看:先看120幀版,再看24幀版,這樣兩者可以有個比較。
我想以後把120幀的事繼續鑽研下去。
但希望大家忘了120幀這回事,而是進入這個電影世界。
影像更逼真的時候,你看了不是會更緊張,而是會更放鬆。
但專心看完可能會虛脫。
3D正確放映的話,不應該出現現在這樣觀眾看完頭昏腦漲的現象,而是應該讓人更放鬆。
給你一個理由:為什麼要看一個新的東西?
問:這部影片是先有技術後有故事呢,還是先有故事後有技術呢?
李安:其實我拍完「Life of Pi」(《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時候,就開始想「幀數」這件事。
後來看了詹姆斯 ·卡梅隆(James Cameron)做的60幀實驗片,大受啟發。
本來想拍的是拳擊片(指李安的下一部拳王阿里的傳記片),但這個題材用120幀和3D的成本太高。找不到資金,我就想自己是以拍藝術片為主要,所以就換一個題材。
一個新的媒體出來要讓觀眾買帳,得給一個理由:「我為什麼要看一個新的東西?」
如果把戰場和技術結合的話,可以看到很明亮的軍人打仗的影像。這會是一個很好的製片的理由。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個小說本身很好,而且第一人稱的視角容易讓人有認同感。
當你看得足夠清楚的時候,可以用很主觀的角度,得到一種認同感。這些元素都是拍這個電影的很好的原因,所以是先有技術後有故事的。
讓兒子參演,也怕別人說自己有私心
問:兒子參演會不會讓你有壓力呢?
李安:讓兒子參演,也怕別人說自己有私心。
不過父子一起工作是很難得的。
我對演員很折磨,但對自己小孩也有保護心,這兩個心態是不相容的。
本來也有點怕,但結果還好。
見光死也要去參加舞會的
問:太逼真會不會和電影感相衝突?
李安:好像一個女孩子一樣,見光死也要去參加舞會的。
(全場爆笑)
好比說你買了支口紅。
如果本來只有黑白,你看到的口紅也是黑白的。
但有了彩色片以後,你看過彩色的口紅,你就會想一直看到事物本來的樣子,追求本身的美感。
我不希望淘汰很多東西,
我也是為膠片的保存出錢出力的。
但我希望120幀能成為一個正常的形態。
觀影習慣有個革命性的改變是最有意思的。
電影的共同語言就像公約數一樣
問:「術」的改變怎樣改變「藝」?
李安:「藝」和「術」都很抽象,很難用文字解釋,還是要看到才行。
但是數碼的控制比較容易,可以做很抽象的表達。
電影發展這麼多年以來,已經有了一門共同語言,就像公約數一樣。
我們也要和廠商交談,改造拍攝機器。
Adobe vision那個投影機各種版本我都有參與,可以達到純黑純白的色域還原,包括IPHONE上看的。
(註:版本不好的投影機投映純黑色時會漏光,變成灰色的;放映純白時白色會不足、漏光)
但看電影的基本心態在改變,你如何跟電影結合?電影跟觀眾的互動關係已經正在改變了,這是我最大的啟發,也是促使我繼續想要發展這個技術的原因。這才是真的藝術,這才是精神活動。
技術更純熟後,我想拍似有似無的愛情、幻想式的這些東西
問:您以前影劇專科和大學都修過戲劇,離角色很近;後來拍電影,遠近都有。您怎麼看和角色距離的遠近呢?
李安:我想證明把歌舞劇、愛情片做一個新的呈現,在視覺效果上有突破,達到更清晰的效果。
現在的視覺效果是大公司的決定,不是藝術家個人的決定。
似有似無的愛情、幻想式的這些東西,
當技術更純熟後,我就可以用這樣的規格來製作更藝術、更符合夢想中的電影作品。
我們現在的攝影機是不夠的,高速攝影時會有損失。
以後景深要加大,攝影機機體要變小。
這一部片子的攝製中沒有實現,希望下一部可以。
商務合作:18810654934(可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