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兒子都是什麼結局(康熙皇帝所有兒子的結局)
2023-06-05 23:49:28 1
1.▪ 愛新覺羅·承瑞 ( 3歲殤 未序齒)
2.▪ 愛新覺羅·承祜 ( 3歲殤 未序齒)
3.▪ 愛新覺羅·承慶 ( 1歲殤 未序齒)
4.▪ 愛新覺羅·賽音察渾 ( 2歲殤 未序齒)
5.▪ 愛新覺羅·胤禔 ( 皇長子)
6.▪ 愛新覺羅·長華 ( 旋殤 未序齒)
7.▪ 愛新覺羅·胤礽 ( 皇次子)
8.▪ 愛新覺羅·長生 ( 2歲殤 未序齒)
9.▪ 愛新覺羅·萬黼 ( 4歲殤 未序齒)
10.▪ 愛新覺羅·胤祉 ( 皇三子)
11.▪ 雍正帝 ( 皇四子 愛新覺羅·胤禛)
12.▪ 愛新覺羅·胤禶 ( 1歲殤 未序齒)
13.▪ 愛新覺羅·胤祺 ( 皇五子)
愛新覺羅·承瑞(1667年11月5日-1670年7月10日),康熙皇帝第一子。生於康熙六年九月二十日,生母為榮妃馬佳氏。康熙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午刻殤,因幼殤不序齒。
愛新覺羅·承祜(1670年1月4日——1672年3月3日),康熙帝第二子(嫡長子),生母為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出生,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日因染病幼殤,年僅四歲早殤夭折。
愛新覺羅·承慶(1670年3月21日-1671),大清聖祖仁皇帝康熙第三子,母為惠妃那拉氏。 承慶生於康熙九年,1670年閏二月初一,當時康熙皇帝虛歲十七。卒於康熙十年(1671)四月,病死,只活到2歲。
愛新覺羅·賽音察渾(1672年1月24日-1674年3月6日)愛新覺羅·賽音察渾生母是馬佳氏,當時康熙皇帝虛歲十八。賽音察渾是胤祉的親生哥哥,只活了3歲,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廿九病死。賽音察渾為蒙古名,是康熙所有兒子中唯一一個擁有蒙古名的孩子。在康熙的諸子之中,賽音察渾這個名字是最特殊的,這個名字是孝莊太后為他取的。
愛新覺羅·胤禔(1672年3月12日—1734年11月25日),清朝宗室,乳名保清,康熙皇帝皇長子,雍正帝異母長兄,生母為惠妃烏拉那拉氏。生於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午時,實際排行第五,但由於康熙帝前四子皆幼年夭折未序齒,故為皇長子。雍正帝繼位之後,因避諱而改名為允禔。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曾兩次從徵厄魯特蒙古噶爾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為直郡王。康熙四十七(1708年)年十一月,因魘咒太子胤礽,謀奪儲位,被削爵囚禁。
卒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初一日,享年63歲。他的喪事最終是按照貝子之禮辦理。
愛新覺羅·長華(1674年-1674年),清朝康熙帝的兒子(實際的六子,但因早殤未序齒)。愛新覺羅·長華生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初六,生母是馬佳氏,當時康熙皇帝虛歲二十一。長華是胤祉的親生哥哥。
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聖祖玄燁第二子,母為仁孝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除康熙早殤諸皇子外序齒為皇次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廢拘繫於鹹安宮,同年十二月被釋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復立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廢黜,仍禁錮於鹹安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公曆1725年1月27日)幽死,享年五十一歲。後被追封為和碩理親王,葬於黃花山(今天津薊縣)理親王園寢,諡曰密。
愛新覺羅·長生(1675年8月12日-1677年4月27日),康熙第八個兒子,母為榮妃馬佳氏。生於康熙十四年六月二十一,卒於康熙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子刻殤,時年三歲未序齒。
愛新覺羅·萬黼,康熙第九子,母為貴人那拉氏,驍騎校昭格之女。生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月初八,卒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
愛新覺羅·胤祉(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清朝宗室,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第三子,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異母兄,生母榮妃馬佳氏。雍正即位後,將其改名為允祉,以他與廢太子向來親睦為由,將胤祉發配到遵化的馬蘭峪為康熙守陵。胤祉私下發牢騷,又對怡親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雍正帝知道後,將胤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胤祉病逝於景山禁所。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 —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廢除賤籍制度,實行攤丁入畝, 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雍正元年(1723年)出兵青海,次年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 [88-89] 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創立密折制度監視臣民,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 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 、「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駕崩,終年58歲。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曆。
愛新覺羅·胤禶,生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二月三十,實際的十二子,但因早殤未序齒。《清史稿》稱生母是通嬪納喇氏,同母兄萬黼。《愛新覺羅宗譜》則稱他與萬黼皆是貴人納喇氏(昭格女)子。胤禶只活了十四個月,康熙十九年(1680年)四月初二,胤禶病死。
愛新覺羅·胤祺(1680年1月5日—1732年7月10日),清朝宗室,康熙帝第五子,母為宜妃郭絡羅氏。康熙十八年(1679年)農曆十二月初四日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為和碩親王,賜號為恆親王,賜銀5000兩,封其子弘昇為世子。康熙評價此子心性甚善,為人敦厚。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十九日丑時薨,年五十有四,賜祭葬如典禮,諡曰溫。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碑勒銘,稱其「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