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式離合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05 20:28:06 3
專利名稱:摩擦式離合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摩擦式離合器。
背景技術:
摩擦式離合器是機械傳動過程中常用的一種離合器,由主動部件及中心套組合組成。中心套有軸向的直外齒和徑向的盤面,離合片通過內齒槽與中心套的外齒配合裝在中心套上,離合片為鋼片。摩擦片通過外齒插在主傳動組件中的主傳動件上的軸向直滑槽內。用於將離合片和摩擦片壓緊的壓盤通過彈簧、螺栓與升板組裝在一起,壓盤、離合片、摩擦片以及中心套的盤面的摩擦面之間形成摩擦副。壓盤通過內齒槽與中心套的外齒配合裝在中心套上,將離合片與摩擦片壓緊時,通過離合片與摩擦片之間產生的摩擦力使主傳動組件與中心套組合之間傳遞扭矩。
由於扭矩的傳遞主要是依賴於相互接觸的摩擦片與離合片之間產生的摩擦力,而摩擦片與離合片之間的摩擦力的大小與兩者之間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摩擦係數有關,在離合器使用一段時間後,由於摩擦片或離合片的磨損以及彈簧的彈力的降低都會使摩擦片與離合片之間結合時的正壓力降低,從而造成摩擦片與離合片之間摩擦力的減小,引起離合器打滑。離合器打滑又會使離合片與摩擦片之間相互摩擦加劇,嚴重時會帶來摩擦片的摩擦面急劇磨損甚至燒損,造成離合器報廢。
另外,嚴密結合在一起的離合片與摩擦片之間還會因形成真空而粘連在一起,使離合片與摩擦片不易分離或分離不徹底;在離合片與中心套或壓盤之間也會發生同樣的問題,這都會造成離合器分離的不徹底。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的離合器結合時打滑及分離時粘連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合時不易打滑及分離時不易粘連的摩擦式離合器,以提高摩擦式離合器工作的可靠性和離合器的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摩擦式離合器,包括由從動齒輪、緩衝套、蓋板、主傳動件、鉚釘組成的主動部件,和由中心套、壓盤、離合片、摩擦片、彈簧、升板、螺栓組成的從動組件,主動部件中的主傳動件上的滑槽與從動組件中摩擦片的外齒配合傳遞扭矩,主傳動件上的滑槽與摩擦片的接觸面或接觸線與離合器的迴轉中心線具有夾角;所述的摩擦片和離合片中至少有一種在摩擦面上設置有通孔;所述的中心套和壓盤的摩擦面上設置有孔;中心套與離合片配合的外齒為直齒或斜齒。
所述的中心套和壓盤的摩擦面上的孔可以為沉孔,較佳的方式是為通孔。
所述的通孔可以為直徑為1.5~2.5mm的圓孔。
所述的主傳動件上的滑槽與摩擦片的接觸面或接觸線也可以為螺旋面和螺旋線所述的主傳動件與摩擦片的接觸面或接觸線與離合器的迴轉軸心線的夾角為30°~55°時可獲得理想的正壓效果。
中心套的外齒為直齒或斜齒,相應地與壓盤與中心套配合的內齒槽則可以為直槽或斜槽。
所述的中心套的斜齒可以為直斜齒或螺旋狀斜齒。
本實用新型的摩擦片式離合器由於主傳動件上與摩擦片的接觸面或接觸線為斜面或斜線,在離合器工作結合時接觸斜面或接觸斜線在傳遞圓周方向扭矩的同時,通過斜鍥原理,會產生軸向的分力,該軸向分力對摩擦片產生向中心套的摩擦面方向的推力,對摩擦面施加鋪助正壓力,能夠增大各摩擦面的正壓力;同時,因摩擦面上加工有通孔,在正壓力的作用下,摩擦片的摩擦材料可輕微嵌入離合片、中心套及壓盤摩擦面上的孔內,增加摩擦面的摩擦係數,所以使摩擦副之間的摩擦力增大,增大了離合器傳遞的扭矩,避免了離合器打滑或離合片的損壞。在離合器分離時,主傳動件與摩擦片外齒之間的接觸斜面或接觸斜線會由於速差的存在,反向推壓摩擦片,使離合器迅速分離,同時由於摩擦組件上設置有通孔,便於空氣和機油的流通,避免在摩擦組件的摩擦面之間形成真空造成的粘連,使離合器分離迅速、徹底。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摩擦式離合器總裝圖;圖2為主傳動件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離合片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壓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中心套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一個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摩擦式離合器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摩擦式離合器的主傳動件組合由一個主傳動件5、傳動齒輪1、蓋板2、緩衝膠套3通過鉚釘4鉚接而成。中心套7位於主傳動件5內,中心套7與主傳動件5之間有壓盤8和墊圈6,中心套7上有外齒,離合片9通過內齒槽與中心套7上的外齒配合裝在中心套7上,主傳動件5上有滑槽,摩擦片10通過插在主傳動件5滑槽上的外齒裝在主傳動件5內,摩擦片10與離合片9間隔排列。中心套7、離合片9、摩擦片10、壓盤8、升板12、彈簧11通過螺栓13裝配在一起。由圖2所示,主傳動件5與摩擦片10的接觸面51或接觸線52與離合器的迴轉中心線14有一夾角,接觸線是指主傳動件5與摩擦片10的接觸部位為線接觸。由圖3所示,在離合片9的摩擦面上環向均布有圓通孔91。由圖4所示,在壓盤8的摩擦面上同樣環向均布有圓通孔81。在圖5所示的中心套7的摩擦面上也均布有圓通孔71。同樣,根據需要,也可僅在摩擦片的摩擦面上設置通孔。雖然本實施例中的通孔形狀為圓形,但其它形狀的通孔也是可行的。
在增大摩擦係數方面,採用通孔與採用沉孔相當,但在防止摩擦副粘連方面,因通孔使空氣和機油可以順利通過,所以通孔的防粘連效果明顯優於沉孔。經過大量實驗形面,摩擦組件各摩擦面上通孔以設置兩圈且兩圈的通孔形成錯位排列,因為排列的比較均勻所以效果比較理想。
參照圖2所示,對於主傳動件5上的斜面51或斜線52相對於離合器迴轉軸心線的傾斜角度,以45°角最理想。斜面或斜線所構成的面既可以為平面也可以為一個螺旋面,也就是說是由一個平面與主傳動件5相交形成的斜面或斜線,或者是由螺旋面與主傳動件5相交所形成的螺旋面或螺旋線。
與主傳動件5相適應,對於摩擦片10來說,其與主傳動件5的接觸面或接觸線配合的外齒既可以為直齒,也可以為斜齒,採用斜齒時因與主傳動件5上的接觸面或接觸線一致,所以效果更好。所謂直齒是指齒的側面與離合器迴轉軸線一致,所謂斜齒是指齒的側面與離合器迴轉軸線呈一夾角,該夾角與主傳動件上的斜面或斜線的夾角一致。
中心套7上的外齒,同樣既可採用直齒也可採用斜齒,中心套7的斜齒與離合器迴轉軸心線的夾角為30°~55°,與主傳動件上的斜接觸面或斜接觸線配合,其正壓作用更強。斜齒可以為直斜齒或螺旋狀斜齒,壓盤8與中心套配合的內齒槽則為直槽或斜槽。
由於主傳動件5上的接觸斜面或斜線與主傳動件旋轉方向相反的斜槽,當離合器工作時,接觸斜面或接觸斜線在傳遞圓周方向扭矩的同時,通過斜鍥原理,會產生軸向的分力,該軸向分力對摩擦片10產生向中心套7的摩擦面方向的推力,對摩擦面施加鋪助正壓力,與彈簧11共同向各摩擦面施加正壓力,與單獨採用彈簧11產生壓力的方式相比,因為斜面產生的輔助正壓力作用,可顯著增加摩擦副之間的正壓力值,提高摩擦副之間的摩擦力,保證即使彈簧11的彈力降低或摩擦片10磨損也能夠保證有足夠的摩擦力;同樣,因為在摩擦副的各摩擦面上設置有通孔,在壓力的作用下由於摩擦片10摩擦材料的嵌入,使摩擦面的摩擦係數增加,也有效增大了摩擦副的摩擦力,所以由於接觸斜面接觸斜線及通孔的雙重作用可以有效防止離合器打滑。當離合器分離時,外力通過升板12使壓盤8向遠離中心套7摩擦面的方向移動,取消各摩擦面的正壓力,離合器分離。由於摩擦副的各摩擦面上設置有通孔,有利於空氣和機油進入接觸的各摩擦面之間,使摩擦副的摩擦面之間不會出現真空而粘連,同時此時因主傳動件5與中心套7之間存在速度差,接觸斜面或接觸斜線對摩擦片10產生反向作用力,促使摩擦片10與離合片9分離,所以斜面與通孔的綜合作用又能夠保證離合器分離快速、徹底。
權利要求1.一種摩擦式離合器,包括由從動齒輪、緩衝套、蓋板、主傳動件、鉚釘組成的主動部件,和由中心套、壓盤、離合片、摩擦片、彈簧、升板、螺栓組成的從動組件,主動部件中的主傳動件與從動組件中摩擦片的外齒配合傳遞扭矩,其特徵在於主傳動件與摩擦片的接觸面或接觸線與離合器的迴轉中心線具有夾角;所述的摩擦片和離合片中至少有一種在摩擦面上設置有通孔;所述的中心套和壓盤的摩擦面上設置有孔;中心套與離合片配合的外齒為直齒或斜齒。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式離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中心套和壓盤的摩擦面上的孔為通孔。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式離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摩擦組件中的中心套、壓盤、離合片及摩擦片的各摩擦面上均設置有通孔。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摩擦式離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摩擦組件各摩擦面上的通孔為兩圈且兩圈的通孔形成錯位排列。
5.如權利要求1至3中之一所述的摩擦式離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通孔為直徑為1.5mm~2.5mm的圓孔。
6.如權利要求1至3中之一所述的摩擦式離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主傳動件上的滑槽與摩擦片的接觸面或接觸線也可為螺旋面和螺旋線。
7.如權利要求1至3中之一所述的摩擦式離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主傳動件上的接觸面或接觸線與離合器迴轉中心線的夾角為30°~55°。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摩擦式離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主傳動件上的接觸面或接觸線與離合器迴轉中心線的夾角為45°。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式離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中心套的斜齒為直斜齒或螺旋狀斜齒,壓盤與中心套配合的內齒槽則為直槽或斜槽。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摩擦式離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中心套的斜齒與離合器迴轉軸心線的夾角為30°~5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摩擦式離合器,包括由從動齒輪、緩衝套、蓋板、主傳動件、鉚釘組成的主動部件,和由中心套、壓盤、離合片、摩擦片、彈簧、升板、螺栓組成的從動組件,主動部件中的主傳動件上的滑槽與從動組件中摩擦片的外齒配合傳遞扭矩,主傳動件與摩擦片的接觸面或接觸線與離合器的迴轉中心線具有夾角;所述的摩擦片和離合片中至少有一種在摩擦面上設置有通孔;所述的中心套和壓盤的摩擦面上設置有孔;中心套與離合片配合的外齒為直齒或斜齒。這種離合器能夠保證在結合時不容易打滑,在分離時分離徹底,可廣泛用於各種機械傳動。
文檔編號F16D13/58GK2797749SQ20042005868
公開日2006年7月19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2004年12月15日
發明者顏捷 申請人: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