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
2023-06-06 10:10:01 2
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該方法包括大鯢仿生態環境的建立、親本選擇與培育、人工催產、人工授精、人工孵化及幼苗培育步驟,該大鯢仿生態環境的建立是根據大鯢自然棲息生態環境因子如地埋及氣候、河段影響因子、洞穴環境因子及水環境因子等,建立大鯢棲息地環境因子模型,並依據該模型建立仿生態溪溝和洞穴的最佳建設參數體系,確立大鯢的最佳生存空間,有選擇的開展大鯢生存環境選擇,讓其回歸本來的生存,並開展自然繁殖和餌料對比試驗,確定大鯢仿生態養殖的合理餌料方案及所需最佳營養結構,可提高雄性大鯢親本的精子質量,增大雌性大鯢親本的懷卵量。
【專利說明】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水產繁殖方法,具體涉及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大鯢是中國獨有物種,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我國1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有分布。國外研究不多,國內對大鯢的系統研究從70年代開始。1974年,湖南桑植縣成立了娃娃魚研究所,主要是開展資源調查和進行人工飼養研究。1978年該所與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合作,對大鯢生殖生理和人工繁殖進行了初步研究,通過人工催產,成功孵出了鯢苗,但孵化率極低。此後,北京師範大學吳翠蘅(1982)、陝西動物研究所宋鳴濤等(1986)對大鯢形態學進行了研究。長江水產研究所肖漢兵等(1990)開展了大鯢人工繁殖技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金立成等人對大鯢生物學、人工規模養殖高產技術、人工配合飼料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較大突破。目前,對大鯢的研究主要偏重於大鯢生物學特性和形態學特徵的研究,繁殖技術研究有待深入。
[0003]近年來,因自然環境惡化、非法捕殺、走私販賣,加上大鯢生長緩慢,性成熟較晚,受精、成活率低等原因,大鯢野外資源量逐年下降。通過模擬大鯢自然生態環境,採取人工投餌和自然交配的模式,對大鯢進行仿生態繁殖成為主流,如中國專利申請CN101081008A、CN1788696A、CN102934625A、CN103053469A等,雖然該些仿生態繁殖方法可最大限度減少了人為幹擾、病害少、繁殖量穩定,同時因投入少,見效快,受精率、孵化率高,飼養難度不大,在貧困山區發展迅速。但是,由於該些方法中大鯢的繁殖環境與其野外棲息地環境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大鯢生長緩慢,性成熟較晚,受精率、成活率低,導致大鯢資源增殖和養殖業發展較慢。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以大鯢自然棲息環境因子為基礎而適合大鯢繁殖的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該方法包括大鯢仿生態環境的建立、親本選育、人工催產、人工授精、人工孵化及幼苗培育步驟,其特點是,
[0006]所述大鯢仿生態環境的建立是根據大鯢自然棲息生態環境因子,該生態環境因子為地埋及氣候、河段影響因子、洞穴環境因子及水環境因子,建立大鯢棲息地環境因子模型,並依據該模型建立仿生態溪溝和洞穴的最佳建設參數體系:仿生態溪溝兩岸的洞穴區表面植被覆蓋度85%以上;仿生態溪溝建成不規則形狀,溪坡以30° -45°延伸至溪水裡,溪寬50-300cm,溪深50cm,溪底鋪設15-20cm厚的由河沙和卵石組成的沙卵石層,溪水深25-30cm,水流速0.05-lm/s ;溪溝與洞穴面積比≥1.5,洞穴的洞口高於仿生態溪溝的水面,洞口寬15-20cm,洞口高27-35cm,洞內直徑1.0-1.2m,洞內高度35_40cm,洞穴內有微流水,水深25-30cm,洞頂留觀察孔;水要求:水質清澈,水溫為16°C _22°C,水體富含礦物質,PH值6.8-7.5,硬度為130-170,水體溶氧豐富,DO > 5mg/L,水中化學耗氧< 12mg/L,氨氮量< 0.06mg/L,總憐量< 0.35mg/L ;
[0007]所述親本選育中的親本選擇採用同一區域雌雄產地不同的親本為原則;親本培育時的餌料適合多元化,平時以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及富含微量元素餌料為主,產後及產前一個月投餵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
[0008]本發明是根據大鯢的生活息性,從大鯢自然棲息環境調查入手,進行綜合調查,建立大鯢自然棲息地環境因子模型,確立仿生態溪和洞穴建設最佳參數體系,開展自然繁殖和餌料對比試驗,尋求大鯢仿生態繁養殖的科學方法。
[0009]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0]1、通過對大鯢野外棲息環境的大量調查研究,篩選出最佳參數,建立環境因子模型,確立其最佳生存空間,有選擇的開展大鯢生存環境選擇,讓其回歸本來的生存特徵。
[0011]2、通過對不同養殖池投餵不同餌料,並以不同的搭配進行試驗,確定大鯢仿生態養殖的合理餌料方案及所需最佳營養結構。掌握大鯢不同時期最適餌料及營養搭配,可提高雄性大鯢親本的精子質量,增大雌性大鯢親本的懷卵量。
【具體實施方式】
[0012]本發明為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該方法包括大鯢仿生態環境的建立、親本選育、人工催產、人工授精、人工孵化、及幼苗培育等步驟。該人工催產、人工授精、人工孵化及幼苗培育皆為現有技術,在此不再贅述。以下著重對本發明的大鯢仿生態環境的建立、以及親本選育進行詳細說明:
[0013]大鯢仿生態環境的建立:
[0014]對澧水北源、中源、南源、酉水、沅水支流以及涹水水係為主的大鯢主要活動區域的生態環境因子進行調查,該生態環境因子主要為:地埋及氣候、河段影響因子、洞穴環境因子及水環境因子等,具體包括:海拔、洞口寬度和高度、河底組成、PH值、水溫、水深、水流速度等數據。採用Statistica統計軟體對所採集的生態因子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通過統計和篩選所得數據,得出大鯢棲息地環境因子模型,見下表1。
[0015]表1大鯢棲息地環境因子模型
[0016]
【權利要求】
1.一種大鯢仿生態繁殖方法,該方法包括大鯢仿生態環境的建立、親本選育、人工催產、人工授精、人工孵化及幼苗培育步驟,其特徵在於, 所述大鯢仿生態環境的建立是根據大鯢自然棲息生態環境因子,該生態環境因子為地埋及氣候、河段影響因子、洞穴環境因子及水環境因子,建立大鯢棲息地環境因子模型,並依據該模型建立仿生態溪溝和洞穴的最佳建設參數體系:仿生態溪溝兩岸的洞穴區表面植被覆蓋度85%以上;仿生態溪溝建成不規則形狀,溪坡以30° -45°延伸至溪水裡,溪寬50-300cm,溪深50cm,溪底鋪設15-20cm厚的由河沙和卵石組成的沙卵石層,溪水深25-30cm,水流速0.05-lm/s ;溪溝與洞穴面積比≥1.5,洞穴的洞口高於仿生態溪溝的水面,洞口寬15-20cm,洞口高27-35cm,洞內直徑1.0-1.2m,洞內高度35_40cm,洞穴內有微流水,水深25-30cm,洞頂留觀察孔;水要求:水質清澈,水溫為16°C _22°C,水體富含礦物質,PH值6.8-7.5,硬度為130-170,水體溶氧豐富,DO > 5mg/L,水中化學耗氧< 12mg/L,氨氮量< 0.06mg/L,總憐量< 0.35mg/L ; 所述親本選育中的親本選擇採用同一區域雌雄產地不同的親本為原則;親本培育時的餌料適合多元化,平時以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及富含微量元素餌料為主,產後及產前一個月投餵高蛋白、 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
【文檔編號】A01K67/02GK103609518SQ201310498440
【公開日】2014年3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2日
【發明者】文立華, 歐東升, 鄧智勇, 劉懿, 田明珠 申請人:湖南省大鯢救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