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電視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2023-06-05 21:40:23 2
在商業逐漸繁榮的中國電影之中,關於「城市英雄」的主題很少。警匪對決的影像大部分來自香港,其中黑幫警匪電影《古惑仔》曾經風靡一時,而後電影《無間道》系列作品又大獲人心。以上這些關注城市底層、動蕩的情法系列作品重新建構了警民關係的思想理念,它以含有「城市英雄」的欲望為原動力,以一種理想的除惡方式為整合形式。無疑,讓內地去接受黑幫分子的暴力合法化純粹是幻想。但是怎麼才能引導觀眾去理解環境的不平衡和生存的改變,這是一個比較傷腦的事情。
即將在本月22日上映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改變了這方面的尷尬局面,這部作品不僅有著高人氣的演員陣容,也是由大IP原創作品改編的電影。電影原著小說的作者本身是邢警學院的老師,接觸過大量的犯罪案件,因此角本內容較為拓實。在電影沒上映之前,相信很多人看到過關於各類城市犯罪的題材的小說。但是把小說想像化轉換成電視視覺化非常不容易的。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以一線城市為電影敘事的空間,從警局的專業化犯罪心理室開始,遞進式推演犯罪過程的情況,暗示了主角方木的身份和相應的定位,描繪出了作為警察的日常。電影通過第一個案件顯示了兇手的性格,給觀眾展示了兩類角色的差異,一個生活在陽光下,一個躲在陰暗角落。在後面的三個情節案件中逐漸指向了百姓生活的社會環境因素。方木在一開始偵破案件時,對罪犯有思想預設,但後面的案件開始脫控。無論是精緻利已的律師,還是碰瓷的老太太都有社會群體的共性,當這種共性和個性發生矛盾,你就不能簡單順著犯罪偵察思路去走,尤其是這種犯罪對象有著明顯與眾不同的暴力慾念。這個過程就像一個無盡休的萬花筒,推翻常態,看似平靜的城市每天都有各種不定安因素。
最近發生的社會事件「江歌案」特別轟動。留學生劉鑫因分手而遭到前男友的糾纏,當江歌為好友劉鑫去解圍,卻遭到了劉鑫前男友陳世鋒的殺害。正當江歌身負重傷的時候,被好友劉鑫關在門外。她失去了生的機會。她死後,劉鑫躲了起來,陳世鋒沒有道歉,只剩江母一個人苦苦追尋真相。難道一個風光年華的女孩為幫助好友的代價就是如此悲慘?這種凌駕於法律之外的道德觀讓人崩潰,失望。人們恨不得讓劉鑫和陳世鋒雙雙判處死刑,相信如果有人真這麼做,是會贏得一部分群體的贊同。然而實際上,這樣做可以嗎?不可以!情理是情理,法理是法理。我們要做的是為正義吶喊,並且從這些悲劇進一步認清世界。當然「江歌案」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熱點,還有很多沒有成為熱點的案子只能是一道暗影了。就如《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的這四個案子,如果不是江亞試圖重新定義「英雄主義」,這些細碎的道德敗壞傷害就會長期存在熱鬧之中。
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這部電影中,江亞淪為殘暴的殺人犯,一方面是他的個人英雄主義想像作祟,企圖以暴制暴平息缺失的公正,另一方面是他長期以來壓抑的童年陰影造成了性格扭曲。鏡頭下,江亞一面是為愛照顧植物人女友的暖男;另一面是藏屍鞭屍父親洩憤的暴躁狂。他自己同時扮演了兩個角色,上帝與惡魔。他一邊審視審判別人,一面執行道德懲罰,他腦海裡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惡行,他深深以為自己是以「城市英雄」的形象,他自己任命自己是城市的救贖者。他這種痛苦不僅是向外的世界,也包含了內向世界的探索。讓他終於幡然醒悟的是:最終沒能逃掉法網的制裁。也只有他真正到了命運被審判的時候,他才知道他以前犯下的種種暴力是毫無英雄美學的。這個時候,我又想江歌母親說過的哪句話:「只有一個人面臨著生命的代價時,他才知道生命的可貴。」
相比於高潮的部分,江亞與方木的智鬥與體鬥,電影的感人地方也挺多。尤其是方木以身為餌去獲得江亞的真實犯罪記錄,讓人心顫。我想很多觀眾反覆在問:「值得嗎,值得嗎?」是的,當兇手一開始離你很遠的時候,你感覺到的是犯罪;當兇手離你很近的時候,你感覺到的是不安。當兇手已經強大到走在你面前,你無法坐以待斃。本著好人不能死的和諧環境,電影以happy ending為結局。但實際上,我相信現實中的警察所面臨的「主體與對象」比這還殘酷,能否逃生的結局是不容樂觀的。電影結尾,方木說:「以暴制暴,信仰暴力就會失衡。」是的,儘管正義有時會跌入深淵,正義有時會遲到,但我們仍然要留一條路給「正義」。
這部電影從不僅是一部犯罪題材電影,也是具有現實感的電影,比風靡全球的奧特曼真實,我相信生活中肯定有方木這樣的人存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是本年度最溫暖接地氣的犯罪大片,不僅有英雄情懷,還有普通人的「城市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