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陸兩棲車輪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6 03:09:26
專利名稱:一種水陸兩棲車輪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水陸兩棲車輪機構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交通工具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水陸兩棲車輪機構。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的水路交通工具和陸路交通工具大部分都是獨立分開的,在水路和陸路之間環境轉換的時候,人們都必須需要重新轉換相應的交通工具,耗費時間和資源,給出行帶來不便,因此,現代社會人們群眾需要一種水陸兩棲交通工具。雖然近年來已出現一些兩棲交通工具,但它們的結構和操控都比較繁雜,造價也非常昂貴,根本難以普及使用,所以仍然無法滿足人們群眾的需求,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製作成本低的,且易於生產加工的水陸兩棲車輪。本實用新型解決現有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水陸兩棲車輪機構,包括有安裝在交通工具上的槳輪和舵輪;所述槳輪包括動力車輪、輪輻、輪軸和槳葉,所述輪軸設於動力車輪的軸心上,所述輪輻沿輪軸周向陣列排布在輪軸與動力車輪之間,且兩端分別與輪軸與動力車輪連接固定,所述槳葉設於輪輻上,且伸向槳輪其中一側的外端;所述舵輪包括轉向車輪、轉向支撐架、轉向輪軸和輪罩,所述轉向車輪通過轉向輪軸安裝在轉向支撐架的支撐腳上,同時所述輪罩罩設在轉向車輪上,且兩側側面後端向後延伸並逐漸靠攏,形成舵葉。進一步地,每一所述槳葉均伸向槳輪同一側的外端,或者同時伸向槳輪兩側的外端,又或者等間隔且相互錯位地伸向槳輪兩側的外端。進一步地,所述槳葉通過螺釘、鉚壓或焊接等方式與輪輻連接一體。進一步地,所述槳葉設計成靠近輪軸軸心偏窄,靠近車輪偏寬。進一步地,本舵輪機構的輪罩前端向前延伸並繞至轉向支撐架前方連接一體。本實用新型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即可實現水陸交通工具的動力和轉向整合一體化,且結構簡單,製作成本低,生產難度小,方便普及大眾化應用。只要在交通工具/載體具有浮力,在其上安裝該車輪機構,並計算好水面線不完全淹沒槳輪,即可讓交通工具實現水路和陸路兩用,不必配備兩種不同的交通工具,也不需要像現有的兩棲交通工具那樣進行駕駛模式的切換,操作簡單、方便;而且,槳輪是結合了車輪和船槳構造,比起螺旋槳,在水裡行駛時有效避免雜物卷進槳裡,使用更穩定,輪罩兩側側面前端延伸至轉向支撐架前方並連接一體,有效減少舵輪與水之間產生的阻力,行駛更順暢,加上舵輪結合車輪和船舵的特徵,在陸地行駛使轉向車輪更穩定;另外,通過在現有交通工具車輪上稍作改動即可變成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水陸兩棲車輪機構,改裝工藝非常容易,更有利於實現普及化。
圖I是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水陸兩棲車輪機構的槳輪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槳輪的剖視結構示意圖;[0018]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槳輪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水陸兩棲車輪機構的舵輪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所述舵輪的縱向剖視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所述舵輪的橫向剖視結構示意圖;圖7是安裝有本實用新型的交通工具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說明書附圖標記說明I、槳輪,11、動力車輪,12、輪輻,13、輪軸,14、槳葉、2、舵輪,21、轉向車輪,22、轉向支撐架,23、轉向輪軸,24、輪罩(舵葉)。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如圖I至圖7中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水陸兩棲車輪機構,包括有安裝在交通工具上的槳輪I和舵輪2 ;其中,槳輪I主要由動力車輪11、輪輻12、輪軸13和槳葉14組成,輪軸13設於動力車輪11的軸心上,輪輻12沿輪軸13周向陣列排布在輪軸13與動力車輪11之間,且兩端分別與輪軸13與動力車輪11連接固定,槳葉14設於輪輻12上,且伸向槳輪I其中一側的外端(如每一所述槳葉14均伸向槳輪I同一側的外端,或者同時伸向槳輪I兩側的外端,又或者等間隔且相互錯位地伸向槳輪I兩側的外端。),槳葉14設計成靠近輪軸13軸心偏窄,靠近車輪11偏寬,並通過螺釘、鉚壓或焊接等方式與輪輻12連接一體,或者通過注塑、壓鑄等方式一體成型。這樣,當在陸地行駛時,槳輪I就依靠動力車輪11產生前後動動的推動力,使交通工具在陸地上運動;當在水裡行駛時,交通工具浮於水面,使槳輪沒有完全淹在水裡,此時動力車輪11轉動帶動輪輻12上的槳葉14繞輪軸13轉動,槳葉14即形成撥水動作,且產生的推力大於水對交通工具的阻力,使交通工具在水裡前後運動;並且槳輪I是結合了車輪和船槳構造,比起螺旋槳,水裡行駛時不容易把雜物卷進槳裡,使用更穩定。所述舵輪2主要由轉向車輪21、轉向支撐架22、轉向輪軸23和輪罩24組成,轉向車輪21通過轉向輪軸23可轉動地安裝在轉向支撐架22的支撐腳221上,同時輪罩24罩設在轉向車輪21上,且其兩側側面(241、242)也分別連接固定在轉向輪軸23的兩端;所述輪罩24兩側側面(241、242 )前端向前延伸並繞至轉向支撐架22前方連接一體,其後端向後延伸並逐漸靠攏,甚至相連接,即形成流線型舵葉。這樣,當在陸地行駛時,舵輪2就相當於轉向輪,通過控制轉向支撐架22來實現對轉向車輪21方向的控制,進而控制交通工具在陸地上的運動方向;當在水裡行駛時,舵輪2上的輪罩24淹在水裡,此時通過控制轉向支撐架22來控制輪罩24在水裡的擺動方向,工作原理與相當於船舵,進而控制交通工具在水裡的運動方向;而且,輪罩24兩側側面(241、242)前端延伸至轉向支撐架22前方並連接一體,有效減少舵輪2與水之間產生的阻力,行駛更順暢,加上舵輪2結合車輪和船舵的特徵,在陸地行駛使轉向車輪21更穩定。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水陸兩棲車輪機構的結構簡單,製作成本低,生產難度小,方便普及大眾化應用,且實現了水陸交通工具的動力和轉向整合一體化,只要在交通工具上安裝該車輪機構,即可讓交通工具實現水路和陸路兩用,不必配備兩種不同的交通工具,也不需要像現有的兩棲交通工具那樣進行駕駛模式的切換,操作簡單、方便;而且,通過在現有交通工具車輪上稍作改動即可變成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水陸兩棲車輪機構,改裝工藝非常容易,更有利於實現普及化。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技術方案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於這些說明。對於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 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水陸兩棲車輪機構,其特徵在於包括有安裝在交通工具上的槳輪(I)和舵輪(2 );所述槳輪(I)包括動力車輪(11)、輪輻(12 )、輪軸(13 )和槳葉(14),所述輪軸(13 )設於動力車輪(11)的軸心上,所述輪輻(12)沿輪軸(13)周向陣列排布在輪軸(13)與動力車輪(11)之間,且兩端分別與輪軸(13)與動力車輪(11)連接固定,所述槳葉(14)設於輪輻(12)上,且伸向槳輪(I)其中一側的外端; 所述舵輪(2)包括轉向車輪(21)、轉向支撐架(22)、轉向輪軸(23)和輪罩(24),所述轉向車輪(21)通過轉向輪軸(23)安裝在轉向支撐架(22)的支撐腳(221)上,同時所述輪罩(24)罩設在轉向車輪(21)上,且兩側側面(241、242)後端向後延伸並逐漸靠攏,形成舵葉。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水陸兩棲車輪機構,其特徵在於每一所述槳葉(14)均伸向槳輪(I)同一側的外端,或者同時伸向槳輪(I)兩側的外端,又或者等間隔且相互錯位地伸向槳輪(I)兩側的外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水陸兩棲車輪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槳葉(14)通過螺釘、鉚壓或焊接方式與輪輻(12)連接一體。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水陸兩棲車輪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槳葉(14)通過注塑、壓鑄方式與輪輻(12)—體成型。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種水陸兩棲車輪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槳葉(14)設計成靠近輪軸(13)軸心偏窄,靠近車輪(11)偏寬。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水陸兩棲車輪機構,其特徵在於本車輪機構的輪罩(24)前端向前延伸並繞至轉向支撐架(22)前方連接一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陸兩棲車輪機構,包括有安裝在交通工具上的槳輪和舵輪;槳輪包括動力車輪、輪輻、輪軸和槳葉,輪軸設於動力車輪的軸心上,輪輻沿輪軸周向陣列排布在輪軸與動力車輪之間,且兩端分別與輪軸與動力車輪連接固定,輪輻至少一側設有槳葉;舵輪包括轉向車輪、轉向支撐架、轉向輪軸和輪罩,轉向車輪通過轉向輪軸安裝在轉向支撐架的支撐腳上,同時輪罩罩設在轉向車輪上,且兩側側面後端向後延伸並逐漸靠攏,形成舵葉。這樣,實現了水陸交通工具的動力和轉向整合一體化,且結構簡單,製作成本低,生產難度小,方便普及應用,安裝該車輪機構可讓交通工具實現水陸兩用,操作簡單、方便;而且通過在現有交通工具車輪上稍作改動即可實現。
文檔編號B60F3/00GK202541232SQ20122009955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6日
發明者謝康林 申請人:謝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