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支撐裝置及中轉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06 08:29:4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設備製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支撐裝置及包括該支撐裝置的中轉系統。
背景技術:
薄玻璃是顯示屏未來的發展趨勢,但是目前的封裝蓋板產線上對薄玻璃進行傳送時,需要通過一種支撐裝置將薄玻璃從設備基臺的支撐柱上取下,然後由機械手從支撐裝置上取走,由於薄玻璃本身存在一定的彎曲量,如圖1所示,支撐裝置在垂直於設備基臺的支撐柱方向上並排間隔設置兩個支撐機構,兩個支撐機構之間留有允許機械手進入的空間,支撐裝置取下薄玻璃後,薄玻璃在與其平面垂直的重力方向上的下垂量較大,易造成薄玻璃發生變形,同時破片風險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支撐裝置及中轉系統,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方面,提供一種支撐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機構和第二支撐機構,所述第一支撐機構和所述第二支撐機構並排間隔設置,且所述第一支撐機構和所述第二支撐機構的排列方向與基片的送入方向之間存在夾角,所述第一支撐機構和所述第二支撐機構能夠共同承載所述基片,其中,所述第一支撐機構和所述第二支撐機構的間隔距離小於所述第一支撐機構和所述第二支撐機構中任意一者的承載面的寬度的一半。
優選地,所述第一支撐機構和所述第二支撐機構的排列方向與所述基片的送入方向垂直。
優選地,所述第一支撐機構和所述第二支撐機構均包括多個間隔設置的支撐杆,多個所述支撐杆的上表面共同形成所述第一支撐機構和所述第二支撐機構兩者的承載面。
優選地,所述支撐裝置還包括多個支撐針,所述第一支撐機構和所述第二支撐機構兩者的承載面上均設置有多個所述支撐針,且任意相鄰兩個所述支撐針之間的距離小於所述第一支撐機構和所述第二支撐機構中任意一者的承載面的寬度的一半。
優選地,所述支撐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用於檢測所述基片的傳感器。
優選地,所述傳感器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撐機構的承載面上和/或所述第二支撐機構的承載面上。
優選地,每個所述支撐針承載所述基片的一端到所述第一支撐機構和所述第二支撐機構兩者的承載面的距離大於所述傳感器的高度。
優選地,所述支撐針通過粘結劑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撐機構和所述第二支撐機構兩者的承載面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中轉系統,包括支撐裝置,其中,所述支撐裝置包括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支撐裝置。
優選地,所述中轉系統還包括機械手裝置,所述機械手裝置包括至少一個機械手臂,當所述支撐裝置還包括多個支撐針時,至少兩個相鄰的所述支撐針之間的間隔距離大於所述機械手臂的寬度,所述機械手臂能夠插入到所述支撐針之間取走所述支撐針承載的所述基片。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撐裝置,通過將所述支撐裝置的沿支撐機構的寬度方向的兩個承載面之間的間隔距離減小,使所述間隔距離小於任意支撐機構的承載面的寬度的一半,可以避免所述承載面在承載基片時造成基片出現下垂量的問題,使得基片在支撐裝置上平坦放置,不會發生變形,保證了自動化工藝的穩定運行,並避免了破片的風險。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但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支撐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裝置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裝置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裝置的第三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裝置的第四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裝置的第五種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針和傳感器的高度關係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中轉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10、第一支撐機構;101、第一支撐杆;11、第二支撐機構;111、第二支撐杆;12、基片;13、傳感器;14、機械手裝置;141、機械手臂;15、支撐針。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方面,如圖2所示,提供一種支撐裝置,包括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排間隔設置,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排列方向與基片12的送入方向之間存在夾角,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能夠共同承載基片12,其中,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間隔距離小於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中任意一者的承載面的寬度的一半。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撐裝置,通過將所述支撐裝置的沿支撐機構的寬度方向的兩個承載面之間的間隔距離減小,使所述間隔距離小於任意支撐機構的承載面的寬度的一半,可以避免所述承載面在承載基片時造成基片出現下垂量的問題,使得基片在支撐裝置上平坦放置,不會發生變形,保證了自動化工藝的穩定運行,並避免了破片的風險。
與圖1中所示的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支撐裝置除了縮小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之間的間距之外,還增加了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支撐面的寬度,從而進一步減小基片變形的可能性。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體地實施方式,例如,當基片的寬度為650mm時,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寬度可以分別為325mm、325mm,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之間的距離可以設置為100mm。
需要說明的是,圖2中所示「L」表示第一支撐機構10或第二支撐機構11的長度,「W」表示第一支撐機構10或第二支撐機構11的寬度。
為了便於將基片12放置在第一支撐機構11和第二支撐機構12上,優選地,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排列方向垂直於基片12的送入方向。
應當理解的是,為了能夠保證對基片12進行穩定的支撐,優選地,第一支撐機構10的承載面寬度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承載面寬度相同。
還應當理解的是,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間隔距離在小於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中任意一者的承載面的寬度的一半的前提下,具體設置多寬可以根據所承載的基片的厚度和基片的材料而定,當承載的基片厚度偏厚時,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間隔距離可以略寬一些,當承載的基片厚度偏薄時,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間隔距離可以略窄一些。
作為一種具體地實施方式,如圖3所示,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均可以包括多個間隔設置的支撐杆,多個所述支撐杆的上表面共同形成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兩者的承載面。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設置成為包括多個間隔的支撐杆的形式,可以降低所述支撐裝置的成本。
應當理解的是,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間隔設置的支撐杆之間的間隔距離不會影響基片12在所述承載面上的平坦放置,即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任意兩個所述支撐杆之間的間隔距離均是遠小於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中任意一者的承載面的寬度的一半,不會使得基片12出現形變的問題。圖3中所示的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中的所述支撐杆均是沿著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寬度方向設置的,當然所述支撐杆的方向也可以是沿著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長度方向設置,即與圖3中所示的支撐杆的方向垂直設置。
為了方便沿著圖2中所示的箭頭方向取送所述支撐裝置承載的基片12,如圖4所示,所述支撐裝置還包括多個支撐針15,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兩者的承載面上均設置有多個支撐針15,且任意相鄰兩個支撐針15之間的距離小於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中任意一者的承載面的寬度的一半。
具體地,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兩者的承載面上均設置了多個支撐針15,多個支撐針15共同承載基片12。應當理解的是,每個支撐針15與基片12直接接觸的承載端的端面的面積應當足夠大,以避免對基片12造成損傷。還應當理解的是,每相鄰兩個支撐針15之間的間隔距離均應當小於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中任意一者的承載面的寬度的一半,這樣可以保證基片12在每相鄰兩個支撐針15之間不會出現彎曲現象,即不會出現下垂量問題。
優選地,如圖5所示,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還分別可以包括多個第一支撐杆101和第二支撐杆111,每個第一支撐杆101和每個第二支撐杆111上均設置有支撐針15。
為了能夠實現生產線上的自動化,當所述支撐裝置上承載了基片12後,需要被取走運至別處,如圖3、圖5和圖6所示,所述支撐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用於檢測基片12的傳感器13。
具體地,傳感器13能夠檢測到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兩者的承載面上是否有基片12存在,當檢測到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兩者的承載面上有基片12時,會發送信號到取走基片12的裝置上,這樣基片12可以被取走,實現了生產線的自動化。並且,還可以防止支撐裝置上承載有基片12時,誤將其他基片放置在所述支撐裝置上。
優選地,傳感器13可以選用光敏感應器,光敏感應器能夠感應周圍的亮度。當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兩者的承載面上承載有基片12時,光線感應器能夠感應到的光線被遮擋,即光線感應器感應到亮度變弱,能夠發送信號到取走基片12的裝置上,並將基片12取走。
可以理解的是,傳感器13在所述支撐裝置上設置的位置和數量均不作限定。傳感器13可以設置在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任意位置上,且為了避免由於傳感器出現故障影響產線的運行,可以在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上設置多個傳感器13。
優選地,傳感器13通常設置在第一支撐機構10的承載面上和/或第二支撐機構11的承載面上。當然,本實用新型並不限於此,例如,還可以將傳感器設置在所述支撐裝置的安裝基座上,並且,傳感器對應於相鄰兩個支撐杆之間的間隔。
當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兩者的承載面共同承載基片12時,例如,如圖3所示,傳感器13設置在第一支撐機構10的任意一個所述支撐杆上,為了避免傳感器13與基片直接接觸導致檢測不靈敏的問題出現,可以在所述支撐杆上設置一個凹槽,將傳感器13設置在所述凹槽內,避免了傳感器13在所述承載面上直接與基片12接觸,也避免了由於傳感器13在承載面上的設置造成基片12不能平坦放置。
當所述支撐裝置還包括多個支撐針15時,每個支撐針15承載基片12的一端到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兩者的承載面的距離大於傳感器13的高度。
可以理解的是,如圖7所示,當多個支撐針15共同承載基片12時,同樣為了避免由於傳感器13與基片12直接接觸造成的傳感器13檢測不靈敏的問題出現,將每個支撐針15承載基片12的一端到所述承載面的距離均設置的略大於傳感器13的高度。需要說明的是,傳感器13在檢測基片12是否存在時也存在檢測距離的限制,即傳感器13與被檢測物之間通常需要小於一定距離才可以檢測到。優選地,以傳感器13需要距離基片12在2cm以內才可以檢測到基片12的存在為例,則支撐針15的一端到所述承載面的距離大於傳感器高度的差值應該在2cm以內。
為了使得支撐針15能夠起到穩定支撐的作用,可以將支撐針15通過粘結劑固定在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兩者的承載面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方面,提供一種中轉系統,包括所述支撐裝置,其中所述支撐裝置包括前文中所述的任意一種實施方式中的支撐裝置。
如圖8所示,所述中轉系統還包括機械手裝置14,機械手裝置14包括至少一個機械手臂141,圖8中所示的機械手裝置包括了兩個機械手臂141,當所述支撐裝置還包括多個支撐針15時,至少兩個相鄰的支撐針15之間的間隔距離大於一個機械手臂141的寬度,機械手臂141能夠插入到支撐針15之間取走支撐針15承載的基片12。
具體地,以圖8中所示的機械手裝置14包括兩個機械手臂141為例,圖8中所示的機械手裝置14與沿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兩者的寬度方向垂直設置,兩個機械手臂141能夠垂直於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寬度方向將所述支撐裝置承載的基片12取走,此時,在沿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寬度方向上設置的兩對相鄰的支撐針15之間的間隔距離D1大於機械手臂141的寬度D2,這樣可以保證機械手臂141能夠順利的插入到支撐針15之間將基片12取走。
可以理解的是,機械手裝置14也可以設置在與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兩者的寬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此時,需要將沿第一支撐機構10和第二支撐機構11的長度方向設置的至少兩個相鄰的支撐針15之間的間隔距離大於一個機械手臂141的寬度。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中轉系統可以用於對放置在較長設備基臺上的基片進行中轉。例如,當設備基臺長度較長時,設備基臺承載基片的支撐面為遠離機械手裝置14的一端,可以將工藝後的基片放置在所述中轉系統的支撐裝置上,從而無需加長機械手臂141的長度也可以通過機械手裝置14取走所述基片,進行下一步工藝處理。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中轉系統,包括了支撐裝置,通過對支撐裝置設置兩個支撐機構的間隔距離和/或在支撐機構上設置支撐針均能夠保證支撐裝置承載的基片不會出現彎曲,當使用機械手裝置取走基片時,通過設置支撐針的間距保證了機械手裝置能夠順利將基片取走,從而使得產線能夠正常運行。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實施方式僅僅是為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採用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然而本實用新型並不局限於此。對於本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各種變型和改進,這些變型和改進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