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一共幾個兒子(張作霖一共有8個兒子)
2023-06-06 08:20:33 3
「爺昔好讀書,懇苦自著述。憔悴欲四十,無肉畏蚤蝨。兒慎勿學爺,讀書求甲乙。——《嬌兒詩》李商隱」
古往今來父親對兒子都有著殷切的期盼,不論是帝王將相家的公子父親指望其繼承祖業。還是平民家的孩子,父親期盼能刻苦讀書有朝一日魚躍龍門。開篇幾句詩大概的意思是一位父親拿自己做例子勸自己兒子要努力讀書,考出功名。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許許多多的俗語,歌謠都在表達著父親與兒子不能割捨的牽連。中國古代有許許多多父勇子強的故事,也有許多「有其父必有其子」令人唏噓的故事。
張作霖作為北洋軍中奉系的一把手,北洋政府第十四位元首,可謂是虎父一位。張作霖膝下有6位千金,8位公子哥。有這樣的一個虎父,兒子們是繼承了父親的英勇果敢,還是成了那個「孬貨」呢?
張作霖的長子想必大家都比較熟知,那就是曾經打動過西安事變的張學良。張學良作為張作霖的大兒子,張作霖賦予了他很大的期望,所以從小就開始對其進行刻意的訓練。
張作霖逝世,最適合繼承他的衣缽的就數長子張學良。有父親之前的潛心教導,張學良自然表現不凡。從來沒有一個人就能打下的天下,也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夠鑄成的人生。張學良擁有的成就和結局好像都是圍繞著這樣幾個人,宋美齡,蔣介石以及楊虎城。
說到宋美齡大家都知道她是蔣介石的妻子,可是許多人卻不知道在宋美齡和蔣介石結合之前,張學良就和宋美齡有著非同一般的交情,甚至於傳言他們曾經交好。兩個人陰差陽錯沒有在一起,但宋美齡對這個舊情人雖沒有了愛情,但卻有著恩情。在和蔣介石結婚後,宋美齡一直暗中照顧張學良。甚至於在那場著名的西安事變中也多次為她奔走,留下他一條命。
而張學良的結局也和舊情人的丈夫蔣介石有著直接的關係。可以說張學良之所以在歷史上是一位正面人物,全靠他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這件事也對今後兩黨合作全面抗日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可也是這次英勇之舉,讓他的命運鬥轉。發動事變之後他被蔣介石軟禁,幾乎後半生都在被監視,禁錮在蔣介石的看管之下。
觀此一生,張學良曾經在9.18事變後選擇不抵抗,更是讓日軍順利挺進東北。這是張學良人生或者軍事生涯中無法抹去的汙點。但是他的西安事變促成了當時國共合作,歷史永遠會記得他的功勞。至此,張學良的一生可謂有功有過,雖然沒有像父親一般英勇血性但也十分的傳奇。晚年的張學良,生活很平靜,於2001年去世,活了101歲。
而張作霖次子張學銘,他與張學良是一母同胞。父親張作霖被日本人殺害,作為兒子的張學銘永生難忘。而那時自己的大哥卻選擇消極抗日,張學銘痛心萬分。雖然不能像大哥一樣手握軍政大權,但張學銘卻沒有就這樣放棄抗日。
那時張學銘是天津市的市長和警察局局長,這樣的職位資源雖不能和大哥匹敵,但也足夠讓他發出自己抗日的聲音。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成功地讓日本人的「天津事變」泡湯。
當時駐紮天津的日本司令令相椎郝夥同大特務李香蘭的乾爹帶領3000餘人,企圖製造混亂。當時張學銘迅速反應,馬上找來自己手下四員大將商議鎮壓,最終大獲全勝。打破了日本人的「天津事變」此舉也讓自己父親張作霖在天之靈得以慰籍了。
七七事變發生,張學銘離開天津居住在香港。之後他回到內地發展早已滄海桑田,之後他被迫跟隨汪精衛。但他心中清楚其中事態,從未幫汪精衛幹過賣國求榮的勾當。
新中國成立,他在天津做了市公園主任,於1983年離世,時年75。張學銘從警察局長到之後跟隨汪精衛,心中一直有著愛國抗日的雄心,也通過自己努力做到了力所能及的事。張學良雖然開始消極抗日,但最後發動西安事變。兩人可謂殊途同歸,想必張作霖也為他們驕傲。
張作霖的三兒子或許目睹了自己的父親與兄弟在戰爭和政治中犧牲爭鬥後,決心遠離政治。他在被當時國民黨委任美國後,在其工作的單位遇到一個外國女孩,他迅速在美國建立了家庭,並開始遠離政治。最後變成的一名商人。
此後張學曾再也沒有回國國,最後也加入了美國國籍,在美國度過了一生。而與他一母同胞的弟弟張學思卻有著不一樣的命運與選擇。
當時張學思同二哥一樣對大哥張學良對日本人的消極對抗態度十分的不滿,性子十分率真的他直接稱自己為「不抵抗之弟」來諷刺大哥的舉動。
張學思為了革命,不顧反對加入了共產黨。在黨的幫助下,張學思表現十分優秀,在戰爭中的英勇讓他的晉升之路如履平地。甚至於在他二十一歲的時候毛澤東就親自接見了他。
黨不會虧待任何一個對國家有用的戰士,1955張學思擁有了海軍少將的軍銜,三年之後又成為了海軍第一副參謀長。張學思英勇一世,卻沒想在十年的文化動蕩中受到令人痛心的手段相待,在1970年離開了人世。
四個小兄弟,有人平凡度過一生,有人子孫富甲一方張學森排行老四,與幾個大哥二哥四哥不同,他同三哥一樣選擇了遠離政治。他最先去了中國的臺灣和美國創業打拼,之後就職於美國一家航空公司。
1991年他回國,回到了瀋陽。幾十年的思鄉之情在踏進國土的一瞬間爆發,他決定留在中國。在故鄉生活了四年後,1995年他安然離世。
張學森一直在美國生活到1991年,才與自己的女兒張閭蘅回到瀋陽,也算是葉落歸根了,回到瀋陽之後,張學森觸景生情,感慨萬千,人生中的最後幾年,張學森都在瀋陽度過,於1995年去世。
老六張學俊一生平凡,大學畢業後在軍統任職,不過天資平庸並無太大成就。不過他的兒子張閭實卻在美國做出一番大事業,可以稱得上商業界的傳奇人物。張閭實創辦雜誌失敗,欠債數百萬的情況下東山再起,做起少帥茶的生意,身價上億。
雖然兒子平平,但張作霖有這樣一個孫子也算是一種驕傲了。而七子張學英和八子張學栓,雖然深得張作霖的喜愛,不論是長兄的光芒蓋過還是自己的選擇,都顯得有些平凡。
張作霖最看好的七子張學英雖然年少時期聰慧,才情滿腹但長大後卻好像並沒有做出什麼成績,在去往中國臺灣後就再無音訊了。而最小的的兒子張學栓一直跟著母親住在天津的少帥府,1956年他主動把自己的府邸交給國家。選擇了當一名歷史學的研究者。
1960年,他任職於天津第55中,成為了一名歷史老師。期間他恪盡職守,深得學生喜愛。
張作霖八個兒子從事著不同的行業,或許有的子承父業參與政治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有的顯得有幾分平庸,好像配不上那句「虎父無犬子」。
可是他們每個人都選擇了自己願意度過的人生,有的經商,有的甚至於平凡的成為了一名歷史老師。或許很多人會唏噓,甚至於覺得張作霖在天之靈會痛心那幾個平凡的孩子。但為人父母誰又只盼著子孫功成名就,而不問其人生幸福與否呢。可憐天下父母心,8個兒子至少每個都平安長大,或許對於他已經心滿意足了吧。
參考文獻《張作霖全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