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6 01:54:01 2
專利名稱: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於一種栽植盆的結構;更詳而言之,特別是指一種美觀、能夠省水、保持土壤溼潤、減少澆水次數、能避免土壤流失、可使植物根部健康生長、防止積水、防止蚊蟲滋生、避免傳染病及提供人類健康樂活的生活環境的省水栽植盆的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一般市面上常見的栽植盆,其排水孔皆設於栽植盆的底部,以利於排水,但如此一來,栽植盆中的土壤,乾枯很快,須常常澆水以保持土壤溼潤,且在公知栽植盆排水的同時,土壤或多或少的跟隨水排出,導致土壤流失,故會在公知栽植盆底部放置圓盤收集土壤,如此一來,除了不美觀之餘,上述所放置的圓盤,可能因盤內積水而導致蛟蟲滋生,甚至有弓I發傳染病的顧慮,甚為不妥。 由上述可知,公知栽植盆排水甚快,導致土壤乾枯快、澆水次數增加及土壤流失,此外,栽植盆置於室內,為了避免澆水過多,導致水流滿地,以致清潔上的麻煩,通常會於栽植盆底部放置圓盤,但該圓盤可能因積水而導致蚊蟲滋生,甚至有引發傳染病的顧慮,故甚不理想。
實用新型內容S卩,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美觀、可省水、保持土壤溼潤、減少澆水次數、避免土壤流失、可使植物根部健康生長、防止積水、防止蚊蟲滋生、避免傳染病及提供人類健康樂活的生活環境的省水栽植盆的結構。 依據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其包括有栽植盆,[0006] 栽植盆的形狀可為任何態樣的中空容器; 栽植盆側壁周圍開設有排水孔,該排水孔可為任意形狀,並位於栽植盆側壁周圍,
且該排水孔與栽植盆底部相距有距離,使得排水孔至栽植盆底部之間形成有空間。 由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因排水孔開設位置高於栽植盆底部,
使得排水孔至栽植盆底部之間留有空間,在澆水後,水能堆積在排水孔至栽植盆底部之間
所形成的空間中,以保持土壤溼潤,不乾枯,且能減少澆水次數,達到省水的功用,且澆水
後,水中或多或少帶有土壤流動,因排水孔至栽植盆底部之間存有空間,間接的能使土壤停
留在上述的空間中,避免土壤流失,此外,栽植盆的排水孔處可裝設網子或以石頭阻擋,當
水流動時,水中或多或少帶有土壤流動,但因排水孔裝設有網子或以石頭阻擋,可防止土壤
流失,使得土壤可以停留在栽植盆中,令栽植盆中的土壤不會匱乏。 由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因排水孔開設位置高於栽植盆底部,使得排水孔至栽植盆底部之間留有空間,在澆水後,既可省水、保持土壤溼潤、減少澆水次數、避免土壤流失,又可使植物根部健康生長,此外,因栽植盆底部不需放置圓盤,使得栽植盆外型美觀,且可防止積水、防止蚊蟲滋生、避免傳染病及提供人類健康樂活的生活環境。
圖1為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立體圖;[0011]圖2為沿圖1的A-A線的剖視圖;圖3A為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第一實施例剖視示意圖(一)圖3B為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第一實施例剖視示意圖(二)圖4A為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第二實施例剖視示意圖(一)圖4B為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第二實施例剖視示意圖(二)圖5A為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示意圖(一);圖5B為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示意圖(二)。附圖標記說明栽植盆 1排水孔 11石頭 2土壤 3水 4網子 5透明壁具體實施方式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功效、結構及特徵能夠有詳盡的了解,舉下列較佳實施 例並配合附圖說明如下 首先,請同時參閱圖1及圖2,圖1為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立體圖,圖2 為沿圖1的A-A線的剖視圖。 由圖可知,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其包括有栽植盆1 ; 栽植盆l,其形狀可為任何態樣的中空容器。 其中,栽植盆1側壁周圍開設有排水孔11,該排水孔11可為任意形狀,並位於栽植 盆1側壁周圍,且該排水孔11與栽植盆1底部相距一定距離,使得排水孔11至栽植盆1底 部之間形成有空間,其中排水孔11的數量為一個或一個以上。 請同時參閱圖3A及圖3B,圖3A為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第一實施例剖 視示意圖( 一 ),圖3B為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第一實施例剖視示意圖(二 )。 由圖可知,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在栽植盆1側壁周圍的排水孔11處設置 有石頭2,且該石頭2與排水孔11設置有間隙,並於栽植盆1中裝有土壤3。本實用新型省 水栽植盆的結構因排水孔11開設位置高於栽植盆1底部,使得排水孔11至栽植盆1底部 之間留有空間,在澆水4後,水4能堆積在排水孔11至栽植盆1底部之間所形成的空間中, 以保持土壤3溼潤,不乾枯,可使植物的根部健康生長,且能減少澆水4次數,達到省水4的 功用;且澆水4後,水4中或多或少帶有土壤3流動,因排水孔11至栽植盆1底部之間存有 空間,間接的能使土壤3停留在上述的空間中,避免土壤3流失;此外,因排水孔11處設置 有石頭2,該石頭2表面具有毛細現象,當水4過多時,水4會充滿排水孔11至栽植盆1底 部之間所形成的空間,因上述的石頭2表面具有毛細現象,所以會把水4擴散到上層土壤3,保持土壤3溼潤;同時,水4中或多或少帶有土壤3流動,但因排水孔11處設置有石頭2, 可防止土壤3流失,使得土壤3可以停留在栽植盆1中,令栽植盆1中的土壤3不會匱乏。 因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因栽植盆1因底部不需放置圓盤,使得栽植盆1 外型美觀,且可防止積水、防止蚊蟲滋生、避免傳染病及提供人類健康樂活的生活環境。 請同時參閱圖4A及圖4B,圖4A為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第二實施例剖 視示意圖( 一 ),圖4B為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第二實施例剖視示意圖(二 )。 由圖可知,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在栽植盆1側壁周圍的排水孔11處裝設 有網子5,並於栽植盆1中裝有土壤3。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因排水孔11開設位 置高於栽植盆1底部,使得排水孔11至栽植盆1底部之間留有空間,在澆水4後,水4能堆 積在排水孔11至栽植盆1底部之間所形成的空間中,以保持土壤3溼潤,不乾枯,可使植物 的根部健康生長,且能減少澆水4次數,達到省水4的功用;且澆水4後,水4中或多或少帶 有土壤3流動,因排水孔11至栽植盆1底部之間存有空間,間接的能使土壤3停留在上述 的空間中,避免土壤3流失;此外,因排水孔11處裝設有網子5,當水4過多時,水4會充滿 排水孔11至栽植盆1底部之間所形成的空間,此時,水4中或多或少帶有土壤3流動,但因 排水孔11裝設有網子5,可防止土壤3流失,使得土壤3可以停留在栽植盆1中,令栽植盆 1中的土壤3不會匱乏。 請同時參閱圖5A及圖5B,圖5A為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示 意圖( 一 ),圖5B為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示意圖(二 )。 由圖可知,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的排水孔11可為任意形狀,並可在栽植 盆1周圍設置一條縱向透明壁6,當澆水4時,即可通過上述的透明壁6觀看栽植盆1裡的 土壤3水份是否足夠,也可通過上述透明壁6知道土壤3是否乾枯,使得栽植者可在適當的 時候澆水4,並給予適當的水4量,使得植物根部可以健康生長。 因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因栽植盆1因底部不需放置圓盤,使得栽植盆1 外型美觀,且可防止積水、防止蚊蟲滋生、避免傳染病及提供人類健康樂活的生活環境。 由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有下列的優點 1、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因排水孔至栽植盆底部之間留有空間,故水能堆 積在排水孔至栽植盆底部之間所形成的空間中,以保持土壤溼潤,不乾枯,且能減少澆水次 數,達到省水的功用。 2、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因排水孔至栽植盆底部之間留有空間,故間接的 能使土壤停留在上述的空間中,避免土壤流失。 3、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排水孔處更可裝設有網子或石頭,故可防止土壤 流失,使得土壤可以停留在栽植盆中,令栽植盆中的土壤不會匱乏。 4、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因排水孔處設置有石頭,該石頭表面具有毛細現 象,故可把底部的水擴散到上層的土壤中,保持上層土壤溼潤。 5、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因排水孔至栽植盆底部之間留有空間,故水能堆 積在排水孔至栽植盆底部之間所形成的空間中,以保持土壤溼潤,不乾枯,且可使植物根部 健康生長。 6、本實用新型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因栽植盆因底部不需放置圓盤,使得栽植盆外型 美觀,且可防止積水、防止蚊蟲滋生、避免傳染病及提供人類健康樂活的生活環境。[0046]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 範圍。
權利要求一種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其包括有栽植盆,該栽植盆為中空容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栽植盆側壁周圍開設有排水孔,且該排水孔與栽植盆底部相距有距離,該排水孔至栽植盆底部之間形成有空間。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栽植盆側壁周圍開設 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所述排水孔。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排水孔處設置有石頭。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排水孔處設置的石頭 與所述排水孔設置有間隙。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省水栽植盆的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排水孔處裝設有網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有關於一種省水栽植盆的結構,栽植盆側壁周圍開設有排水孔,且該排水孔與栽植盆底部相距有距離,使得排水孔至栽植盆底部之間形成有空間,使得水能堆積在該空間中,以保持土壤溼潤,不乾枯,且能減少澆水次數,達到省水的功用,並能間接的使土壤停留在上述的空間中,避免土壤流失,此外,排水孔處可設置有網子或石頭,可防止土壤流失,使得土壤可以停留在栽植盆中,令栽植盆中的土壤不會匱乏,使得植物根部可以健康生長,且提供人類健康生活的生活環境。
文檔編號A01G9/02GK201435908SQ2009200027
公開日2010年4月7日 申請日期2009年1月19日 優先權日2009年1月19日
發明者陳軒翊 申請人:陳軒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