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和青島哪個城市更好(濟南和青島雙城記)
2023-06-26 08:38:59 1
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迷霧,去探尋山東省內何以出現濟南和青島雙城鼎立的「雙城記」的真相;復盤濟南和青島百年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史,揭秘濟南為何在歷史上總是一次次被青島超越,去看一下青島和濟南在不同歷史階段各自的發展態勢。
山東省內的青島與濟南,恰如「雙城記」
歷史上,青島誕生以前的原址是幾個漁村,這個城市的歷史非常年輕,誕生於1900年前後,德國人從平地上建起了這麼一座城市,城市的歷史大概在122年左右,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去分析,濟南和青島在這四個不同的階段分別呈現不同的發展態勢。
青島棧橋風貌
這四個發展階段橫跨了120多年的滄桑,分別為如下起止時間:
(1)第一個階段:青島誕生之後,到建國以前,大約50年歷史;
(2)第二個階段:建國以後到90年代初,大約40年歷史;
(3)第三個階段:90年代初到2015年前後,大約25年歷史;
(4)第四個階段:十三五期間,也是2016-2020年期間,大約是5年的歷史。
首先,我們知道青島歷史上的誕生地臨近只有幾個漁村。1899年,德國藉口巨野教案,強佔了青島當時的土地,將青島改為自由港,從那之後開始有了青島。青島的名字來源於哪裡呢?是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他把這個地方命名為了青島。整個青島的規劃設計,是以當時的德國總督府為軸線進行規劃布局,設計了綠化廣場,道路,住宅等等來襯託殖民地官府的威嚴。當時的設計考慮是把青島作為殖民地的商埠,它的設計範圍也就十幾平方公裡,總人口數在5萬人左右。而且,它具有強烈的侵略者的城市規劃考量特性,它區分了平民區和歐洲人的貴人街區,這個規劃考慮充滿了對我們華人的歧視。
青島風貌
德國人建設青島的同時,強制遷走了很多個村莊,大部分青島土地都被德國人拿走了。在1898到1913年,這15年期間,德國政府在青島租借地投了大量的錢來用於青島的建設開發,根據來自德國政府的數據,總投入為16248萬馬克。實際上,這些年間青島給德國帶來的收入並沒有那麼多,期間青島租借地的德國總收入只有3649萬馬克。可見,當時的德國政府是打著長期佔據的算盤,從長遠考慮,不惜巨資在青島進行建設和開發。在這種巨額投入下,青島在持續建設和開發下不斷發展,很快從小漁村變成了資本主義大都市。1897年,當時租借地的人口僅為8.3萬人,到了1913年就成長為20萬人,已經具備中等城市的規模了。到了1913年,青島海關貿易總值就增長到六千萬兩,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
青島德國風味的老建築
到1914年,日本人又趕走了德國人,佔領了青島,在德國人建設的城市基礎上繼續進行城市建設,把青島擴展為五個大區,分別是青島區,是大鮑島區,埠頭區,別墅區,新市街,佔據青島一直延續到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之前。就這樣,德國人和日本人,先後持續兩期開發、一共21年的城市建設,把整個青島的規劃、基礎設施和市政道路都做得很不錯,在當時的中國已經是領先於大多數城市了,青島也成為了中國非常重要的城市。
青島異國風情的老火車站
同期,因為青島的商埠是外國人開的,貿易權和貿易資源落入洋人之手,這讓當時山東的巡撫丁寶楨有非常強烈的危機感,就想在當時清政府體制下,開出中國人自己的商埠,之後克服了種種困難,1906年,濟南商埠開放了,發展了十幾年時間後,濟南商埠也初步形成了成熟的商業格局。在辛亥革命前後,濟南的人口從12萬人增長到了25萬人。可見那時候,濟南商埠和青島商埠已經是分別初具規模。
1922年,中國在全民堅持鬥爭下,逼迫政府收回了青島,之後,青島延續以前的軌道繼續發展。收回青島的時候,青島的市容是很漂亮、很整潔、很有序的。但是同期濟南的發展卻滯後了,是在緩慢發展過程中。到1922年收回青島這個時間的前後,兩個城市的發展在外部、內部環境上是有所區別的,青島外部和內部環境明顯好於濟南。首先,就濟南的外部環境來講,1912年和1928年期間,濟南經歷過多次兵變、動亂、經濟崩潰和日本侵略進入濟南製造的五三慘案等,外部發展環境和內部政治格局、產業經濟的動蕩不安,給濟南的工商業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和很多直接損失。在同一時期,青島的發展相對來講,從他成立之後到建國之前一直是相對比較順利的,佔據領先位置,把煙臺都擠出去了。
同期,省內其實還崛起了另外一個比較著名的港口城市,那就是煙臺,但在之後的發展當中,因為港口硬體條件遠遠不如青島優越,煙臺逐漸在發展中落伍了。煙臺開埠雖然比青島還早30多年,但因為缺乏現代化的港口和通往內地的鐵路,逐漸無法與青島競爭。青島的巨大發展優勢,就是德國人建立的港口和建設的膠濟鐵路,他有優良的港口設施和內地的緊密經濟聯繫,所以說在後期煙臺在和青島競爭當中逐漸處於了下風,這是建國之前山東省內濟南和青島兩個城市的發展歷史。
濟南老商埠,豐大銀行舊址(1919年建成)
我們復盤這一段歷史,其要點是:青島從幾個小漁村起步,經過德、日持續建設,在短短20多年之內,升級成20萬人的城市,快速成長為和濟南分庭抗禮的中等城市。
濟南和青島發展的第二階段,是1949年以後到90年代初,這段時間濟南獲得了國家政策的眷顧,發展速度較快。1949年之後,隨著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重工業是新中國首要建立的目標,濟南重工業突飛猛進,像中國重汽,濟南鋼鐵,包括工具機廠,都在那時候設立或者快速發展,並曾生產出中國第一部重型載重車,第一臺小工具機。這些成績呢,讓濟南在重工業方面走在全國城市領先的行列,讓濟南的重工業迅速地發展起來了。當時在工業領域,濟南當年曾經創造了70多個全國第一,41個工業大類當中,濟南擁有38個,是當時全國擁有工業門類最多的城市之一。有很多應運而生的濟南名牌產品,比如說濟南輕騎,小鴨洗衣機,康巴斯鐘錶,趵突泉啤酒,都曾經享譽全國。這段時間,可以說濟南是在建國之後迎來了最好的一波發展機遇。而時間接著向前走,1984年,我們國家的首批沿海開放城市誕生,青島趕上了這一班沿海城市經濟發展的特快列車。青島列為開放城市後,它的國際港口和國際機場推動青島快速發展,並發展起來了海爾,海信等一幫非常優秀的本土企業,通過企業家治理模式,激活了經營活力,逐步超越經濟結構、發展模式都比較單一化的濟南。青島的港口優勢和對外經濟聯繫優勢發揮出巨大作用,帶動青島產業迅速的發展,要開始超越濟南了。這是第二階段,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在這個時候呢,整個濟南的重工業在全國處於靠前位置,但同時,1984年之後,隨著對外經濟聯繫和沿海開放城市的開放,青島又再次進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可以說濟南也好,青島也好,都在迅速的發展過程當中,但是後半個階段,應該是青島的經濟發展更快一些。
濟南輕騎
濟南重汽
第三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到2016年之前,也就說90年代到十二五規劃期間。這一段總共是25年的歷史。濟南和青島各自的發展又是怎麼樣的呢?
三聯商社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全國的重工業逐漸衰落,濟南的重工業企業開始逐步走向下坡路的態勢。同時,很多的濟南本土名牌,在我們身邊的商場裡都已經看不到了,衰落了,不景氣了,逐漸退守一隅。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其他一些城市提出了工業製造強市的發展戰略,逐步在城市競爭的過程中超越了濟南,濟南很多輝煌過的大企業日子卻越來越艱難。當中有一年,濟南的大型企業,日子比較難過一點,就是2002年左右,當年年報披露完畢,濟南市屬的五家上市公司,都被掛了帽,也就是ST公司,連續虧損三年的要掛ST,面臨退市危機,可見當年濟南的國有企業的經營形式是多麼的嚴峻。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在於濟南的國企治理是行政化治理模式,政治掛帥,偏計劃性,整個企業經營仍然遵循以「官本位」為核心的公司基礎治理機制,這種落後的模式,政企不分,是和青島的企業治理模式有巨大差別的。在那時候,青島是什麼樣的企業治理機制呢?是企業家的治理機制。首先,在政府不幹涉企業的指導原則下,導入了經營者年薪制,給知名企業家以院士待遇,讓他能夠安心做企業,不用老是琢磨如何去做官。這種情況下,青島的企業活力十足,而濟南的重工業,包括濟南的大型國有企業,卻在逐步地衰落,很多知名品牌也逐漸從全國市場,退守一方,甚至到最後連在濟南本土市場都找不到他們的產品。
小鴨集團
趵突泉啤酒
再從省級發展規劃來看,這同期,也就是十二五規劃期間,山東的發展重心並不是濟南。十二五規劃期間,一直到2017年之前,山東承載的主要的國家級戰略是「藍黃戰略」,「藍黃戰略」主要是提出重點發展哪一帶城市呢?主要是青、煙、威、營,就是山東沿海的發展地帶,青島、煙臺、威海、東營這幾個城市。等到了十三五期間,山東新的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和新的外部的國家級戰略下,濟南才開始趕上一波政策的好時候。所以說,我們看到的是後半個階段,也就是說2016年前後,整個濟南經濟面臨了嚴峻的產業調整,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粗放的,高能耗的經濟結構不適合大城市的發展,濟南產業結構必須要調整,傳統工業在逐年衰退。2016年12月,濟南霧霾爆表,引爆全城大討論,輿情讓整個濟南從官方到民間都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已經看不見藍天的濟南,將何去何從?我們以後如何教我們的孩子,天空其實是灰色的?在那種情況下,重工業必須要轉型發展,為解決霧霾汙染關停了一批製造業,濟南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工業製造業調整的嚴峻影響。那段經濟轉型發展的時間,是濟南相對比較迷茫的經濟發展時期。而同期呢?青島還在迅速的發展中,把靚麗的背影留給了一個還在痛苦徘徊的破舊老城--濟南。
其實,近十年來,濟南真正的城市更新和發展,是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十三五規劃期間,2016年到2020年這五年,濟南的城市建設也好,產業調整也好,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16年濟南合併章丘。2018年,濟南將濟陽設為區收了進來,當年gdp超過了煙臺,在省內處於第二。2019年濟南又吞下了萊蕪,獲得了千億級別的gdp併入,整合後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大的提升。同時,濟南的市政建設有很大的進步,拆遷拆違,山體綠化,大明湖免費,高架聯通,地鐵報批,部分解決了濟南老大難的交通問題,都是這個時期完成的,包括我們今天的北跨發展和中央商務區的建設,也都是在那個時候完成的藍圖。
那麼,我們整體回顧一下,濟南和青島這100年的歷史發展期,分為如上四個時間階段,而濟南在其中的三個發展階段裡,發展是顯著落後於青島的。
那麼,為什麼大多數時間,濟南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都要比青島落後?我分析了一下,認為客觀原因佔50%,主觀原因佔50%。
從客觀原因來講,像青島的天生的港口優勢,國際交通樞紐城市,德日建立的城市基礎設施良好,經商便利,城市吸引力大,宜居宜商。他吸引投資的能力,顯然要強過了濟南。加上天生風景優美,服務業和旅遊業天生就比濟南要好,主導產業呢,又和產業時代一直在同步發展,有很強的經營活力和很大的發展潛力,沒有受到產業結構調整等巨大的幹擾。相反,濟南的主導產業中的重工業,在能耗雙控和產業結構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卻在面臨產業調整轉型的時代大考,產業發展困難重重,可以說是走三步退兩步。
那麼,從主觀原因來講,我們知道青島比濟南的企業治理機制靈活,企業家治理模式,尊重企業家,重視創新。沒有歷史文化積累的青島,也沒有那麼強的官府至上的經營觀念的束縛,經營環境比濟南要好一些,這都是我們知道的一些事實。
最後,話說回來,不管怎麼講,青島和濟南,作為山東省內的雙子星城市,既是競爭關係,又是合作關係,包括在濟青國際產業創新應用示範區以及濟青第三條高速等方面,濟南和青島有眾多的合作。若干年後,無論濟南和青島誰成為山東的中心城市,對整個山東和山東的半島城市群,都會是一樁大喜事。山東半島城市群。以前只有雙子星,濟南和青島,沒有耀眼的太陽和月亮,山東半島城市群非常需要出現一個超規格的國家級大城市,來帶動整個山東及黃河流域下遊的中下遊的城市群的發展。相信這一天不會太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