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精緻城市現場觀摩第七站(瞭望山東威海)
2023-06-25 19:33:38 1
通過一個個具體問題的排查、整改、落實,城市不僅從「臉面上」看是眉清目秀、光鮮亮麗,「脖子後面」的灰也清洗乾淨
充分將「德、法、信」融為一體,將無形的內心約束轉化為有形的行為規範,有效破解社會問題「靠法律懲戒成本高、靠道德約束力度弱」的困局
文 | 中共山東省威海市委書記 張海波
近年來,山東威海推行以政治(黨建)引領、自治基礎、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撐、信治激勵和網格化服務管理的「六治一網」市域社會治理新模式,加快建設「精緻城市·幸福威海」,走出一條沿海城市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特色之路。2020年威海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獲評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社會治安滿意度測評位列全省第一名,被中央政法委確定為首批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
威海灣 威海市委宣傳部供圖
精準破難群眾「憂心」變「舒心」
當前,群眾訴求日益多元,很多還是歷史遺留問題,解決難度大。威海從物業管理、房產辦證、糾紛化解等這些容易讓群眾憂心的事情入手,精準治理城市居民「身邊的煩惱」。
物業管理是城市社區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威海,全市物業服務類投訴曾一度位列熱線投訴前三位。針對這一痛點,威海市探索創新「紅色物業」模式,建立「市物業行業黨委—區市行業黨總支—物業企業黨組織」三級組織架構,將黨建引領貫穿始終,把黨組織觸角從社區下沉到城市小區、街巷、樓棟,輻射到戶、到人。同時,推行社區、物業企業「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全面健全市、縣、鎮三級物業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建立起「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和「物業管理 執法」聯動機制,從體制機制上創新突破業委會組建履職和維修資金統籌使用兩大關鍵問題,暢通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米」。2020年涉及物業的投訴率歷史性下降到0.4%,繳費率從68%上升至87.2%。
向精緻城市方向發展。曾經的威海充滿「成長的煩惱」:不動產權證辦理難、閒置項目和「半拉子」工程處置難、低效閒置用地盤活難、城市建設管理服務不精緻不文明、群眾不滿意。為解決這些問題,威海奏響了精準化解的「四部曲」:啟動中心城區低效用地規劃整治工作,對40處、1.9萬畝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的城鎮存量建設用地進行再開發;整合優化12345政務服務熱線、城管數字平臺、「六治一網」網格員系統等平臺運行機制,快速高效解決1284個城市管理服務中不精緻、不文明、群眾不滿意的問題;閒置項目和「半拉子」工程處置盤活行動完成219個。特別是房產證辦證難問題,是老百姓的一塊心病,留下諸多信訪隱患。威海成立了解決城市建設領域矛盾糾紛問題領導小組,採取「辦證、辦稅」兩線並行方式,開展「走進社區、巡迴辦證」便民服務,將辦證大廳下沉到社區,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辦證領證,累計解決約15.3萬套房屋辦證難問題。
精細治理城市有「面子」更有「裡子」
威海始終把城市作為一個沒有邊界的「大景區」來打造,從頂層設計入手,研究制定威海市精緻城市建設條例和評價指標體系,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把「精緻城市建設」上升到法律層面的地級市。通過一個個具體問題的排查、整改、落實,城市不僅從「臉面上」看是眉清目秀、光鮮亮麗,「脖子後面」的灰也清洗乾淨。
作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威海發揮新技術優勢,實施海陸空綜合治理,把深入推進智能互聯、精確管控作為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建設精緻城市的重要抓手和支撐,著力打造立體、智慧、創新的全域治理體系。
威海是海洋漁業大市,有國內捕撈漁船4325艘、專業遠洋漁船361艘,漁業人口35萬餘人,涉海治理任務艱巨。任何涉海問題都不是孤立的,根源都在陸上,最終解決還是要靠海上、陸上共同用力。威海全面打好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專項治理組合拳,成立由兩名分管副市長牽頭的執法和管控2個工作專班,著力斬斷非法捕撈生產、船載終端服務、船員非法招募組織等5大非法利益鏈,有效淨化和規範海洋生產環境秩序。
威海很早就成立國內首個正式列編的無人機警務航空大隊,將無人機視頻指揮通信系統融入公安LTE專網,建立19項無人機接處警、信訪維穩等常態化合成作戰機制,圍繞服務鄉村振興、農村環境整治、近海環境秩序維護、安全生產與應急救援等重大任務形成5大類、33項政務航空應用計劃,全方位服務精緻城市建設。
精妙引導信用加減釋放效能
威海自2012年開始培育發展信用體系,2017年成功創建國家信用示範城市,2019年以來堅持全區域創建、全社會覆蓋、全場景應用的原則,實施「信用五進」工程,信用體系已覆蓋到全市所有機關事業單位、登記市場主體和適規常住人口,城市信用監測綜合指數穩居全國地級市前列,信用治理正在加快提升市域社會治理軟環境,釋放出越來越顯著的治理效能。
威海下轄的榮成市2012年在全國縣級市率先啟動信用體系建設,連續9年不斷完善提升,成為信用建設「縣級範本」。威海及時總結推廣榮成經驗,在所轄區市全面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搭建以「一網、三庫」為核心的公共信用平臺,已全面覆蓋各區市,歸集數據2.45億條,涵蓋全部常住人口和市場主體,並通過「信用威海」網站及手機APP實現一站式實時查詢。榮成市綜合信用指數位居375個縣級市第一。
開展信用進企業、進校園、進機關、進農村、進社區「信用五進」工程,發揮信用在優化營商環境、創新社會治理上的重要作用。黨政機關帶頭講誠信、用信用。威海市委市政府年初對重點工作和民生實事作出公開承諾,年中組織評議問效,年底對帳考核評價。廣大市場主體強化契約精神。在22個行業管理部門建立紅黑名單制度,實現與市、縣兩級相關部門942臺電腦終端的信息共享和獎懲聯動。2019年以來累計發布紅黑名單2.56萬條,累計實施聯合獎勵4125個、聯合懲戒1712個,2980多家企業完成信用修復退出黑名單。打造「信財銀保」融資服務平臺,將中小企業的信用評價轉化為可抵押、可變現的「優質資產」,已發放「信用」貸款1088筆、63億元。廣大市民愈發重視個人誠信。18歲以上居民都有了自己的「海貝分」,556個加分項、1492個扣分項的評價標準及一系列獎懲措施,引導社會崇善向上。
以「信用 」推動重點領域創新突破,營造「知信、守信、用信」良好氛圍。推行「信用 便民服務」,創建紅色信用銀行、信用超市、信用商業聯盟、積分存摺等2610處(種)應用場景,出臺66項「信易貸」「信易遊」「信易購」等市級信用惠民措施和493項縣級、3944項鎮級信用激勵政策,設立信用基金6230餘萬元,對達到積分條件的市民實行獎勵優惠。推行「信用 志願服務」,以信用積分為激勵,帶動志願服務呈現爆發式增長,每4個人中就有1個志願者,活躍度保持在53%以上。推行「信用 社會治理」,充分將「德、法、信」融為一體,將無形的內心約束轉化為有形的行為規範,有效破解社會問題「靠法律懲戒成本高、靠道德約束力度弱」的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