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盡頭是草原好看嗎(海的盡頭是草原上映)
2023-06-26 05:41:55 1
這是一段超越了血緣、地域、民族的親情故事,是我們56個民族一家親的見證,也是始於上海的不容忘卻的歷史。
昨日,《海的盡頭是草原》全國上映。影片根據「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改編,再現了60年前那段永遠鐫刻在歷史豐碑上、流淌著民族大愛的共和國往事:上世紀60年代初,自然災害的席捲下,江南地區大批孤兒被送到上海的福利院。救助壓力巨大,眼看著福利院的米糧將見底,周恩來總理和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夫主席當即達成共識,將一部分江南的孤兒帶到內蒙古,交由草原牧民撫養。3000多名孩子從上海出發,坐上火車去往迢迢千裡外的第二故鄉。在內蒙古,一大群擁有草原般遼闊、星空般深邃大愛的「額吉」「阿爸」,本著「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原則,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並養育這些孤兒,成就了一段民族團結、守望相助的佳話。
《海的盡頭是草原》由爾冬陞執導,陳寶國、馬蘇、阿雲嘎等主演。作為一部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的影片,故事的背景是事先張揚的。對新片而言,如何在預知中挖掘更深的情感,如何在大銀幕上呈現大草原的獨特壯美,是挑戰也是機遇。
日前,博納影業、紅星電影世界和上海影評學會聯合舉辦《海的盡頭是草原》放映交流活動。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建強,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劉海波在映後與觀眾交流探討影片的藝術價值和情感力量。片中飾演「草原母親」薩仁娜的演員馬蘇也通過電話連線,分享了拍攝背後的故事。
大寫的人大寫的愛,補齊了國家往事的情感拼圖
「孤兒」,本是人類一切關於不幸、痛苦、同情詞彙的註腳。但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孤兒卻因為祖國的呵護、黨的關愛,成為了國家的孩子、草原母親的寶貝,健康成長。在李建強看來,《海的盡頭是草原》用言簡意賅、凝練節制的結構,呈現了一部情感與文化的大片。
劉海波則表示,《海的盡頭是草原》能帶許多觀眾望見那段真實的歷史:為什麼當年上海有那麼多孤兒?原來,因為自然災害,江南地區的許多受災家庭把孩子留在上海的福利院,再從這裡被轉移到了內蒙古大草原上。影片以充沛的情感,補齊了人們對於那段國家往事的了解。
片中虛構了杜思瀚、杜思珩這對同胞兄妹。陳寶國飾演晚年踏上「尋妹之旅」的杜思瀚,在他的不斷探尋中,妹妹杜思珩被牧民收養、逐漸融入草原、成為「那木汗」的人生旅程被逐漸揭開。
在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的諸多專家學者看來,電影最牽動人心的,莫過於用人物命運和人物關係完成了愛和救贖的主題表達。無論是將親生孩子送到孤兒院的母親,還是長大後的杜思珩,抑或草原父母薩仁娜和伊德爾,片中的人物都面對過難以抉擇的境遇,每一個「不得不」的決定背後,都曾是傷痛與遺憾。但最終,大寫的人、大寫的愛,這樣的民族大愛構築了一個人間溫暖的世界。正如幾十年前杜思珩對上海血親的尋找,留下遺憾,卻也開啟了另一段人生;幾十年後杜思瀚對妹妹的尋找,既是完成自己的情感救贖,亦串聯起草原母親和親生母親共同見證孩子長大的記憶。
劉海波認為,影片的巧思在於「讓漢族、蒙古族的兩個哥哥尋找並保護同一個妹妹。最終,妹妹和蒙古族的哥哥共用了一個名字」,這正體現了民族一家親的大愛主旨。
而此前的點映場中,也曾有「國家孩子」的草原額吉表示,自己這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記住這些孩子們的漢族姓名,沒能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家。《海的盡頭是草原》以電影的方式填補了那塊情感拼圖,「海」與「草原」兩端的母親隔空相連的愛,在片中達成了跨越親情和血緣的和解,在戲外戳中了觀眾內心最柔軟地方。
在「每個蒙古包」裡,找尋真情真心真意的連結點
李建強用「真實、真誠、真情」來概括他的觀後感,「這個題材的影片很難拍,但爾冬陞做到了。雖然我們已經跨過那個困難時期,但影片中人們表現出的民族團結精神和愛國情懷,在任何時候都能引起共情、共鳴、共振。這是一部向歷史致敬、為人民謳歌的有情懷的作品,我很願意推薦更多觀眾到影院看一看」。
影片總製片人於冬透露,主創曾在創作前期多次到內蒙古採風調研:「三千個孩子背後就是三千個家庭,就是三千個故事,我們希望從每個蒙古包裡找尋真情、真心、真意的連結點,然後用一部電影講述其中的一段離散,拍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真情的故事。」
在「真」這門功課上,導演爾冬陞的感悟同樣深刻。他在籌備階段將自己投入故紙堆,閱讀大量文獻資料,他也走訪走進一座座蒙古包,走訪多位「國家的孩子」。雖然經過60餘年時間,原型人物們對童年細節大多只留下片段式的回憶,但情感震蕩卻是那麼刻骨銘心,隔著歲月山海都不會被磨滅。由此,主創們從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中讀取情感、凝練共鳴,全新創作出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的劇本。
到了拍攝階段,劇組也始終在「求真」。《海的盡頭是草原》在內蒙古烏拉蓋草原實地取景,草原上瞬息萬變的天氣給拍攝帶來很大難題。馬蘇介紹,6月開拍時,根據一天的溫差變化,演員早上穿棉衣,中午穿短袖,晚上穿棉衣。溫度變化極大,天空也陰晴不定。有時,大家會在片場守候良久,只為等一片雲影。有時,天降暴雨、冰雹,草原上沒什麼遮擋物,劇組就躲在自己搭的帳篷。遇上狂風,帳篷被吹走,所有人還要一起去「搶救」……「困難是有的,但創作很快樂。」馬蘇說。
草原上拍攝的日子,劇組集齊真實的牛、羊、馬、駱駝甚至真狼參與拍攝,還讓漢族青年演員們學蒙語、學騎馬、學與動物相處,力求用真實的草原之美烘託草原之愛、國家之愛。
「影片裡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處處都有愛。」馬蘇說。
飾演幼年杜思珩的羅意淳只有六歲,起初她懵懵懂懂跟著拍攝,對自己的角色一知半解,許多時候,馬蘇覺得她只是在跟大家「玩」。有一場戲,一家四口坐在草地上,伊德爾告訴杜思珩遇到火該怎麼逃命後,薩仁娜說了一句全片為數不多的普通話臺詞:「阿爸,額吉,那木汗,我們,永遠愛你,我們是一家人。」這是爾冬陞現場要求加上的。聽完這句話,小女孩突然動情了。她並沒哭,但馬蘇感受到了她的變化,「她在那一瞬間給出的反應,讓我們幾個大人在旁邊都很動容。愛就是這樣點點滴滴流淌出來的」。
創作者們一切求真,因為「相信真實的力量、人民的情感」。事實沒有辜負真實、真情與真心。隨著影片尾聲的情感釋放,大銀幕前不少人潸然淚下。有觀眾留言:「《海的盡頭是草原》宛如一首來自草原的詩歌,有愛且優美,也因為真實的力量,所以格外動人。」
作者:王彥
編輯:郭超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