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掛鏈移動曝氣工藝中增加儲泥池容積的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26 07:32:11 1
懸掛鏈移動曝氣工藝中增加儲泥池容積的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汙水處理行業中的儲泥池,特別是一種懸掛鏈移動曝氣工藝中增加儲泥池容積的結構。它包括儲泥池,二沉池,穩定池,曝氣池,穩定外回流渠,外回流渠,二沉池外回流渠,儲泥池的進泥管上裝有第二進泥管,第二進泥管與外回流渠連接;外回流渠上分別設置第一渠道閘門和第二渠道閘門,第一渠道閘門和第二渠道閘門之間的外回流渠與二沉池外回流渠連通;外回流渠與穩定外回流渠連通。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能夠增加穩定外回流渠的儲泥容積;提高了儲泥率。
【專利說明】懸掛鏈移動曝氣工藝中增加儲泥池容積的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汙水處理行業中的儲泥池,特別是一種懸掛鏈移動曝氣工藝中增加儲泥池容積的結構。
【背景技術】
[0002]以唐山城市排水有限公司曹妃甸區運營分公司為例:該廠由於設計時儲泥池容積較小,有效容積為5 X 5.95 X 2.15=63.96立方米,而目前,該廠每天產泥量經測算在10噸左右,即儲泥池實際需要容納含水率98%原泥90立方米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儲泥池不能滿足每天的脫泥量。該廠目前的工藝是,利用二沉池作為沉澱池加裝的移動限位開關將沉澱8?10小時的剩餘汙泥在重力的作用下壓至儲泥池。分兩次將汙泥進入儲泥池;進泥期間二沉池行車1.5?2小時不能正常運行。
【發明內容】
[0003]為了解決儲泥池容積小的問題而提供一種懸掛鏈移動曝氣工藝中增加儲泥池容積的結構。
[0004]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一種懸掛鏈移動曝氣工藝中增加儲泥池容積的結構,包括儲泥池,二沉池,穩定池,曝氣池,穩定外回流渠,外回流渠,二沉池外回流渠,儲泥池的進泥管上裝有第二進泥管,第二進泥管與外回流渠連接;外回流渠上分別設置第一渠道閘門和第二渠道閘門,第一渠道閘門和第二渠道閘門之間的外回流渠與二沉池外回流渠連通;外回流渠與穩定外回流渠連通。
[0006]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能夠增加穩定外回流渠的儲泥容積;提聞了儲泥率。
[0007]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是:
[0008]第二進泥管上裝有第一閘閥和第二閘閥,第一閘閥和第二閘閥的第二進泥管上裝有管道泵。
[0009]第二進泥管置於第二渠道閘門的一側並與穩定外回流渠連通。
[0010]儲泥池上的進泥管的一端裝有導流罩,進泥管的另一端通過閘門與外回流渠連通。
[0011]進泥管與第二進泥管上分別套裝有保溫層。
[0012]儲泥池的溢流管上裝有封堵。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0014]圖2是圖1中的A向放大圖。
[0015]圖3是儲泥池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詳述本實用新型:
[0017]一種懸掛鏈移動曝氣工藝中增加儲泥池容積的結構,參見附圖1至附圖3,圖中:外回流渠1、穩定池2、廊道3、穩定外回流渠4、二沉池5、二沉池外回流渠6、曝氣池7、進泥管8、第一渠道閘門9、第二渠道閘門10、第二進泥管11、第一閘閥12、保溫層13、第二閘閥14、管道泵15、閘門16、護欄17、閘閥18、導流罩19、泥泵管20、儲泥池21、清水泵管22、進水管23、溢流管24、原渠道閘門25。
[0018]本實施例中,儲泥池21的進泥管8上裝有第二進泥管11,第二進泥管11與外回流渠I連接;外回流渠I上分別設置第一渠道閘門9和第二渠道閘門10,第一渠道閘門9和第二渠道閘門10之間的外回流渠I與二沉池外回流渠6連通;外回流渠I與穩定外回流渠4連通。
[0019]利用渠道閘門,最終儲泥池21得到增加有效容積為39.67立方米;增加的有效容積和儲泥池有效容積共儲泥103.63立方米;完全滿足脫水車間脫泥的需要。
[0020]第二進泥管11上裝有第一閘閥12和第二閘閥14,第一閘閥11和第二閘閥14的第二進泥管11上裝有管道泵15 ;管道泵15用電來自二沉池5行車電源。
[0021]第二進泥管11置於第二渠道閘門10的一側並與穩定外回流渠4連接。
[0022]儲泥池21上的進泥管8的一端裝有導流罩19,進泥管8的另一端通過閘門16與外回流渠I連接。導流罩19改變泥流走向問題,防止衝擊泥泵管20。
[0023]進泥管8與第二進泥管11上分別套裝有保溫層13。
[0024]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0025]由於原儲泥池容積較小,採用原進泥方式進泥,也就是說將有1.5?2小時的時間汙泥不能回流,外回流比最高為91.6% ;通過本實用新型技術外回流比提高為6.3%,最大限度的保證工藝運行的連續性,穩定性。
[0026]對工藝運行的連鎖反應:儲泥池容積小一進泥時間長一外回流不及時一微生物生長環境不穩定一出水水質影響。正常情況下外回流汙泥中夾帶少量溶解氧,如果回流不及時,前區好氧量增大,到曝氣池需氧量增加,風機能耗增加。
[0027]穩定池2的原功能主要是回流穩定池汙泥,間歇運行。通過第二渠道閘門10將其功能增加為儲泥池功能。穩定池2汙泥回流與儲泥池功能不相矛盾。原儲泥池容積小,當儲泥池內即將脫淨後二次進泥,二次進泥過程對泥泵造成衝擊。改造後,加設導流罩19並可根據脫泥效率使穩定池回流渠內所儲汙泥邊進邊脫,解決了對泥泵的衝擊問題。
[0028]儲泥池改造前後操作對比:
[0029]改造前:上池進泥:首先,停止穩定池2、二沉池5行車將外回流渠積水排淨。第二步,為了防止停留在二沉池5中的剩餘汙泥回到系統中去將原渠道閘門25關閉。第三步,將進泥閘門16打開後靠重力流進泥。第四步,上池進泥:當儲泥池剩餘汙泥降至30立方米時二次進泥。第五步,進泥完成,行車、閘門等恢復正常。
[0030]改造後:上池進泥:首先,停止穩定池2、二沉池5行車將外回流渠積水排淨。第一步,將第一渠道閘門9關閉;將剩餘汙泥憋至最高第二渠道閘門10關閉,打開原閘門16進泥至儲泥池21滿。第三步,取出第一渠道閘門9,關閉原閘門16,二沉池5行車運行。第四步,打開第一閘閥12,管道泵15。第五步,取出第二渠道閘門10,關閉第一閘閥12、管道泵15等恢復正常。
[0031]通過儲泥池容積增加優化了職工進泥的操作規程,從原有的兩次上池進泥,變為一次上池進泥,提高了整體的工作效率。
【權利要求】
1.一種懸掛鏈移動曝氣工藝中增加儲泥池容積的結構,包括儲泥池,二沉池,穩定池,曝氣池,穩定外回流渠,外回流渠,二沉池外回流渠,其特徵在於:儲泥池的進泥管上裝有第二進泥管,第二進泥管與外回流渠連接;外回流渠上分別設置第一渠道閘門和第二渠道閘門,第一渠道閘門和第二渠道閘門之間的外回流渠與二沉池外回流渠連通;外回流渠與穩定外回流渠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懸掛鏈移動曝氣工藝中增加儲泥池容積的結構,其特徵在於:第二進泥管上裝有第一閘閥和第二閘閥,第一閘閥和第二閘閥的第二進泥管上裝有管道泵。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懸掛鏈移動曝氣工藝中增加儲泥池容積的結構,其特徵在於:第二進泥管置於第二渠道閘門的一側並與穩定外回流渠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懸掛鏈移動曝氣工藝中增加儲泥池容積的結構,其特徵在於:儲泥池上的進泥管的一端裝有導流罩,進泥管的另一端通過閘門與外回流渠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懸掛鏈移動曝氣工藝中增加儲泥池容積的結構,其特徵在於:進泥管與第二進泥管上分別套裝有保溫層。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懸掛鏈移動曝氣工藝中增加儲泥池容積的結構,其特徵在於:儲泥池的溢流管上裝有封堵。
【文檔編號】B01D21/02GK203935650SQ201420392330
【公開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6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16日
【發明者】陳德章, 於國濤, 侯琨琨 申請人:唐山城市排水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