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的製作方法
2023-06-25 18:21:56 1
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包括料倉罐體、澆築自保溫牆板成型的一體化單元及控制系統,一體化單元包括輕集料攪拌系統、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第二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水泥發泡平臺、熱源及模板置換系統,上述料倉罐體通過管道與輕集料攪拌系統相連,輕集料攪拌系統、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水泥發泡平臺、第二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二蒸養系統、模板置換系統與輕集料攪拌系統之間設有擺渡系統,所述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與第二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二蒸養系統之間設有熱源、與水泥發泡平臺之間設有脫模抓舉系統。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將澆築成型過程連續化,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專利說明】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牆板的生產線,具體地說是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工廠中澆築自保溫牆板成型的生產線過於複雜,在自保溫牆板成型過程中需要進行蒸壓操作,步驟繁瑣;在澆築過程中還需要人工搬運,這或多或少的對自保溫牆板造成了 一定的損傷,增加了生產成本,且效率不高。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任務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提高生產效率的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包括儲備原料的料倉罐體、澆築自保溫牆板成型的一體化單元以及控制生產線各個單元運行的控制系統。
[0006]所述澆築自保溫牆板成型的一體化單元包括輕集料攪拌系統、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第二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二蒸養系統、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水泥發泡平臺、熱源以及模板置換系統;
[0007]上述料倉罐體通過管道與輕集料攪拌系統相連,所述輕集料攪拌系統、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水泥發泡平臺、第二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二蒸養系統、模板置換系統與輕集料攪拌系統之間設有擺渡系統形成循環,上述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隨著擺渡系統在澆築牆板成型的一體化單元之間運行;
[0008]所述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與第二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二蒸養系統均與熱源連接;
[0009]所述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與水泥發泡平臺之間設有取出完整成型模板的脫模抓舉系統。
[0010]進一步的,所述澆築自保溫牆板成型的一體化單元中使用的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包括設有與生產線的軌道配合滑行的滑動裝置的澆築底座,活動設置在澆築底座上方的模具殼體,以及配合自保溫牆板頂部的凹槽成型的移動上蓋,所述模具殼體圍成的澆築容腔內部縱向均勻設置有兩個以上的內隔板從而將澆築容腔分割成多個澆築單元,所述內隔板包括交替使用的第一內隔板與第二內隔板兩種結構,所述第一內隔板的厚度減去第二內隔板的厚度等同於自保溫牆板的側面加強層厚度的兩倍;
[0011]所述相鄰內隔板形成的澆築單元底部設有下模條,所述下模條的形狀與自保溫牆板的凸起端形狀相匹配;
[0012]所述內隔板底部、下模條的凹槽上分別設有頂起裝置,所述頂起裝置包括一個用於將內隔板、自保溫牆板從澆築單元中頂起的頂杆,頂杆與驅動裝置連接,所述驅動裝置為液壓驅動裝置、氣動裝置、電控驅動裝置、手控驅動裝置四種形式;
[0013]所述模具殼體的左右兩側面、下模條上方設有與自保溫牆板的側面加強層厚度相同的第三內隔板;
[0014]所述移動上蓋下方對應著澆築單元底部的下模條位置設有上模條,所述上模條的形狀與自保溫牆板的凹槽端形狀相同。
[0015]上述牆板成型設備中的模具殼體包括第一外模板、第二外模板、第三外模板、第四外模板,所述第一外模板、第二外模板、第三外模板、第四外模板首尾對接,並通過活動擋塊設置在澆築底座上。
[0016]所述頂起裝置中的驅動裝置為電機通過傳動杆驅動偏心輪旋轉的偏心裝置。
[0017]上述牆板成型設備的第一內隔板、第二內隔板、第三內隔板的頂端設有與模板置換系統配合使用的吊鉤。
[0018]根據生產線上所要澆築的自保溫牆板的厚度,所述牆板成型設備的澆築容腔內部縱向均勻設有四個內隔板,將澆築容腔均勻分割成五個澆築單元。
[0019]進一步的,所述澆築自保溫牆板成型的一體化單元中使用的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包括底部設有滑動裝置的澆築底座和活動設置在澆築底座上的模具殼體,所述模具殼體的內部設有兩個以上的澆築模具單元,模具殼體前後側板的頂部滑動設置有刮板;
[0020]所述澆築模具單元,包括一個無底無蓋、內部中空的長方體模具殼體,所述模具殼體的內部緊貼前後側板內壁分別設有第一擋板、第二檔板,位於第一檔板與第二檔板之間的模具殼體左右兩端分別設有第一固定塊、第二固定塊,所述第一固定塊與第二固定塊的內側分別設有第三擋板、第四擋板,所述第一擋板、第二檔板、第三擋板、第四擋板圍成保溫層的澆築容腔;
[0021]所述第一擋板、第二檔板、第三擋板、第四擋板與自保溫牆板水泥層的厚度相同;
[0022]所述第一擋板和第二檔板之間的距離與自保溫牆板內部保溫層的厚度相同。
[0023]所述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中的模具殼體、第一擋板、第二檔板、第三擋板、第四擋板、第一固定塊、第二固定塊具有相同的高度。
[0024]根據生產線上所要澆築的自保溫牆板的厚度,所述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中的模具殼體的內部設有四個澆築模具單元,四個澆築模具單元按兩行兩列布局在模具殼體內。
[0025]所述脫模抓舉系統下方設有移動式自動碼板機。
[0026]本實用新型的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與現有技術相比,所產生的有益效果是:
[0027]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將牆板的澆築成型過程連續化,使牆板成型設備在連接一體化生產單元的擺渡系統上運行,不僅可以無需人工搬運就完成模具的置換,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8]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9]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的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主視圖以及俯視圖。
[0030]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的澆築底座上方頂起裝置的結構俯視圖。[0031]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的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的第一內隔板與第二內隔板的結構圖。
[0032]附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中的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結構示意圖。
[0033]圖中,1、控制系統,2、料倉罐體,3、輕集料攪拌系統,4、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5、牆板成型設備,6、擺渡系統,7、水泥發泡平臺,8、模板置換系統,9、移動式自動碼板機,10、脫模抓舉系統,11、熱源,12、叉車,13、成品,14、第二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二蒸養系統,15、燒築底座,16、第一外模板,17、第二外模板,18、第三外模板,19、第四外模板,20、移動上蓋,21、下模條,22、上模條,23、第一內隔板,24、第二內隔板,25、第三內隔板,26、活動擋塊,27、頂起裝置,28、頂杆,29、偏心輪,30、電機,31、插槽,32、模具殼體,33、第一固定塊,34、第二固定塊,35、滑動裝置,36、第一檔板,37、第二檔板,38、第三檔板,39、第四檔板,40、刮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作以下詳細地說明。
[0035]如附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其包括儲備原料的料倉罐體2、澆築自保溫牆板成型的一體化單元以及控制生產線各個單元運行的控制系統I。
[0036]所述澆築自保溫牆板成型的一體化單元包括輕集料攪拌系統3、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4、第二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二蒸養系統14、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水泥發泡平臺7、熱源11以及模板置換系統8 ;
[0037]上述料倉罐體2通過管道與輕集料攪拌系統3相連,所述輕集料攪拌系統3、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4、水泥發泡平臺7、第二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二蒸養系統14、模板置換系統8與輕集料攪拌系統3之間設有擺渡系統6,上述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隨著擺渡系統6在澆築自保溫牆板成型的一體化單元之間運行;
[0038]所述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4與第二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二蒸養系統14均與熱源11連接;
[0039]所述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4與水泥發泡平臺7之間設有取出完整成型模板的脫模抓舉系統10。
[0040]所述脫模抓舉系統10下方設有移動式自動碼板機9。
[0041]實施例一:
[0042]結合附圖1、2、3、4,本實施例中的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中使用的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包括設有與生產線的軌道配合滑行的滑動裝置35的澆築底座15,活動設置在澆築底座15上方的模具殼體32,以及配合自保溫牆板頂部的凹槽成型的移動上蓋20,根據生產線上所要澆築的自保溫牆板的厚度,所述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的澆築容腔內部縱向均勻設有四個內隔板,將澆築容腔均勻分割成五個澆築單元,所述內隔板包括交替使用的第一內隔板23與第二內隔板24兩種結構,所述第一內隔板23的厚度減去第二內隔板24的厚度等同於自保溫牆板的側面加強層厚度的兩倍;
[0043]所述相鄰內隔板形成的澆築單元底部設有下模條21,所述下模條21的形狀與自保溫牆板的凸起端形狀相匹配;
[0044]所述內隔板底部、下模條21的凹槽上分別設有頂起裝置27,所述頂起裝置27包括一個用於將內隔板、自保溫牆板從澆築單元中頂起的頂杆28,頂杆28與驅動裝置連接,所述驅動裝置為液壓驅動裝置、氣動裝置、電控驅動裝置、手控驅動裝置四種形式;一般應用中,經常採用液壓缸和電機的驅動裝置,為方便考慮,上述頂起裝置27中的驅動裝置為電機30通過傳動杆驅動偏心輪29旋轉的偏心裝置。
[0045]所述模具殼體32的左右兩側面、下模條21上方設有與自保溫牆板的側面加強層厚度相同的第三內隔板25 ;
[0046]所述移動上蓋20下方對應著澆築單元底部的下模條21位置設有上模條22,所述上模條22的形狀與自保溫牆板的凹槽端形狀相同。
[0047]上述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中的模具殼體32包括第一外模板16、第二外模板17、第三外模板18、第四外模板19,所述第一外模板16、第二外模板17、第三外模板18、第四外模板19首尾對接,並通過活動擋塊26設置在澆築底座15上。
[0048]上述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的第一內隔板23、第二內隔板24、第三內隔板25的頂端設有與模板置換系統8配合使用的吊鉤。
[0049]使用時,先將原料放入料倉罐體2,對控制系統I進行各項操作,將料倉罐體2中的原料通過管道移入輕集料攪拌系統3,原料攪拌完成後,注入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中,先完成對自保溫牆板底部凸起的澆築,然後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通過在軌道上前進,經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4,經預加熱使凸起定型完成後,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通過擺渡系統6進入水泥發泡平臺7,對自保溫牆板的發泡保溫層進行澆築,完成後,進入第二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二蒸養系統14加熱養護直至成型完成,此時,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經過模板置換系統8,改變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的內部模具結構,即將第一內隔板23置換為第二內隔板24,再次經輕集料攪拌系統3對自保溫牆板的兩側面及頂部進行澆築,澆築完成後,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再次進入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4加熱養護,一段時間後,完整的自保溫牆板完全成型,此時,將自保溫成型設備5移動至脫模抓舉系統10的下方,首先驅動自保溫成型設備5的內隔板下方的電機30運行,電機30通過傳動杆驅動偏心輪29旋轉,先將內隔板與成型自保溫牆板的兩側面分離,再將下模條21與成型自保溫牆板分離出來,最後,通過脫模抓舉系統10的機械手依次取出內隔板和已經成型的自保溫牆板,放入移動式自動碼板機9中,最後經叉車12的運送運出生產線進行出售。
[0050]實施例二:
[0051 ] 結合附圖1、5,本實施例中的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中使用的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包括底部設有滑動裝置35的澆築底座15和活動設置在澆築底座15上的模具殼體32,根據生產線上所要澆築的自保溫牆板的厚度,所述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中的模具殼體32的內部設有四個澆築模具單元,四個澆築模具單元按兩行兩列布局在模具殼體32內,所述模具殼體32前後側板的頂部滑動設置有刮板40 ;
[0052] 所述澆築模具單元,包括一個無底無蓋、內部中空的長方體模具殼體32,所述模具殼體32的內部緊貼前後側板內壁分別設有第一擋板36、第二檔板37,位於第一檔板36與第二檔板37之間的模具殼體32左右兩端分別設有第一固定塊33、第二固定塊34,所述第一固定塊33與第二固定塊34的內側分別設有第三擋板38、第四擋板39,所述第一擋板36、第二檔板37、第三擋板38、第四擋板39圍成保溫層的澆築容腔;
[0053]所述第一擋板36、第二檔板37、第三擋板38、第四擋板39與自保溫牆板水泥層的厚度相同;
[0054]所述第一擋板36和第二檔板37之間的距離與自保溫牆板內部保溫層的厚度相同。
[0055]上述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中的模具殼體32、第一擋板36、第二檔板37、第三擋板38、第四擋板39、第一固定塊33、第二固定塊34具有相同的高度。
[0056]使用時,先將原料放入料倉罐體2,對控制系統I進行各項操作,將料倉罐體2中的原料通過管道移入輕集料攪拌系統3,此時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沿著生產線軌道運行,直接通過輕集料攪拌系統3和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4,不進行液體原料的澆築和成型,行至水泥發泡平臺7時,向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內部第一擋板36、第二檔板37、第三擋板38與第四擋板39圍成的澆築容腔內澆築發泡保溫層,完成後,進入第二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二蒸養系統14加熱養護直至成型完成,此時,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經過模板置換系統8,將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中每個澆築單元的第一檔板36、第二檔板37、第三檔板38、第四檔板39取出,沿著軌道經輕集料攪拌系統3對自保溫牆板的四個側面進行澆築,澆築完成後,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再次進入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4加熱養護,一段時間後,完整的自保溫牆板完全成型,通過脫模抓舉系統10將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5中的成型自保溫牆板取出,放入移動式自動碼板機9,最後經叉車12的運送運出生產線進行出售。
[0057]本實用新型的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其加工製作簡單方便,按說明書附圖所示加工製作即可。
[0058]除說明書所述的技術特徵外,均為本專業技術人員的已知技術。
[0059]雖然上述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限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即可作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包括儲備原料的料倉罐體、澆築自保溫牆板成型的一體化單元以及控制生產線各個單元運行的控制系統,其特徵在於: 所述澆築自保溫牆板成型的一體化單元包括輕集料攪拌系統、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第二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二蒸養系統、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水泥發泡平臺、熱源以及模板置換系統; 上述料倉罐體通過管道與輕集料攪拌系統相連,所述輕集料攪拌系統、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水泥發泡平臺、第二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二蒸養系統、模板置換系統與輕集料攪拌系統之間設有擺渡系統形成循環,上述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隨著擺渡系統在澆築自保溫牆板成型的一體化單元之間運行; 所述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與第二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二蒸養系統都與熱源連接; 所述第一預應力發生系統或第一蒸養系統與水泥發泡平臺之間設有取出完整成型模板的脫模抓舉系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其特徵在於:所述澆築自保溫牆板成型的一體化單元中使用的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包括設有與生產線的軌道配合滑行的滑動裝置的澆築底座,活動設置在澆築底座上方的模具殼體,以及配合自保溫牆板頂部的凹槽成型的移動上蓋,所述模具殼體圍成的澆築容腔內部縱向均勻設置有兩個以上的內隔板從而將澆築容腔分割成多個澆築單元,所述內隔板包括交替使用的第一內隔板與第二內隔板兩種結構,所述第一內隔板的厚度減去第二內隔板的厚度等同於自保溫牆板的側面加強層厚度的兩倍; 所述相鄰內隔板形成的澆築單元底部設有下模條,所述下模條的形狀與自保溫牆板的凸起端形狀相匹配; 所述內隔板底部、下模條的凹槽上分別設有頂起裝置,所述頂起裝置包括一個用於將內隔板、自保溫牆板從澆築單元中頂起的頂杆,頂杆與驅動裝置連接,所述驅動裝置為液壓驅動裝置、氣動裝置、電控驅動裝置、手控驅動裝置四種形式; 所述模具殼體的左右兩側面、下模條上方設有與自保溫牆板的側面加強層厚度相同的第三內隔板; 所述移動上蓋下方對應著澆築單元底部的下模條位置設有上模條,所述上模條的形狀與自保溫牆板的凹槽端形狀相同。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其特徵在於:上述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中的模具殼體包括第一外模板、第二外模板、第三外模板、第四外模板,所述第一外模板、第二外模板、第三外模板、第四外模板首尾對接,並通過活動擋塊設置在澆築底座上。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其特徵在於:所述頂起裝置中的驅動裝置為電機通過傳動杆驅動偏心輪旋轉的偏心裝置。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其特徵在於:上述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的第一內隔板、第二內隔板、第三內隔板的頂端設有與模板置換系統配合使用的吊鉤。
6.根據權利要求2或5所述的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其特徵在於:根據生產線上所要澆築的自保溫牆板的厚度,所述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的澆築容腔內部縱向均勻設有四個內隔板,將澆築容腔均勻分割成五個澆築單元。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其特徵在於:所述澆築自保溫牆板成型的一體化單元中使用的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包括底部設有滑動裝置的澆築底座和活動設置在澆築底座上的模具殼體,所述模具殼體的內部設有兩個以上的澆築模具單元,模具殼體前後側板的頂部滑動設置有刮板; 所述澆築模具單元,包括一個無底無蓋、內部中空的長方體模具殼體,所述模具殼體的內部緊貼前後側板內壁分別設有第一擋板、第二檔板,位於第一檔板與第二檔板之間的模具殼體左右兩端分別設有第一固定塊、第二固定塊,所述第一固定塊與第二固定塊的內側分別設有第三擋板、第四擋板,所述第一擋板、第二檔板、第三擋板、第四擋板圍成保溫層的澆築容腔; 所述第一擋板、第二檔板、第三擋板、第四擋板與自保溫牆板水泥層的厚度相同; 所述第一擋板和第二檔板之間的距離與自保溫牆板內部保溫層的厚度相同。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其特徵在於:所述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中的模具殼體、第一擋板、第二檔板、第三擋板、第四擋板、第一固定塊、第二固定塊具有相同的聞度。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其特徵在於:根據生產線上所要澆築的自保溫牆板的厚度,所述自保溫牆板成型設備中的模具殼體的內部設有四個澆築模具單元,四個澆築模具單元按兩行兩列布局在模具殼體內。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免蒸壓自保溫牆板一體化生產線,其特徵在於:所述脫模抓舉系統下方設有移動式自動碼板機。
【文檔編號】B28B15/00GK203665694SQ201320734373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0日
【發明者】彭泓越 申請人:山東乾元澤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