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大經典武俠電影金庸(內地首部金庸電影)
2023-06-12 19:09:45 1
上世紀八十年代,內地掀起了金庸武俠熱。
1982年,內地的《武林》雜誌,連載小說《射鵰英雄傳》,這是金庸武俠小說在內地的首次正式出版發行。從此以後,以金庸為代表的港臺武俠小說,開始風靡國人,成為幾代書迷的精神食糧。
1985年,TVB拍攝的金庸劇《射鵰英雄傳》被引進中國內地播出,造成了很大的轟動效應。
隨著金庸小說和電視劇在內地的風靡,加之八十年代香港電影人和大陸的合拍片熱潮,很快就有內地製片廠試水將金庸小說改編成電影,於1987年推出了內地首部金庸武俠電影《書劍恩仇錄》。
該片改編自金庸原著小說,由金庸親自授權,並為片頭題字。電影全程在內地取景,前後拍攝周期長達三年,分成兩部電影《江南書劍情》和《戈壁恩仇錄》上映,兩部時長加起來180分鐘,在當年可說是武俠電影中的鴻篇巨製。
可惜的是,影片上映後,口碑票房都不理想,香港本土票房更是慘敗。
但筆者認為,這部金庸電影中的野心之作,其實被嚴重低估了——
《書劍恩仇錄》
The Romance Of Book And Sword
影片上映於1987年,由香港銀都公司與內地的天津電影廠合拍。
本片共分兩部,《書劍恩仇錄》是港版的名字,下集叫做《香香公主》,而內地的片名則分別是《江南書劍情》和《戈壁恩仇錄》,是將原著的書名給拆開來。
影片的導演是香港著名女導演許鞍華,是香港影壇拿金像獎對多次數的女導演,代表作很多,如《投奔怒海》、《千言萬語》、《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女人四十》等等,許鞍華較為人知的作品都是以文藝現實題材為主。
但作為一名香港新浪潮時期崛起的導演,許鞍華早期以驚悚罪案片入行,其四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也一直在嘗試不同的題材和類型,但並不是每一次的嘗試都成功,去年許鞍華改編張愛玲小說的電影《第一爐香》就陷入了不小爭議。
許鞍華與武俠片的淵源很深,入行就師從武俠宗師胡金銓,胡金銓的文人式武俠和歷史寫實風格,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許鞍華的創作理念。後來胡金銓和徐克聯合指導《笑傲江湖》,期間兩位導演鬧得不可開交,許鞍華也曾替師上陣,參與了副導演的工作。
這部《書劍恩仇錄》的幕後推手是著名的左派影人夏夢,她也是武俠小說家金庸公開的夢中情人,金庸生平唯一一次創作劇本並親執導演筒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女神,而且據說很多金庸小說中的女主角都是以她為原型。
金庸甚至曾經親口說過:「西施怎樣美麗,誰也沒見過,我想她應該像夏夢才名不虛傳。」
夏夢於六十年代中期息影,後復出電影圈並轉型幕後,成立了青鳥電影製片有限公司,開山之作就是許鞍華指導的《投奔怒海》,之後的武俠片《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內地大獲成功,由此開啟了夏夢在內地的合拍片之路。
許鞍華的《投奔怒海》在當年大獲成功,一舉奪得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編劇在內的5項大獎,加上夏夢本人與金庸關係交好,於是夏夢選中許鞍華,去內地開拍電影《書劍恩仇錄》,由此催生了內地首部金庸武俠電影。
儘管金庸小說已經被港臺改編過不少影視劇,《書劍恩仇錄》也已經被拍過幾次,但許鞍華認為去內地拍金庸電影,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可以實地取景。
因此許鞍華堅持採用實景拍攝,將書中的不少名場面給還原在電影中,如:錢塘江觀潮、黃河夜戰、西湖花艇、六和塔囚乾隆、大漠迷城和長城上勸香香公主犧牲等,全部實地取景呈現。
在那個交通年代,許鞍華為拍戲,帶領劇組跑遍大江南北,從江南到新疆,其耗費的成本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也因此電影前後拍攝周期長達三年,最終被分成了兩部電影上映。
電影的選角全部啟用內地演員,男主角陳家洛的扮演者張多福,是八九十年代的著名演員,本片是他首次出演電影,後來轉型成為一名導演。
女主角霍青桐的扮演者是內地女演員劉佳,她因1977年的經典反特片《黑三角》而成名,同時也是《你好李煥英》中的「賈玲母親」李煥英。
乾隆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員達式常,他憑藉此片提名了金像獎影帝,成為內地首位提名香港金像獎的男演員。
作為金庸筆下著名的美女,為了貼合原著,香香公主在本片中,真的找了一位新疆女演員阿依努爾·艾合買提飾演。
此外,女演員鄧婕飾演了乾隆生母陳氏,後來成為著名武打小生的演員孫晨曦,在片中客串書童心硯。
據說當年許鞍華在改編劇本的時候,得到了金庸本人的肯定,因此這部電影對於金庸原著的劇情還原度很高,只是在一些細節和人設上有所改動,但整體上可以說是相當忠實於原著。
故事開始於清朝乾隆年間,這年冬天,乾隆到京城郊外狩獵。
江湖上最大的幫會組織,紅花會的老舵主於萬亭,帶著四當家奔雷手文泰來,趁皇帝狩獵之際,將一封秘密的信函交給乾隆。
信函是海寧陳家的陳老夫人臨終前的遺書的抄本,事關乾隆的身世機密,紅花會來找乾隆送書信,目的就是提醒乾隆不要忘記漢人身份,藉此要挾乾隆與紅花會結盟,一起反清復明。
乾隆回到宮中,暗派大臣張召重出馬,殺死於萬亭,將紅花會四當家文泰來給抓住,卻逃走了文泰來的妻子駱冰。
紅花會按照老舵主於萬亭的遺言,推選年輕的陳家洛繼任總舵主,而他面臨的第一道難題就是,要想辦法組織營救四當家文泰來。
在陳家洛帶領紅花會追查文泰來下落的途中,陳家洛意外遇到了回疆的木卓倫部落,陳家洛帶人出手打退清兵,順帶幫木卓倫搶回了本族聖物《可蘭經》。
陳家洛因此結識了木卓倫的女兒霍青桐,陳家洛對於英姿颯爽的霍青桐心生好感,而霍青桐也對年少英俠的陳家洛一見鍾情,答應跟隨陳家洛一起去營救文泰來。
陳家洛與女扮男裝的霍青桐一起趕赴杭州,偶然在當地的飛來峰邂逅了一位客商,對方自稱名叫東方耳,陳家洛與東方耳撫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卻不知東方耳其實就是微服私訪的乾隆。
經過調查,陳家洛得知文泰來果然被囚在杭州,因他手握重要秘密,乾隆才一直沒有下手殺他。
乾隆夜遊西湖,陳家洛夜伏屋頂探視,發現「東方耳」原來就是乾隆,兩人同遊西湖,但話不投機,紅花會眾當家和乾隆手下的御前侍衛展開比武較量,最後不歡而散。
西湖之行結束後,霍青桐打算返回回疆,依依不捨的向陳家洛辭行,還將珍藏的短劍贈與他,陳家洛雖然對霍青桐有好感,但身負國難家仇和反清復明的大業,因此對霍青桐的情誼感到猶豫不決。
後陳家洛回海寧老家祭母,從奶媽處得到亡母陳夫人的遺書真跡,才知道乾隆身世的秘密,原來乾隆就是在襁褓中被其父用調包計送進王府的哥哥。
在陳老夫人的墓前,陳家洛遇到秘密來掃墓的乾隆,兩人都心知對方是自己兄弟,陳家洛一再脫口叫乾隆大哥,乾隆卻有所保留,否認自己為陳家後裔。
兄弟二人一同在錢塘江觀潮,乾隆勸陳家洛當官,陳家洛勸乾隆恢復漢人江山,雙方誰也無法說服誰,最後兩人暫時立下互不傷害的約定,陳家洛不逼乾隆反清,但要他放了文泰來。
陳家洛為人迂腐,竟然對乾隆的話信以為真,竟然將亡母遺書投入錢塘江中。
乾隆遵守諾言,將文泰來釋放,文泰來極力勸說陳家洛反清,可陳家洛卻不肯答應。
然而腹黑的乾隆早就翻臉,前腳放人,後腳就派張召重帶重兵剿紅花會。但他顧念兄弟情,所以讓張召重不要傷害陳家洛,可陳家洛卻要與紅花會同進退。
最後,紅花會眾人在清兵包圍下,利用地下火藥機關逃脫。
當初遊西湖時,乾隆對名妓玉如意印象深刻,紅花會借「花艇點狀元」的機會,利用美人計,借玉如意相誘終於擒住乾隆,將乾隆囚禁在六和塔之中。
野心勃勃的肅親王欲藉機置乾隆於死地,率八旗炮隊猛轟高塔,乾隆此時內憂外患,而身邊的紅花會眾人又軟硬兼施,最終乾隆逼於無奈,只好妥協,答應和紅花會結盟反清。
上集的故事,以營救文泰來為開篇,到六和塔之戰結束。
下集的故事緊接上一部,但主要場景從江南來到了新疆戈壁。
杭州六和塔之戰後,紅花會與乾隆達成密約,陳家洛又一次選擇相信乾隆。
認為大業將成的陳家洛,因思念霍青桐,只身前往回疆,來到了天山腳下的戈壁灘。
陳家洛在湖邊打水時,偶然邂逅了回族少女喀絲麗,為其絕世美貌和天真箇性所吸引,跟著她回到木卓倫部落後,才知道她就是霍青桐之妹香香公主。
此時,清廷派大將軍兆惠徵討回疆部落,陳家洛與趕來的紅花會群雄協助木卓倫抗敵。
陳家洛帶著香香公主一起,在赴戰場尋訪父親木卓倫的途中,漸生愛慕之情。
在戰地軍營中舉行的部落大會上,香香又選中陳家洛為情郎,使深愛陳家洛的姐姐霍青桐只好強行將痛苦埋藏心底。
之後,香香公主與陳家洛前往敵營遞交戰書,結果遭敵大將軍兆惠派兵追殺,幸好遇到趕來的紅花會群雄才打退清兵,但卻被困於沙坑中無法脫困。
紅花會眾人向木卓倫部落求救,霍青桐卻識破這是清兵的誘敵之計。最終,霍青桐力排眾議,對清兵設下埋伏,引敵深入,將清兵全殲,順利救出陳家洛與香香。
戰勝清兵之後,霍青桐因連日憂思過度,身染重病,加之因為意中人與妹妹的三角戀,心灰意冷之下帶病獨自出走。
陳家洛和妹妹香香公主來到隔壁大漠尋找霍青桐,結果三人因一場沙暴,誤打誤撞進入了傳說中的「迷城」。
三人從迷城脫困之後,姐姐霍青桐決心讓愛,叮囑陳家洛善待妹妹香香公主。
陳家洛內心糾結猶豫,就以紅花會反清大業未成為理由,推遲婚期,跟隨幫眾返回京城。
然而就在陳家洛離開後,清兵再次圍剿回部,這次木卓倫部落慘敗,霍青桐不知去向,而香香公主被俘虜回宮中,但香香公主卻對乾隆抵死不從。
之後,乾隆無意間看到香香公主手中有自己送給陳家洛的暖玉,知道香香的心上人原來是自己的弟弟。
此時,乾隆以召開冰會、聚義起事為誘餌,約見陳家洛。陳家洛一心等乾隆起義反清,乾隆藉口說自己若沒有威信,就沒有能力起義,所以利用紅花會剪除異己,掌握了朝政大權。
接著,乾隆又藉口說,想和回族化敵為友,因此打算冊立香香公主為妃,還要陳家洛勸服香香,迂腐的陳家洛再次同意,乾隆讓陳家洛去見香香公主。
兩人重逢,陳家洛帶香香公主遊覽長城。香香公主本以為陳家洛是來救自己出宮,卻沒想到,陳家洛開口求她犧牲個人幸福成全大局,從皇命進宮為妃,香香公主最終含淚答應。
然而香香公主進宮後,卻發現乾隆冰會陰謀,急忙向陳家洛報信未成,最終自殺身亡。
與此同時,乾隆約紅花會眾在太液池一起共商起事大計,並於冰會之上暗設伏兵,下令大開殺戒,使紅花會眾首領全部罹難。
混戰過後,只有陳家洛一人殺出重圍。回到清真寺,得知香香公主的死訊,更是讓陳家洛悲痛欲絕,他獨自黯然離開了京城,重返回疆,尋找失蹤的霍青桐。
電影的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江南書劍情》和《戈壁恩仇錄》的大部分情節都出自原著,但因為金庸原著篇幅浩大,而且原著是群像戲,許鞍華對支線人物進行了縮略,同時對故事結尾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結局讓紅花會成員被屠戮殆盡,使其顯得更加悲涼。
原著《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武俠風格尚未成熟,整體故事帶有明顯舊派小說中歷史演義與江湖傳奇的風格,電影提煉了全書中的兩大核心衝突,圍繞乾隆身世之謎的反清復漢鬥爭和陳家洛、霍青桐與香香公主之間的三角戀。
許鞍華並不是一位商業片導演,她拍攝的《書劍恩仇錄》,和港臺的金庸武俠影視劇在風格與追求上截然不同。許鞍華將原著中歷史演繹的部分進行了提煉,乾隆和陳家洛兩個角色貫穿全片,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被省略,直接導致本片變得更像一部歷史劇。
陳家洛並不是傳統武俠小說中的大英雄、救世主,恰恰相反,金庸將其塑造為一個失敗者。
事業上,陳家洛太過輕信乾隆,導致屢次被騙;
情感上,陳家洛是個徹頭徹尾的渣男,辜負霍青桐,最後又因為所謂的民族大義而出賣香香公主,最終既失掉了政治,又犧牲了愛情,終未挽回失敗的命運。
到了電影中,許鞍華將陳家洛塑造成一個反武俠的悲劇人物,全片的主題都是在探討民族與個人之間的矛盾,整個故事自始至終都是在呈現,陳家洛於國族大義和個人情理間的矛盾、抉擇和犧牲,故事情節方面亦沒有原著的跌宕曲折,扣人心弦。
再加上全片拍攝拍攝手法偏重實感,從演員的造型、談吐,場面的營造和臺詞,即使武打場面也沒有飛天遁地,全都走樸實無華的實際路線,如此一來導致影片的娛樂性被進一步減少。
本片上映時,內地合拍片已經退熱,不夠娛樂化的故事,也難以徵服港臺觀眾,導致此片上下兩部加起來,不過收穫了千萬票房,對比影片的成本來說,可謂慘敗。
就連許鞍華自己也說過:「1985年,你出這套戲還可以過關,遲至1987年出,就死定了」。
不過,站在另一個角度來看,以上的缺點也可以說是該片的亮點。
許鞍華的武俠風格,是受到胡金銓的影響,全片在攝影、美術等方面極盡考究,對於原著的改編和提煉是忠實於原著精神的,很好地還原了小說的主線故事,也深刻地表現了小說的主題。
更難得的是不遠萬裡大江南北的取景,很多場面拍得氣勢恢宏,如片中回部與清兵的戰爭場面,劇組組全程實拍,動用了上千人的騎兵隊伍,亂箭與石攻的場景顯得極為壯觀,這種實拍的震撼感,是今天的武俠劇中根本做不到的。
如今再重看這部電影,本片應該算是金庸小說改編電影中少有的精品之作。
雖然武打和敘事連貫度上不盡完美,但無論遠赴大陸拍攝的外景,演員的選角成功和演技,尤其兩位女主角在有限的戲份裡,刻畫出頗為細膩動人的情感,這些都是值得稱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