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發光面板的製作方法
2023-06-12 03:17:46
專利名稱:等離子發光面板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等離子發光面板(plasma panel,PP),尤其涉及一種具有高發光效率(luminous efficiency)的等離子發光面板。
背景技術:
近年來,各種顯示技術蓬勃發展,經過持續研究開發之後,如液晶顯示器(LCD)、等離子顯示器(PDP)、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OLED display)等新產品已逐漸商品化並應用於各種尺寸以及各種面積的顯示裝置。目前整個顯示器行業,無不朝高亮度以及高效率方向發展,以期能製作出更具商業價值的顯示器產品。而在顯示器的各種關鍵零部件當中,用來供應光源的背光板(backlight),如等離子發光面板,對顯示器整體的發光效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當背光板本身具有優良的發光效率時,不僅可以提高顯示器的亮度,也使顯示器中其他組件的設計以及製造更具靈活性。但是當背光板本身的發光效率不佳時,所能提供的光源有限,往往限制了顯示器產品的亮度。
請參閱圖1。圖1為現有的等離子發光面板10的剖面示意圖。現有的等離子發光面板10包括一後板12,以及一平行設置於後板12上方的前板14。多個電極對(electrode pair)16設置於後板12的一上表面18,各電極對16均包括一正電極(positive electrode)22以及一負電極(negative electrode)24,各電極對16的正、負電極22、24之間具有相等的間距(equal space),同時各電極對16的正、負電極22、24之間形成一放電間隙(discharge gap)。一介電層26設置於後板12的上表面18,並且介電層26覆蓋住各電極對16,以用來保護並且隔絕電極。前板14的一下表面28以及介電層26的表面上,分別塗布有一螢光層(fluorescent layer)32,而螢光層32通常是一含磷層(phosphorous layer)。前板14以及後板12之間,另設置有多個間隙填充物(spacer)34,用來維持前板14與後板12之間的固定間距。另外,前板14與後板12之間,填充有放電氣體(discharge gas),以便在正、負電極22、24之間施加電壓時產生輝光放電(grow discharge)。
當在各電極對16的正電極22以及負電極24之間施加電壓時,正電極22以及負電極24之間形成一電場,使放電氣體電離(ionized)而放電,並經由能量轉移產生紫外線,然後照射螢光層32而激發出可見光。影響等離子發光面板10的發光效率的因素很多,如填充的電離氣體的種類、電極材料的種類、螢光體的發光效率以及螢光體的面積等。
然而,現有的等離子發光面板10存在嚴重問題,即現有的等離子發光面板10在目前的技術水準之下,發光效率只能到達一定的程度。這意味著,其本身的亮度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水準,進而影響顯示器產品的亮度,即使其本身的亮度可以達到預期的水準,對於提高顯示器的亮度,以及使顯示器中其他組件設計以及製造更具靈活性,卻又力有未逮。在上述各種因素中,前三種因素牽涉到材料的選擇,常常必需更換所採用的原料(rawmaterial),在進行成本(cost)核算時,並不見得每次都可行(feasible),尤其是在工藝繁複的生產線上,細微的改變往往牽涉面甚廣,造成改變上的阻礙(obstacle)。而最後一種因素則與等離子發光面板本身的結構有關。
因此,如何能夠開發出一種新的等離子發光面板,其不僅能克服效率以及亮度不足的問題,又不增加產品的成本,同時可行性還非常高,便成為十分重要的課題。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等離子發光面板,以提高該等離子發光面板的亮度以及發光效率,並且避免上述現有的等離子發光面板的缺點。
在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中,等離子發光面板(PP)包括一後板,一平行設置於該後板上方的前板,多個相互平行的電極對,以及一具有第一預定圖案的第一介電層,該第一介電層覆蓋於上述電極對之上。
由於本發明的等離子發光面板採用已構圖的介電層,並藉由介電層中的立體凹槽形狀大幅度地增加螢光體的塗布面積,進而達到增加等離子發光面板的發光效率的目的。不僅等離子發光面板本身的亮度得以改善,相應地也可以提高顯示器的亮度,並額外地使顯示器中其他組件的設計以及製造更具靈活性,同時,完全不會產生因為更換原料所衍生的成本問題。將本發明的等離子發光面板用於實際的生產線上時,將可以製作出具有高效率、高亮度以及低成本的顯示器產品。
圖1為現有的等離子發光面板的剖面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中等離子發光面板的剖面示意圖;圖3為圖2的等離子發光面板的上視圖;圖4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中等離子發光面板的上視圖。
附圖標號說明10、100、200等離子發光面板12、102、202後板 14、104 前板16、106、206電極對 10、108、208上表面22、112、212正電極 24、114、214負電極26、116、216介電層 28、118 下表面32、122、222螢光層 34、124 間隙填充物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高發光效率的等離子發光面板。請參考圖2,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等離子發光面板100的剖面示意圖。如圖2所示,本發明的等離子發光面板100包括一後板102以及一平行設置於後板102上方的前板104。多個電極對106設置於後板102的一上表面108,各電極對106均包括一正電極112以及一負電極114,各電極對106的正、負電極112、114之間具有相等的間距,同時各電極對106的正、負電極112、114之間形成一放電間隙。一具有預定圖案(predefined pattern)的介電層116設置於後板102的上表面108,並且介電層116覆蓋住各電極對106,以用來保護並且隔絕電極。在前板104的一下表面118、後板102的上表面108以及介電層116的表面上分別塗布有一螢光層122,該螢光層122通常是一含磷層。前板104 及後板102之間,另設置有多個間隙填充物124,用來維持前板104與後板102之間的固定間距。另外,前板104與後板102之間填充有放電氣體,放電氣體通常為惰性氣體(inert gas),例如氦(He)、氖(Ne)、氬(Ar)等,或是這些惰性氣體的混合氣體,以便在正電極112以及負電極114之間施加電壓時產生輝光放電。
請參考圖3,圖3為圖2的等離子發光面板100的上視圖。如圖3所示,由於介電層116具有如圖3所示的預定圖案,所以介電層116並非平坦地覆蓋於正電極112以及負電極114之上,而是呈現突起與凹下的形狀。如此一來,藉由相鄰的正、負電極112、114之間介電層116中的立體凹槽形狀,塗布於介電層116以及後板102的上表面108的螢光層122的總面積(totalarea)便可以被有效地增加,進而增加等離子發光面板100的發光效率。
請再參考圖2,介電層116的突起高度小於間隙填充物124的高度,以避免影響等離子發光面板100的透光率。同時,具有預定圖案的介電層116通常是利用網板印刷(screen printing)而形成的,但形成的方法並不只限於此一種,其他可以達成類似效果的方式(例如沉積之後再蝕刻),亦可能被用來形成具有預定圖案的介電層116。此外,本實施方式中利用後板102上表面108的介電層116中的立體凹槽形狀來增加螢光體的塗布面積,進而達到增加等離子發光面板100的發光效率的目的。但本發明亦可藉由將電極設置於前板104的下表面118,再覆蓋以具有立體凹槽形狀的介電層(未顯示)來增加螢光體的塗布面積,或甚至於將電極設置於前板104的下表面118或後板102的上表面108,再同時利用後板102上表面108的介電層116中的立體凹槽形狀以及前板104下表面118的介電層(未顯示)中的立體凹槽形狀來增加螢光體的塗布面積,進而增加等離子發光面板的發光效率。在此兩種情形之下,前板104的下表面118需先設置另一具有預定圖案的介電層(未顯示),再塗布螢光層122。
請參考圖4,圖4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等離子發光面板200的上視圖。如圖4所示,本發明的等離子發光面板200包括一後板202以及一平行設置於後板202上方的前板(未顯示)。由於本實施方式中前板(未顯示)的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中完全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多個電極對206設置於後板202的一上表面208,各電極對206均包括一正電極212以及一負電極214,各電極對206的正、負電極212、214之間具有相等的間距,同時各電極對206的正、負電極212、214之間形成一放電間隙。一具有預定圖案(predefined pattern)的介電層216設置於後板202的上表面208,並且介電層216覆蓋住各電極對206,以用來保護並且隔絕電極。後板202的上表面208以及介電層216的表面上塗布有一螢光層222,而螢光層222通常為一含磷層。前板(未顯示)以及後板202之間,另設置有多個間隙填充物(未顯示),用來維持前板(未顯示)與後板202之間的固定間距。另外,前板(未顯示)與後板202之間,填充有放電氣體,放電氣體通常為惰性氣體,例如氦、氖、氬等,或是這些惰性氣體的混合氣體,以便在正電極212以及負電極214之間施加電壓時產生輝光放電。
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實施方式中的介電層216除了不是平坦地覆蓋於正電極212以及負電極214之上而是呈現突起與凹下的形狀外,相鄰正、負電極212、214間的介電層216包括多個立體凹槽,並因而形成陣列式(matrix)的介電層突起。如此一來,藉由相鄰的正、負電極212、214之間介電層216中的多個立體凹槽形狀,可以更有效地增加塗布於介電層216以及後板202的上表面208的螢光體的面積。在其他條件均相同的情況之下,本實施方式的等離子發光面板200的發光效率優於第一實施方式等離子發光面板100的發光效率。同樣地,介電層216的突起高度小於間隙填充物(未顯示)的高度,以避免影響等離子發光面板200的透光率。
具有預定圖案的介電層216通常是利用網板印刷而形成的,但形成的方法並不只限於此一種,其他可以達成類似效果的方式,例如沉積之後再蝕刻,亦可能被用來形成具有預定圖案的介電層216。此外,本實施方式中利用後板202上表面208的介電層216中的立體凹槽形狀來增加螢光體的塗布面積,進而達到增加等離子發光面板200的發光效率的目的。但本發明亦可藉由將電極設置於前板(未顯示)的下表面(未顯示),再覆蓋以具有立體凹槽形狀的介電層(未顯示)來增加螢光體的塗布面積,或甚至於將電極設置於前板(未顯示)的下表面(未顯示)或是後板202的上表面208,再同時利用後板202上表面208的介電層216中的立體凹槽形狀,以及前板(未顯示)下表面(未顯示)的介電層(未顯示)中的立體凹槽形狀來增加螢光體的塗布面積,進而增加等離子發光面板的發光效率。在此兩種情形之下,前板(未顯示)的下表面(未顯示)需先設置另一具有預定圖案的介電層(未顯示),再塗布螢光層222。
事實上,本發明的等離子發光面板中的介電層所具有的預定圖案可為任意圖形(random figure),也就是說,介電層中可能包括任何形狀、尺寸以及數量的立體凹槽,以上所述僅為具體可行的兩種實施方式。
由於本發明的等離子發光面板採用已構圖的介電層,藉由介電層中的立體凹槽形狀可大幅度地增加螢光體的塗布面積,進而達到增加等離子發光面板的發光效率以及亮度的目的。將本發明的等離子發光面板用於實際生產線上時,將可以製作出具有高效率、高亮度及低成本的顯示器產品。
與現有的等離子發光面板相比,本發明的等離子發光面板採用已構圖的介電層,藉由介電層中的立體凹槽形狀可大幅度地增加螢光體的塗布面積,進而達到增加等離子發光面板的發光效率的目的。如此一來,不僅等離子發光面板本身的亮度得以改善,相應地也可以提高顯示器的亮度,並額外地使顯示器中其他組件設計以及製造更具靈活性,同時,完全不會產生因為更換原料所衍生的成本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凡依本發明構思所進行的等同變換與修飾,皆應落入本發明要求保護的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等離子發光面板(plasma panel,PP),該等離子發光面板包括一後板;一平行設置於該後板上方的前板;多個相互平行的電極對(electrode pair);以及一覆蓋於上述電極對上且具有一第一預定圖案的第一介電層(firstdielectric layer)。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發光面板,其中上述各電極對具有相等的間距。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發光面板,其中上述電極對設置在上述前板的一下表面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等離子發光面板,其中該發光面板還包括一設置於上述後板的一上表面的具有一第二預定圖案的第二介電層。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等離子發光面板,其中該發光面板還包括一覆蓋於上述第二介電層之上的螢光層(fluorescent layer)。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發光面板,其中上述電極對設置在上述後板的一上表面上。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等離子發光面板,其中該發光面板還包括設置於上述前板的一下表面的具有一第二預定圖案的第二介電層。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等離子發光面板,其中該發光面板還包括一覆蓋於上述第二介電層上的螢光層。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發光面板,其中上述各電極對的兩電極之間形成一放電間隙(discharge gap)。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發光面板,其中上述預定圖案為任意圖形(random figure)。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發光面板,其中該發光面板還包括一覆蓋於上述第一介電層之上的螢光層。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等離子發光面板,其中上述螢光層是一含磷層(phosphorous layer)。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發光面板,其中該發光面板還包括設置於上述前板以及後板之間的多個間隙填充物(spacer)。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等離子發光面板(PP),其包括一後板,一平行設置於該後板上方的前板,多個相互平行的電極對,以及一具有第一預定圖案且覆蓋於上述電極對上的第一介電層。
文檔編號H01J17/49GK1567513SQ0314506
公開日2005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2日 優先權日2003年7月2日
發明者宋文發, 萬祥文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