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模具的滑塊內部頂出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2 00:49:46 3

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加工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模具的滑塊內部頂出機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某些鑄件的側邊為一薄壁體,該薄壁體需要被滑塊完全包覆後成型。而滑塊在向外滑出出模時,滑塊型腔對產品有一個向外的拉拔力,這容易造成滑塊成型的側邊薄壁體向外變形,甚至卡在滑塊型腔內無法出模,從而影響了產品的品質。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一種模具的滑塊內部頂出機構,其可順利地對模具進行出模操作,同時保證產品側邊的薄壁體不發生變形。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模具的滑塊內部頂出機構,所述模具包括動模側、定模側、產品、滑塊內部頂出機構和斜導柱,所述滑塊內部頂出機構包括固定連接的滑塊前段和滑塊後段,所述滑塊前段的內部分別設置貫通的第一復位杆過孔和第一頂針過孔,所述滑塊前段的後部設置頂針推板,所述頂針推板上分別設置與所述第一復位杆過孔和第一頂針過孔相匹配的貫通的第二復位杆過孔和第二頂針過孔;復位杆貫穿所述第一復位杆過孔和第二復位杆過孔並固定至所述頂針推板,頂針貫穿所述第一頂針過孔和第二頂針過孔並固定至所述頂針推板,所述復位杆和頂針的中間部位分別設置位杆軸肩和頂針軸肩,所述滑塊前段的最前端為用於容納產品的側邊薄壁體的滑塊型腔。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採取的技術措施還包括:
優選地,所述復位杆的外徑等於所述第一復位杆過孔和第二復位杆過孔的內徑,所述頂針的外徑均等於所述第一頂針過孔和第二頂針過孔的內徑。
優選地,所述頂針推板上設置螺孔,所述復位杆和頂針推板採用螺釘固定,所述頂針和頂針推板採用螺釘固定。
優選地,所述位杆軸肩和頂針軸肩均為圓臺形軸肩。
優選地,所述滑塊前段的後部具有下凹空腔,其尺寸與所述頂針推板相匹配,並設置預定的頂針推板向前移動距離的深度。
優選地,所述滑塊後段上具有圓形深孔,所述圓形深孔內設置彈簧。
優選地,所述滑塊前段和滑塊後段採用螺絲固定裝配。
優選地,合模時,所述滑塊前段的前端與模具上的滑塊限位面相接觸,所述復位杆的前端和滑塊限位面相接觸,所述頂針和產品的側邊薄壁體的表面相接觸。
優選地,所述產品的側邊薄壁體上設置與頂針匹配的頂針位置。
優選地,頂針的數量為2個,復位杆的數量為2個,圓形開孔的數量為2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模具的滑塊內部頂出機構結構簡單,定位精準,動作靈活,便於加工製造,製造成本較低,且使用範圍廣泛,其可順利地對模具進行出模操作,同時保證產品側邊的薄壁體不發生變形,從而保證了產品的品質。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產品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模具的三視圖,其中A圖是B圖從I側觀察的模具的側視圖,C圖是B圖從II側觀察的模具的側視圖;
圖3是本實施新型一實施例中模具的滑塊內部頂出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局部刨切);
圖4和圖5是模具的滑塊內部頂出機構的開模運動的示意圖;
圖中的附圖標記為:
動模側21、定模側22、產品23、側邊薄壁體231、頂針位置232、滑塊內部頂出機構24、斜導柱25、滑塊前段1、滑塊後段2、第一復位杆過孔3、第一頂針過孔4、頂針推板5、第二復位杆過孔6、第二頂針過孔7、復位杆8、頂針9、位杆軸肩10、頂針軸肩11、滑塊型腔12、下凹空腔13、圓形深孔14、彈簧15、滑塊限位面16。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於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所述的產品23的側邊為一側邊薄壁體231,在側邊薄壁體231上設置與頂針9匹配的頂針位置232,以便出模時頂針9頂住產品23的側邊薄壁體231,待產品23完全從滑塊型腔12中脫出後再將頂出力撤銷,進行後續的繼續出模操作。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採用的模具包括動模側21、定模側22、產品23、滑塊內部頂出機構24和斜導柱25,所述滑塊內部頂出機構24用於在保證側邊薄壁體231不變形的同時進行出模操作,所述斜導柱25用於挑動滑塊使其時左右移動。
如圖3所示,本實施新型一實施例中用於圖1所示產品23的模具的滑塊內部頂出機構24分為滑塊前段1和滑塊後段2,滑塊前段1的最前端有產品23的滑塊型腔12,此滑塊型腔12容納產品23的側邊薄壁體231。滑塊前段1上設置第一復位杆過孔3,孔徑與復位杆8的外徑相匹配;滑塊前段1上還設置第一頂針過孔4,孔徑與頂針9的外徑相匹配。
滑塊前段1的後部有一下凹空腔13,其尺寸與設置在其後部的頂針推板5相匹配,並預留合適的頂針推板5向前移動距離的深度。
滑塊前段1後部的頂針推板5上也設置分別與所述復位杆8及頂針9相匹配的第二復位杆過孔6和第二頂針過孔7。
所述復位杆8及頂針9的中間部位分別設置圓臺形的位杆軸肩10和頂針軸肩11,以便復位杆8及頂針9移動時的限位。
所述復位杆8及頂針9的前段分別各自穿過滑塊前段1的第一復位杆過孔3和第一頂針過孔4,所述復位杆8及頂針9的後段分別各自穿過頂針推板5上的第二復位杆過孔6和第二頂針過孔7,以使位杆軸肩10和頂針軸肩11均位於頂針推板5的前部,所述頂針推板5的正上方有螺孔,鎖入固定螺釘後可固定所述復位杆8及頂針9。
滑塊後段2上開設圓形深孔14,其內部設置彈簧15,圓形深孔14的孔徑與裝在其內的彈簧15相匹配。
將滑塊後段2與滑塊前段1用螺絲固定裝配,使在滑塊後段2圓形深孔14內裝配的彈簧15緊密貼合在頂針推板5上,以保證彈簧15有足夠的彈力。合模後,滑塊前段1的前端與模具上的滑塊限位面16相接觸,復位杆8的前端和滑塊限位面16相接觸,頂針9和產品23的側邊薄壁體231的表面相接觸。
如圖4和圖5所示,模具的滑塊內部頂出機構的開模運動的步驟如下:
開模時斜導柱孔內的斜導柱25挑動滑塊向右移動,滑塊前段1的前端與滑塊限位面16形成空隙,此時頂針推板5在裝在滑塊後段2圓形深孔14內的彈簧15的彈力作用下保持位置不變,因此頂針9的位置也會保持不變,頂針9的前端仍然頂在側邊薄壁體231的表面上的頂針位置232,滑塊繼續右移,復位杆8的位杆軸肩10的端面和滑塊前段1的下凹空腔13的端面相接觸時,滑塊型腔12完全脫離開產品23。在這種滑塊內部頂出機構24的作用下,滑塊順利脫離開產品23,不致使產品23的側邊薄壁體231變形。
當產品23完全脫離滑塊型腔12後,復位杆8上的位杆軸肩10的端面和滑塊前段1的下凹空腔13的端面相接觸,頂針9及復位杆8的位置被滑塊前段1的下凹型腔13的端面限位,不再在彈簧15的推力作用下向左移動。滑塊繼續向右移動時,帶著頂針9及復位杆8同時繼續右移。直到滑塊前段1與滑塊限位面16有較大孔隙時,再進行動模側22頂出產品。完成出模的作業。
當合模時,斜導柱孔內的斜導柱25挑動滑塊向左移動,移動到一定位置時,復位杆8的前端面和滑塊限位面16相接觸,滑塊限位面16對復位杆8的端面產生一個推力,致使復位杆8上的位杆軸肩10推動頂針推板5向右移動,頂針推板5在復位杆8的推力作用下壓縮裝在滑塊後段2圓形深孔14內的彈簧15,此時頂針推板5也帶動頂針9向右移動,使頂針9的端面和滑塊的型腔平面12相平齊。此時頂針推板5的右端面和滑塊後段2的端面相接觸。完成頂針9復位後合模的作業。
由上述實施例可知,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的模具的滑塊內部頂出機構結構簡單,定位精準,動作靈活,便於加工製造,製造成本較低,且使用範圍廣泛,其可順利地對模具進行出模操作,同時保證產品側邊的薄壁體不發生變形,從而保證了產品的品質。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其只作為範例,本實用新型並不限制於以上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任何對該實用進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實用新型的範疇之中。因此,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下所作的均等變換和修改,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