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真正的大結局(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大人物)
2023-06-01 19:39:38 3
長安十二時辰真正的大結局?有人曾經將這部劇與陳凱歌的電影《妖貓傳》相比較,卻發現兩者畫風迥異:《妖貓傳》華麗壯觀,美輪美奐,尤其是象徵盛唐輝煌的花萼相輝樓的流光溢彩,讓人不禁對大唐心生嚮往而《長安十二時辰》則是如小家碧玉,樸實無華,真實的反映了長安城的芸芸眾生,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長安十二時辰真正的大結局?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長安十二時辰真正的大結局
《長安十二時辰》甫一問世,便將萬千世界都吸引在了那萬國來邦的盛世長安,細緻精美的場景,仿佛帶我們穿越回盛世繁華的大唐,與長安百姓一起度過天寶三年熱鬧輝煌的上元佳節。有人曾經將這部劇與陳凱歌的電影《妖貓傳》相比較,卻發現兩者畫風迥異:《妖貓傳》華麗壯觀,美輪美奐,尤其是象徵盛唐輝煌的花萼相輝樓的流光溢彩,讓人不禁對大唐心生嚮往!而《長安十二時辰》則是如小家碧玉,樸實無華,真實的反映了長安城的芸芸眾生。
聖人—唐玄宗李隆基:從勵精圖治,奮發有為到年老昏聵,貪圖享樂唐朝時期,皇帝經常被稱作聖人。《長安十二時辰》以唐朝為背景,用聖人代指皇帝,其實非常合理。再具體點,劇中的聖人就是指唐玄宗李隆基。
劇中聖人對蕭規說的那番話,連第八團的人名都一一記得清楚,確實令人動容,連幾近冷血的蕭規當時都恍惚感動了。
如果說這表明了聖人記掛著為大唐拼過命的那些小人物,而且對蓋將軍的懲罰也表明他賞罰有度的話,那麼,第八團倖存的人幾乎都沒有好下場,沒死在戰場上,卻死在盛世大唐,就只能說明如今的聖人已非當年的聖人了,這也與唐玄宗的人生經歷完全吻合,年輕時聖明,晚年時昏聵!
太子李璵—挽救大唐的唐肅宗李亨劇中的太子李璵,其歷史原型是唐玄宗第三子李亨,從被推上政治前臺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顯而易見的政治威脅所包圍。
威脅首先來自宰相李林甫(劇中的林九郎),在開元末年之後的李林甫以及後來的楊國忠等宰相成員成為對太子威脅最大的政治勢力。在李林甫與太子之間的較量與鬥爭中,李林甫多次企圖慫恿玄宗廢太子,而唐玄宗卻幾乎從不出面遏制或阻攔宰相李林甫對太子李亨的多次衝擊,這也從側面說明,他是不情願看到太子李亨羽翼豐滿、勢力擴張的。
太子李亨就是在這種威脅中戰戰兢兢的渡過了整整15年,直到安祿山舉兵反叛,情況才終有改變。
安史之亂起,太子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三節度使,負責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馬嵬坡為百姓所留,經歷了馬嵬坡之變後,李亨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帝位,尊父親玄宗為太上皇,隨後他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討安史,先後於至德二年(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
太子李亨在國家危難之際,將平叛重任一肩挑起,並最終平定叛亂,收復長安、洛陽,算是一位奮發有為的君主。
靖安司司丞李必—四朝老臣李泌,從小狐狸成長為老江湖唐安史之亂之際,一位頗為神秘的人物登上了政治歷史舞臺。他顯達朝堂,卻以白衣山人自居,運籌帷幄,屢進良策,人主視為良師益友。這就是中唐政壇奇人李泌。歷史上真實的李泌,確實兼具儒道兩家風採。
他數次力挽狂瀾,救國於危難之際,功成後拂衣歸隱山林,深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皇帝器重。李泌主要有以下功績:
一、獻計平定安史之亂李泌為肅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
李泌提出的方略是非常正確的,他反覆告誡肅宗「無欲速」,要著眼於長久,目的是要把叛軍趕出老巢,一網打盡,不留後患。
二、協調各方,穩定邊疆形勢;
李泌在唐王朝經歷安史之亂後,實力大衰,提出了「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對抗吐蕃的策略。
在戰略實施的過程中,是李泌負責協調唐與回紇二者關係。
三、革除弊端,穩定內政
李泌「事多承平十倍。去其冗員,非常員也」「普增其俸」,大大緩和了朝政中的矛盾。
右相林九郎—一代奸相李林甫李林甫擔任右相19年,是唐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唐玄宗後期十分親近李林甫,使得他大權獨握,閉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
李林甫擔任右相期間,先後構陷、打擊了太子李亨、左相李适之、四鎮節度使王忠嗣、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等人。為了鞏固自己的相權,杜絕邊關將領入朝為相,還唆使唐玄宗重用在內地沒有關係、在朝中沒有黨援的胡人擔任邊關大將。
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提拔、重用符合自己理念的安祿山和楊國忠,二人最後卻不但聯手誣告了李林甫,使其被貶為庶人,手握重兵且對大唐無甚感情的三鎮節度使安祿山還以「清君側」討伐奸相楊國忠為名起兵造反。
郭利仕——高力士:驃騎大將軍高力士被稱為「千古第一賢宦」,助玄宗平定韋後和太平公主之亂,身為宦官卻官至驃騎大將軍,封齊國公,權傾朝野但始終忠心耿耿,深得玄宗寵信。
安史之亂後,玄宗失勢,但高力士衷心相隨,後聞唐玄宗駕崩,高力士傷感吐血而死。
嚴羽幻——楊玉環:本該青燈古卷,卻是身陷凡塵劇中嚴羽幻的歷史原型就是楊貴妃楊玉環。楊玉環本是壽王李瑁之妃,被李隆基看中,先受令出家,後被李隆基納為貴妃。
晚年的李隆基極度寵幸楊玉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李白還特地為楊玉環作詩三首,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也受寵,做到了宰相。
安史之亂後,玄宗逃至馬嵬坡,發生兵變,楊玉環被逼自盡,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殞。
大唐國殤,安史之亂,大唐就此由盛轉衰從聖人到嚴羽幻,從唐玄宗到楊貴妃,安史之亂讓他們陰陽兩隔,卻也見證了大唐從盛世巔峰急劇跌落的痛苦裡程。
劇中李必被暴民俘虜關押時,他曾說長安今日有風險,暴民回答說,長安城對我們來說每天都很危險。
大鵬展翅九千裡,扶搖直上九萬裡,它飛得高,因此看不見地下的螻蟻,而龍波說,蚍蜉過處,皆成齏粉。
唐朝的問題並不在於誰大權獨攬,也不在於出了幾個奸相掌權,更不可能是因為一兩個女人而影響國運。真正的原因是歷朝歷代都存在的:階級的固化,整個體制的僵化, 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卻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終至滅亡, 這就是歷史周期律的魔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