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電影劇情觀後感(紅色電影八佰觀後感)
2023-06-01 08:13:30 2
有一群青年,他們面對槍炮勇往直前;有一群男人,他們背負傷痛咬牙堅持;有一群義士,他們直面生死毫不畏懼……他們就是淞滬會戰最後一役中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的四百名國名革命軍。而《八佰》這一部電影很好地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革命戰士。
電影故事發生在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奉命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這就是電影《八佰》的主要劇情內容。其歷史背景是1936年,西安事變,在張學良和楊虎城的逼迫下,蔣被迫抗日……
為了得到向國際表明決心,得到列強們支持與幫助,蔣直接把戰場放在了當時的經濟中心--上海。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8月14日南京政府發起反擊,在中華民族最危急的時候國人同仇敵愾上下一心決心保衛祖國,各路軍閥也都放下昔日的仇恨不再內戰槍口一致對外。淞滬會戰打的相當慘烈,在此次會戰中中國軍隊前後共投入75萬餘人,包括蔣的精銳嫡系中央軍, 還有各路地方軍閥湘軍桂軍滇軍川軍東北軍西北軍等,日軍海陸空共投入30餘萬人。戰爭持續三個月由於武器裝備低劣 ,蔣指揮不當 ,還有軍閥派系太多不好指揮, 地方軍戰鬥力低下等原因, 最終以國軍損失30多萬,日軍損失5萬多 的結果結束戰爭。
在此次戰爭後期,蔣令88師留守四行存庫與日軍周旋, 目的是營造國際輿論的抱到與支持, 想取得到國際的支持援助。但是該師師長覺得留下來無疑是去送死,但蔣的命令卻不能違背。最終向蔣報備留下一個團,但離開的時候,其實就留下了一個營。也就是影片中的「八佰人」。
最讓我觸動的場景是八佰壯士在四行倉庫堅守四天四夜 ,最後撤退至英租界。明知生死渺茫,卻依然堅持戰鬥的一身肝膽;明知此去不歸,依然身抱炸彈縱身跳下,與敵人同歸於盡,絲毫不回頭;明知此生再難見爹娘妻兒,仍然為國捐軀的一往無前……他們為了守住倉庫,一個一個抱著炸藥向倉庫樓下跳。戰士們有的念叨著父母,有的牽掛著兒女,還有的思念著愛人。他們將自己銘牌與戰衣就在窗口,短暫與自己、自己家人告別後,大喊自己的名字,便徑直跳下去了。一聲聲告別,衝擊著我的雙耳,敲打著我的心靈,擊潰了我心裡的防線。人人都想活著,好好地活著。我們都渴望著美好的人生,沒有人願意輕易逝去自己的鮮活的生命。為什麼他們能夠那樣從容淡定,那樣無所畏懼。換做是我,我能像他們那樣堅定嗎?或者,自己能夠為自己的使命,為自己的理由做到如此地步嗎?銀幕上的鐵血戰士面目表情,視死如歸,如同冷酷的機器像前衝。我感到心裡難受,雞皮疙瘩也起來了,如鯁在喉,胸中一陣陣微弱的疼痛。我很少經歷生離死別,更多的是與親人朋友的告別,但這也足夠引起我的共鳴了。面對這樣的訣別,我會做得這樣乾脆嗎?是頑強,是堅定,是信仰;為個人,為親人,為國家。這大概就是中國軍人的性格。跳下樓,便是天人相隔,永不相見;報出名,即是為國捐軀,死得其所。不是不珍惜生命,只是更重視家國未來;不是不相信光明,只是更堅定民族復興。戰士們被炸得粉碎的瞬間,我被震撼到了。我想起了那句「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歌詞。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看起來極為不划算的舉動,他們也絲毫沒有動搖。如果有一天,也需要我做出犧牲,那麼為這種偉大的事業——中華民族的翻身崛起——我想我同樣會做出如此決定,即使我的精神境界可能還打不到那樣的高度,但我的身體會先行我一步,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早已鑿刻入我滾燙血液。這種捨棄小家為大家,積極樂觀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但好在我們今天正發展,正繁榮,對得起那千千萬萬為新中國做出犧牲的前輩們。
重要的,不是傳說講述的年代,而且講述傳說的年代。現如今的中國,正講述這樣或那樣的令人動容驚嘆的故事,因為有了這種說硬氣話的實力。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仍在路途,我輩青年仍需努力,為建設中國而成為綜合性國家高素質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