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歷史文物背後的故事(文明星光閃耀中州)
2023-06-01 17:16:43 4
傾聽歷史文物背後的故事?河南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收藏的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青銅牌飾,中國人是最早使用加工綠松石的人群,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傾聽歷史文物背後的故事?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傾聽歷史文物背後的故事
河南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收藏的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青銅牌飾,中國人是最早使用加工綠松石的人群。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婦好鴞尊,將貓頭鷹的形象融入到青銅器中。
河南信陽城陽城遺址出土的戰國中期捲雲紋漆木案,明顯具有楚文化風格。
上海博物館藏商鞅方升,當時1升約合今制200毫升,這件量器是商鞅統一秦國度量衡的見證,秦朝建立後,它推廣到全國範圍內。 (資料圖片)
上海博物館正在展出「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這是上海博物館推出的「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開篇之作。兩百餘件(套)文物向觀眾展示了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燦爛,也勾勒出中原地區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1
二里頭夏都先民用綠松石拼出龍的形象,龍的傳人一脈相承至於今
上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寶雞的一位農民意外發現了「何尊」,令這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具有無可取代價值的是底部的銘文。銘文有122字,是周成王對貴族何的訓誡,其中提到了營建洛邑之事。周成王的父親周武王滅商,在關中平原的都城偏西,曾表示「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它最初指的是洛陽盆地及以其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後來其內涵不斷擴大,成為我們偉大國家與文化的名字。
周武王沒有實現宅茲中國的夢想,周成王子承父業,在周公、召公等賢臣的輔佐下,成功營建洛邑。據說周公為了測定「天下之中」,來到今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鎮,在這裡用圭表測日影,得到此地為天下之中,遂開始營建新都。今天在告城鎮的觀星臺景區內,還能看到唐朝人所立的一座具有紀念性質的「周公測景臺」。
觀星臺景區以西大約1公裡的地方,有一處叫王城崗的龍山文化遺址,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它很有可能是「禹都陽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第一個都城。久遠而神秘的夏王朝,在考古學家的手鏟下,日漸露出清晰的面目。考古學家在河南發現了多處夏文化遺存,其中最令人振奮的是二里頭遺址的發現。
1959年發現的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省偃師市,今天考古學家有相當把握確認這裡是夏朝晚期的都城,這裡發現了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中軸線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封閉式官營手工業作坊區、最早的青銅禮器組合。
宅茲中國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一件從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牌飾,這件牌飾以青銅鑄出主體框架,再用數百片細小的綠松石鑲嵌出獸面紋,這件距今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文物出土時保存完好,數百片綠松石無一鬆動脫落,顯示出先民技藝的高超。這件牌飾兩側各有兩個小孔,據考古學家推測可系在墓主人胸前,墓主人應當與祭祀活動有關,這件牌飾「應作為溝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載體」。
二里頭遺址出土了多件綠松石牌飾,2002年考古學家在二里頭遺址3號宮殿建築基址庭院內的一座墓葬中,發現了一件長約70釐米的龍形器,由2000餘片綠松石拼合而成,綠松石每片大小在0.2-0.9釐米,厚僅0.1釐米。它整體呈現出龍的形象,龍頭部分用青、白玉組成鼻梁,雙目炯炯有神,龍身呈波浪狀,龍尾蜷曲。龍形器中部壓一件銅鈴。綠松石龍形器的功能仍舊眾說紛紜,它很可能被墓主人抱在懷中,不僅顯示墓主人對它的重視,也透露出墓主人的身份絕不一般,它或許與綠松石牌飾一樣,與先民的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綠松石的人群之一。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賈湖遺址,就是那個曾出土了中國最早樂器賈湖骨笛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也是製作使用綠松石的先驅。中原先民不俗的審美品位在二里頭得到了延續與創新,他們用綠松石塑造出龍的形象,將華夏兒女是龍的傳人寫入歷史記憶中。
2 殷墟出土大量精美文物,一展中國青銅時代典雅風華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網格紋鼎,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青銅鼎。夏商周三代又被稱為青銅時代,青銅器在當時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夏朝為青銅時代揭開了序幕,但夏朝的青銅鑄造業還不能說發達,到了商朝,先民生產出大量精美的青銅器,讓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國青銅時代的典雅風華。
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商朝在五百多年間曾五次遷都,六個都城中的四個在今河南境內。鄭州商城是商朝最早的都城亳都,而名氣更大的安陽殷墟則是商朝最後一個都城。從商朝開始,有城垣的城市大量出現,而此前的二里頭夏都只有宮城部分有夯築城牆。
宅茲中國展覽中展出了多件刻辭甲骨與卜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它一經出現就展現出成熟的樣貌,在此之前它必有一個發展的過程,目前考古學家、文字學家仍在艱辛探索之中。甲骨文記載了商朝歷史的方方面面,沒有甲骨文的記載,我們也許要與一位傳世文獻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的女將軍失之交臂。
甲骨卜辭中有一條這樣的記載:「辛巳卜,爭貞:今者王共人呼婦好伐土方。」辛巳日是佔卜的時間,主持佔卜的是一個叫「爭」的人,卜問的事情與戰爭有關,其中王指的是武丁,武丁是商朝晚期的一位君主,婦好是他的配偶,「共人」有召集軍隊之意,因此這條卜辭透露出武丁召集軍隊後,命令婦好帶軍前去討伐土方的信息,而土方是當時一個頗為強大的方國。甲骨卜辭中存有上百條關於婦好的記載,她不僅能帶兵打仗,也能佔卜。
1976年,考古學家在殷墟宗廟區附近發現了婦好墓,婦好墓規模雖然不大,但陪葬品豐富,出土的青銅器和玉器十分精美。宅茲中國展覽中,展出了婦好鴞尊、司母辛方鼎等婦好墓出土文物。婦好鴞尊將一隻站立的貓頭鷹的形象融入到青銅器中,貓頭鷹昂首挺胸,翅膀收起,給觀眾以志得意滿的神態,圓圓的眼,寬寬的嘴,小小耳朵,頭戴高冠,更顯自信。貓頭鷹的頭後別有玄機,製作它的工匠開了一個半圓形的口,從這裡注入酒,口上有蓋,蓋子前端有一尖嘴立鳥,後有一拱身卷尾的立龍。
如果說婦好鴞尊以靈動的想像力吸引了觀眾,司母辛方鼎則更多體現出一種莊重典雅。鼎足上部繪有饕餮紋,鼎身繪有八組饕餮紋和排列整齊的乳釘紋,器上有銘文「司母辛」三字,辛是婦好的廟號。這件青銅器很容易讓人想到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本文所述文物名字以各收藏單位定名為準),后母戊鼎是目前我國現存最大的青銅器,那麼「辛」和「戊」這兩人有關係嗎?確實存在關係,兩人均為武丁的配偶,兩件青銅方鼎是各自的後人為紀念其母所製作的。
以安陽殷墟文化為代表的商代晚期,是我國青銅器鑄造的第一個高峰期,到歷史的車輪前進到周朝時,我國的青銅器鑄造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篇章。
3
逐鹿中原、百家爭鳴,多元文化如萬川歸於一流走向融合統一
商朝的青銅器重酒器,周朝的青銅器重食器。周人鑑於商人酗酒成風、荒廢政事終至滅亡的教訓,嚴格規定飲酒的場合,節制飲酒的數量,由周公發布的《酒誥》堪稱我國第一個禁酒令。禮器制度由重酒到重食的改變,是周人改革商朝文化的一個方面,周人不像商人那樣重視鬼神,而是將「德治」與「民本」放到中心。
周人以宗法制和分封制為基礎,構建了一套完備的禮樂制度,這對古代中國政治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青銅器的使用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等級不同,使用的青銅器數量也不同,周天子在祭祀時可以享用九鼎八簋,而諸侯只可享用七鼎六簋,周天子享用的編懸樂器可以靠牆擺四面,而諸侯必須減去一面,只能擺三面。秩序無所不在,尤其表現在青銅器上,這便是「藏禮於器」的觀念。
周成王營建洛邑,洛陽作為周王朝東都,是舉行朝覲、冊命、祭典、徵伐等重要儀式之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是為東周。東周時代即春秋戰國時代,洛邑是規格最高的都城,但周王室逐漸衰微,諸侯國競起。河南境內分布著許多諸侯國,他們所生產的器物各具文化特色,正顯示出這一時代群雄逐鹿的態勢。
東周時代,河南南部的信陽、南陽等地日漸受到楚文化的影響。宅茲中國展覽中,展出了一件來自信陽市城陽城遺址出土的捲雲紋漆木案,長方形的案面以紅色為底色,用黑漆繪出三十六個團花式捲雲紋,三十六個捲雲紋分四行九列排布。這件漆木案的裝飾是典型的楚文化風格,它浸泡在水中兩千多年得以保存完好,經過修復後今天看來漆色仍舊鮮豔。
楚國從自視蠻夷到意圖問鼎中原的改變,本身顯示了這一時代的大勢是邁向統一。宅茲中國展覽的最後一件文物是上海博物館自藏的商鞅方升。商鞅因在秦國變法而聞名天下,這令許多讀者忽視了他的家鄉在哪裡。商鞅又被稱為衛鞅,他來自衛國,是衛國國君的後代,而衛國在今河南北部。春秋戰國時代,人才的流動十分頻繁,商鞅說服秦孝公,在秦國大刀闊斧進行改革。
商鞅先後兩次主持變法,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開始,商鞅主持第二次變法,陸續推出一系列舉措,其中之一是統一秦國內的度量衡。商鞅方升正是此舉產物,這件方升看上去平平無奇,但其上的銘文包含了巨大的歷史價值,一處銘文說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五分尊壹為升」,即擔任大良造一職的商鞅,規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為一升,約合今天的200毫升。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最終橫掃六合、統一天下。秦始皇在秦朝廣袤版圖內推行「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商鞅方升得到更大範圍的推廣。
夏商周三代王朝促進了廣泛地域內文化的統一,秦朝的統一順應了歷史之大勢,而在此過程中,中原地區佔有重要的地位,中原王朝的禮制和權威得到周邊地區的普遍接受,但並不以消滅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別為代價。多元融為一體,一體之中又蘊含多元,恰如萬川匯於一流,浩浩湯湯,生機勃勃。(陳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