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鑄造環保自動沾漿制殼生產線的製作方法
2023-06-02 01:24:16 1

本實用新型精密鑄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精密鑄造沾漿制殼生產線。
背景技術:
精密鑄造一般設有沾漿制殼生產線進行大規模生產,現有沾漿制殼生產線一般設置在平面內,按工藝順序排布,不同工序設有不同的生產線,按每批生產模式生產。這種沾漿制殼生產線的主要缺陷在於:一是佔地面積大;二是粉塵大,對操作人員造成的身體傷害較大;三是勞動生產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一種能顯著減少佔地面積,顯著減少粉塵,有效保護操作人員健康,並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精密鑄造環保自動沾漿制殼生產線。
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技術目標。
精密鑄造環保自動沾漿制殼生產線,其改進之處在於:設置在上、下層空間內,其中下層空間內設有快速乾燥室Ⅰ、快速乾燥室Ⅱ、自動沾漿室Ⅰ、自動沾漿室Ⅱ;所述快速乾燥室Ⅰ、快速乾燥室Ⅱ相對間隔布置;所述快速乾燥室Ⅰ、自動沾漿室Ⅱ相鄰;所述快速乾燥室Ⅱ、自動沾漿室Ⅰ相鄰;所述自動沾漿流水線Ⅰ為水平面內運轉的循環流水線Ⅰ,部分設置在快速乾燥室Ⅰ內,剩餘部分設置在自動沾漿室Ⅱ內;所述自動沾漿流水線Ⅱ為水平面內運轉的循環流水線Ⅱ,部分設置在快速乾燥室Ⅱ內,剩餘部分設置在自動沾漿室Ⅰ內;所述自動沾漿室Ⅱ、自動沾漿室Ⅰ為封閉式結構;所述上層空間內設有數條跨在快速乾燥室Ⅰ、快速乾燥室Ⅱ上的緩衝乾燥存儲線;所述緩衝乾燥存儲線是在垂直平面內運轉的循環輸送流水線Ⅲ,其下面的輸送線中部部分下垂伸入快速乾燥室Ⅰ、快速乾燥室Ⅱ之間間隔的空間內;所述緩衝乾燥存儲線下面的輸送線下垂部分在靠近快速乾燥室Ⅰ處設有緩衝乾燥存儲線上料點,在靠近快速乾燥室Ⅱ處設有緩衝乾燥存儲線下料點;所述快速乾燥室Ⅰ內設有封閉式的粉塵隔離操作室Ⅰ、粉塵隔離操作室Ⅱ,自動沾漿流水線Ⅰ分別穿過粉塵隔離操作室Ⅰ、粉塵隔離操作室Ⅱ,所述粉塵隔離操作室Ⅰ設置在自動沾漿流水線Ⅰ上料位置,所述粉塵隔離操作室Ⅱ設置在靠近緩衝乾燥存儲線上料點的位置;所述快速乾燥室Ⅱ內設有封閉式的粉塵隔離操作室Ⅲ,自動沾漿流水線Ⅱ穿過粉塵隔離操作室Ⅲ,所述粉塵隔離操作室Ⅲ設置在靠近緩衝乾燥存儲線下料點的位置;所述自動沾漿室Ⅱ內的自動沾漿流水線Ⅰ旁設有自動沾漿機械手Ⅰ;所述自動沾漿室Ⅰ內的自動沾漿流水線Ⅱ旁設有自動沾漿機械手Ⅱ。
上述方案中,所述自動沾漿流水線Ⅰ在快速乾燥室Ⅰ內的部分為U形盤旋結構;所述自動沾漿流水線Ⅱ在快速乾燥室Ⅱ內的部分為U形盤旋結構。
上述方案中,所述自動沾漿室Ⅱ、自動沾漿室Ⅰ均配有除塵裝置。
上述方案中,所述下層空間內自動沾漿室Ⅱ的旁邊設有配槳操作室Ⅰ,自動沾漿室Ⅰ的旁邊設有配槳操作室Ⅱ。
上述方案中,所述自動沾漿流水線Ⅰ、緩衝乾燥存儲線、自動沾漿流水線Ⅱ節拍一致。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積極效果:
1. 本實用新型設置在上、下層空間內,其中下層空間內設有間隔相對的自動沾漿流水線Ⅰ、自動沾漿流水線Ⅱ,上層空間內設有數條跨在快速乾燥室Ⅰ、快速乾燥室Ⅱ上的緩衝乾燥存儲線,這樣,本實用新型充分利用上下空間,比現有技術節約超過三分之二的生產場地。
2. 自動沾漿室Ⅱ內的自動沾漿流水線Ⅰ旁設有自動沾漿機械手Ⅰ,自動沾漿室Ⅰ內的自動沾漿流水線Ⅱ旁設有自動沾漿機械手Ⅱ,顯著提高沾漿效率,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
3. 自動沾漿室Ⅱ、自動沾漿室Ⅰ為封閉式結構,將高粉塵區域封閉起來,顯著降低粉塵對操作人員的危害。
4. 快速乾燥室Ⅰ內設有封閉式的粉塵隔離操作室Ⅰ、粉塵隔離操作室Ⅱ,快速乾燥室Ⅱ內設有封閉式的粉塵隔離操作室Ⅲ,操作人員在粉塵隔離操作室Ⅰ、粉塵隔離操作室Ⅱ、粉塵隔離操作室Ⅲ內操作,避免二次揚塵對操作人員的危害。
5. 自動沾漿流水線Ⅰ的下料點與緩衝乾燥存儲線的上料點對接,緩衝乾燥存儲線的下料點與自動沾漿流水線Ⅱ的上料點對接,自動沾漿流水線Ⅰ、緩衝乾燥存儲線、自動沾漿流水線Ⅱ節拍一致,這樣,使本實用新型高效運轉,將現有技術的不同工序生產線的每批生產模式變成了整條連續流水線生產的模式。
6.自動沾漿流水線Ⅰ在快速乾燥室Ⅰ內的部分為U形盤旋結構,自動沾漿流水線Ⅱ在快速乾燥室Ⅱ內的部分為U形盤旋結構,這樣,使得自動沾漿流水線Ⅰ、自動沾漿流水線Ⅱ排列得更加緊湊,增加自動沾漿流水線Ⅰ、自動沾漿流水線Ⅱ的長度,顯著增加被乾燥型殼在自動沾漿流水線Ⅰ、自動沾漿流水線Ⅱ上的輸送時間,顯著提高幹燥效果。
7. 自動沾漿室Ⅱ、自動沾漿室Ⅰ均配有除塵裝置,除去大量粉塵,進一步顯著降低本實用新型對操作人員的危害。
8.下層空間內自動沾漿室Ⅱ的旁邊設有配槳操作室Ⅰ,自動沾漿室Ⅰ的旁邊設有配槳操作室Ⅱ,方便配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布置圖。
圖2為圖1中B-B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下層空間的布置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上層空間的布置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並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所示的精密鑄造環保自動沾漿制殼生產線,設置在上、下層空間內,其中下層空間內設有快速乾燥室Ⅰ11、快速乾燥室Ⅱ12、自動沾漿室Ⅰ13、自動沾漿室Ⅱ14;快速乾燥室Ⅰ11、快速乾燥室Ⅱ12相對間隔布置;快速乾燥室Ⅰ11、自動沾漿室Ⅱ14相鄰;快速乾燥室Ⅱ12、自動沾漿室Ⅰ13相鄰;自動沾漿流水線Ⅰ2為水平面內運轉的循環流水線Ⅰ,大部分設置在快速乾燥室Ⅰ11內,剩餘部分設置在自動沾漿室Ⅱ14內,自動沾漿流水線Ⅰ2在快速乾燥室Ⅰ11內的部分為U形盤旋結構;自動沾漿流水線Ⅱ6為水平面內運轉的循環流水線Ⅱ,在部分設置在快速乾燥室Ⅱ12內,剩餘部分設置在自動沾漿室Ⅰ13內,自動沾漿流水線Ⅱ6在快速乾燥室Ⅱ12內的部分為U形盤旋結構;自動沾漿室Ⅱ14、自動沾漿室Ⅰ13為封閉式結構,自動沾漿室Ⅱ14、自動沾漿室Ⅰ13均配有除塵裝置。
上層空間內設有6條(其他實施例中,可以多於或少於6條)跨在快速乾燥室Ⅰ11、快速乾燥室Ⅱ12上的緩衝乾燥存儲線4;緩衝乾燥存儲線4是在垂直平面內運轉的循環輸送流水線Ⅲ,其下面的輸送線中部部分下垂伸入快速乾燥室Ⅰ11、快速乾燥室Ⅱ12之間間隔的空間內;緩衝乾燥存儲線4下面的輸送線下垂部分在靠近快速乾燥室Ⅰ11處設有緩衝乾燥存儲線上料點,在靠近快速乾燥室Ⅱ12處設有緩衝乾燥存儲線下料點;快速乾燥室Ⅰ11內設有封閉式的粉塵隔離操作室Ⅰ1、粉塵隔離操作室Ⅱ3,自動沾漿流水線Ⅰ2分別穿過粉塵隔離操作室Ⅰ1、粉塵隔離操作室Ⅱ3,粉塵隔離操作室Ⅰ1設置在自動沾漿流水線Ⅰ2上料位置,粉塵隔離操作室Ⅱ3設置在靠近緩衝乾燥存儲線上料點的位置;快速乾燥室Ⅱ12內設有封閉式的粉塵隔離操作室Ⅲ5,自動沾漿流水線Ⅱ6穿過粉塵隔離操作室Ⅲ5,粉塵隔離操作室Ⅲ5設置在靠近緩衝乾燥存儲線下料點的位置;自動沾漿室Ⅱ14內的自動沾漿流水線Ⅰ2旁設有自動沾漿機械手Ⅰ9;自動沾漿室Ⅰ13內的自動沾漿流水線Ⅱ6旁設有自動沾漿機械手Ⅱ7。
下層空間內自動沾漿室Ⅱ14的旁邊設有配槳操作室Ⅰ10,自動沾漿室Ⅰ13的旁邊設有配槳操作室Ⅱ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