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6-02 01:59:31
專利名稱:起重設備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起重機械,更具體地,涉及一種起重設備。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可帶載行駛的起重機包括履帶式起重機與輪胎式起重機。但是,這兩種起重機都無法方便的通過公路進行快速轉場。另外,具有快速轉場能力的汽車起重機和全地面起重機又無法有效的帶載行駛。因此,本領域需要一種既能帶載行駛,又能方便地轉場的起重設備。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起重設備,以解決現有技術的起重機不能既帶載行駛,又能方便轉場的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起重設備,包括主機,底盤,主機設置在底盤上;轉場行走裝置,轉場行走裝置與底盤連接;可收放的支腿機構,支腿機構的一端與底盤連接;帶載行走裝置,帶載行走裝置與支腿機構的另一端連接。進一步地,帶載行走裝置在行走平面內與支腿機構可樞轉地連接。進一步地,帶載行走裝置包括履帶機構和用於驅動履帶機構在行走平面內轉動的迴轉驅動機構。進一步地,支腿機構包括第一支腿機構和與第一支腿機構可樞轉連接的第二支腿機構,第一支腿機構的一端與底盤連接,帶載行走裝置與第二支腿機構連接。進一步地,第一支腿機構包括主支腿、第一支腿和第一驅動缸,第一驅動缸的一端與主支腿連接,第一驅動缸的另一端與第一支腿在至少兩個連接位置處選擇性地連接。進一步地,第一驅動缸的另一端與第一支腿的至少兩個連接位置通過銷子可拆卸的連接。進一步地,連接位置包括第一連接位置和第二連接位置,第一驅動缸的另一端與第一支腿的第一連接位置和第二連接位置可拆卸的連接。進一步地,第二支腿機構能收縮到第一支腿機構的主支腿內。進一步地,第二支腿機構包括第二支腿和第二驅動缸,第二支腿與第一支腿可樞轉地連接,第二驅動缸的一端與第一支腿連接,第二驅動缸的另一端與第二支腿連接。進一步地,支腿機構的個數為多個,帶載行走裝置的個數為多個,支腿機構與帶載行走裝置一一對應地連接,多個支腿機構形成X型、或H型、或K型支腿結構。工作時,帶載行走裝置通過可收放的支腿機構變化為伸展的狀態,並將轉場行走裝置撐離地面。此時,便可由帶載行走裝置驅動起重設備在帶載的情況下運動。這樣,本實用新型中的起重設備既能帶載行駛,又能方便地轉場。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示意性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中的起重設備處於轉場狀態時的示意圖;圖2示意性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中的起重設備處於帶載運動狀態時的示意圖;圖3示意性示出了圖2中的起重設備沿行駛方向帶載運動時的示意圖;圖4示意性示出了圖2中的起重設備沿圓周方向帶載運動時的示意圖;圖5示意性示出了圖2中的起重設備沿傾斜方向帶載運動時的示意圖;圖6示意性示出了支腿機構與帶載行走裝置處於帶載運動狀態時的示意圖;圖7示意性示出了圖6的俯視圖;圖8示意性示出了圖6的左視圖;圖9示意性示出了支腿機構的展開過程的第一示意圖;圖10示意性示出了支腿機構的展開過程的第二示意圖;圖11示意性示出了支腿機構的展開過程的第三示意圖;圖12示意性示出了支腿機構的展開過程的第四示意圖;以及圖13示意性示出了支腿機構的展開過程的第五示意圖。圖中附圖標記10、主機;20、底盤;30、轉場行走裝置;40、支腿機構;41、第一支腿機構;42、第二支腿機構;50、帶載行走裝置;51、履帶機構;52、迴轉驅動機構;411、主支腿;412、第一支腿;413、第一驅動缸;414、銷子;415、第一連接位置;416、第二連接位置;417、驅動缸;421、第二支腿;422、第二驅動缸。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如圖I至5所示,本實用新型中的起重設備包括主機10 ;底盤20,主機10設置在底盤20上;轉場行走裝置30,轉場行走裝置30與底盤20連接;可收放的支腿機構40,支腿機構40的一端與底盤20連接;帶載行走裝置50,帶載行走裝置50與支腿機構40的另一端連接。特別地,支腿機構40可以採用多種支腿形式,只要能夠實現帶載行走裝置50的收放即可,並不限於本實用新型中所列舉的形式。優選地,支腿機構40的個數為多個,帶載行走裝置50的個數為多個,支腿機構40與帶載行走裝置50 —一對應地連接,多個支腿機構40形成X型、或H型、或K型支腿結構。優選地,轉場行走裝置30是輪式行走裝置。優選地,帶載行走裝置50是履帶行走裝置,但不限於本實用新型中所列舉的形式,例如可承重輪胎,氣墊等,只要能夠實現帶載行走即可。工作時,帶載行走裝置50通過可收放的支腿機構40圖I所示的狀態伸展到圖2所示的狀態,並將轉場行走裝置30撐離地面。此時,便可由帶載行走裝置50驅動起重設備在帶載的情況下運動。當需要恢復到圖I所示的狀態時,由於支腿機構40是可收放的,因此,只需要將支腿機構40向上收起來即可。這樣,本實用新型中的起重設備既能帶載行駛,又能方便地轉場。[0033]請參考圖3至圖5,優選地,帶載行走裝置50在行走平面內與支腿機構40可樞轉地連接。優選地,帶載行走裝置50包括履帶機構51和用於驅動履帶機構51在行走平面內轉動的迴轉驅動機構52。例如,迴轉驅動機構52可以是齒輪機構,也可以是鏈條傳動機構等,只要能夠使履帶機構51在行走平面內可以轉動即可。優選地,多個履帶機構51可以被轉動到與行駛方向一致的位置,以便於沿行駛方向運動(如圖3);也可以轉動到位於同一圓周的位置,從而實現原地迴轉的功能(如圖4);還可以轉動到相對行駛方向傾斜的位置,此時,多個履帶機構51相互平行,可實現側向的傾斜運動(如圖5)。優選地,迴轉驅動機構52通過法蘭的方式分別與履帶機構51和支腿機構40連接。這樣,通過迴轉驅動機構52,可以使本實用新型中的起重設備沿行駛的方向帶載運動(如圖3),也可以使本實用新型中的起重設備在原地沿圓周方向帶載運動(如圖4),還可以使本實用新型中的起重設備沿偏離行駛方向的方向傾斜地運動(如圖5)。這樣,可以根據場地和施工現場的需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方便而快速地進行帶載運動。請參考圖6至圖13,優選地,支腿機構40包括第一支腿機構41和與第一支腿機構41可樞轉連接的第二支腿機構42,其中,第一支腿機構41的一端與底盤20連接,帶載行走裝置50與第二支腿機構42連接。其中,第一支腿機構41與底盤20連接,例如,在圖3至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支腿機構40還包括用於驅動第一支腿機構41在相對於底盤20的張開位置與靠近底盤20的收納位置之間轉動的驅動缸417,以使多個支腿機構40形成X型結構。顯然,多個支腿機構40也可以形成H型結構,這樣,支腿機構40可設計成與底盤20固定連接的伸縮式結構,此時可以不需要驅動缸417。優選地,請參考圖9至圖13,第一支腿機構41包括主支腿411、第一支腿412和第一驅動缸413,第一驅動缸413的一端與主支腿411連接,第一驅動缸413的另一端與第一支腿412在至少兩個連接位置處選擇性地連接。由於第一驅動缸413可在多個連接位置選擇性地連接,因此,可以通過在這些連接位置之間的變換,使第一驅動缸413可以將第一支腿412驅動到更遠的地方,卻不需要增大第一驅動缸413的長度,相應地,也減少了第一支腿機構41的尺寸。優選地,第一驅動缸413的另一端與第一支腿412的至少兩個連接位置通過銷子414可拆卸的連接。這樣,只需要通過插拔銷子414,就可以方便地改變第一驅動缸413與第一支腿412的連接位置。請參考圖9至圖13,優選地,連接位置包括第一連接位置415和第二連接位置416,第一驅動缸413的另一端與第一支腿412的第一連接位置415和第二連接位置416可拆卸的連接。優選地,第二支腿機構42能收縮到第一支腿機構41的主支腿411內。這樣,縮小了支腿機構40的整體尺寸,以確保支腿機構40可以更方便地安裝到底盤20上。優選地,第二支腿機構42包括第二支腿421和第二驅動缸422,第二支腿421與第一支腿412可樞轉地連接,第二驅動缸422的一端與第一支腿412連接,第二驅動缸422的另一端與第二支腿421連接。當需要使第二支腿421由圖9的位置變成圖13的位置時,可以收縮第二驅動缸422,反之,可以伸出第二驅動缸422。優選地,第一驅動缸413和第二驅動缸422可以是油缸等。下面,結合圖9至圖13對支腿機構的伸展過程進行詳細說明。圖9示出了處於收縮狀態時的示意圖。此時,第一驅動缸413與靠近第二支腿的第一連接位置415通過銷子414連接,第二支腿421收納到主支腿411的內部。接著,驅動第一驅動缸413的活塞向外伸出,以將第一支腿412由圖9的位置推出到圖10所示的位置。然後,將銷子414拔出,解除第一驅動缸413與第一支腿412之間的連接,接著,使第一驅動缸413移動到第二連接位置416,然後再通過銷子414將第一驅動缸413在第二連接位置416與第一支腿412連接(請參考圖11)。接著,再次使第一驅動缸413向外伸出,並使支腿機構40由圖11所示的狀態變化為圖12所示的狀態。最後,收縮第二驅動缸422,使第二支腿421由圖12所示的狀態固化為圖13所示的狀態,這樣便實現了支腿機構的伸展。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起重設備,其特徵在於,包括 主機(10), 底盤(20),所述主機(10)設置在所述底盤(20)上; 轉場行走裝置(30 ),所述轉場行走裝置(30 )與所述底盤(20 )連接; 可收放的支腿機構(40),所述支腿機構(40)的一端與所述底盤(20)連接; 帶載行走裝置(50),所述帶載行走裝置(50)與所述支腿機構(40)的另一端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起重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帶載行走裝置(50)在行走平面內與所述支腿機構(40 )可樞轉地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帶載行走裝置(50)包括履帶機構(51)和用於驅動所述履帶機構(51)在所述行走平面內轉動的迴轉驅動機構(52)。
4.根據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起重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支腿機構(40)包括第一支腿機構(41)和與所述第一支腿機構(41)可樞轉連接的第二支腿機構(42),所述第一支腿機構(41)的一端與所述底盤(20)連接,所述帶載行走裝置(50)與所述第二支腿機構(42)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起重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支腿機構(41)包括主支腿(411)、第一支腿(412)和第一驅動缸(413),所述第一驅動缸(413)的一端與所述主支腿(411)連接,所述第一驅動缸(41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腿(412)在至少兩個連接位置處選擇性地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驅動缸(41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腿(412)的所述至少兩個連接位置通過銷子(414)可拆卸的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位置包括第一連接位置(415)和第二連接位置(416),所述第一驅動缸(41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腿(412)的第一連接位置(415)和第二連接位置(416)可拆卸的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支腿機構(42)能收縮到所述第一支腿機構(41)的所述主支腿(411)內。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支腿機構(42)包括第二支腿(421)和第二驅動缸(422),所述第二支腿(421)與所述第一支腿(412)可樞轉地連接,所述第二驅動缸(42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腿(412)連接,所述第二驅動缸(42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腿(421)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起重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支腿機構(40)的個數為多個,所述帶載行走裝置(50)的個數為多個,所述支腿機構(40)與所述帶載行走裝置(50) —一對應地連接,所述多個支腿機構(40)形成X型、或H型、或K型支腿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起重設備,包括主機,底盤,主機設置在底盤上;轉場行走裝置,轉場行走裝置與底盤連接;可收放的支腿機構,支腿機構的一端與底盤連接;帶載行走裝置,帶載行走裝置與支腿機構的另一端連接。工作時,帶載行走裝置通過可收放的支腿機構變化為伸展的狀態,並將轉場行走裝置撐離地面。此時,便可由帶載行走裝置驅動起重設備在帶載的情況下運動。這樣,本實用新型中的起重設備既能帶載行駛,又能方便地轉場。
文檔編號B66C23/80GK202806924SQ20122049900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7日
發明者湯小君, 張樹新, 彭剛毅 申請人: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