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探條輸送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02 04:29:36 1
專利名稱: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探條輸送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先天性心臟病微創外科治療器械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用於經胸 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簡稱室缺)術的探條輸送系統。
背景技術:
採用微創技術直接經胸封堵室缺是近幾年出現的新技術。該技術具有不用體外循 環,創傷小,痛苦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不受年齡限制,無需X線照射和造影劑,封堵器的 釋放過程可控性好,封堵技術帶來的危險和併發症能在手術臺上立即展開搶救等特點,但 是,現有的經胸微創封堵室缺的技術尚有以下不足其一,現有輸送系統需要套管針、導絲、 擴張鞘管、輸送鞘管、裝載鞘管和對接旋鈕等六個部分,手術耗材使用量大;其二,輸送過程 步驟繁瑣,在套管針換成導絲,沿導絲插入擴張鞘管,再換成輸送鞘管過程中,出血較多;其 三,室缺處的血流是從左心室向右心室高速噴射,而該技術要求通過右心室進行操作,也就 是說軟質導絲要「逆流而上」才能通過室缺進入左心室,可操縱性差,操作困難;其四,現有 的單純利用導絲尋找室缺的方法,軟質導絲受逆向血流的衝擊,飄浮不定,通過室缺過程困 難。操作過程中有穿破心室壁,損傷心臟瓣膜的危險。為了解決上述不足,申請人設計過一種「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直達 輸送裝置」(專利申請號=201020014832. 6)。該技術以實心硬質探條直接攜帶輸送鞘管進 入室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但在封堵小型室缺或室缺膜部 瘤開口較小(< 3mm)時仍然存在以下問題其一,由於硬質探條膨大端與輸送鞘管貼合不 緊密(硬質探條尖端與輸送鞘管間有「臺階」),經常出現硬質探條頭端(即膨大端)已進 入室缺,而輸送鞘管卻進不去的問題,再加上頭端比較短小,到底進沒進室缺,超聲不能做 出很有把握的判斷,因此就不敢用力推送輸送管入室缺;其二,輸送鞘管較硬,可塑性差,當 實心硬質探條攜帶輸送鞘管尋找室缺時,操作不夠靈活。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任務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操作簡單、可行性 強、封堵成功率高的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探條輸送系統。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任務是按以下方式實現的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 探條輸送系統,由硬質中空探條、軟質導絲、輸送鞘管和裝載鞘管構成,所述硬質中空探條 的插入端為圓滑端頭,硬質中空探條設有軸心孔道,所述軟質導絲可穿入硬質中空探條的 軸心孔道。輸送鞘管、裝載鞘管、軟質導絲的結構與現有技術中輸送鞘管、裝載鞘管、軟質導 絲的結構相同。為了方便操作,可以在硬質中空探條的手持端設置手柄。硬質中空探條的外徑優選為0. 8 3mm(如1mm和1. 5mm等),軸心孔道直徑優選 為 0. 5 2mm (如 0. 8mm 和 1mm 等)。
3[0009]為了方便了解插入深度,可以在硬質中空探條中部設置刻度。硬質中空探條的插入端優選為隆起的圓滑端頭,隆起的圓滑端頭的外徑為1 4mm。優選1mm、1. 5mm、2mm和3mm四種不同型號。硬質中空探條優選為硬質可塑中空探條。使用過程中,可以將探條插入端折成一 定弧度,以便於操作。依硬質中空探條長度不同分為兒童型(總長度約10 20cm,其中柄長3cm,以總 長度15 18cm為佳)和成人型(總長度約15 25cm,其中柄長4cm,以總長度18 22cm 為佳)兩種探條。對於較大的室缺,申請人設計的「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直達輸送裝 置」和本實用新型的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探條輸送系統都能比較容易進入室 缺,完成封堵。但是,對於較小的室缺,本實用新型的輸送裝置具有更大的優勢,具體體現在 以下方面(一)操作過程中,單純手持一根硬質中空探條操作更靈活、輕便,更容易探索和 插入室缺;(二)當探條進入室缺後,由於左心室內壓力高,孔道中立即會有鮮紅血液噴出, 能迅速獲得探條進入室缺的信息;(三)沿探條孔道置入導絲和拔出探條很容易,進入室缺和左心室的導絲超聲顯 影清楚,在輸送鞘管沿導絲插至室缺開口處時,特別是在遇到阻力的情況下,外科醫生敢用 力推送輸送管過室缺入左心室;(四)對於大室缺合併較薄、較小膜部瘤開口的患者,當探條頂到膜部瘤表面時, 有時比較難判斷探條是否進入了室缺或左心室,而此時將軟制導絲沿探條中孔送入,如果 能順利進入左心室,說明探條進入了室缺。如果導絲不能沿探條送入左心室,說明探條頂到 了膜部瘤壁上,需用探條重新探索室缺膜部瘤的開口,更利於醫生作出正確合理的判斷及 後續操作;(五)操作時,只要用拇指堵塞中空探條手柄端的開口,即可直接攜帶輸送管進入 室缺,具有實心硬質探條同樣的作用。
附圖1是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探條輸送系統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圖1所示輸送系統中軟質導絲與硬質可塑中空探條的使用方法示意圖;附圖3是圖1所示輸送系統中軟質導絲與輸送鞘管的使用方法示意圖;附圖4是圖1所示輸送系統中輸送鞘管與裝載鞘管、推送杆的使用方法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說明書附圖以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 的探條輸送系統作以下詳細地說明。實施例如附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探條輸送系統由 硬質可塑中空探條1、軟質導絲2、輸送鞘管3和裝載鞘管4構成。所述硬質可塑中空探條1的插入端為隆起的圓滑端頭;手持端設置有手柄1-2 ;中部設置有刻度1-3。硬質可塑中 空探條1設有軸心孔道1-1。軟質導絲2可穿入硬質可塑中空探條1的軸心孔道1-1。依硬質可塑中空探條長度不同分為兒童型(總長度約10 20cm,其中柄長3cm, 以總長度15 18cm為佳)和成人型(總長度約15 25cm,其中柄長4cm,以總長度18 22cm為佳)兩種探條。硬質可塑中空探條的直徑為1mm或1.5mm ;軸心孔道的直徑為0. 8mm 或1mm ;隆起的圓滑端頭的外徑為1mm、1. 5mm、2mm或3mm。如附圖2、3、4所示,具體操作過程為患者取仰臥位,在全麻、氣管插管後,用經食道超聲測定室缺的大小和位置,選定 封堵器型號,納入裝載鞘管,備用。切口及進入心包過程與以往技術相同,即胸骨正中下段 小切口,長約2. 5 5cm,縱劈胸骨下段1/3,切開心包,懸吊。lmg/kg肝素化,選定右心室穿 刺點後,用5-0或4-OProlene帶墊片線於該處作「U」字形褥式縫合,縫線穿過控血套管備用。根據室缺大小選擇相應型號的硬質可塑中空探條1。於「U」字縫合的中央用尖刀 穿刺右心室壁,迅速將硬質可塑中空探條1插入右心室腔,收緊控血套管。右手持探條手柄 1-2,拇指堵住軸心孔道1-1的手柄端,在經食道超聲監測下,將硬質可塑中空探條1插入室 缺,進入左心室。此時移開拇指時,探條的手柄端開孔有鮮紅色的血液噴出(如果進入室缺 過程困難,也可拔出探條1,將其插入端彎一定弧度再送入,會使過室缺過程更容易)。迅速 將軟質導絲2沿探條1的軸心孔道1-1插入左心室(如附圖2)。拔出硬質可塑中空探條1,保持軟質導絲2於室缺內。根據所選封堵器的大小,選 擇相應型號的輸送鞘管3,將輸送鞘管3沿軟質導絲2插入右心室,經室缺送入左心室(如 附圖3)。拔出軟質導絲2,固定輸送鞘管3於室缺和左心室內。把封堵器旋於推送杆5上, 並將其拉入裝載鞘管4。將裝載鞘管4與輸送鞘管3對接,推送封堵器入輸送鞘管3 (如附 圖4)。操縱推送杆5和輸送鞘管3,於室缺左、右心室兩側依次完成封堵器左、右傘的展開、 卡位和釋放。撤出推送杆5和輸送鞘管3,結紮右心室縫線,完成手術。對於室缺較大的患者還可以直接利用硬質可塑中空探條攜帶輸送鞘管進入室缺, 操作過程中只需用右手拇指堵塞探條軸心孔道手柄端的開口即可。此方法不需用導絲,可 進一步減少醫療耗材。具體操作方法與利用實心探條攜帶輸送鞘管進入室缺的方法相同。本實用新型的輸送系統還可以應用於以下方面從左側胸骨旁切口或橫斷胸骨進行室缺封堵;經右側胸骨旁切口,從右心房_三尖瓣途徑進行室缺封堵;採用經胸超聲引導下,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
權利要求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探條輸送系統,其特徵在於由硬質中空探條、軟質導絲、輸送鞘管和裝載鞘管構成,所述硬質中空探條的插入端為圓滑端頭,硬質中空探條設有軸心孔道,所述軟質導絲可穿入硬質中空探條的軸心孔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探條輸送系統,其特徵在 於所述硬質中空探條的手持端設有手柄。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探條輸送系統,其特 徵在於所述硬質中空探條的外徑為0. 8 3mm,軸心孔道直徑0. 5 2mm。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探條輸送系統,其特 徵在於所述硬質中空探條中部設有刻度。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探條輸送系統,其特 徵在於所述硬質中空探條的插入端為隆起的圓滑端頭,隆起的圓滑端頭的外徑為1 4mm。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探條輸送系統,其特 徵在於所述硬質中空探條為硬質可塑中空探條。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新型探條輸送系統,屬於先天性心臟病微創外科治療器械領域。該輸送系統由硬質中空探條、軟質導絲、輸送鞘管和裝載鞘管構成,所述硬質中空探條的插入端為圓滑端頭,硬質中空探條設有軸心孔道,所述軟質導絲可穿入硬質中空探條的軸心孔道。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用於經胸微創封堵室間隔缺損術的探條輸送系統具有操作簡單、可行性強、封堵成功率高等特點。
文檔編號A61F2/08GK201642418SQ20102018733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12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12日
發明者周廣如, 宋家光, 李紅昕, 郭文彬 申請人:李紅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