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易腐食品雙向交替送風冷加工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02 00:30:56 4

本發明屬於易腐食品冷鏈物流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易腐食品雙向交替送風冷加工裝置。
背景技術:
冷加工是易腐食品貯藏運輸之前必不可少的環節,其包括預冷以及速凍。預冷技術的主要應用對象是園藝農產品,特別是果蔬。預冷操作必須在產地園藝產品採收後立即實施,目的是迅速去除田間熱,降低呼吸強度,減少微生物的侵襲,防止園藝產品的腐爛,最大限度地保持園藝產品的新鮮品質。速凍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使食品中心溫度達到儲藏或保鮮溫度的一種工藝,在這一降溫過程中微生物和酶的活性大大降低,因此延長了食品的貯存期。
強制通風冷卻是預冷以及速凍最普遍的方式,適用於絕大多數的易腐食品。但是在強制通風冷卻過程中,沿氣流方向不同位置的產品降溫速率並不相同,靠近入口的產品冷卻速度快,而靠近出口的產品冷卻速度慢。為了使得最不利位置的產品達到最終溫度,冷卻時間將會被大幅延長,且不同位置產品的溫度不均勻性將會增加。因此,需要設計一種易腐食品雙向交替送風冷加工裝置用以減少冷卻時間、提升冷卻均勻性顯得非常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易腐食品雙向交替送風冷加工裝置,該裝置通過雙向交替送風代替單向送風,以提高冷加工裝置的冷卻速率和均勻性。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易腐食品雙向交替送風冷加工裝置包括冷源和保溫箱體;
所述保溫箱體內部包括空氣冷卻單元、雙位風閥和均壓孔板;
所述保溫箱體左端設置空氣冷卻單元,右端設置兩個均壓孔板;
所述空氣冷卻單元的右側上下端分別設置雙位風閥;
所述雙位風閥均設有第一風閥擋板和第二風閥擋板;
所述第一風閥擋板分別固定在保溫箱體的上下表面;
所述第二風閥擋板分別固定在均壓孔板的左端;
所述冷源與保溫箱體內的空氣冷卻單元形成閉合環路。
進一步,所述冷源包括直接冷卻式冷源、載冷式冷源和蓄冷式冷源。
進一步,所述直接冷卻式冷源包括壓縮機、冷凝器以及節流裝置;
所述壓縮機、冷凝器節流裝置與空氣冷卻單元、依次連接形成製冷劑閉合環路。
進一步,所述載冷式冷源包括壓縮機、冷凝器、節流裝置、換熱器和載冷劑泵;所述壓縮機、冷凝器、節流裝置與換熱器依次連接形成製冷劑閉合環路;
所述載冷劑泵、換熱器與空氣冷卻單元依次連接形成載冷劑閉合環路。
進一步,所述蓄冷式冷源包括壓縮機、冷凝器、節流裝置、換熱器、載冷劑泵、儲冷池和蓄冷劑泵;
所述壓縮機、冷凝器、節流裝置與換熱器依次連接形成製冷劑閉合環路;所述儲冷池、載冷劑泵與換熱器依次連接形成載冷劑閉合環路;
所述蓄冷劑泵、儲冷池與空氣冷卻單元依次連接形成蓄冷劑閉合環路。
進一步,所述空氣冷卻單元內設有風機,在風機的作用下,雙位風閥可以通過檔位切換實現雙向交替送風冷卻方式。
本發明由於保溫箱體圍護結構的散熱會對冷卻效果及能耗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為了減少圍護結構的散熱,所述保溫箱體外部安裝有外保溫板。
進一步,所述空氣冷卻單元為表面式冷卻器或噴淋室。
進一步,所述壓縮機內有製冷劑,製冷劑在製冷劑閉合環路內循環;
所述製冷劑為R22,R134a,R32,R404a,R407c,R410a,R1234yf,R1234ze,NH3或CO2。
進一步,所述載冷劑泵內有載冷劑,載冷劑在載冷劑閉合環路內循環;所述載冷劑為為乙二醇溶液;載冷劑泵為乙二醇溶液泵。
進一步,所述蓄冷劑泵內有蓄冷劑,蓄冷劑在蓄冷劑閉合環路內循環;所述蓄冷劑為冰水,所述蓄冷劑泵為冰水泵。
本發明由於雙向風閥兩側冷熱空氣的換熱會造成冷量損失;因此為了減少雙向風閥兩側冷熱空氣的換熱,雙位風閥外部覆蓋有保溫層。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發明使用兩個雙位風閥進行切換形成雙向交替送風冷卻方式,在減少冷卻時間的同時提升了冷卻速率和冷卻均勻性。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示出了採用直接冷卻式冷源的易腐食品雙向交替送風冷加工裝置示意圖;
圖2示出了採用載冷式冷源的易腐食品雙向交替送風冷加工裝置示意圖;
圖3示出了採用蓄冷式冷源的易腐食品雙向交替送風冷加工裝置示意圖。
圖4示出了正向送風方式下的雙位風閥切換模式示意圖。
圖5示出了反向送風方式下的雙位風閥切換模式示意圖。
其中,1-1:直接冷卻式冷源;1-2:載冷式冷源;1-3:蓄冷式冷源;2:保溫箱體;3:空氣冷卻單元;4:第一風閥擋板;5:雙位風閥;6:第二風閥擋板;7:均壓孔板;8:壓縮機;9:冷凝器;10:節流裝置;11:載冷劑泵;12:換熱器;13:蓄冷劑泵;14:儲冷池。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下面結合優選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附圖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圖標記進行表示。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下面所具體描述的內容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應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實施例1
一種易腐食品雙向交替送風冷加工裝置,該裝置包括冷源和保溫箱體2;
所述保溫箱體2內部包括空氣冷卻單元3、雙位風閥5和均壓孔板7;
所述保溫箱體2左端設置空氣冷卻單元3,右端設置兩個均壓孔板7;
所述空氣冷卻單元3的右側上下端分別設置雙位風閥5;
所述雙位風閥5均設有第一風閥擋板4和第二風閥擋板6;
所述第一風閥擋板4分別固定在保溫箱體2的上下表面;
所述第二風閥擋板6分別固定在均壓孔板7的左端;
所述冷源與保溫箱體2內的空氣冷卻單元形成閉合環路。
所述冷源包括直接冷卻式冷源1-1、載冷式冷源1-2和蓄冷式冷源1-3。所述空氣冷卻單元3內設有風機;所述保溫箱體2外部設有外保溫板;所述雙位風閥5外部覆蓋有保溫層;所述空氣冷卻單元3為表面式冷卻器或噴淋室。
如圖1所示,所述直接冷卻式冷源1-1包括壓縮機8、冷凝器9以及節流裝置10;所述壓縮機8、冷凝器9、節流裝置10與空氣冷卻單元3依次連接形成製冷劑閉合環路;所述空氣冷卻單元3為製冷劑閉合環路的蒸發器,製冷劑在空氣冷卻單元3內蒸發而吸收空氣的熱量。
如圖2所示,所述載冷式冷源1-2包括壓縮機8、冷凝器9、節流裝置10、換熱器12和載冷劑泵11;所述壓縮機8、冷凝器9、節流裝置10與換熱器12依次連接形成製冷劑閉合環路;所述載冷劑泵11、換熱器12與空氣冷卻單元3依次連接形成形成載冷劑閉合環路;所述換熱器12為製冷劑閉合環路的蒸發器,製冷劑和載冷劑在換熱器12內進行換熱,降溫後的載冷劑通過載冷劑泵11送入空氣冷卻單元3吸收空氣熱量。
如圖3所示,所述蓄冷式冷源1-3包括壓縮機8、冷凝器9、節流裝置10、換熱器12、載冷劑泵11、儲冷池14和蓄冷劑泵13;所述壓縮機8、冷凝器9、節流裝置10與換熱器12依次連接形成製冷劑閉合環路;所述儲冷池17、載冷劑泵11與換熱器12依次連接形成載冷劑閉合環路;所述蓄冷劑泵13、儲冷池14與空氣冷卻單元3依次連接形成蓄冷劑閉合環路;所述換熱器12為製冷劑閉合環路的蒸發器,製冷劑和載冷劑在換熱器12內進行換熱,降溫後的載冷劑通過載冷劑泵11送入儲冷池14吸收蓄冷劑的熱量進行蓄冷,完成蓄冷後,蓄冷劑通過蓄冷劑泵13送入空氣冷卻單元3吸收空氣的熱量。
空氣在保溫箱體2內的氣流組織方式結合圖4和圖5進行說明:
如圖4所示,當空氣冷卻單元3右側上端的雙位風閥5切換至對相應的第一風閥擋板4;空氣冷卻單元3右側下端的雙位風閥5切換至相應的第二風閥擋板6時,在風機的作用下,經過空氣冷卻單元3後的低溫空氣從上方均壓孔板7送入,吸收產品熱量後的高溫空氣從下方均壓孔板7回到空氣冷卻單元3進行冷卻降溫,空氣如圖中所示箭頭順時針方向循環,如圖中所示上方的產品冷卻速度最快,而下方的產品冷卻速度最慢。
如圖5所示,當空氣冷卻單元3右側上端的雙位風閥5切換至相應的第二風閥擋板6,空氣冷卻單元3右側下端的雙位風閥5切換至相應的第一風閥擋板4後,經過空氣冷卻單元3後的低溫空氣從下方均壓孔板7送入,吸收產品熱量後的高溫空氣從上方均壓孔板7回到空氣冷卻單元3進行冷卻降溫,空氣如圖中所示箭頭逆時針方向循環,此時如圖中所示下方的產品冷卻速度由最慢變為最快,而上方的產品冷卻速度由最快變為最慢。如此往復按一定的時間間隔切換空氣冷卻單元3右側上下端的雙位風閥5形成雙向交替送風的冷卻方式,不同位置產品的平均冷卻速度將變得均勻,進而減少冷卻時間。
顯然,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並非是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於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裡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是屬於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列。